閆琳琳
(西北工業(yè)大學 人文與經(jīng)法學院,西安 710129)
目的論在旅游宣傳資料翻譯中的應(yīng)用
閆琳琳
(西北工業(yè)大學 人文與經(jīng)法學院,西安 710129)
德國翻譯功能派代表人物之一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廣泛應(yīng)用于實用文體翻譯。作為對傳統(tǒng)“等值”觀的一個重大突破和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新,目的論為實用文體,如旅游宣傳資料等的翻譯策略研究打開了新視角。該理論注重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交際功能,強調(diào)翻譯的目的決定譯文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本文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目的論三大法則為指導,以旅游宣傳資料的漢英互譯為中心,分析其功能及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的不同實現(xiàn)方式,探討旅游宣傳資料的具體翻譯策略,以期指導相應(yīng)的翻譯實踐,促進旅游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目的論;旅游宣傳資料翻譯;三大法則;翻譯策略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旅游業(yè)作為一種創(chuàng)收的重要渠道也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之勢,成為國民經(jīng)濟的重要增長點。發(fā)展國際化旅游意義重大,相應(yīng)的,高質(zhì)量的旅游宣傳資料翻譯也顯得日益重要。然而,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大都是有關(guān)文學翻譯的,它們追求原文本與目標文本的對等;相比之下,有關(guān)實用性文體,如旅游宣傳資料等的翻譯理論卻跟不上實踐的需求,翻譯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由于英漢語間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該類文本為實現(xiàn)其特定的交際目的,并不追求譯文與原文的一一對等,而注重目的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和閱讀需求。因此,問題就由此產(chǎn)生——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不適合指導實用性文本翻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目的論便應(yīng)時、應(yīng)需而生,并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代表人之一Hans J.Vermeer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也就是翻譯策略必須由翻譯目的決定[1]。而決定翻譯目的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目標語讀者特定的文化、知識、期望以及交際要求??梢?,目的論內(nèi)容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要求不謀而合。本文試圖從目的論角度探索旅游宣傳資料這一實用文體的翻譯策略。
(1)翻譯目的論“概述”。目的論是德國翻譯學者Hans J.Vermeer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在《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一書中,作者用希臘語中的單詞“Skopos”來指“目的”,指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方法”[2]。因此他將該理論命名為“目的論”。翻譯目的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而是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在分析原文的基礎(chǔ)上,以譯文預期功能和目的為標準,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即針對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方法。評價一個譯文成功與否,要看它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正如功能派的另一位代表人Nord所指出的:“篇章被接受與否取決于接受一方的個體對篇章的各種期望,它們由接受者所處的情境、社會背景、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交際需求決定。”[3]換言之,一篇譯文是否成功,取決于目標讀者是否在所處情景中理解譯文[4]。
任何翻譯都有其特定的受眾。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的差異,原語作者的意圖及其采用的語篇形式可能并不符合譯語讀者的習慣,因此應(yīng)從譯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譯文的預期目的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原文的忠實,而是譯文預期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翻譯就意味著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為目標語讀者創(chuàng)造出符合譯文的預期目的和功能,符合目標語讀者審美習慣的目標文本。旅游宣傳資料的目標受眾是旅游者,因此譯者應(yīng)把自己放在英語旅游資料閱讀者的位置上,根據(jù)譯文的信息、吸引和勸說功能來決定具體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譯文預期的吸引游客的目的。
目的論包括三個法則,分別是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目的法則來源于行為理論,指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翻譯行為的整個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目的可以隨著接受者變化而改變,接受者可看作譯文讀者。該法則是目的論的最高法則,其他兩個法則都服從于它。連貫法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語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忠實法則指原文與譯文間應(yīng)存在語際連貫一致。該法則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三大法則中目的法則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法則,連貫法則次之,忠實法再次之,后兩者都要服從于目的法則,并在必要時犧牲之,以保證目的法則得以實現(xiàn)。篇內(nèi)連貫法則可看作衡量譯文是否達到目的或成功的標尺,在譯文本身無法說明其目的是否體現(xiàn)的情況下,可借助外國讀者考察語內(nèi)連貫,而借助熟悉中英文的讀者考察語際連貫。
(2)旅游宣傳資料翻譯。旅游宣傳資料是典型的召喚型文本,具有兩大功能——傳遞信息和吸引游客。然而,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英漢語讀者在閱讀、領(lǐng)悟以及對文本的接受度上存在差異。旅游宣傳資料同產(chǎn)品廣告的功能相似,以吸引、招攬客戶為目的。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譯者必須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領(lǐng)悟能力,盡量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旅游宣傳資料翻譯追求的并非英漢兩種語言間的對等,而是原文本與目標文本的信息、功能對等,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可以看出,目的論內(nèi)容與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的要求不謀而合,二者緊密相連。為實現(xiàn)旅游宣傳翻譯的“召喚”功能,翻譯時必須對原文進行恰當處理,以適應(yīng)目標語語境。目的論明確表示,“評價譯文的參考標準就是看它是否在目標語文化中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由此可見,目的論為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基礎(chǔ)。
(1)目的法則。目的法則認為,一篇翻譯文本應(yīng)在其被使用的環(huán)境中,完全按使用者的要求發(fā)揮作用,也就是“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以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為例,本文認為,該類文本的翻譯應(yīng)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即“在被使用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巴耆词褂谜叩囊庠敢蟀l(fā)揮作用”是指翻譯行為必須遵從翻譯發(fā)起人 (比如旅游局)的要求,以迎合游客的審美情趣,最大限度吸引游覽者。
英漢語游客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表達習慣;因此,譯者必須對兩種文化都相當熟悉,并保持高度警惕,掌握好譯文的分寸,避免出現(xiàn)一些冒犯性的表達,以免違背“吸引游客”這一翻譯目的。下面有關(guān)“昭陵六駿”的一段文字介紹證明了這一點:
例1:“……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征戰(zhàn)時騎過的六匹駿馬,在修建昭陵時詔令雕刻的?!渲小S露紫’與‘拳毛騧’二匹駿馬1914年被美國人畢士博盜走,現(xiàn)存于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p>
譯文如下:
The six stone horses were sculpted when the Zhaoling Mausoleum was built by the order of Emperor Li Shimin in memory of the six horses which served him in wars.Two of them,known as“Saluzi”and“Quanmaogua”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5].
假想游客恰巧是美國人,當讀到如下文字“stolen by an American”時,很有可能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歷史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而不再有旅游的興致。游客可能會認為這些講解詞“污蔑”了其國家形象。這樣的譯文在目的語讀者心中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但不能激發(fā)他們的旅游欲望,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旅游興趣。譯文再忠實于原文,又有什么用呢?
根據(jù)目的法則—— “完全按譯文使用者的意愿要求發(fā)揮功能”,則以上的翻譯無法很好地實現(xiàn)吸引游客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進呢?按照目的論要求,可以嘗試如下處理:
“……Two of the original stone horses are on display in a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four that are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here were damaged during an attempt by a private collector to have them shipped to the United States.This was the period before 1949 when some great art treasures were stolen from China.”
在這段說明中,譯者按照目的法則要求,沒有指名道姓地說誰“偷”了這兩個石刻珍品,但同時也花心思 (下劃線部分)巧妙地將歷史背景作了交代。這一中立性的譯文表達既讓外國游客信服,又不觸犯其民族感情。由此可見,避免使用敏感性詞匯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法則要求。
(2)連貫法則。旅游指南翻譯要達到預期目的,必須被游客所理解,這就是連貫法則。該法則要求譯文不能含有任何目標語讀者,即外國游客感到陌生的表達,譯文必須通俗易懂。
外國游客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與中國游客不同,因此,當原語中出現(xiàn)一些文化涵義豐富的詞匯及表達時,譯者必須使用一些諸如解釋之類的翻譯技巧,來準確有效地表達原文意思。
例2:北京的腿,西安的嘴,桂林的山和水。
譯文 1:Beijing’s leg,Xi’an’s mouth,and Guilin’s mountain and water.
譯文2:In Beijing,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to see that the tourist guide has to walk a lot;in Xi’an,there are so many histories to tell that he has to talk a lot;in Guilin,he does not have to talk or walk a lot,because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attractive enough for the travelers themselves to see and enjoy[6]3.
譯文1對于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游客來說毫無意義,沒有表達任何有價值的信息。譯文2按照文內(nèi)連貫法則,對原文進行了解釋,向游客傳達了這一表達背后的文化知識,使其更易被理解。這樣的文本就容易調(diào)動游客的旅游興致,也正好實現(xiàn)旅游指南翻譯的目的。因此,充分考慮外國游客這些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對實現(xiàn)文內(nèi)連貫法則是至關(guān)重要的。
(3)忠實法則。按照目的論要求,譯者還需要遵守“忠實法則”,譯文應(yīng)與原文保持連貫一致。
例3:該旅館位于“十里蛙聲不斷,九溪曲流潺潺”的好地方。
譯文:This is a really comfortable hotel endowed with poetic environment[7].
在中國人眼里,“蛙聲”和“潺潺溪流”通常暗指令人向往的幽靜的田園風光。然而,在外國游客眼里,“croaking of frogs”和“babbling of streams”是噪聲。他們會認為在如此不安靜的地方叫人如何休息得好?因此,如果譯者準確理解了原文的意圖,在翻譯時就會省去“croaking of frogs”和“babbling of streams”,以免歪曲原文意思,導致“驅(qū)走”而非“吸引”游客,無法實現(xiàn)原文預期功能。
因此,在翻譯中,牢記原文作者的意圖,才能使譯文與其保持“文際連貫”,忠實傳達其意義。
為實現(xiàn)旅游宣傳資料的“召喚型”交際功能,成功吸引游客,譯者必須采用一些翻譯策略,使譯文適應(yīng)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知識、審美情趣和期望。譯文應(yīng)符合目的語的寫作慣例和文體特征。為達到這些要求,本文在目的論指導下,總結(jié)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以下一些常用的翻譯策略——增補法、省略法、解釋法、改譯法、類比法。
(1)增補法。第一,修辭性增補。英語直觀通達,簡明客觀;而漢語常用四字成語,委婉煽情。因此,英譯漢時,譯者可以采用修辭性增補的方法,將客觀、描述性的英語表達轉(zhuǎn)換成四字漢語成語,以增強目標文本的生動美感和對游客的吸引力。
例4: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deep canyons,snowfields and lakes,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譯文1:洛基山山脈中最年輕的特頓山脈景色壯觀,在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的襯托下,它突兀而起,四周懸崖峭壁。
譯文2:雖為落基山脈中的小字輩,特頓山脈卻氣宇不凡,它拔地而起,絕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峽出平湖,景色蔚為壯觀[8]。
原文本是一篇簡潔的描述性文字,旨在傳遞信息。按照同樣的表達模式,譯文1對漢語受眾來說,讀起來相當乏味。相比之下,譯文2采用諸如“器宇不凡”、“絕壁凌空”之類的四字詞句,以及“映”、“出”等有韻味的漢字,巧妙、有效地迎合了漢語讀者的閱讀需求。因此,譯文2無疑更好地實現(xiàn)了召喚、吸引游客的目的。
第二,解釋性增補。該增補法可用于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對原文中包含的特有文化信息背景加以解釋,有助于目的語讀者準確理解譯文。正如文際連貫法則所述,可達到吸引目的語游客的目的。
例5: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旁證著建筑長城付出了巨大代價——除了錢幣,還有眾多建筑者的軀體。
譯文:The legend that the Great Wall was collapsed by the cry of Lady Mengjiang 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llis an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 wonder of the world was not only money,but also the lives of numerous constructors[7].
下加畫線的增補部分幫助那些不了解中國“孟姜女哭長城”這一故事的外國游客懂得了長城的文化背景,而且該故事增強了長城的傳奇色彩,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游客的游覽興致,這正是旅游指南的目的。
(2)省略法。與增補法相反,譯者在翻譯中有時需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表達,以使所譯信息對目標游客來說清楚達意。
例6:在我國最早的典籍中,即有關(guān)于這條河的記載。《尚書·禹貢》:“漆沮既從,灃水攸風”,《詩經(jīng)·大雅》:“灃水東注,維禹之績”,說明灃水在遠古就是一條著名的河流。
譯文: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5].
該例中,對有關(guān)河的歷史記載典籍的引用無非是為了證明灃河的悠久歷史;然而,這些古漢語對漢語讀者來說已經(jīng)相當晦澀了,更不用說不懂漢語的外國游客,將其譯出只能是“畫蛇添足”。因此,為實現(xiàn)原文本的吸引、召喚功能,這些古漢語應(yīng)當省去不譯,只表達出“灃河歷史悠久”這一直白、客觀的信息即可。這里,省略法符合了目的法則與文內(nèi)連貫法則的要求。
(3)解釋法。解釋法指的是解釋原文中一些特定表達的意思,其目的在于使目標文本更生動形象,更易于理解。
例7: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都要吃粽子。
譯文: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leaves.
譯文對“端午節(jié) (龍舟節(jié))”和“粽子”進行了解釋,彌補了中英文之間的詞匯空缺,尤其是對“粽子”的解釋非常生動形象。
(4)改譯法。漢語中可以出現(xiàn)獨立成分,而英語句法緊密連貫;因此,翻譯時,譯者常常需要重新組織原文本的段落與句子結(jié)構(gòu),以適應(yīng)英文寫作習慣。
例8:滿樹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氣撲鼻的銀桂,紅里透黃、花多味濃的紫砂桂,花色似銀、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競相開放,爭妍媲美。進入桂林公園,陣陣桂香撲鼻而來。
譯文: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s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9].
英文譯本打破了原文的句子順序,重新排列組合后,被改譯成兩個邏輯清晰、句法緊密的句子。改后的句子省去了諸如“金”、“銀”、“紫”等不必要的形容詞,只將關(guān)鍵信息壓縮成一個清晰、直白、易懂的短語如“Osmanthus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這樣的旅游指南文本簡明、緊湊,對外國游客來說清楚易懂。
(5)類比法。類比法指的是用目的語中相似的表達式來翻譯原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式,以縮短文化差距,拉近文化距離,增強文化交流。
例9: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首府,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心。
譯文: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Yinchuan,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central Ningxia Province[10].
麥加是伊斯蘭教的圣地,也是世界伊斯蘭教教徒的精神中心,將銀川類比為麥加,能夠使西方游客清楚地意識到銀川在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地位。
類比法使翻譯清晰易懂,正好符合文際連貫法則要求。通過將目的語讀者置身于他們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地理解異國文化,從而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2nd edition)[M].New York:Rodopi B.V,2005.
[4]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5.
[5]姚寶榮,韓琪.旅游資料英譯淺談[J].中國翻譯,1998(5):29.
[6]顧維勇.實用文體翻譯[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5:85.
[7]林曉琴.功能理論在旅游宣傳材料漢英翻譯中的運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38-139.
[8]賈文波.應(yīng)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37.
[9]林玉華.從目的論看旅游資料漢譯英[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4):41-45.
[10]馬玉紅.從目的論看旅游資料翻譯[J].重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15(5):106-109.
Employment of Skopostheori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YAN Lin-lin
(The Humanities and the College of Law,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Skopostheorie is put forward by Vermeer who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As a break with the tranditional idea of equivalence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creation of translation,skopostheorie has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ractical texts,such as tourist materials.It emphasize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ed texts in the target culture,and strengthens t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raditional strategies.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and guided by the three rules of skopostheori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analyses their function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means of realizing these fun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en the paper explores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aim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t materials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farth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kopostheorie;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three rules;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673-9779(2011)04-0462-05
2011-03-14
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計劃科項目 (RW200723)。
閆琳琳 (1987-),女,陜西西安人,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E-mail:vanyan643@mail.nwpu.edu.cn
[責任編輯 王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