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仙
金圣嘆,明末長洲人。本姓張,名采,后改姓金名喟,字圣嘆。為人狂傲,有奇氣。嘗言天下才子之書有六:一莊(《莊子》),二騷(《離騷》),三馬史(《史記》),四杜律(杜甫詩歌),五《水滸》,六《西廂》。并對各書都作了點評,其評《水滸》、《西廂》兩種,頗為世俗傳誦。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駕崩。哀詔于二月初一下達(dá)吳縣,府衙設(shè)靈舉哀痛哭3日。此時,蘇州發(fā)生了歷史上的“抗糧哭廟”案。新任縣令任維初,私收公糧3000余石,并逮捕交不出補(bǔ)倉糧的老百姓。以金圣嘆為首的幾個秀才,同情農(nóng)民的遭遇,寫了“揭帖”到文廟哭靈,控告縣官。因為他把矛頭直指包庇部下的巡撫朱國治,引起朱國治的震怒,命人當(dāng)場逮捕了倪用賓等5名秀才,后又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圣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動搖人心倡亂,殊于國法”的罪名,判處死罪。
刑場上,金圣嘆泰然自若,找到監(jiān)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道:“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p>
冷不丁,他回憶起前不久的一天夜里在報國寺留宿時,由于睡不著覺,午夜去找方丈借佛經(jīng),老方丈提出了一個條件,要對出他的上聯(lián)才能借。老方丈的上聯(lián)是“半夜三更半”。金圣嘆冥思苦想了好一陣子,總是對不上,只好抱憾而歸。
此時,金圣嘆的兒子趕到刑場,因那天是中秋,還送來了月餅,看到父親即將問斬,痛哭不已。金圣嘆得知當(dāng)天是中秋時,一下子打開了思路,不由仰天大笑,對兒子說:“你馬上去報國寺對方丈說,那天夜里他出的上聯(lián)我已對出,我的下聯(lián)是‘中秋八月中?!?/p>
當(dāng)兒子從報國寺趕回來時,金圣嘆已是行刑在即,兒子萬分悲痛。金圣嘆安慰兒子說:“哭,是不頂啥用的。來,我出個上聯(lián)你對對看。”隨即說出了上聯(lián)“蓮子心中苦”。
兒子跪在地上撕肝裂膽,哪有心思對對聯(lián)?
金圣嘆稍稍思索了一會兒,對兒子說:“起來吧,別哭了,我已經(jīng)替你對出了下聯(lián):‘梨兒腹內(nèi)酸?!?/p>
圍觀的人們聽了,無不欷歔悲痛,大伙兒心頭明白,上聯(lián)的“蓮”與“憐”諧音,意思是看到兒子悲切之狀深感可憐;下聯(lián)的“梨”與“離”諧音,意思是與兒子永別,心中酸楚萬分。
午時三刻已到,劊子手正要行刑,天空中忽然飄起了紛紛揚(yáng)揚(yáng)的雪花。金圣嘆看了,高聲吟詩一首,詩曰:
“天悲悼我地亦憂,萬里河山戴白頭。
明日太陽來吊唁,家家戶戶淚長流。”
剛吟完詩,劊子手刀光一閃,才華橫溢的一代文壇巨星隕落,只留下那情真意切的對聯(lián)和詩,讓人涌起深深的懷念之情。
(責(zé)編 磊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