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軍
跟痛癥(Painful heel syndrome)是足跟周圍疼痛性疾病的總稱,是指多種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內(nèi)和跟外側(cè)急、慢性疼痛。多發(fā)生于4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約2∶1,特別是男性肥胖者及運動員。跟痛癥的病因病機繁多且較復雜,在臨床方面主要由跖腱膜炎、傷或退行性變導致的足跟脂肪墊萎縮、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刺、神經(jīng)卡壓等原因引起。筆者于2008年10月年~2011年5月采用補益肝腎、養(yǎng)血舒筋法治療跟痛癥85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85例(60名患者),男性43名,女性17名;最小年齡57歲,最大年齡81歲;雙足發(fā)病25名,單足發(fā)病35名。
1.2.1 無明顯急性損傷史。
1.2.2 足跟部疼痛起病緩慢,逐漸加重;絕大多數(shù)無靜息痛;少數(shù)患者灼性痛,疼痛程度輕重不一;晨起下床或久坐起立時足跟不敢著地,緩慢行走后好轉(zhuǎn),但負重較多時,疼痛明顯加重。
1.2.3 體檢時局部無紅腫,在足跟部或跟部內(nèi)側(cè)結(jié)節(jié)處有一局限性壓痛點,有時可觸及皮下的脂肪纖維囊。
1.2.4 X線片示骨刺可有可無。
1.2.5 化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
1.2.6 排除骨性關節(jié)炎、骨結(jié)核、骨腫瘤、骨髓炎等引起跟痛的病癥。
1.3.1 口服中藥湯劑,日1劑,連服2周。
治法:補益肝腎、養(yǎng)血舒筋、通絡止痛。
處方:熟地黃50克、雞血藤30克、骨碎補30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當歸15克、川萆15克、生黃芪30克、紫丹參20克、白芍20克、延胡索15克、制香附15克、炙甘草7.5克。
1.3.2 外用:熏洗2號泡足,足跟緊貼藥袋,涼則加熱,持續(xù)1小時以上,每日2次。處方:透骨草250克、威靈仙250克、急性子25克、烏梅25克、生山楂500克、伸筋草15克、防風15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骨碎補15克、紅花15克、白芷15克、白芥子15克、皂角15克、麻黃15克、炙馬錢子15克。制成粗末裝袋,每袋100克。用前將藥袋放入水盆浸泡1小時,然后加熱熬開,于患處先熏后洗,每次持續(xù)1小時以上,每日1次。每袋可用2日。連用2周。
2.1 痊愈 臨床癥狀消失,行走自如,隨訪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
2.2 顯效 臨床癥狀消失,勞累時仍覺疼痛,休息后癥狀消失或1個月后復發(fā)。
2.3 好轉(zhuǎn) 經(jīng)治療后癥狀減輕,但行走時尚有少許疼痛。
2.4 無效 治療3個療程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本組85例,治愈25例(29.41%);顯效31例(36.47%);有效47例(55.29%);無效2例(2.35%)。有效率97.65%。
跟痛癥多為中、老年人肝腎不足,或久病體虛,氣血衰少,筋骨失養(yǎng);或久行久立,造成足底部皮膚、皮下脂肪、跖筋膜負擔過重,引起勞損或退變所致。亦有因跟骨骨刺發(fā)生于跟骨底面結(jié)節(jié)前緣,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跟骨結(jié)節(jié)附著處受累,牽拉骨刺,發(fā)生慢性炎癥反應而致疼痛。目前,西醫(yī)對跟痛癥的治療主要為口服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和類固醇類激素藥痛點封閉,但療效欠佳且副作用大。中醫(yī)對跟痛癥的治療主要有中藥內(nèi)服、中藥外敷、熏洗、中藥跟痛墊、按摩、推拿等。這些方法都是以補腎溫督、活絡通痹、除濕止痛為治則,以改善足跟骨及其脂肪墊、跟骨滑囊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供,促進代謝產(chǎn)物排泄,促進組織細胞恢復為治療目的[4]。
本研究應用熏洗法,可因藥液溫度作用使患部的皮膚血管擴張,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促使藥物吸收,從而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癥水腫吸收,使粘連僵硬的組織變軟,達到治療的目的[5]。本病病機為肝腎俱虛,筋骨失養(yǎng),髓虛不能養(yǎng)骨,血少不能榮筋,加之日常久立工作,積累勞損并骨刺為患,為本病的本,痛乃本病的標,故此,治本才能達標。
此外,治療本病應辨證施治,各種不同教科書上的方法雖不少,但較單純,分類簡單、籠統(tǒng),臨床具體治療指導性不強,針對性差,很難具體運用,且有些方法不實用,收效也不大[6]。祖國醫(yī)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精髓就在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標本兼治,把患者看做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癥狀只是疾病在人體的某一部位的反應,運用陰陽五行、臟腑、經(jīng)絡、病因等理論來進行辯證分析,審癥求因,辨出證候,指導正確施治,同時達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之效果。本文論述的跟痛癥,癥狀是標,病因是本,癥狀易消,病因難解,只注重局部表象,不注重機體內(nèi)在病因,雖獲一時之效,亦難達長久之功[7]。而筆者進行針對肝腎虧虛型跟痛癥采用補益肝腎、養(yǎng)血舒筋法治療,針對性強,方法明確,效果理想。
[1]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驤,等.臨床疼痛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76-378.
[2]劉柏齡.天池傷科劉柏齡[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2-114.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4.
[4]唐傳其.陸強益,梁燕芳,等.中醫(yī)藥治療跟痛癥臨床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yī),2010,32(2):305.
[5]殷立榮.火針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0,19(21):2651.
[6]寇全春,陳勇.中西醫(yī)結(jié)合分型論治跟痛癥[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7):162.
[7]周明杰.淺談標本兼治治療中老年人跟痛癥[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