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章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425100)
日本武士道生死觀
閆志章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425100)
武士道是日本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具有日本民族的獨特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武士道生死觀對日本民族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觀給予了深遠影響。武士道生死觀和神道、佛教、儒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形成了獨自的民族文化。
武士道;生死觀;宗教;文化
武士道是日本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是武士遵守履行道德規(guī)范,武士道理念不僅僅是在武士中間,同時也深入到日本民眾內(nèi)心深處?!拔涫康垒^象征日本的櫻花有過之而不及,是日本土壤中固有的花,和我國歷史書籍里記載的古典美德相聯(lián)系,不是陳舊的標本?!保?]武士道是日本民族靈魂的象征,是日本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日本社會文化和歷史?!瓣P于武士道,最為有名的一節(jié)是《葉隱》中所寫到的‘武士道即為知死之道’?!保?]《葉隱》中所表現(xiàn)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毫不留戀地死。武士道獨特的生死觀是武士道的核心內(nèi)涵,對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給予了深遠影響。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鐮倉幕府,后經(jīng)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是源于日本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觀,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規(guī)范。日本的武士道,總結地說有八個字,那就是:義、勇、仁、禮、誠、名、忠、克。“武士道是武士階層的道德體系,與武士社會出現(xiàn)的同時,由恩惠和效勞形成的主從關系和血緣、地緣關系結合起來的倫理規(guī)范,稱為‘武士道’、‘武者習’。江戶時期,受到以朱子學為中心的儒教的影響,確立了獨自的‘武士道’體系,那就是對君主的絕對服從,以‘忠誠’作為基本理念,同時也強調(diào)了他們的理念和行為,作為農(nóng)工商階層的統(tǒng)治者?!保?]在奈良時代,中央集權的律令國家解體,國內(nèi)各地爭奪土地、領土,展開了戰(zhàn)爭,其結果促使了武士的誕生。在日本以土地作為媒介的領主和武士的關系是主從關系,即“恩惠和效勞”的關系。封建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形態(tài)形成后,武士階層勢力抬頭,獲得了特權,成為日本社會的獨特的階層?!拔涫康朗亲鳛榇迓涞男☆I主的武士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武士和平民百姓共同生活,作為他們的指導者,堅持實行自古流傳下來的神道的道德傳統(tǒng)。與此同時,為了完成自己的責任,努力鍛煉自己,加強修養(yǎng),帶領家人和屬下共同形成了武士道的核心――‘責任感’。因此,在江戶時代國內(nèi)比較安定,武士作為村落的指導者,繼承了武士道?!保?]
對統(tǒng)治階級來說,武士道不僅是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還是統(tǒng)治武士和平民的規(guī)章制度。武家社會持續(xù)了700年,武士階層有獨特的生死觀、生存觀念、生存意義和日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別是倫理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日本文化的主體。所以提到日本民族的生死觀,就自然聯(lián)想到武士道生死觀。換言之,日本民族生死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武士道的生死觀。日本武士為主君會不怕死、武士道興起于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是與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fā)展相關聯(lián)的,正是封建社會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的時代。直到戰(zhàn)國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這個名詞才最早見于文字資料。武士道精神,特別是武士道就是對死的覺悟,武士盡忠于自己的君主,舍命獻身,對日本的精神和生活理念帶來深遠影響。
日本是個島國,不僅有火山還有地震和臺風,在這樣狹小的土地上,就培育了日本民族與生具有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慢慢地融入到日本民族的生死觀。因為日本有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才有了獨特的生死觀,才形成了武士道生死觀。“作為武士,其核心要義有三:第一是‘忍’,凡事都要忍。第二是‘恥’。武士道強調(diào)對自己的良心要負起‘恥’的責任,所以武士道強調(diào)寧可死也絕不能受辱,更不能做出丟臉的事。第三是‘死’。賴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種價值觀念。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武士隨時都可以去死?!保?]
武士活動的時代大致可分為戰(zhàn)亂的中世和太平的近世。中世武士的生死觀重“死”。中世是戰(zhàn)亂的年代,武士活動的地方主要是戰(zhàn)場,不知曉自己在某時候死去,所以武士的生死觀中就包含宿命論,武士考慮的是以何種方式死去,死后以何種形式存于世上。既然總要死去,對生命沒有那么執(zhí)著。他們最為理想的死亡方式是像櫻花凋謝那樣,死得干脆,痛痛快快地去死。死后注重的是“名譽”,因為名譽永不朽,比生命重要。與此相對,近世武士的生死觀的核心是“生”,每天都做好死的精神準備,真正地享受生命,為君主效力。因為近世是相對太平時期,戰(zhàn)死沙場的可能性較小,不像中世的武士那樣感到人生如夢,他們希望的是生命更加有意義。中世武士認為“名譽”重于生命,近世武士重視“廉恥”。之所以有這種轉變,是因為從戰(zhàn)亂時代轉向太平時代,武士的身份由好戰(zhàn)者轉向為政者,他們關心的是武士的道義,注重“廉恥”,武士嚴格自律,絕不做與武士身份不符的事情,隨著時代的推移,武士道生死觀稍微不同,但是從整體來看,只要是武士,都把成為真正武士視為一種理想,為理想可以獻身。認為“生”不僅僅是活著,“死”不僅僅意味著心臟停止跳動,喪失生命,始終把“名譽”、“忠、“義、“勇”等精神理念隱秘于心中。
武士道的生死觀就是面對死亡的斷然決意。武士不貪生,認為只有死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夢幻。這種對死的態(tài)度就是來自追求名譽,死亡就是實現(xiàn)追求名譽的方法,所以名譽和死亡有著割舍不斷的關系。武士為了保持名譽,有時進行無謂的切腹自殺。“中世出現(xiàn)的切腹是武士贖自己的罪過,反省自己的過去,擺脫不好名聲,拯救朋友,從而證明自己的誠實?!保?]武士的生死觀視貪生為“恥”,重視名譽。武士以死來保護名譽,是因為武士熱愛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渴望得到武士集團和社會的認可。如果武士一旦犯罪,就會沒收刀,而刀是武士身份的象征,沒有刀就不被承認,因此對武士來說,得不到武士集團的認可,那是最大的恥辱。所以武士寧愿切腹自殺也不選擇被處死刑?!靶露蓱粽J為:日本人切腹是一種體面的死,所以在日本對武士作為一種刑罰出現(xiàn)了切腹制度,形成了切腹儀式?!保?]
“在封建時代的形成期(平安時代中期到鐮倉時代)創(chuàng)造了武士道。武士道起初是在戰(zhàn)場上形成的規(guī)章,以人品為中心,和佛教、儒教、神道有著密切的關系?!保?]
神道是汎神教,日本人的信仰是萬物有靈論,人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感到神的存在。古代的日本人認為水果、野草、捕獲物等所謂的大自然的恩澤都是從神那里獲得的,水稻、小麥的豐收不是人的勞動的成果,而是神的恩賜。神道重視“產(chǎn)霊”,“產(chǎn)霊”生萬物、成萬物,是生命的源泉。在神道中,敬仰神、祈禱神,不是希望來世進入“天國”或者“極樂世界”,而是求得現(xiàn)實生活更加豐富。神道認為在一切場所都有神靈的存在,所以當人們聚集起來祭祀神靈的時候,神靈肯定會來,肯定好事不斷?!叭毡救苏J為他們的國家是神的創(chuàng)造,他們的國君是神的肉身,皇權神受、皇統(tǒng)綿綿、萬世一系、天壤無窮。神國神君意識就這樣支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態(tài)度。到了明治時代,維新政府從統(tǒng)治出發(fā),推行神道國教化政策,神道被置于國家管理、保護之下,形成國家神道?!保?]新渡戶也指出“神道教義支配日本人感情生活有兩個特征,即愛國心和忠誠心。”[1]受神道的影響,在武士道中“忠義”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種境遇中的人們關系的紐帶,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恪守的信條。為了君主,舍棄生命,在所不辭,死是忠誠的表現(xiàn)?!鞍盐涫康篮蛧竦赖峦瓤创膶W者,習慣上把武士的道德核心認為是對君主的‘忠’,他們稱贊武士的‘忠’,主從道德定為‘獻身道德’這一點仍然被認為是對君主的絕對忠實的核心?!保?1]
此外,神道認為死者的靈魂成為神,保護活著的人。人是從神的世界中來,還要回到神的世界中去,死是不能逃脫的,這就是神道的生死觀。在神道中,自殺者的靈魂、在事故中死傷的人及死犯者的靈魂都能成為神,那些人的靈魂永遠不會對后人造成危害,這大概是日本武士日本剖腹者多的原因吧。
武士道的淵源是對祖先的敬仰、對父母的孝順、對君主的忠誠、面對危險災禍的禁欲及輕視生、親近死的心理。其中輕生近死的心理是來自佛教。
佛教的無常觀是印度釋迦摩尼的哲學思想,對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觀影響頗深。宇宙一切現(xiàn)象,沒有恒常的存在,因此性質都是無常的。佛經(jīng)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就是這個意思?!爸T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xiàn)象,“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一切現(xiàn)象都是遷流變動的,沒有常態(tài),沒有規(guī)律性。簡單說來就是世界萬物時刻存在于變化中。日本人之所以接受無常觀,首要因素就是日本的地理環(huán)境,日本民族生活在面積狹小的島上,在歷史上受到了無數(shù)次的火山噴發(fā)、地震等災害,對這些難以預測和抵抗的自然災害,在潛意識中形成了無常觀。一切事物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時候,瞬間化為灰燼,生命也是這樣。今天平安無事,任何人都不知道明天如何,因此生命也是無常的。
日本人喜歡櫻花,櫻花和日本民族精神之間潛藏著一種奇妙的關系。櫻花開放之時異常美麗,但是花期短暫,僅僅一周左右之后,就凋謝。但是在櫻花開放的季節(jié)里,日本人被在風中掉落櫻花的清白純潔及豪不懦弱、毫不留戀所感動。日本人把美麗的櫻花轉眼間枯萎散落風中,比喻為人的一生。短命的櫻花正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春天里注視著片片櫻花落下,那種秋天的傷感潛入心中。櫻花盛開怒放,剎那間凋謝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通過這一現(xiàn)象,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這樣的民族傳統(tǒng)意識和思想對武士的生死觀給予了一定的影響,他們在有生之年努力拼搏,一旦到了緊急關頭,就會毫無遺憾壯烈死去,就像櫻花給人留下瞬間的美,自己芳留后世,所以有諺語“花中櫻花,人中武士”。
日本人用櫻花比喻武士那是因為:首先,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其次,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零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零,沒有一朵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人的一生就像櫻花一樣短暫無常,在片刻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后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按照儒家學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能永遠留住自己生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載入史冊,武士吸收了這樣的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成為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的源泉是儒教。武士道的道德理念是來自孔子和孟子的教誨。武士們不僅僅把儒教的教義作為一種知識,并且作為一種行動的規(guī)范?!保?]日本武士是注重名譽的,名譽的意識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它要求武士為了名譽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日本武士為了追求名譽可以犧牲生命的觀念是因為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華,這種意識雖是封建社會的意識,但能夠促使武士為天皇效忠或者給主人報答恩惠。
儒教的“知行合一”對武士道道德規(guī)范給予了很大影響,特別是“義”、“勇”、“仁”等道德感情。武士最為忌諱的是卑劣、不正當?shù)男袨椤!傲x”就是合乎道理,毫不猶豫的判斷力。武士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神圣職業(yè),死亡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給天皇盡忠,或者是報答主人的恩惠,建構起日本國民道德基礎的是“義”。“義”和“勇”是連在一起的,“知行合一”,“勇”要求武士具備敢作敢為、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如果義”和“勇”拆開來,就沒有意義。即使有“義”,沒有行動的勇氣,那是毫無意義?!靶露蓱粽J為武士最看重的是‘義’和‘勇’,最痛恨的是背后交易和不正當?shù)男袨?。真木和泉守曾說過,武士重視的是‘節(jié)義’,‘節(jié)義’就好像是人的骨骼,沒有節(jié)義的人即使有學問和才能對社會也沒有作用。武士把正義看作是至上的,因此就出現(xiàn)了‘義理’,即正義的道理。‘義理’是對父母、上司、下屬、社會應盡的義務。在日本社會里,對正義的道理是無條件的服從。‘義理’是社會的產(chǎn)物,具有強制力,比起階級和家族的上下級關系、年齡的長幼及愛情、才能更重要?!保?]武士道的“勇”既有靜的一面,也有動的一面,沉著、冷靜、從容不迫,同時要果斷、大膽。即使被敵人團團圍住,仍然英勇廝殺。以武士道的標準看,并非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為乃是武士忠誠的具體表現(xiàn),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這個過程中即使戰(zhàn)死,也要奮勇向前?!叭省笔刮涫坎恢脸蔀辄t武主義的武夫,而要具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
在日本歷史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武士道形成于封建時代,但是武士道重要理念“忠”、“義”、“勇”、“名譽”,特別是武士道的生死觀給日本民族帶來深刻影響?!耙磺腥说幕顒雍退伎挤椒?,都受到了武士道的影響,日本人的理智和道德倫理是武士道的直接的或者間接的產(chǎn)物?!保?]一般說來,日本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比較好戰(zhàn)的,這和日本民族的獨特的生死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自己的生命是天皇給的,為了天皇,冒著生命危險也無妨,可以舍棄生命。這種生死觀是武裝日本士兵的最合適武器,生命是有限的,而死是永遠存在的。短暫的人生就像櫻花一樣,瞬間綻放美麗。“死”同時和日本人的集團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日本人總是以集團利益重于個人利益,為了國家或者集團利益可以奉獻自己的一切。
日本民武士道生死觀,在特殊的時代,武士的信念是向君主盡忠,樂意為君主效勞,甚至犧牲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日本士兵發(fā)揮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不怕死,效忠皇上的生死觀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在和平的年代里,珍惜自己的生命,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為君主盡忠的生死觀在每個時代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武士道作為一種無意識的、不可抵抗的力量,激勵著日本國民?!保?]在現(xiàn)代生活中,為了趕上時代的步伐,加快速度努力拼搏,死亡在某個時候肯定到來,生命不會永遠繼續(xù),經(jīng)常做好死的精神準備,深深地感受生的快樂。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xiàn)”。武士應盡的忠義,以殉死為最高。“切腹自殺是出現(xiàn)在鐮倉末期,在《平家物語》中僅僅出現(xiàn)了四、五例剖腹自殺,可是描寫南北朝時期的《太平記》,出現(xiàn)了兩千多人自殺,慢慢地剖腹自殺規(guī)范化。死對日本人來說是不對現(xiàn)世的貪生,痛快地了卻自己的一生,產(chǎn)生了這樣的生死觀。但是在武士中間,來世的概念逐漸淡化,殘留了各種形式,現(xiàn)在還存有一種自殺方式‘心中’(一同自殺),說起‘心中’,日本應該是最多的?!保?6]對日本人來說死亡是生活的一種選擇,陷入困境不能逃脫時候的最后的選擇,死亡是逃脫苦難的手段,死亡是生的的另外一種形式,生和死沒有絕對的距離,死是自律行為。
武士道具有日本民族的獨特性,是日本人外來文化和日本固有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立足于日本本土,獨自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武士道生死觀深入到日本人的心靈深處,是一種文化傳承??v觀日本的生死觀,日本人表現(xiàn)出了不貪生淡淡地生活心境。瞬間開放而又剎那凋謝的櫻花折射出日本人固有的生活價值觀、生死觀和民族文化。
[1]新渡戸稲造.奈良本辰也 訳. 武士道[M].東京:三笠書房,2004.
[2]白幡洋三郎.日本文化99題[M].蔡敦達,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ブリタニカ國際大百科事典
[4]武光誠.日本人なら知っておきたい武士道[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6.
[5]李雪梅.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6]管一穎.日本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與武士道[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2).
[7]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東京:巖波書店,昭和44年.
[8]梅原 猛 等.日本文化を語る[M].東京:リブリオ出版,1997.210-211.
閆志章(1967-),男,碩士,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