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榮復軍人醫(yī)院,吉林 梨樹 136502)
呃逆,古稱為“噦”,俗稱“打嗝”,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氣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的一類脾胃病證。頑固性呃逆病情遷延,日久難愈,呃聲頻頻,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及正氣虧虛引起,其病機為胃氣上逆動膈,胃失和降而成。西醫(yī)則認為本病多由于膈肌痙攣引起,如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潰瘍、胃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病等均可引起這種不自主的膈肌間隙性收縮的病證。筆者自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針刺配合654-2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35例,均取得很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5例患者中,年齡21~30歲15例,31~40歲12例,40歲以上8例;女20例,男15例;病程呃逆持續(xù)發(fā)作1 d者17例,持續(xù)2 d者11例,持續(xù)3 d者5例,持續(xù)4 d以上者2例。
1.2 病因 胃炎12例,胃潰瘍10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5例,腦血栓后遺癥2例,無病因可查者4例。
采用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療:患者仰臥位,取上脘、中脘、太沖、雙側內關及足三里穴,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約0.5~1寸,行中強度刺激,得針感后留針20 min。去針后取雙側內關、足三里穴,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將注射器針頭快速進針于皮下,提、插、捻、轉至有酸、脹、麻、重等感覺,經回抽無回血,每穴位注射654-2注射液2.5 mg。每日1次,病情嚴重者每日2次。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呃逆癥狀消失;好轉:呃逆癥狀減輕,偶而發(fā)作,程度較輕;未愈:呃逆癥狀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本組35例,治愈24例,好轉7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88.6%。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李某,女,35歲,農民。因3 d前與丈夫爭吵后出現打嗝癥狀,自服“利嗝丸”無效后,前來我院門診就醫(yī)。癥見:呃逆連聲,脅肋脹痛,口干咽燥,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診斷:頑固性呃逆,氣機郁滯型。處置:給予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先取上脘、中脘、太沖、雙側內關及足三里穴,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去針后取雙側內關及足三里穴各注射0.25 mL 654-2注射液。第2天復診,癥狀減輕,連續(xù)治療2 d,呃逆消失,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中醫(yī)關于呃逆病因的論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胃氣逆為噦”,認為胃氣沖逆為其病機關鍵,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肝氣犯胃或脾虛痰濕中阻等均可致胃氣上逆動膈,氣機逆亂而發(fā)呃逆。治療當以和胃降逆為大法。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長于治療心胸胃之疾,有和中降逆,利膈寬胸之功;足三里[1]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主治六腑之癥,亦有和胃降逆之效。選此2穴配伍注射藥物,可調和脾胃,宣通氣機,寬胸利膈,胃氣和降則呃逆自止。654-2注射液有解除膈肌痙攣,使膈肌張力下降,抑制大腦皮質而鎮(zhèn)靜的作用。穴位注射藥物將針刺與注射液藥物對穴位的滲透及刺激作用更好結合起來,以增強延續(xù)針刺穴位的治療作用,從而更有效的調整和改善機體功能狀態(tài)。對于頑固性呃逆[2]患者,采用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療,可收到很好止呃效果。且此方法安全、簡便、無不良反應。
[1]孫彩霞.綜合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觀察護理[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4,22(7):214.
[2]孫鳳菊,劉雪蓮.頭針治療頑固性中樞呃逆35例[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