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良
(大理學院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試論清代白族政治家楊名飏的民生思想及當代價值
黃正良
(大理學院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楊名飏著《關中集》中蘊含豐富的民生思想,它深切地表達了楊名飏對人民生活、生存和發(fā)展的關懷。面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日益凸顯的民生問題,深入研究楊名飏的民生思想,對于我們當下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楊名飏;民生思想;當代價值
“民之疾苦,唯民知之最真;事之逆順,唯民知之最切”〔1〕。留心民瘼,改善民生,勢必要傾聽民眾的心聲,了解民眾的利益訴求。在中國歷史上,道光年間陜西巡撫楊名飏就是一個為官清廉、關注民生的典范。面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日益凸顯的民生問題,深入研究楊名飏的民生思想,對于我們當下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楊名飏,號崇峰,白族,云龍石門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卒于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終年79歲。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楊名飏首赴科試,授優(yōu)貢,委鶴慶州訓導,因政績卓異,薦加一等。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科試,以《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一篇論文而中舉,十四年(公元1809年)薦赴陜西供職。至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任延榆綏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升任陜西按察使,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任陜西布政使,同年九月,任陜西巡撫,授資政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九月,解職還鄉(xiāng)。他一生寫過不少疏、奏、諭、記等應用文書,集成《關中集》。云龍縣諾鄧鎮(zhèn)虎頭山觀音石窟中有他題刻的“石門八景”和詠“石扇”、“石杖”、“石床”、“石足”等詩碑。楊名飏從19歲出任鶴慶州訓導至解職,入仕45年,由訓導至皇封資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正二品銜,官高祿厚,但他并非養(yǎng)尊處優(yōu),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陜西和家鄉(xiāng)云龍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光緒《云南通志》、《新纂云南通志》均為其專門列傳。光緒《云南通志》載:楊名飏“去任漢中時,士民賦詩贈之曰:存愛集,為勒石雞頭關,以志遺愛,所在多立祠以祀”?!缎伦朐颇贤ㄖ尽吩谄鋫骱髮懙溃骸皸蠲r簡靜敦惠,學行堅白,守土理民,累有名跡”。“始名飏守西安,吏民懷德,勒石雞頭關,以永去思,時人比之甘棠,今其跡猶存云”??梢?,楊名飏為民興利除弊的思想和行動是有口皆碑的,至今為人們所敬仰。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們今天改善民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楊名飏民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所著的《關中集》和身體力行之中?!缎伦朐颇贤ㄖ尽份d:“名飏文章格律雖不甚高,然觀其全卷,多興養(yǎng)立教興利除弊之文,讀之而名飏治秦政績可以想見。此關系政治文字,不宜以格律論也,后附蠶桑簡編尤治關中要”。楊名飏主張政在得人,為官要仁廉。他在《寓漢南同官書》一文中寫道:“竊聞政在得人,以億萬生靈家性命,而付托於牧令一身,精神不到之區(qū),即弊竇叢生之處。雖不遑暇逸,欲求案無留牘,野鮮冤民,猶有不能,又況利欲薰其心,晏安鴆其性,不念赤子之嗷嗷待哺,窮黎之淹淹欲斃,縱幸逃糾於八法,能無愧于五衷?州、縣為親民之官,知府有表率之責,若亦不念切民瘼,躬選刻厲,能不有厥職,自負初心乎?”綜觀楊名飏一生,無處不表現(xiàn)出他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思想。下面從楊名飏關心教育、關心人民疾苦、重視交通建設、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幾方面來談談他的民生思想。
(一)重視教育
教育是開化民智,富國強民的重要手段。楊名飏對教育的關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重人才
楊名飏十分關心和愛護人才,在任陜西巡撫期間捐資置田,籌集卷金,獎勵應試學生?!蛾P中集》載:
經(jīng)前藩升任滇撫何中丞煊發(fā)典營運三年,該息三千六百金,益以納監(jiān)公。余一千五六百金,每科會舉人各給路費二十金,屆期發(fā)交駐京提塘,查明入闈人數(shù),按名分送。竊唯省會去京已有二千余里,他鄉(xiāng)北上更遠四五十程。其在素封之士,乘肥馬衣輕裘,不受百鎰之金,何須五秉之粟。又況世家大族,葛藟能芘其本根,蘿蔦得依于松柏,將伯之助予者,既眾友生之饋贐者亦豐,不難既日啟行,克期而至。若彼寒唆之儒鑿壁偷光,燃糠照讀,泮宮采藻,僅余嚼菜之香,紫陌尋春。絕少點金之術(shù),既無門以告貸,方思彈鋏歸來,每裹足而不前,誰肯后車以載?然則以數(shù)十金者,繼富原弗加多,周急不無小補,此則來帛戔戔之意,愛才拳拳之心,有不能己者。凡我分符斯土,及茲聚族是邦者,尚其廣為集腋,不吝解囊,將見杖策爭先,著鞭恐后,云梯直上,無嗟行路之難。鳳齊飛各遂登瀛之志,豈不蒸蒸漸成盛事,藹藹更多吉人哉!
余守漢中,亦為置田以作卷金,繼膺藩篆欲為通省卷金籌正,有志焉而未逮。檢閱卷宗,見有嘉慶二十二年,陽故紳國子監(jiān)學正銜雷茂林曾捐銀四千兩,呈請充作通省卷金。經(jīng)歷任藩司,發(fā)商生息,閱今九載,除給同州府屬卷價外,積存本利銀九千五百余兩。爰為之計以一分行息,三年該利銀二千八百余兩。每科制備陜省試卷六千副,余銀可敷恩科之費。其省卷價,前顏方伯伯燾已為籌備,按名移陜,應無庸議。嗣后每科三場,兩省士子試卷均無需購買,并投卷雜費亦為籌足,不須費用一錢。士子場前得旅館,潛心舉業(yè),可以無事紛馳矣。
從以上兩段引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楊名飏為保障考生順利趕考和取得好成績,實在是費盡了心機。他為了減輕考生的負擔,將捐資、置田的資金及存款利息用于考生路費、提供免費試卷、獎勵優(yōu)生,其愛才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2.重視書院建設
書院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楊名飏在任陜西巡撫期間,十分關心書院建設,先后對當?shù)氐臅汉涂紙鲞M行修繕,改善了辦學條件。如在看到考場屋矮檐低,采光不夠時,發(fā)動捐資修繕,給考生創(chuàng)造了寬敞明亮的考試環(huán)境,贏得諸生的感佩?!吨匦逎h中考棚號舍記》云:“漢南十一學考棚舊系草廬,前南鄭郭明府嵩易以瓦屋。迄今五十余年,生童加多,東西號幾于手不能叉,膝不能容。又以屋矮檐低,日未入磚,而已朦朧不辨矣,諸生苦之。余目擊愀然,思為改作。南鄭王明府光宇、城固俞明府逢辰力贊其成,各勸好善之士捐銀一千三百金。臺基筑高二尺,間架推廣五尺,廊檐加長一丈二尺。柱則易以大木,檁則代以過梁。兩廂增四舍湊成十有八間,共得一千八百座,新制桌凳五百七十具。從此躋之爽塏,俾多士于幾明窗之下,忘其為寸晷風檐,得以縱橫筆陣?!?/p>
其次,對捐資助學的人作志記給予歌功頌德。還有制定書院學規(guī),規(guī)范書院管理??梢姉蠲r在發(fā)展教育上,不僅關心考生生活,而且重視書院硬件建設,盡量改善辦學條件。
3.關心家鄉(xiāng)教育
楊名飏學優(yōu)入仕,深刻體會到興辦教育的重要。解職還鄉(xiāng)后,他認為:云龍“科第早已漸開,賢能亦經(jīng)繼起”,主要原因是云龍有“傳心”和“龍門”兩書院。于是在云龍石門捐資創(chuàng)辦“彩云書院”(遺址在今云龍一中),建校舍83間,置租谷700擔,共集資銀約9 420兩。并親自任“彩云書院”主講,他自謙為“補讀少年未讀之書,以寡晚年欲寡之過”?!安试茣骸钡膭?chuàng)建,有效推動了云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4.倡導家鄉(xiāng)人民學習漢語
楊名飏認為常講白族話,往往造成學文化的障礙,不利于廣泛交流和溝通,于是極力提倡推廣使用“京腔”(北京語),主張學漢語與學文化同時進行。在他的倡導下,石門井士民中,一段時期內(nèi)推廣使用“京腔”成為風氣,對后來加強云龍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二)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楊名飏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當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損失的時候,不顧生命危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次漢水盛溢,泛浸興安城,名飏率吏役救治。舟行至石泉,風濤大作,縣令叩頭固止名飏,請更陸行,名飏不可,曰:吾奉天子詔,為民牧守,民今陷溺且死,敢愛惜己身乎?遂行不顧,至則先斥私祿五千金,更募假富民錢,數(shù)日中集資至巨萬,出官粟以瞻,貧乏多所全活〔2〕。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楊名飏母喪,自秦回籍,“適當秋水時至,見夫乘槎競渡者,屢瀕于危,而莫之避。詢之,則曰:采薪以供課,性命不惶恤也。為此楊名飏在沘江上倡修鐵鏈橋,橋建成取名“青云橋”,“蓋取康樂題石門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鄉(xiāng)之應運而興者,他日得路,本濟鄉(xiāng)人之意以濟國人,以濟天下人”〔3〕。楊名飏關心家鄉(xiāng)人民的疾苦,捐資銀四千兩交永平縣買田生息,代云龍雇夫馬,以解云龍人民饑寒交迫之苦(見《云龍州藝文志》)。楊名飏為民排憂解難的事跡舉不勝舉,有的還將其為民興利除弊的善舉編纂成故事,流傳鄉(xiāng)里??梢姉蠲r無論是做官,還是退位回鄉(xiāng),時時處處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實在是深得民心。
(三)重視交通建設
楊名飏重視交通建設,在任陜西巡撫期間,倡修古城西安東二十里處的灞橋。灞橋,一直居于關中交通要沖,它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队轰洝飞现赋觯骸按说刈顬殚L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碧瞥耐醪g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于灞,惟灞于源,當秦地之沖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橋的歷史則要追溯至春秋時期。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并于河上建橋,故稱“灞”,這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祥之兆,便將橋改為“長存橋”。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后才分手,并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灞橋?qū)医▽覛В褂脡勖婚L。楊名飏總結(jié)前人多次重修的經(jīng)驗,深入調(diào)查,掌握灞河水性,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征集附近官紳士民、橋匠民工,重建灞橋。此次重修,他采用多跨的樁基礎石制排墩簡支木梁,基礎牢固,造型美觀,技術(shù)上有新的突破,此橋歷120多年,安然凌架于灞水之上,承受絡繹不絕的車馬人行。楊名飏主修的灞橋,顯示出我國古代造橋的精湛技藝。楊名飏不僅為官期間重視橋梁建設,去官回鄉(xiāng)后依然關注家鄉(xiāng)交通建設。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楊名飏在家鄉(xiāng)石門捐資倡修“青云橋”,解決了石門段沘江東西兩岸人民的交通困難,此橋現(xiàn)存,依然發(fā)揮著它的通達功能。
(四)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楊名飏民生思想的核心。楊名飏處在社會生產(chǎn)力仍十分低下的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他從農(nóng)民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他為官期間,頒布了《勸民勿殺耕牛示》、《種洋芋法》、《勸課桑樹諭》等以厚民生。
楊名飏在陜西任職期間,正值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天災不斷、戰(zhàn)亂頻仍的道光年間。楊在陜西各地濟貧、賑災、修水利、辦交通、建城池、修倉儲,大力提倡栽桑養(yǎng)蠶,推廣洋芋栽培,保住了一方平安,深得民心。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楊名飏頒諭《種洋芋法》,要求各府、州擇地播種,采買洋芋種一萬斤,分發(fā)延、榆、鄘、綏四府,令各府、州擇地播種,改變南山一帶“多賴包谷以養(yǎng)生”的狀況。楊名飏出巡漢中,見路邊屋角、園畔堤邊盡多隙土,因令廣栽桑樹,并著有《蠶桑簡編》為法則,經(jīng)6年后,栽成桑樹64萬余株,養(yǎng)蠶織縑之家獲食其利。楊名飏總結(jié)出樹、畜是養(yǎng)民善政之本,特頒《勸課桑樹諭》以厚民生。他所苦心編制的《蠶桑簡編》、《種洋芋法》,實為當時廣為流傳的科普讀物,對推廣普及農(nóng)業(yè)科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秳裾n蠶桑以厚民生示》雖名為陜西巡撫的文件指示,實為推廣蠶桑養(yǎng)植的一份戰(zhàn)報、檄文?!秳衩裎饸⒏J尽?,我們今天看來,似乎小題大做,并且作為一個巡撫高官來管區(qū)區(qū)“牛事”,似乎有點大材小用。其實不然,在社會生產(chǎn)力仍十分低下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于一個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的農(nóng)村、農(nóng)民家庭,牛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有無耕牛,牛之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水平。作為府州縣官,抓好了保護耕牛就抓住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關鍵。
楊名飏在陜西以及入朝供職期間,不斷把中原文化和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介紹回家鄉(xiāng),他所著的《蠶桑簡編》和用通俗民歌體寫成的《勸桑行》在云龍廣為流傳,如:“卒歲無衣怎樣好,豳風自有蠶桑道;綺羅豈是天孫裁,全在人工勤織造”,“號寒雪夜空悲遲,勸爾栽桑要及早;盤條最愛春風嫩,采葚須知芒種老;路旁墻下隨意插,一片荒郊綠云繞”。這些詩歌的傳唱,起了較好的宣傳作用,促進了云龍蠶桑業(yè)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楊名飏實不愧一位求真務實,一心撲在農(nóng)業(yè)及農(nóng)民利益上的好官。作為封建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腐敗的清王朝晚期的巡撫大員,能這樣體察民情,這樣真心實意地為民著想,腳踏實地的幫助農(nóng)民脫貧致富,確實難能可貴〔4〕。
中國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fā)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代先賢無不把重視民生視為經(jīng)世治國的最高境界?!懊裆闭Z出《左傳·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币鉃槿嗣裰挥星谟趧谧?,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人民的生命才有保障,其要義是滿足人民生存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尚書·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視“裕民”為仁政:“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5〕。荀子提出“下富則上富”的哲學命題:“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6〕?!秶Z·楚語上》警示:“民乏財用,不亡何待?”孫中山生活的時代,晚清政府漠視民生問題,也無力解決民生問題,外國列強的經(jīng)濟掠奪和經(jīng)濟壓制又加劇了民生問題的危機。孫中山深切同情廣大人民的生存境遇,并親身體驗了歐美國家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因而力倡民生主義〔7〕。不難看出,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
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為解決民生問題作出了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實現(xiàn)、超越了歷代先賢的民生理想。但如何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當前黨和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楊名飏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官員,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一生清正廉潔、為民興利除弊,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以君為本”的挑戰(zhàn)和超越。比如,他千方百計置田、捐資改善辦學條件和為學子排憂解難的實績,對我們今天踐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具有示范作用;他重調(diào)查、重質(zhì)量的建橋理念,是對民脂民膏的最大節(jié)約,對于我們今天存在的不少“豆腐渣工程”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對于我們構(gòu)建節(jié)約型社會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他為了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和每一個政府官員學習的榜樣。楊名飏的民生思想,與今相隔近200年,但對于我們今天的民生工程仍不失其啟迪和指導意義,值得學習和研究。
〔1〕何啟,胡禮垣.新政真詮〔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16.
〔2〕周鐘岳.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通志館印,1942:198.
〔3〕楊宗漢.道光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楊名飏〔J〕.大理文化,2007(6):51-52.
〔4〕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調(diào)查課題組.古籍中的大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35-436.
〔5〕宋元人.四書五經(jīng):論語章句集注:顏淵〔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5:51.
〔6〕梁啟雄.荀子簡釋:哀公〔M〕.北京:中華書局,1983:372-373.
〔7〕陳金龍.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歷史作用與當代價值〔J〕.科學社會主義,2011(1):22-26.
(責任編輯 楊朝霞)
On YANG Mingyang'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ts Comtemporary Value
HUANG Zhengliang
(Dali University Library,Dali,Yunnan 671003,China)
Guanzhongji,a book rich with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was written by YANG Mingyang.It unveils YANG's deep concern of common people's living,surviving and developing.As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domestic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fresh study of these thoughts are now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the setting of human-center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the quick improving of peopele's livelihood as the key to social construction.
YANG Mingyang;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comtemporary value
K207
A
1672-2345(2011)11-0001-04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云宣通(2008)29號〕
2011-08-08
黃正良,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民族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