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苗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2.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左傳》委婉語的替代現(xiàn)象淺析
李青苗1,2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2.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左傳》委婉語中存在著普遍的替代現(xiàn)象。從詞匯系統(tǒng)角度看,替代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特定的稱謂和一些詞語的特殊說法;語法系統(tǒng)中的替代現(xiàn)象則表現(xiàn)為抽象的格式或表達式;修辭中的替代現(xiàn)象多是臨時且非固定的,其理解要借助于語境。《左傳》中替代現(xiàn)象的運用達到了交際的完美效果,實現(xiàn)了言說者自我保護的目的,體現(xiàn)了含蓄委婉的風格。其背后隱藏著由近及遠、由熟知到陌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等人類認知的規(guī)律。
《左傳》;替代;認知
替代現(xiàn)象是篇章銜接問題中的典型問題。關于替代和省略等問題,人們大多關注的焦點是現(xiàn)代漢語的替代現(xiàn)象以及漢英替代現(xiàn)象比較,這是目前的一種普遍研究視角,即認為替代的使用使語篇在避免同一語言單位重復使用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不同層面的語義連貫;另外一種研究視角的觀點認為替代與漢語中的隱喻、委婉語等有重疊之處[1],這里的替代和前面說的有些區(qū)別:它不強調(diào)前文中有無對應的語言項,是一種直接替代語言項后的結果。研究替代問題的文章涉及中國古典文獻的不多,但這個問題在古代文獻中也是典型存在的,例如《左傳》委婉語中就存在著普遍的替代現(xiàn)象。本文主要從后一種角度,僅就《左傳》中委婉語的替代現(xiàn)象進行探討。
按照韓禮德和哈桑的說法,替代形式具有替代名詞、動詞和從句的功能[2],從這一觀點來看,《左傳》委婉語中替代名詞的多為對人的稱謂,替代動詞有一些特定的說法,而替代句子多為特定的格式、結構或表達式,本文將從語言要素方面入手,從詞匯、語法和修辭角度來對《左傳》委婉語的替代現(xiàn)象進行分析。
《左傳》委婉語詞匯類型的替代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特定的稱謂和一些詞語的特殊說法。《左傳》辭令當中,稱呼對方一般用敬稱,稱呼自己則用謙稱,敬稱和謙稱都是一種對身份的替代,是為了體現(xiàn)自卑尊人而采用的稱謂。
1.敬稱
“君”較早的涵義為發(fā)號者或者治人者。古字形突出的是口型,以發(fā)布命令統(tǒng)治他人的人來稱諸侯,突出其具有的權力。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3]有“大君”:
大君若不棄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
這里的“大君”是對周天子的尊稱?!蹲髠鳌べ夜迥辍分杏小熬浮保侵T侯之子對其父的尊稱。《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的辭令中,出現(xiàn)了多處“君”,是對對方的尊稱,也是一種對身份的稱謂和替代?!蹲髠鳌分羞€有稱“執(zhí)政”的,突出的也是對方的權力,是以所掌政務代替掌政務之人。
外交場合中,常見的下級對上級的稱謂還有“執(zhí)事”、“左右”、“仆夫”和“從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屬,是為了表示自己地位卑微而不堪與對方直接交往,以卑達尊不直指對方,而代以其身邊辦事之人傳達信息。
敬稱還常用“子”或“吾子”?!白印笔枪糯鷮τ袑W問的男子的美稱,也可視為對對方身份的替代。語氣要親密或者恭敬一些的是“吾子”。
2.謙稱
君王自稱常用“孤”、“寡”、“不穀”,“孤”意思是不得眾,“寡”指的是寡德,“不穀”指不善、寡德,都是為了達到鞏固統(tǒng)治、籠絡人心而用的稱謂,是君王對自己身份的替代。
臣子謙稱常用的有“臣”、“下臣”、“陪臣”、“外臣”等,甲金文的“臣”似豎目之形,本義指奴隸。下級自稱臣,表示愿意俯首聽命以示謙。
“外臣”,是對別國國君自稱本國的大夫;“下臣”,則是比“臣”更謙卑的說法,是對他國自稱的說法。
男子的謙稱用“臣”,女性則用“婢子”、“妾”,“下妾”等替代自己,本義均指地位低下的女仆,這一替代現(xiàn)象突出的是地位低下這一特征。
3.一些詞語的特殊說法
死是人們忌諱的事情,因此,人們談到死的時候,經(jīng)常用其他方式來說?!蹲髠鳌る[公元年》中的“黃泉”就是“死”的避諱說法,因為人死葬于地下,黃泉為地下之水,古人有“天地玄黃”的說法,因此在中國文化中用其指人死后所居住之地,故以其代死。對身份地位高貴等級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說法,如“崩”、“薨”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對年齡的說法,如“齒長”,對對方的尊稱“玉”,等等。這些替代說法一種目的是為了避免直接說出不好的事物,使該事物模糊化了;另外一種就是將表達效果優(yōu)雅,使被言說者處于高貴、優(yōu)雅的地位形勢之下。
語法類型的替代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抽象的格式或表達式?!蹲髠鳌分杏性S多特定的句式是為了委婉達意而形成的特定的表達式,例如特定的表謙表敬詞“敢”、“不敢”、“忝”,表達委婉的虛詞“若”、“惠”、“徼?!?,特定的句式“無乃……乎?”“其……乎?”等,還有一些表達假設、委婉義的用法,例如弦外之音、賦詩表達等。
1.特定的虛詞和句式
《左傳·成公二年》中的齊晉鞌之戰(zhàn)記載了一段典型的外交辭令,韓厥在準備俘虜齊景公之前說道:
寡君使群臣為魯、衛(wèi)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毕鲁疾恍?,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這里用了“敢”、“忝”等表委婉,本來是自己聰明勇武俘虜對方,卻說自己只是占了一個空缺,不小心遇上對方,極盡謙恭和含蓄。還有《左傳·成公二年》:
“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辱于敝邑”和“徼齊國之?!币馑际乔饋淼轿覈蜑槲覈蟾#际沁M攻的誨飾說法,十分委婉。還有特定的句式“無乃……乎?”“其……乎?”等。
2.弦外之音
語法方面的委婉替代再如弦外之音的表達,如《左傳·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周昭王南征楚國,在漢水被當?shù)厝嗽O計淹死,但這件事當時已經(jīng)過了很多年,現(xiàn)在說這事只能回答“您還是到水邊問問吧?!毖酝庵馐桥c我們無關。
3.賦詩的表達方式
《左傳》中引詩、賦詩的例子很多,如《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六卿和韓宣子雙方通過賦詩,達到了交好的目的。這種表達式直接截取所需的章節(jié)或詩句,所謂“斷章取義”,用這種溫文爾雅的方式來替代各種事務和關系,含蓄地表義,在外交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修辭中的替代現(xiàn)象有它自己的特點,其替代關系是臨時且非固定的,替代涵義的理解通常要借助于語境。修辭中的替代現(xiàn)象最典型的是避諱。所謂避諱,也叫諱飾,這種辭格是在說話時避免說到犯忌諱的事物,用別的相關的詞語或說法來掩飾和表達。《左傳》外交辭令上多使用避諱的修辭。避諱又分為很多情況:
(1)誨死:死是人們忌諱的事情,因此,人們經(jīng)常用其他方式來替代,如上文提到的“黃泉”,另外,“早夭”、“即世”,《左傳·昭公七年》中“無祿”也是死的誨飾說法。這些用法凸顯了死亡積極、平靜等方面的特征,而掩蓋了死亡的痛苦、恐懼、丑陋等方面的特征。
(2)誨戰(zhàn):戰(zhàn)爭則意味著反目為仇,因此人們忌諱直言戰(zhàn)爭。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晉公子重耳經(jīng)過楚國,楚子設宴款待他,席間問他如果能夠回國將會怎樣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逼渲械摹爸伪北緛硎侵赣柧氒婈牷蛘吡曃?,這里是戰(zhàn)爭的諱飾說法。
(3)誨?。罕鴶≡谌藗冄壑惺且患蓯u的事情,因此,人們諱言戰(zhàn)敗,而代之以其他的說法。
《左傳·宣公十二年》的“遷大國之跡”即指將對方軍隊打敗趕跑。
(5)誨侵略:侵略他國是不義之舉,因此,諸侯國要發(fā)動戰(zhàn)爭時都要尋找合適的借口,被侵略者也不直言。如《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有 “舉玉趾”,意思是屈尊駕臨,實際是進攻侵略的誨飾說法。
2.熟語的運用
委婉語中熟語的運用,很多屬于修辭中的替代現(xiàn)象。放在辭格當中,有些可以歸為譬喻或借代類。包括一些成語、慣用語、諺語等等。例如《僖公四年》的 “風馬牛不相及”是一句熟語,這里替代了南楚和北齊相隔甚遠的地理位置關系。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肉食者”是慣用語,替代了統(tǒng)治者。
諺語的例子很多,如《左傳·僖公四年》有 “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這里用薰(香草)和蕕(臭草)分別代指太子申生和驪姬。
以上分類只是一種大致的作法,各類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語言現(xiàn)象之間無法設定絕對的界限,比如詞匯類型中的特定說法與修辭中的避諱用法就有重合的地方。
無論是在何種交際場合,交際雙方都希望達到交流順暢的目的。交流順暢,不僅指的是雙方都能聽懂對方的話,更應該是選擇最恰當、最合適的角度展開話語以達到最完美的效果。語言替代的原理,是用不同符號表示一個相同的所指或者反映一個相同的概念。選用哪一種符號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客觀上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一般來說,委婉語是將某種指稱事物美化或使其模糊,是為了不犯忌諱,或者說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選擇的說法,它應該是該語境下的最佳選擇。
在《左傳》所處的春秋時期,局勢紛亂,外交活動頻繁,行人階層的出現(xiàn),是當時外交活動頻繁的必然結果。他們見識廣博,彬彬有禮,用自己的智慧,憑借善辯的言辭,保護本國利益不受侵犯。外交者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語符合當時、當?shù)氐臈l件和要求,交際的一方或雙方常常會改變語言形式,用避諱、委婉的說法進行交流,上級和下級之間用謙稱自指,用尊稱相謂,這最能體現(xiàn)禮的精神本質(zhì)。禮的制定和執(zhí)行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這種示敬由于受到禮制的限束,也不會使上級失去權威,不至于模糊了等級之間的界限。重辭尚文成為一種風尚,也是那個時代的典型象征。春秋行人溫文爾雅的用詩風氣就是當時邦交的一個縮影,它使交際達到一種完美的效果。
外交活動中,行人們都避免針鋒相對使矛盾更加激化,而通常都是避實就虛,點到為止,但含蓄的背后卻有著深厚的用意。在他們精彩的外交辭令當中,無不演繹出他們彬彬有禮的外交家風度,他們在溫文爾雅中有時也會慷慨激昂,氣勢磅礴,但絕不會不顧后果,一味地沖撞對方,而是剛柔相濟,寓剛于柔,柔中見剛,所謂含而不露,用意深厚。
無論在什么社會,人始終處于復雜的人際關系當中,總要取得別人的尊重,在語言表達中,保持自己的尊嚴,達到自我保護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對于語言中早已形成的不好直言的事物就要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不能不提時,就要選擇其他與之相關的說法來替代,于是就產(chǎn)生了委婉語。尤其是交際雙方處于不同的地位時,話語言說者的身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更要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和尊嚴不受侵犯,這時就會利用委婉語來保護自己,避免沖撞對方,給對方以足夠的尊重,從而達到順利交流的目的。
例如,《左傳·哀公五年》有:“君之齒長矣,未有太子,若之何?”《左傳·文公元年》的“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黜乃亂也?!倍际遣恢毖詫Ψ侥昀希瑑H言其年長,婉言以避免觸怒對方,從而保護了自己。
交際中需遵循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禮貌原則,它是交際達到完美效果的前提,要求話語的言說方式要委婉,即便是俘獲對方,也要十分謙卑和禮貌。春秋行人階層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飽讀詩書,知識淵博;同時又能言善辯,深諳天下局勢,可以完成保護國家利益的使命。行人們對禮的運用,使辭令表現(xiàn)出典雅、含蓄的特點。例如《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外交辭令,就屬這一類。
隨著外交要求的變化,賦詩也從典禮性、儀式性功能轉(zhuǎn)變?yōu)楹?、委婉的辭令,實用功能加強。在詩禮賦誦中,兩國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被圓滿地平息了。春秋時期行人外交多賦詩明義,這樣就增加了辭令高雅、委婉的特點,它也成為衡量外交使者學識深淺及應對能力的重要標準。
還有許多辭令用了一些表示希望或者推測的語氣,使語氣謙卑、和緩,比如辭令話語常用“若”、“敢告”、“寡人之愿”、“拜君之辱”、“君實圖之”等固定的模式,其中“拜君之辱”為當時的習慣用語,和后世的“承蒙關照,實不敢當”意思大體相當,十分謙恭含蓄。
《左傳》中委婉語的替代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由具體到抽象、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由熟知到陌生等人類認知的規(guī)律。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肉食者”,如果換成“特權者”或者“當政者”,都達不到這種直觀的效果。當權者才能分食祭肉,這是當時制度的反映,西周春秋時祭宗廟的肉稱膰,又稱胙,祭社的肉稱脤。祭祀祖宗神祇與分受祭肉是一件大事,只有在位的貴族才能參加和分享?!蹲髠鳌こ晒辍酚校骸皣笫?,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脤,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也”?!叭馐痴摺奔础俺匀獾娜恕保恰疤貦嗾摺被蛘摺霸谖徽摺钡拇Q,表達效果更加形象、直觀。
下級對上級的稱謂有“執(zhí)事”、“左右”和“從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屬,以卑達尊不直指對方,而代以其身邊辦事之人傳達信息。這實際體現(xiàn)了由近及遠的認知原理。
而特殊的表達方式,含蓄地表意,則體現(xiàn)出人類由簡單到復雜,由熟知到陌生的認知規(guī)律[6],“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背鲎浴蹲髠鳌ば荒辍?,是楚大夫申叔時勸諫楚王的話,申叔時認為陳罪輕但是懲罰過重,是楚國貪婪的表現(xiàn),會因此影響楚國在諸侯中的形象。言辭委婉、曉暢同時又說理懇切。若直接說“陳罪輕但是懲罰過重”,楚王恐怕難被勸服?!盃颗R怎枞酥铮鴬Z之?!钡牡览砗唵危娛聭?zhàn)略問題要復雜得多,因此,這里體現(xiàn)出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原則。
再如《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用簡單的道理說明復雜的國際關系。
熟語更具有這一特點,例如《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原意是說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后用來比喻力所不能及。
《左傳·僖公五年》說到晉侯伐虢,宮之奇反對,為進一步闡述這一道理,他引了謠諺“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以直觀的形象比喻兩國的關系,用格言、謠諺替代一般的語言,效果要生動得多。質(zhì)樸通俗的諺語使表達自然生動,語意更加清楚,這些都反映人們由簡單到復雜、由熟知到陌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典雅凝練的格言則寓意深刻、莊重嚴肅,從而發(fā)人深省。這些語言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在歷史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調(diào)整人際關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委婉語是語言間接性替代,與一般的替代是為了連貫和語義的理解相比,委婉語的替代是對對方的尊重,使聽話者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通過凸顯積極、肯定的方面,對原來消極、否定的方面作模糊化、弱化或美化的效果處理,達到了避諱和求雅的目的和效果。我們認為對《左傳》委婉語的替代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從某種角度了解其構成及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為理解《左傳》委婉語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1]尹群.漢語委婉語與其他語言替代現(xiàn)象的區(qū)別[J].語文研究,2007(4):36-38.
[2]曹保平.漢語替代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基礎[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5):25-27.
[3]曹保平.現(xiàn)代漢語替代現(xiàn)象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4):137.
[4]顧世民.照應與替代的交集探微[J].學術交流,2007(8):133-135.
[5]鄭國鋒.英漢語替代對比功能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3):95-103.
[6]王薇.隱喻: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文人的言說方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50.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Phenomena in Euphemism in Zuozhuan
LI Qing-miao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re are many alternative phenomena in euphemism ofZuozhuan.From vocabulary system angle,it shows specific appellations and some words that the special statement,from grammar angle,it shows abstract format or expressions,and in the rhetoric of alternative phenomenon,they are usually temporary and non-fixed,you can understand it by context.Alternative phenomena ofZuozhuan.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erfect effect,realized the purpose of self protection,embody the implicative euphemism style.They reflect many human cognitive laws,such as from the near to the distant,from the stranger to the familiar,from the simple to the complex,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and so on.
Zuozhuan;alternative;cognition
H109.2
A
1001-6201(2011)05-0115-04
2011-05-2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09YJA740018);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團隊項目(NENUSKD2009)
李青苗(1976-),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后,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張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