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天等縣高級中學(532800) 夏之洪
人文情懷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廣西天等縣高級中學(532800) 夏之洪
高中自然地理課內容很豐富,有些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干聽理論易厭倦,如果融入人文情懷,課堂氣氛別具一格,效果獨到。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的內容、特點等方面情況,可做不同的選擇和應用,主要有:
1.情感語言描述法
適當的情感語言描述,是對學生、對知識點情感投入的一部分,是課堂氣氛的催化劑,既喚起學生對知識點的情感,又感動教師自己更加細膩地傳授知識。如“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一課,在新課導入上,筆者這樣描述:“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學習的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球最友好的伙伴——太陽。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友好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呢?請同學們……”充滿情感的話語,輕松愉快地把同學們引入新的課程學習中,品味新的知識點,理解新的事項。它使課講得很順氣、親切、和諧。
2.圖文表現法
自然地理課離不開圖形和文字說明。但如果能自覺滲透一些人文情懷,則教學效果也許更佳。例如,在講解如何區(qū)別冷、暖鋒的降水部位時,筆者信手板畫了如a、b所示兩圖,結論清晰明了,課講得既輕松,又有味道,印象深刻。在講解如何理解地球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運動快慢問題以及如何斷定北半球冬夏半年哪個稍長些的問題時,筆者即板畫了如c所示圖,然后,引入故事①“日常生活中,離父母越近,受父母管束力越大,兒女的行動往往會迅速些;反之,離父母越遠,受父母管束力越小,兒女的行動往往會緩慢些。由此推斷,因受太陽引力的管束,在遠日點和近日點地球運動誰快誰慢?”此言一出,學生便知結論。再適當聊幾句學生如何做人的話題。顯然,德育教育自然滲透在知識點的理解中,順理成章,一舉兩得。故事②“當下雨天,同學們都沒什么可遮雨,要從教室回宿舍,同學們是跑還是慢慢走呢?自然,肯定是要跑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雨點的打擊。而在繞日軌道上,7月份北半球很熱,又位于遠日點附近,運動慢,受陽光掃射時間長。1月份北半球很冷,又位于近日點附近,受陽光掃射時間短?!苯涍@么一點撥,同學馬上得出結論:北半球夏半年較冬半年要長。圖文結合,言簡意賅,突破難點,這有利于同學們較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點。
3.體態(tài)表現法
課堂上,盡量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與學生套近乎,會增加課堂的融洽氣氛。例如,時刻保持微笑的面容,仁慈的眼神關注著每一位學生,心平氣和地講課,抑揚頓挫的音調,圓潤甜美的音色,吐字清晰,必要時的手勢動作等等,都會增加課堂的感染力、親和力,使學生在愉快詳和的氛圍中感悟知識。例如,在講解天體引潮力時,教師邊做手勢邊講到“孩兒時,不聽話,老頭子要擰耳朵,一拉一放又回復原態(tài)?!苯又v到,天體之間的引力能把地表上的水或地殼往外拉起而成“潮汐”的現象;并進一步指出,有些地層被拉出過多,承受不了,就會誘發(fā)地層斷裂破碎,會造成地震,會喊出驚天動地的吼聲。同學們聽得津津樂道,談笑間理解了新舊知識點。
4.場景感受法
課堂上盡量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如借助新聞圖片、風景畫、圖像配樂、課件等等。如講解自然環(huán)境污染問題,可通過課件全面展示當今身邊各種各樣的自然環(huán)境污染片斷,結合圖文加以引導教育,不斷激起同學們的緊迫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