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根
(武漢紡織大學 時尚與美學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3)
藝術究竟是如何墮落的
——西方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批判
張賢根
(武漢紡織大學 時尚與美學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3)
從藝術自律及其喪失,以及唯美的放逐開始,藝術的墮落就日益突顯出來,這種墮落在當代達到了它的極致。在當代,藝術的墮落主要表征為藝術從美的表現(xiàn)到對丑、惡心的賣弄、炫耀,對市場的討好與對大眾的獻媚,深陷暴力、色情的誘惑與頹廢的情緒難以自拔,以致具有導致人性的喪失與道德底線失守的可能。在當代藝術中,這些墮落的亂象需要得到救贖,而西方當代藝術正處于墮落與救贖的尖銳沖突之中。同時,這也揭示了西方當代視覺文化的根本困境。
當代藝術;墮落;視覺文化;批判
藝術曾經是美的化身與象征,但進入了現(xiàn)當代,這一狀況卻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當然,對美本身的理解及其語境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對當代藝術來說,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在于,它所呈現(xiàn)出的與審美的反離,這表明了藝術與美的簡單關聯(lián)的失卻。這種反審美的視覺文化,除了彰顯出當代藝術對傳統(tǒng)審美觀的挑戰(zhàn)外,也誘導與顯露了藝術在當代的墮落。在這里,對藝術的墮落給予深入的剖析與批判,以及探討如何對這些墮落加以克服與救贖,就成為了西方當代藝術及其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問題。
藝術的起源與文化相關,甚至“藝術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1]。藝術一開始,就與文化尤其是視覺與審美的文化相關。同時,藝術也就成為了審美文化關注與研究的重要領域。在古希臘,規(guī)定藝術與思想的是理論理性,而理論理性又與洞見、視覺相關,這決定了視覺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上的支配性地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部西方藝術史往往典型地表征為一部西方視覺藝術史。從古希臘開始,視覺藝術及其表現(xiàn)就與審美文化密切相關,從此以后,以靜穆、樸素與單純?yōu)樘卣鞯墓畔ED藝術就成為了古典美的典范。此外,在古希臘,美與真、善是密切相關聯(lián)的,它們之間尚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區(qū)分。
作為一個美學范疇,丑是與美相比較而存在的,它表明的是與傳統(tǒng)審美規(guī)定和標準的變異與偏離。除了美、優(yōu)美之外,西方藝術與美學同樣將丑作為重要的范疇加以表現(xiàn)與研究。早在蘇格拉底那里,美與善的統(tǒng)一就得到過強調,他還將美學與倫理學、政治學相關聯(lián)。同時,在蘇格拉底看來,丑與惡具有一致性,它們都是與人的功用目的相違背的事物特性。在柏拉圖看來,藝術美源于心靈的聰慧、善良和對理念的觀照、回憶。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藝術是對感性世界的摹仿,世界是真實的,藝術也是真實的。而且,藝術可以宣泄情感、陶冶心靈。亞里士多德認為,與惡有別,丑不是指一切惡,而是指丑陋等,它并不引起痛苦或傷害。
在中世紀,藝術與美成為了上帝至美的一種象征。到了近代,藝術與美發(fā)生著密切的關聯(lián),德國古典美學對藝術與美及其關聯(lián)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在康德那里,藝術相關于美,它是由自然通達自由、由真通達善的中介與橋梁。在歌德看來,真正的藝術必須將自然美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席勒強調藝術與審美教育之于人性培育的重要意義。在謝林那里,藝術甚至成為了哲學的最高官能。如果說,優(yōu)美給人以和諧、愉悅與快感的話,那么丑往往帶來的是痛苦、驚駭?shù)那楦蟹磻?。在黑格爾那里,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與再生的美,藝術與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當然,在藝術與審美的表現(xiàn)中,丑也具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但是,“藝術具有將其對立面包含于自身之中的潛力。因此,藝術的熱情不會消失,會被用來推動那種潛力,而那種潛力的精神化與丑的契機相近似”[2]。那些抵制與反對藝術的東西,也是藝術自身發(fā)展的一種內在驅動力。相反,黑格爾認為,丑是不能顯現(xiàn)理念的,它缺乏生命、生氣與令人不快。也可以說,“有時藝術具有審美目的,或許具有審美目的是早期歷史上藝術形式的特征”[3]。這種旨在表現(xiàn)美的藝術,典型地體現(xiàn)在古典繪畫與視覺藝術之中。自從黑格爾所說的浪漫型藝術開始,形式不再是至關重要的了,丑就得到了充分的藝術表現(xiàn)與審美的觀照,藝術也就開啟了其終結的歷程。
但后來,尤其是在當代,藝術早已超出了傳統(tǒng)的美的領域,更加關注、表現(xiàn)甚至突顯丑的問題?!跋喾吹兀囆g務必利用丑的東西,借以痛斥這個世界,也就是這個在自身形象中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了丑的世界?!盵2]這種對丑的披露,也是一種對美的彰顯,它無疑開拓了藝術表現(xiàn)更加開闊的領域,同時,對社會生活中丑的揭示與批判,進而通達以丑為丑、以丑襯美與化丑為美,但這在古典甚至現(xiàn)代時期,藝術尚未喪失否定與批判的精神。后來,對丑的探究已不再局限于古典美學,而成為了當代藝術表現(xiàn)與美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根據(jù)法蘭克福學派,藝術應具有救贖的意義。但是,如果藝術自身也陷入了墮落之中,那么這種救贖又何以可能呢?它又如何去實現(xiàn)呢?
除了對丑的揭露外,也有不少的當代藝術對丑采取了難以理喻的表現(xiàn)。比如,在當代,“赫斯特注意到惡心是一種抵制愉悅的丑的方式,甚至最令人不快的事物(如‘復仇女神、疾病、戰(zhàn)禍’)一旦被藝術品再現(xiàn)為美的,也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愉悅”[4]33-34。其實,丑的事物完全可以成為美的藝術與審美觀照的愉悅經驗。丑與悲、喜、崇高和滑稽相關聯(lián),而與優(yōu)美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如果這種丑滲透進人的德行里去,而對之又喪失了批判的立場,它或許就會演變成一種惡俗的東西。比如,不少的當代藝術作品,就給人一種惡心的感覺,即不適感與想嘔吐。如何去揭示與表現(xiàn)丑,其實都離不開藝術與審美化的處理,而許多當代藝術作品卻難以做到這一點。
在鮑姆嘉通那里,作為感性學,美學主要是關于自由藝術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康德又進一步強調了美與真、善的區(qū)分及其意義??档抡J為,審美判斷具有純粹的性質,它無涉對象及其內容,而只是對單純形式的欣賞。他的審美無功利的美學思想,對后來的唯美主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近代以來,尤其是在19世紀,“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自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與強調。就這樣,“‘為藝術而藝術’和‘純詩’出現(xiàn)了,主題或內容則像瘟疫一樣成了人們急于躲避的東西”[5]5。唯美主義強調,藝術形式、審美活動是獨立的,進而主張藝術與現(xiàn)實、生活分離。
由此,藝術及其賦形成為了根本性的問題,主題或內容不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里,“為藝術而藝術”反對藝術有“實用”的目的,否定藝術的認識功能與教化作用,把藝術看成只是閑情逸致的享樂之物。唯美主義認為,藝術除了自身的存在之外,沒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藝術在本性上是自足的。當然,“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訴求也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它所理解的美本身就是極其復雜的,還蘊涵了美的諸多變異。在唯美主義看來,藝術與道德是沒有關聯(lián)的,無論藝術怎樣表現(xiàn)都是如此。這種藝術自律的觀點,其理論基礎就是康德的反功利主義的審美觀。
由先鋒派開啟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堅持藝術超越于一切之上的觀點?!霸谖铱磥恚y以駕馭的前衛(wèi)藝術’的成就除了通過證明不具有美的東西可以成為藝術、從而把美排除在藝術定義之外,就是藝術擁有相對多的可能性,如果把它看成是只有一種可能性,則是對藝術的歪曲。”[4]44在此,藝術并不是美的同義語,也不是美的象征與化身。同時,美不再是藝術的根本訴求,也不再是藝術所追求的旨趣。在先鋒派、前衛(wèi)藝術那里,藝術開拓了表現(xiàn)的嶄新的可能性,當然,它所表現(xiàn)的也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
19世紀下半葉,在西方出現(xiàn)了頹廢主義,其最早表現(xiàn)在波德萊爾的詩歌創(chuàng)作《惡之花》,以及戈蒂埃對該作品的評論之中?!霸诓ǖ氯R爾、尼采等人的著述中,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開始被審美價值取代。邪惡、有罪和犯罪的道德宗教觀念對審美救贖是開放的,恐懼、暴力、欲望、愛與性成為合法的審美救贖手段?!盵6]145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道德救贖,當代藝術把對恐懼、暴力與色情等的表現(xiàn),作為一種審美救贖的方式,提倡藝術自律的現(xiàn)代藝術,力圖擔當起審美救贖的角色。在頹廢主義的風格里,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與變態(tài)的心理。
這種藝術自律又是如何喪失的呢?唯美主義最早為戈蒂埃所倡導,他提出美無涉道德與實用,以及“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其主要代表還有王爾德、佩特等人。這些唯美主義的思想對藝術與美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又遭受到了尖銳的批評。早在波德萊爾那里,形式美就得到了充分的強調,他認為丑惡的東西是可以賦予美的形式的。但是,唯美主義在其所謂的無涉道德的藝術表現(xiàn)里,失缺了基本的、任何的限定與邊界,必然會對道德與倫理產生沖撞,最終還是不得不與道德、倫理發(fā)生復雜的牽涉。因此,唯美主義及其藝術探究也難以為繼。
以先鋒派為風格表征的現(xiàn)代藝術,開始受到過唯美主義的啟示與影響,但后來它又對唯美主義加以批判,強調了藝術與生活、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在當代,“從日常美學的存貨到高檔次的藝術品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各種代碼相互雜交,而不是相互混合”[7]。其實,唯美主義所主張的“為藝術而藝術”,其本身就否定了藝術的認識與教育作用,更傾向于把藝術看成只是閑情逸致的享樂之物,從而使藝術偏離了認識尤其是道德的范圍。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現(xiàn)代藝術的出現(xiàn),藝術的自律與唯美主義被顛覆與解構,藝術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聯(lián)又受到了日益的關注。在當代的新先鋒派那里,藝術的自律似乎又得到了重新的強調。
現(xiàn)代藝術時期以來,唯美主義及其“為藝術而藝術”的準則受到了批評,藝術日益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了消費、市場與大眾文化。與此同時,無止境的欲望與消費成為了大眾文化語境里的根本的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方式,又給現(xiàn)代藝術帶來了不少的問題。在這里,阿多諾對工業(yè)市場侵蝕藝術感到擔憂,“因此,他對于當時藝術創(chuàng)作向市場低頭,導致作品庸俗化的情形有毫不留情的批評”[8]61。與此同時,當文化出現(xiàn)多樣性的時候,各種文化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乃至消失。在當代,自由藝術不只是純粹的創(chuàng)作,也不局限于在博物館里出場供人觀賞,它還走向了大眾并滲透進人們的消費方式之中。
在當代,異常活躍的藝術市場既刺激了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又將藝術創(chuàng)作引向了趨利化的道路。由此,藝術家們更加關注市場,也就是說,藝術家再也難以潛心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作品的經營者,藝術家們更看重自己的作品能否賣出一個好價格?!坝顾姿囆g巨大的利潤對前衛(wèi)藝術本身也構成了一種誘惑,其成員并不總能抵御這種誘惑?!盵5]11同時,藝術作品的市場行情與價格,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定與影響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有甚者,藝術家的標新立異并不一定是來自藝術上真正的創(chuàng)新,而往往只是為了制造噱頭,以吸引公眾的眼球,從而產生轟動效應,進一步刺激自己作品的銷售。
在公眾熱衷于收藏與消費藝術品的時代,藝術的審美救贖實在是難以得到實現(xiàn)。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當代藝術都放棄了批判的視角,而是表明了市場與消費對創(chuàng)作的制約與規(guī)限。這些受市場與消費影響而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品,在模仿與復制中成為了大眾文化的消費品。在當代,藝術作品不僅是審美對象,它們更是大眾生活的消費品?!盀榱嘶貞袢栈紡娖劝Y的一般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文化工業(yè)模仿、復制、再造、標準化地生產出任何他可能會欣賞的東西?!盵9]在當代消費文化的語境里,大眾的審美興味日趨淺表化與表象化,這正好為文化工業(yè)與流行文化拓展了無限的可能性。
既不同于古典與近代藝術,也有別于現(xiàn)代藝術,當代藝術更缺乏評價的確切尺度,而且其評價也與作品的市場價格、消費方式密切相關。為此,當代藝術家們大都在藝術表現(xiàn)上,非常在乎并不斷地關注市場價格的變化,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風格顯然也受到了藝術市場的左右?!氨狙琶髡J為,機械復制藝術用大堆的復制品取代唯一的原件,破壞了靈氛藝術作品生產非常重要的基礎——作品的權威性和真實性所倚重的時空唯一性?!盵10]193在本雅明看來,藝術作品的價值由膜拜轉向了展示,以及從靈氛走向了機械復制,也同時從美、審美進入了后審美。
在藝術表現(xiàn)其展示價值時,彰顯的往往是與視覺表象相關的欲望滿足。在本性上,為了更好地討好市場,迎合大眾的消費傾向與習慣,就必須向大眾的情趣與趣味獻媚,大眾喜歡什么,藝術家就創(chuàng)作什么。至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偉大而深刻的沖動,可能早已與許多當代藝術家無緣。不少打著藝術名義出售的東西,其實是毫無藝術價值可言的?!暗?,完全剝奪藝術的真實性,盜用它最受歡迎的外在樣式,也許比商店出售的粗俗的藝術或沙發(fā)型號的繪畫作品更具有破壞性?!盵11]其實,這是與大眾對制作性的強調和文化快餐的青睞相關的。這里的問題在于,這種徒有其外形的虛假藝術更具有偽善性與欺騙性。
不同于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基于或關涉消費,它更強調文化的普世性、參與性與娛樂性,這正好構成了與當代藝術的生成性互文。這里的大眾文化,旨在提供無深刻性的藝術文本以滿足人們的消遣。在大眾文化語境里的當代藝術,體現(xiàn)了更為突出的后現(xiàn)代特征,以之作為對現(xiàn)代主義焦慮感與精英主義的克服。當然,這不得不憑借當代的大眾傳媒與消費方式。這里并不是要簡單地反對藝術與市場的關聯(lián),而是要拒斥這兩者之間的相互勾結與不恰當?shù)睦?。因為對市場的討好與獻媚大眾相互刺激,會使當代藝術越來越遠離典雅、優(yōu)美,要么出現(xiàn)許多平庸之作,要么呈現(xiàn)出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藝術亂象。
在當代藝術里,司空見慣的暴力畫面與鏡頭,對觀眾的心理產生了陰暗的負面影響。同時,暴力的問題也廣泛地出現(xiàn)在繪畫、影視里。因此,“在最優(yōu)秀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暴力只是被描繪而已。也就是說,我們并非欣賞那樣的暴力,而是欣賞某位創(chuàng)作者如何處理和表現(xiàn)暴力的手法”[12]。當然,并非所有的藝術都是如此。只是在行為藝術里,暴力的表現(xiàn)更為直接與血腥。但實際上,許多當代影視作品都在極力炫耀暴力美學的視覺沖擊及其對眼球的吸引。同時,藝術也越來越迎合與刺激大眾的低俗趣味。當然,這并不是說,暴力不能經由藝術與審美來表現(xiàn),而關鍵在于如何對暴力進行表現(xiàn)與批判。
在消費主義時代,空前的技術手段被用于欲望,甚至包括不健康的與無窮盡的欲望的滿足上,而這突顯在當代藝術的表現(xiàn)之中。身體、欲望與色情一直是西方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話語,只是到了當代,這一話語才在行為藝術等樣式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實踐。在古典、近代藝術里,這些因素潛藏在畫面的背后,但它們卻在當代藝術的視覺表象里彰顯出來。“然而,當1935年納粹開始建立他們的戰(zhàn)爭機器時,對本雅明而言,自律藝術能否被搶救似乎是一個完全無益的經院問題?!盵10]190在納粹那里,“為藝術而藝術”達到了其極端的形態(tài)。
到了當代,這種戰(zhàn)爭與暴力的藝術更具有了空前的幻滅性。在當代藝術中,性與欲望成為了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話題。一方面,藝術涉及與揭示了色情的問題;另一方面,這種色情表現(xiàn)又進一步刺激與誘發(fā)了性欲望的擴張與泛濫。在大眾文化的娛樂與狂歡中,顯然潛藏著許多性與色情的問題?!坝羞@么多的危險,來自毒品、香煙、酗酒、沒有采取保護措施的性生活、性暴力、強奸、環(huán)境污染;有這么多直接影響了他們生活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13]這些諸多的墮落因素,正在全方位滲進許多當代藝術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種道德與社會的問題。
當然,當代藝術并不是簡單地展示性與色情及其相關物,往往也是與某些批判的視角相關的。比如說,在對性與色情的變態(tài)的顯示之時,雖然對之也展開了批判,但有時更多的卻是張揚與炫耀。因為,沒有任何藝術在表現(xiàn)某種想法時,會持絕對的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它們也往往具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但在這種視覺表象的背后,仍然潛藏著深刻的視覺悖論及其相關問題。如果說,先前的許多作品把性與色情等還隱藏在文本的背后的話,那么,當代藝術則讓這些因素在視覺文化的表象里出場。但是,無論是視角,還是就其相關物,暴力、性欲與色情已深入地關聯(lián)到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
這些暴力、性欲與色情,甚至還赤裸裸地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比如,“許多好萊塢精英發(fā)現(xiàn),酒和毒品最終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在很多情況下,甚至結束了他們的生命”[8]158。這些分裂與沖突也不僅是視覺表象的,它們還與當代視覺文化密切相關。由于藝術表現(xiàn)與視覺文化的多元性,在對當代藝術的感受與體驗方面,公眾也會感到普遍的迷茫與惆悵。出現(xiàn)于19世紀中葉的頹廢主義,在當代則難以遏制地達到了其極致狀態(tài)。曾經的“唯美的頹廢”已步出象牙之塔,廣泛地、全方位地滲透進大眾生活,甚至還演繹與導致了無止境的墮落。
許多人體藝術、表演藝術與行為藝術,都直接以身體為文本,展開其與暴力、性情與頹廢相關的所謂創(chuàng)作。這既是西方當代性解放的生成物,同時,這些作品又反過來迎合、刺激了人們的暴力傾向與情色欲望的無限膨脹,以及難以遏止的頹廢趨勢。在對墮落予以表現(xiàn)與展開批判之時,當代藝術自身也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這也導致了藝術救贖功能的式微與喪失?!靶碌囊曈X文化最驚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來越趨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視覺性的東西予以視覺化?!盵14]在當代,藝術讓暴力、色情與頹廢往往在唯美的修飾下出場,帶來了極大的誘惑、視覺沖擊與文化上的震撼。
在本性上,藝術原本是人性的,它使人與其蒙昧的自然狀態(tài)相分離,促成人的文明化進程,進而讓人成為自由的、有人性的人,也即成為人自身。當然,這里是指好的藝術,而壞的藝術卻并不是這樣。在古典藝術里,那些隱藏在畫面背后、被遮蔽的因素,都在當代藝術的視覺表象里得到了直接的表現(xiàn),并以此作為對傳統(tǒng)道德與倫理觀的一種挑戰(zhàn)。針對藝術與道德的關系,克爾凱郭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道德的視角看,藝術是墮落的、破壞性的、邪惡的;而從藝術的視角看,道德則是呆板的、否認生活的?!盵6]1456當然,這并不是要將藝術與道德簡單地置于對立的兩極,或用道德規(guī)則去粗鄙地對待與處置當代藝術。
原本隱藏在視覺文本后面的一切東西,都在視覺表象里登臺出場。這些毫無顧忌的視覺表象,可能給人性與道德以極大的沖擊與顛覆,并從視覺文化的維度與層面加以解構。在眾多的當代行為藝術中,既存在著對生命與生活的重新思考,又有著對人的尊嚴、隱私的挑戰(zhàn),相比較而言,后者的問題更加突出與嚴重?!按送?,現(xiàn)代雕塑界還出現(xiàn)一種更惡心恐怖的做法:將死于母腹的胎兒尸體放入機器中絞碎,再將這些絞肉做成一串一串的人肉香腸?!盵15]與古典藝術對人性的關注與彰顯不同,當代藝術的人性特質正在迅速地喪失,甚至還出現(xiàn)了反人性的藝術。
在古希臘,藝術、美感與道德感是密切關聯(lián)的。到了近代,雖然真善美的邊界有了較為明晰的界定,但它們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還是存在的,如康德就把美看成是道德的象征?!耙罁?jù)康德,美有助于我們解決這種表面上的不相容性:美的經驗是道德的象征,正是因為想象力的自由(這確保了那‘自由游戲’)是使任何形式的自由——包括道德審慎和道德判斷的核心的意志自由——顯得具體可感的唯一經驗。”[16]但在當代,與藝術相關的經驗往往是欲望的話語經驗,藝術難以提供如康德所理解的美的經驗,藝術與審美的經驗也不可能再成為道德的象征。
到了現(xiàn)當代,尤其是在當代藝術時期,藝術與道德的關系既不同于古代,也有別于近代。雖然說,在自主與自由的維度上,審美經驗與道德感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但西方的當代藝術卻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道德觀的同時,又正在極力突破人們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線。而這些道德底線一旦突破后,又會導致什么樣的結局卻是當代藝術所沒有預想的,藝術家們對這些不良后果缺乏心理準備與反思批判。如果說,當代藝術突破了真美善的邊界的話,那么它更多的是在反思道德問題的同時也徹底地顛覆了傳統(tǒng)的道德觀。這就需要在當代視覺文化的語境里,基于當代藝術文本去重構美與真、善的生成性關聯(lián)。
當然,那種把藝術標準、價值與意義僅僅歸結為道德感的做法,也顯然是錯誤的與失之偏頗的。20世紀90年代,有一種叫卑賤的藝術出現(xiàn)了?!氨百v藝術所作所為是要抓住墮落的象征,以此作為以人性的名義而吶喊的方式?!盵4]41如當代藝術在揭示人的病態(tài)人格的同時,也以其空前的震撼感與沖擊力突破了人們的心理防線,使人們感到極其不妙與惶惶不可終日,進而引起人們不得不對當代藝術及其所關聯(lián)的墮落問題給予深刻的思考。在充分甚至無止境地去實現(xiàn)視覺表象時,當代藝術往往突破了人性與道德可以接受的最后底線。
在藝術與道德的重新關聯(lián)的問題上,當代藝術并沒有嚴格限定在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又是反道德的等等如此的問題上。當代藝術既空前地突破了這些問題的邊界,甚至還讓藝術表現(xiàn)的道德底線徹底失守。由此,當代的不少藝術也就墮落成了反人性、反道德的藝術。這里的根本困境在于西方視覺文化及其悖論,一方面,當代藝術揭示與批判了現(xiàn)實生活里的墮落;另一方面,當代藝術自身的墮落又對其原本具備的救贖給予了解構。針對這些視覺表象及其問題,西方當代的視覺文化必須將其藝術表現(xiàn),納入合乎人性與道德的生成性語境里去重構。
[1][德]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6.
[2][德]阿多諾.美學理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斯蒂芬·戴維斯.藝術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47.
[4][美]阿瑟·C.丹托.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5][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英]奧斯汀·哈靈頓.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德]沃爾夫岡·韋爾施.我們的后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85.
[8]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墮落的花朵:站在審判席上的藝術[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9][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xiàn)代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66.
[10][美]理查德·沃林.瓦爾特·本雅明:救贖美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1][美]金·萊文.后現(xiàn)代的轉型——西方當代藝術批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31.
[12][英]保羅·克羅塞.批判美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1.
[13][英]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19.
[14][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5.
[15][德]塞蘭特,基特爾.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xiàn)代藝術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
[16][英]舍勒肯斯.美學與道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91-92.
HowdoestheArtDegenerate——Criticism of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and Visual Culture
ZHANGXian-gen
(Research Center of Fashion and Aesthetic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Degeneration of art began with loss of art's self-discipline and exile of beauty-orientation. It is more and more apparent and now reaches its peak. At the contemporary age, degeneration of art is mainly shown by show-off of ugliness and sickness and catering to the market and the mass. Contemporary art is deeply trapped in violence, sex and depression and is possible to cause loss of human nature and moral base line.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these irrational things need to be redeemed and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is now in the sharp conflict between degeneration and redemption, which, at the same time,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dilemma in western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degeneration; visual culture; criticism
J05
A
1674-9014(2011)05-0092-06
2011-07-06
張賢根(1962-),男,湖北咸豐人,武漢紡織大學時尚與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武漢大學美學研究所兼職教授,英國倫敦
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
(責任編輯:田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