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江蘇省沛縣中學(xué),江蘇 徐州 221000)
“當你的女友改名為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短短一句詩,“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先生道出了我國古代詩歌在新世紀尷尬的現(xiàn)狀。是啊,“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幅幅多么美麗無比、令人心往神馳的畫面,可惜卻抵擋不住厚厚的歲月風塵。在日漸喧囂、浮躁的現(xiàn)代生活中,古代詩歌已經(jīng)失去了詩意的棲居之地,現(xiàn)代的中國人與它們愈行愈遠。我們只能在每年的高考試題中才能一睹芳容,只能在《百家講壇》中才能尋覓到它們即將逝去的落寞背影。
其實,古代詩詞歌賦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瑰麗珍寶,它們特有的含義、雋永的意蘊在新時期,對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仍舊起著獨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在長期的語文教學(xué)中,我認為古詩詞教學(xué)可以在智育、德育、美育等諸多方面影響學(xué)生,使他們終身受益。
中國是詩歌的海洋,發(fā)軔于《詩經(jīng)》的我國詩歌一路走來,歷經(jīng)風雨滄桑,世事輪回,聆聽了先秦先民們的“坎坎伐檀”聲,目睹了兩漢癡男怨女“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堅貞,見證了盛唐士子們“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壯志豪情,也歷經(jīng)了南宋遺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亡國破家的哀痛,更了解了晚清志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悲壯。它來源于生活,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的夏收秋種、喜怒哀樂,是反映先民生活最好的鏡子,因此通過閱讀古代詩歌我們可以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并且會為這一燦爛文化歷經(jīng)千年卻能生生不息而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對古代的婚姻制度一直理解為父母包辦、媒妁之言,女子們沒有任何的自主權(quán),只能無條件地依從。但是《衛(wèi)風·氓》這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棄婦詩就從諸多方面反映了先秦以前的戀愛婚姻現(xiàn)象。文章開篇寫道:“氓之嗤嗤,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媒?!敝v的是男子笑嘻嘻地抱著布匹來換絲,其實并不是換絲,而是來與女子商量婚事。從這幾句詩,我們可以知道女主人公是與男子自由戀愛的,并沒有家長的任何干預(yù)和包辦。可見在春秋時期女子的地位還是蠻高的,至少對于關(guān)涉自己終身幸福的婚姻還是有一定自主權(quán)的。當女主人公嫁給“氓”之后,“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寫了女子結(jié)婚多年來夙興夜寐、任勞任怨,但是男子無情地一再變心并對妻子暴力相向。面對此情此景,這位飽受命運捉弄的無辜女子并沒有委曲求全、茍活在婚姻的陰影中,而是毅然決然地與丈夫決裂,告別無比熱愛的家庭生活,回到了娘家,保留了一個女子最后的尊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短短幾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表現(xiàn)了主人公獨立堅強的品質(zhì)。這首詩歌不僅使我們了解了先秦時期一定的婚戀現(xiàn)象和觀念,而且對于現(xiàn)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仍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同樣《鄘風·柏舟》也顯示了古代女子強烈的追求婚姻自主和個性自由的精神。“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知,不諒人之”。女孩子自己選擇了配偶,當父母逼迫她放棄時,她表示了至死不渝的態(tài)度,結(jié)果父母尊重了她的選擇。這一為追求幸福而頑強斗爭的寶貴品質(zhì),在后來的許多婦女形象如劉蘭芝、祝英臺、白娘子等身上得到更完善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兩宋以前尤其是先秦時期女子的整體社會環(huán)境要比我們所理解所想象的要好一些,這樣的知識正是可以通過閱讀、學(xué)習古代文學(xué)能有所掌握。
古代詩詞歌賦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知識,尤其是對祖國的山川大澤、河流溪谷不遺余力的描繪贊美,更是讓我們心往馳之?!敖虾茫L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卑拙右椎摹督虾谩纷屛覀冾I(lǐng)略了江南的美麗怡人。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讓人感受到大漠邊塞蒼涼雄渾的別樣美好?!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會”,李白的如椽巨筆讓我們體會到母親河的磅礴氣勢。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我們對巍峨泰山更加敬仰與膜拜??梢?,美好的祖國河山在詩人的筆下煥發(fā)出別樣的風情與神韻,中學(xué)生多讀、多了解這些詩歌,自會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
2009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考到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這是一篇愛國將領(lǐng)的充滿感情的詞作,“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寫到宋徽宗年間的美麗景致,珠翠環(huán)繞,笙歌震天,固然有對當初統(tǒng)治者的隱隱不滿,對他們奢侈誤國的痛心疾首,但是“花遮柳護,鳳樓龍閣”,寥寥幾句讓人領(lǐng)略了故國的神奇與美好。所以當讀到下文“到如今,鐵騎滿京畿,風塵惡”,“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時,每一個南宋遺民自會感慨萬千,收復(fù)失地的決心自是不言而喻了。這樣的詩篇,它的作用要遠勝于一千篇戰(zhàn)前動員。當然如今我們不會再用狹隘的民族觀來誦讀這首詞作,但選它作為高考試題,也是大有深意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命題者對于考生的殷切要求:能領(lǐng)略祖國河山的美好,在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愛國深情,并有所升華。
廣泛閱讀古代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使中學(xué)生樹立正確的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專門列出了《唐詩宋詞選讀》,使“文質(zhì)兼美”的古代詩文距離學(xué)生更近,使學(xué)生更加感受它們的魅力和情致。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對學(xué)生展開道德教育和愛國教育。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笨梢娒来嬖谟谔斓刂g,我們需要擁有美好的心靈,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才能找到它們并且從中受益。
我們要通過引導(dǎo)學(xué)生閱讀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使他們能領(lǐng)悟不同的詩歌之美,如意境美、語言美、思想情感的美好等。杜甫的詩風為“沉郁頓挫”,因為他更多地反映“安史之亂”時百姓的苦難、民生的凋敝。如《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悲秋”、“多病”、“獨”“艱難苦恨”、“潦倒”等字眼使人讀后感慨萬千,對人生之不如意抑郁難平。但是在《春日》中杜甫又寫道“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用詞工麗清新,讀后令人感覺春風拂面,精神振奮。這時因為前者寫于杜甫漂泊西南十年間,詩人老病交加,時逢秋日,又有感于國家衰敗、家人離散,故有此凄涼之語。后者寫于詩人暫居成都草堂之際,生活暫時安定、風和日麗,春日迷人,故有綺麗之語。由此可見,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心情不同,詩風也大相徑庭。但是正所謂“春花秋月,各擅風情”,它們同樣可以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詩文中樂觀向上之情,學(xué)生便于理解。不過對于具有一定消極意義的殘缺之美,如古詩文中反映的 “隱居避世”思想,我們也要引導(dǎo)學(xué)生辯證地看待。2007年海南寧夏卷選擇了南宋詩人劉一止的《小齋即事》:“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在詩中作者表現(xiàn)了隱居書齋、不問世事的避世情緒,只要有琴棋二物相伴,就不再關(guān)心國家的興亡了。我們聯(lián)系寫作背景會發(fā)現(xiàn),本詩創(chuàng)作于因“忤逆秦檜”而被罷官時期,作者雖有滿腔激情卻無從報國,就能理解詩人的真正情懷了,從而對這種表面上的“消極之美”有了更中肯的評價。
我國古代詩歌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與豪情,雖歷經(jīng)歲月洗禮,仍不失其璀璨魅力,它如同一條奔騰不止的江水,將以其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與無與倫比的激情給新世紀的中學(xué)生以最美好和珍貴的熏陶和哺育。
[1]游國恩,王起等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
[2]尹艷秋主編.公共教育學(xué)教程.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