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全
(潢川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潢川 465150)
課堂提問作為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已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課堂提問因其在促進師生互動、加強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受到更多的重視和運用。然而,“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已成為當下課改中一個討論的熱點。
我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論者在分析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時,主要歸因于教師課堂提問技巧及策略的欠缺,而忽視了全方位、多視角地分析及重建。課堂提問看似只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部分,其效果的發(fā)揮卻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它不僅關涉到教師提問技巧及策略的把握狀況,而且關涉到教師的教育觀念、課程理念,教師對教材及學生的把握程度,教師的知識及情感素養(yǎng),師生關系狀況,以及學生原有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我認為,教師要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下工夫。
“認識是行為的先導”。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才會有正確的教育行為。
課堂提問從問題設計、發(fā)問到對學生應答情況的處理等都涉及教師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師觀、學生觀、學習觀、方法觀等。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樹立新的課程價值觀、課程目標觀,注意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等等,都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課堂提問提供了新的導向。
當前,許多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滿堂發(fā)問,以問代教;只面向個別,不面向全體;只關注回答的結果,不關注回答者的思維過程;只關注教師單方的問,而忽視激發(fā)學生的問;只關注單一的知識目標,而不注重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只重預設,不重生成;只問不評,或評價簡單,缺乏激勵性,等等。不僅是策略和技巧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理念存在問題。
因此,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提問的水平,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觀念,加強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學習和研究。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心中有了正確的理念作航標,即使教學內(nèi)容在變,學生在變,我們也能作出正確的問題設計和引導,問出課堂的精彩來。
如果教師不改變舊的觀念,僅僅依靠依樣畫葫蘆的模仿,只能學點皮毛,而無法掌握精髓;只能生搬硬套,不能靈活應對。因為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僅僅是一些可模仿的操作方式,而理念才是支配這些策略和技巧運作的內(nèi)在的根本性的因素。
教材是師生教和學的主要文本。深鉆教材,有效挖掘、利用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基礎。許多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提問目的不明,無效問題較多,不能有效地挖掘出蘊含在文本中有價值的教育信息;問題主次不分,抓不住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問題膚淺、表面,不能準確把握知識本質等等,都與教師對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全有關。
教師如何吃透教材,這一問題在許多有關備課的文章中已有較多的分析。在此特別強調以下幾點。
1.要備所授學科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有關教師教授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它能幫助教師從總體上把握一門課程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從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課堂提問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把握更能高屋建瓴,成竹在胸。
2.確立的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具體、全面、系統(tǒng)。要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真正統(tǒng)一起來。目標明確、具體才能使課堂提問有清晰的指向,目標整體全面才能有課堂提問對學生發(fā)展的全面關注。
3.要能“鉆進去”,更要能“走出來”。教師是課程的實踐者,也是課程的開發(fā)者、設計者。一方面,教師要鉆進教材,透徹理解教材,挖掘有價值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以更高、更廣的眼光審視教材,超越教材??傊炎约鹤兂山滩牡闹魅?,不做教材的奴隸,教師才能使問題設計和引導有更高、更廣的視角。
4.弄清所備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好的提問正是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提出的,它絕不是教材內(nèi)容的平均用力。
5.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從而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學生是教師課堂提問的對象,同時也是思維活動的主體。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學習中的興趣點、關注點,已有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等等,都會制約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方向和范圍,影響學生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因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導致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因為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了解不清,問題設計難易不適;因為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問題抓不住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因為對學生當下的生活空間的不了解,啟發(fā)引導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等等。
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課堂觀察,專門調查、作業(yè)情況等)來了解學生,特別要注意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交流、交往。這不僅有助于加深師生間的情感,而且有助于教師從中獲得學生更多的真實信息,使課堂提問符合學生的實際及需要,成為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策略和技巧的把握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關鍵。有些教師雖然有對教材和學生的把握,但因為提問策略和技巧的缺失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因為教師提問的方式、態(tài)度、表情、語氣,提問時機的把握,對待學生回答問題后的態(tài)度,以及處理方式等都會影響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有關這方面的探討較多,概括起來,課堂提問應注意以下策略和技巧。
1.問題設計應做到目的明確,難易適度,循序漸進,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層次性,等等。
2.問題表達應明確、具體,語言充滿激勵性,語調富于變化,表情親切自然。
3.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盡量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使之各有所思,各有所獲。
4.合理運用等待,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適當?shù)乃伎紩r間。
5.鋪路架橋,啟發(fā)引導。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善于適時地通過語言或者教具等對“問題”予以補充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6.要學會傾聽。教師在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回答的過程中,要給予對方最真誠的關注,以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洗耳恭聽”。教師的這種態(tài)度會給予學生極大的鼓舞和力量。
7.恰當?shù)胤答?、激勵。教師處理學生回答的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回答和提問的熱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有激勵性的評價。
教師的知識經(jīng)驗水平不僅影響其對問題設計的水平,而且直接制約著對課堂上學生的啟發(fā)引導水平,以及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應對水平。教師的知識經(jīng)驗越豐富,就越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設疑激疑水平和對課堂提問的調控能力,越能幫助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游刃有余地應對整個提問過程。
教師應當注意通過多種途徑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拓展知識范圍,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學生經(jīng)常關心的話題,如此才能為借鑒或引用“他山之石”以攻“問題”之玉提供堅實的基礎。
課堂提問是一個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師生對話交流的過程。它不僅是師生間知識信息的相互傳遞和影響,而且包括師生、生生間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交流、碰撞。這其中,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親和度,老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師生之間是否情感融洽、心理相融,教學環(huán)境是否寬松、和諧、民主、人文等都會影響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度及課堂參與度,影響學生對“問題”能否作出積極有效的思考。
為此,教師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努力建立一種“尊師愛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課堂提問需要師生間進行直接的對話和交流。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為課堂上師生進行廣泛的對話、溝通搭建良好的平臺。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遞,而且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師生之間心理溝通和情感交流。
2.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安全、人文的思維及應答環(huán)境。首先,要注意創(chuàng)設好的傾聽環(huán)境。教師不僅自己要學會傾聽,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其次,教師提問的態(tài)度應是積極熱情、寬容親善的。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學生因為老師態(tài)度惡劣、過于苛刻等而不敢或不愿回答問題。其中,女生對老師的態(tài)度尤為敏感。因此,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用賞識、激勵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回答及提問。要特別避免偏私不公及簡單粗暴,以減少學生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懼。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藝術”。為此,教師必須針對影響課堂提問的多方面因素,全面努力,才能成為“問得巧”的智者,真正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層浪”,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提問實效性的目的。
[1]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7.
[3]盧正芝,洪松舟.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提升的實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4]葛治國.影響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積極性的因素調查http://www.jyyxcz.com/23203/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