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43
英國17世紀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贝_實,如他所說,讀書可以使人獲得知識,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讀書能夠改造人,不同的閱讀喜好能展現(xiàn)人們不同的個性特征。
對未來的教師——師范生而言,讀書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朱永新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苯逃晒Φ年P鍵在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是通過三條途徑來實現(xiàn)的,第一條途徑就是讀書。他認為教師讀書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一名未來教師,讀書不僅關系個人修養(yǎng),而且關系到將來擔當?shù)挠寺氊?。正因如此,師范教師更應有意識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堅持在閱讀中修煉,創(chuàng)建班級、年級,乃至學校閱讀文化。
或許與社會的浮躁有關,大專段不少師范生閱讀量有限,閱讀面狹窄,大部分學生滿足于快餐式閱讀,喜好瀏覽各類雜志。閱讀引導如果以道德說教的面目出現(xiàn),學生往往會當成耳邊風,覺得老師老生常談,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引導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動情入理的表達方式,布置新穎有趣的作業(yè)要求,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誰沒有過靜靜閱讀的時光?誰沒有經(jīng)歷過閱讀所帶來的內(nèi)心的狂喜與深深的落寞?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當我們踏上大專之旅時,檢討一下我們的行囊,如同重新穿越一段精神歲月。過去的光亮會照亮未來的道路,我們給歲月一個小結,是為了汲取能量和教訓,在未來飛得更高。
因此,請大家按要求繪制并討論“我的專業(yè)閱讀地圖”。
這是所有同學都必須提交的“閱讀作業(yè)”。作業(yè)有兩種形式,一是文字版的“我的閱讀史”,你可以加一個美麗的正標題;二是圖畫版的“閱讀地圖”。你可以任選其一完成作業(yè)。具體建議如下:
1.文字版“我的閱讀史”,包括從童年至當下的閱讀旅程,盡可能詳細地列出那些影響過你的書籍。其中最重要的書籍,還可以簡評一下對你的影響。
2.“我的閱讀史”的撰寫可以根據(jù)你閱讀經(jīng)歷中的一些轉(zhuǎn)折點 (往往由上學、遇到好老師甚至一本好書而引起),自然地形成若干部分。
3.文字盡可能地真實樸素,這不是炫耀,而是對我們自身精神發(fā)育史的真誠反省。
群共享中提供了一份“我的閱讀史”與“閱讀地圖”的樣板資料,僅供參照。這是一次很重要的作業(yè),閱讀史的梳理既是對以往的總結,也是一個有意味的開始,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書香引路,成就閱讀生活!
這是一封QQ郵件,郵件的主要內(nèi)容源自“教育在線”網(wǎng)站,主題非常明確,教師以網(wǎng)絡作業(yè)的方式要求學生回顧閱讀經(jīng)歷,喚醒閱讀意識。從作業(yè)情況來看,學生百分百完成了作業(yè),而且作業(yè)質(zhì)量很高。個別學生在QQ上留言,說這樣的作業(yè)讓他對自己的閱讀做了一次梳理,很受震撼。學生們在一篇篇別出心裁的作業(yè)中,認識了閱讀在成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3歲,我長大了,漸漸孤傲了,但《名人傳》卻逆轉(zhuǎn)了我。名人們都有偉大的成就,而他們也都是磨難造就的人。他們在漫漫黑夜中摸索前進,堅強是他們心中的航標。貝多芬在雙目失明后繼續(xù)創(chuàng)作樂曲,堅強是他心中的音符;米開朗琪羅在教堂中,即使不甘愿,也仍然全神貫注地雕刻,堅強是他的靈感……我心中孤傲的火焰慢慢熄滅,化作一泓水。
15歲時,回眸成長歲月,我懂得了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奔热簧咸煲呀荡笕斡谀阄?,那么,就讓我們帶著堅強出發(fā)吧!
我心中的困惑與迷惘是胡適為我擦去的。翻開《我的母親》,一個“真”字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的多少關愛。我們的成長與父母的付出是分不開的,成長的點點滴滴浸透了父母的血和淚。讀完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遺忘了那么多與父母相關的往事。
我心中的涅槃之火是魯迅為我點燃的。揭開《吶喊》、《彷徨》的紙頁,看到的是因辛亥革命不徹底而造成的荒涼蕭索的故鄉(xiāng),看到了落魄可悲的孔乙己,看到了受人欺凌,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祥林嫂……棄醫(yī)從文的魯迅用一支筆批判了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麻木,帶著我領略了文學的高峰。
如今的我20歲了,在閱讀中我感悟到,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著: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歷盡滄桑一剎那的明澈和超脫;凡·高的破碎,是太陽用金黃的刀子讓他在光明中不斷劇痛;貝多芬的破碎,則是靈性至極的黑白鍵撞擊生命的悲壯樂章。如果說,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那么這些優(yōu)秀靈魂的破碎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頭頂?shù)奶炜?,帶給我人生的夢想與啟迪。
43
……
借助對個人閱讀史的梳理,學生充分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但這份認識還只是停留于感性層面。閱讀需要感性,但也同樣需要理性。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只有真正認識閱讀的意義,才能在自己享受閱讀的同時,教會學生閱讀。師范教師應當謹記師范教育的特殊特性,不僅授生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學生了解閱讀理論的最新發(fā)展,在體驗和比較中理解閱讀概念。
什么是閱讀?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閱讀是在不斷追尋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原初意義,越是接近作者的觀點,閱讀就越是成功。但事實上,每個人個性不同,閱讀前的經(jīng)歷不同,情感經(jīng)驗不同,導致人們閱讀同一篇文本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因此,魯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遺》中才會說,讀同一本《紅樓夢》,“理學家看到了淫,經(jīng)學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纏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秘史”。就算是同一個體,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由于閱歷發(fā)生變化,面對同一文本,仍會產(chǎn)生不同意義。誠如南宋詞人蔣捷在《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一詞中所描述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痹~人面對同樣的雨景,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產(chǎn)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正是從這些角度來看,閱讀其實不需要總跟著作者,追尋他所表達的原意。說到底,閱讀其實是個體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從文字中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每個人都能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珍貴的閱讀體驗,每個人的閱讀體驗都值得尊重。
理解了閱讀,學生自然就能消解原先對閱讀的理解誤區(qū),不用把閱讀看成是負擔和受罪,只需要享受自己跟文字的對話過程就行。也就是說,閱讀不是功利的,它只是應著每個人心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一種潛意識。這樣的認識無疑將大為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敢說每個學生都能把“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視作人生樂趣,但每天哪怕堅持閱讀半小時,那也是閱讀修煉的體現(xiàn)。
朱永新教授說過,教師要有自己的“根本書籍”,也稱“原典型書籍”,指的是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yè)思維方式的經(jīng)典書籍。在閱讀史梳理后,教師應不斷推薦好書、美文,引導學生多向度閱讀,尤其注重閱讀中“根本書籍”的推薦,培養(yǎng)閱讀趣味。相關作品、經(jīng)典書目的推薦,將為師范生抹上厚實、濃重的人生底色。如引導學生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了解相關文學理論、漢語知識,加厚本體性知識根基;學習教育學理論,了解各年段小學生心理,閱讀教育心理學相關著作,扎實條件性知識根基。推薦書目的閱讀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完成的,要能全盤理解并影響心理、思維,使之真正成為師范生的“根本書籍”,那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在開列書單后,仍應持續(xù)關注,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有坡度的閱讀”,告訴學生不應怕難,而要逐漸爬坡,登上閱讀的又一高峰,體驗閱讀帶來的別樣風景。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書,但卻不能替代學生讀書。說到底,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修煉是學生自己的。那如何檢驗學生的閱讀進度、閱讀效率、閱讀成果、閱讀收獲,促進學生的閱讀修煉呢?教師應注意樹立閱讀典型,讓讀書榜樣介紹讀書經(jīng)驗。也可以階段性組織班級讀書會等閱讀交流活動,創(chuàng)設愉悅的交流氛圍,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促使個性化閱讀與合作性閱讀的融合,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永遠不要忽視他們閱讀修煉的成果:
張愛玲就像是文藝園里一棵枝繁葉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的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文字在她的筆下,有了真正的生命,直鉆到你的心里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是真的喜歡,閱讀她的書可以從中得到驚奇的快樂,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初識張愛玲是在她的《天才夢》中?!拔沂且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其他生存的目的”。從文字中透露的那種傲氣與霸氣,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那個孱弱的女性作家形象。我覺得她的質(zhì)地是絲,清絕而孤傲。但這就是那個遺世獨立的張愛玲,揮一揮衣袖,便留下滿地的芬芳,創(chuàng)造了很多對文壇很有影響的作品。張愛玲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這樣的人生道路對她的寫作風格很有影響,她無法寫出很多風格歡快明亮的文章?!痘ǖ颉贰ⅰ督瓞嵱洝?、《連環(huán)套》、《霸王別姬》、《沉香屑》等小說都是以悲劇結尾,她的人生路是造成她文風與眾不同的主要原因。但她的文章常常打動人,許多人和她站在一起,她是不會感到孤獨的。
……
張愛玲用她的獨特筆觸,描寫了這段悲歡離合。合上書本,思緒翻飛,讓我覺得書中的每個人都離自己很遠,但是似乎又近在眼前?!拔乙阒?,這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點,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甭鼧E的這段話更是不時地回蕩在我的耳邊。
胡蘭成說:“張愛玲的文章,明亮的部分是銀紫色,晦澀的部分是青灰色?!蔽覑鬯你y紫色,也欣賞她的青灰色。正由于這種和諧的統(tǒng)一,才塑造出了一個完整的,才華橫溢的張愛玲!
洗練的文筆,深刻的感受,這只是師范生讀書筆記中的一個片段。看到這樣的篇章、段落,你就會真正體會到“書香引路,文明修身”的好處。教育其實就是這樣,在一點一滴中,在一本書一本書的積累中,熏陶感染,潤物無聲。
張潮在《幽夢影》中將讀書的境界概括成三種: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月亮在中國文人眼里,向來是特殊的意象。皎潔的月亮,總能讓文人們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麗的情感。把讀書的過程與賞月的過程相比擬,正可體現(xiàn)古人對書的摯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屬于自己的月亮,書上的文字只是為你想象出心中的明月提供了材料,真正的“月亮”還要閱讀者自己憑借人生閱歷去熔煉鑄造。但愿師范教師、師范學生都能懂得閱讀的真諦,心中明月常在,進行一生不息的閱讀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