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據了解,從1995年開始,《黨史》二卷的編寫工作就啟動了,為什么到現在才出版?
張啟華:這是因為正確認識這樣一段復雜的歷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經過反復研究、不斷修正,才能比較接近正確。
《黨史》二卷反映的時間段,是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本書任務是對這29年歷史進行客觀敘述,同時作出正確評價。這段歷史的復雜性,更需研究者反復研究討論,以取得正確認識。關鍵是怎么寫的問題。我們寫錯誤,是為了以后不再重犯,不是要去渲染、發(fā)泄,而是要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歷史根源、理論根源,以及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等等。目的是從中吸取教訓,發(fā)揮黨史特有的資政育人的作用。
同時,對這29年取得的成就也要寫夠,不能因為犯了錯誤,就不愿意多寫成就。所以我提出要成就寫夠,錯誤寫透,評價公正。這樣寫出來,歷史的全貌就比較明亮了,這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中國新聞周刊》:在《黨史》二卷編寫時,對一些歷史疑難、重大問題的尺度是如何把握的?
張啟華:這29年中,我們犯過許多錯誤,有些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歸納起來主要是三條:經濟建設急于求成,所有制結構急于求純,階級斗爭擴大化。
《黨史》二卷既充分肯定取得的偉大成就,強調不能因為犯過錯誤而否定這段歷史,不能用支流否定主流,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同時又不回避失誤,科學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充分發(fā)揮了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黨史》二卷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犯錯誤的原因。例如,沒有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理解馬克思主義等。二卷特別強調這些錯誤是我們黨自己發(fā)現、自己糾正的。比如“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中,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等“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傊?,《黨史》二卷在對待黨在歷史上所犯錯誤的問題上,堅持了以下原則:第一,不回避錯誤。錯誤是客觀存在,回避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第二,不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錯誤產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根源和思想理論根源。第三,充分說明是黨,而不是什么別的組織和個人,認識并糾正了錯誤。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呢?
張啟華:“文化大革命”是要徹底否定的,沒有任何進步的意義,所以不去肯定它。正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說,“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但是“文化大革命”和“文革十年”是兩個概念?!拔母铩笔沁@十年中發(fā)生的最大的一件事,但在這十年中,我們還干了其他事,在某些領域也有取得的成就。比如外交、科技、經濟發(fā)展等領域。對“文化大革命”要徹底否定,但研究“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十年歷史,十年間取得的成就在二卷本中要有所反映??傊?,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絲毫沒有理由覺得這段犯了錯誤的歷史羞于見人,更不應該因為這些失誤而否定我們黨從新中國成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全部歷史。 (文/王全寶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