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男(深圳南山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52)
《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應當充分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①筆者不揣淺陋,試以一己之見,求教于各位方家。
公益,是“以滿足社會和公眾的有益需要為目的,不以滿足自我需要或盈利為訴求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它包含動機和效果兩層含義:其動機應是為社會、為公眾服務;其客觀效果必須是有益社會,有益公眾”。[1]也就是說,公益是“以滿足社會和公眾的有益需要為目的、不以滿足自我需要或盈利為訴求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2]
公共圖書館與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給機構一樣,其組織性質是非營利性的;組織的目標是普惠性的;組織的功能是實現公益性的文化物品供給。
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創(chuàng)建于1904年、我國最早的《湖南圖書館暫定章程》開宗名義:“本館以保存國粹,輸入文明,開通智識,使藏書不多及旅居未曾攜帶書籍者,得資博覽”。[3]
在西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部門也一直被界定為公益性組織,它以非營利的和無償的方式實現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與共享,擔負著向公民和特定組織的成員提供公共文化物品的任務。
正確認識圖書館的公益性,不僅關系到能否制定正確的圖書館服務方針與政策,也是保證圖書館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維護民眾文化權益的重大問題。
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顧名思義,“公共”兩字本身蘊含著的就是一種基于公益和公平的根本價值考量。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就是為公眾服務,從這一點出發(fā),公共性是公共圖書館最基本的屬性。
《公共圖書館宣言》早就指出:“建立公共圖書館是地方政府和國家的責任,公共圖書館必須受到專門立法的支持,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資助?!保?]16
一般而言,當代西方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主要是立足于公平而民主地實施國家公共文化資金分配。如英國于1850年由議會通過《公共圖書館法》就規(guī)定,每1萬人的地區(qū)設一所圖書館,地方政府應對本地區(qū)的成人和兒童提供圖書館服務,經費從房地產稅中提取。[5]在美國,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主要是靠政府撥款、基金會及各種捐助,盡管各州存在差別,但大多是按地方稅收3%至8%的比例劃撥。以俄亥俄州為例,公共圖書館的經費70%來自州政府的撥款,而州政府撥款來源于個人收入稅。根據州立法,全州個人收入稅的5.7%將直接用于公共圖書館經費。每個人由于收入不等,交稅也就不等。政府的責任則是通過稅收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供公共產品,形成“差別負擔,平等享受”的機制。
我國于1982年制訂的《省(自治區(qū)、市) 圖書館工作條例》第一條就明確指出:省(自治區(qū)、市)圖書館是國家舉辦的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綱要》更是強調指出: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監(jiān)督,并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人員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币凹哟蠛透倪M政府對文化事業(yè)的投入。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yè)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文化建設”。[6]
《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指出“公共圖書館原則上應該無償提供服務”。[4]附錄99公共圖書館是一種準公共產品,這一產品,既有形,即提供一種閱讀的場所與設施;也無形,即提供的一種服務。同時,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就在于它是所有社會成員,不分貧富,人人都需要的產品。為了讓所有的人,無論富人與窮人都能享受,免費就自然成為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消除貧富差別、保障社會公平的效果。
公共圖書館的本義就是免費的。這一基本理念由英國圖書館學家愛德華茲確立后,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公共圖書館的基本方針,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均先后建立了以地方立法為基礎的政府對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支持體系。
我國自1895年由康有為、梁啟超等創(chuàng)辦的維新運動的總機關——強學會設“書藏”開始,就有了“閱書報時辰,每日上午十二句鐘起,至下午八句鐘止。茶煙敬備,不取分文”[3]178,179的章程。解放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初,公共圖書館基本上執(zhí)行的憑證免費的管理辦法。1981年,中共中央以中發(fā)(1981)31號文件《關于關心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附二指出“有些文化單位如圖書館的活動等,則應堅持免費為群眾服務的原則?!保?]20世紀9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相繼制訂了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或條例,對圖書館的免費服務均作了一些規(guī)定。深圳市物價局還在2001年年初頒發(fā)了關于免收讀者存包費的文件,并要求各級財政撥款解決讀者存包的問題。
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公共文化設施對未成年人等免費或者優(yōu)惠開放制度,有條件的公共文化設施可向社會免費開放。
2011年2月文化部、財政部出臺的《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應免費服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8]
十分明顯,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已是國家關乎民生的一項基本政策?,F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貫徹落實。
《公共圖書館服務發(fā)展指南》指出:“向用戶收取服務費和會員費不應當成為公共圖書館的收入來源,因為這會使是否有能力付費成為決定誰可以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標準,從而減少對圖書館的利用,破壞公共圖書館必須對所有人開放的最基本原則。”“在一些國家,外借的資料逾期未歸還給圖書館時,用戶通常會被要求付費或處以罰款?!@樣做有時是必要的,但不應該將罰款數目定得過高,妨礙讀者使用圖書館。有些圖書館為提供個人服務收費,如讀者復印費或使用打印機等,這些費用也不應當定得過高”。[4]21,22
近日文化部、財政部出臺的《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基本內容:“一是指公共空間設施場地的免費開放,二是指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健全并免費向群眾提供”。[8]
以上兩段文字,實際上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保證公共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的最基本原則,首先要解決好公共圖書館的收入來源。也就是說,公平需要成本,公共圖書館堅持免費服務必須以國家和政府財政支持為保障。正如日前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談到免費開放經費保障機制時表示,為保證免費開放后正常運轉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其經費保障水平,特別是要將開展業(yè)務活動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切實予以保障。[9]財政部的這一姿態(tài)表明,國家已經將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不僅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原則,也在踐行維護公共圖書館公益性的責任。當然,在國家辦好圖書館的同時,社會也必須支持圖書館的公益性原則,大力扶持圖書館事業(yè)。更為重要的是圖書館自身必須貫徹公益性原則,不得亂收費。二是圖書館基本服務必須免費,有些服務可以收費,但不能太高?,F在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哪些服務是基本服務,哪些服務項目可以收費?!笆澜绺鲊黝愋蛨D書館一般將圖書館的收費項目分為制度性收費和非制度性收費兩大類型。制度性收費就是指圖書館為了促進有效管理和防止資源的濫用,從制度上確立一些相關項目的收費,如辦證費、超期罰款、損失賠償金等。制度性收費外的收費可統(tǒng)稱為非制度性收費,習慣稱之為有償服務、創(chuàng)收等”。[10]筆者認為,圖書館收費必須遵循如下幾項原則:不得因收費違反方便所有人利用圖書館;制度性收費不能太高,以維持成本或低成本為原則;收費必須規(guī)范,有章可循;收入不得用于員工的獎金或補貼。
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以下簡稱《綱要》) 指出:“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出發(fā),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6]
基本性就是要體現《綱要》所提出的: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性就是指提供最基本的圖書館服務,實現公民利用公共圖書館最基本的權利,保證所有公民都享有一定水準之上的基本公共圖書館服務,包括人均擁有圖書館最低保障線和人均擁有公共藏量最低保障量。
為了能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利用公共圖書館的保障,必須擴大圖書館的覆蓋率,實現廣覆蓋的目標。
《英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規(guī)定:“特定圖書館一定距離范圍內的家庭覆蓋率:倫敦區(qū):方圓一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100%;外倫敦區(qū):方圓一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99%;大都市區(qū):方圓一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95%,方圓兩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100%;自治區(qū):方圓一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88%,方圓兩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100%,人口稀薄地區(qū)家庭覆蓋率72%;郡治區(qū):方圓兩英里范圍內,家庭覆蓋率85%,人口稀薄地區(qū)家庭覆蓋率72%”。[11]
“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聯合會20世紀70年代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標準》規(guī)定,每5萬人擁有一所圖書館”。[12]
在我國,“2009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50個,比2000年增加175個。其中,國家圖書館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37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321個,縣級公共圖書館2491個。按照全國行政區(qū)劃,公共圖書館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中,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覆蓋率為79.3%,縣級公共圖書館覆蓋率為85.1%”。[12]雖然對應于全國各級別行政區(qū)劃,公共圖書館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公共圖書館總量仍然不足,且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公共圖書館總量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009年,我國平均每46.8萬人口、每3368平方公里面積(服務輻射半徑大致為32.8公里)才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與國際標準有明顯差距”。[12]
公共圖書館的藏書是開展服務的基礎,也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國際上“通常正規(guī)的館藏應以平均每人1.5—2.5冊圖書為標準”。[4]63對于新建的圖書館,其基本館藏資源應該是人均1冊,并力爭3年達到人均兩冊。[13]
《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 (建標108—2008) 之附錄: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條文說明提出:未來5至1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人均擁有公共藏書0.6至1.5冊。①文化部,建設部.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S].(建標108-2008) 2008:附錄: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條文說明。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于公共圖書館的投入逐步加大,截至2009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總藏量達58521萬冊,是1979年的3倍。[14]人均公共藏量僅為0.45冊。但與國際標準、與先進國家、先進城市差距較大。[2]65如:2007年,東京人均藏書4.29冊,新加坡人均藏書1.97件,而我國北京0.8冊,上海3.37冊,杭州1.21冊,蘇州0.52冊,東莞1.29冊,深圳1.4冊。
近年來,隨著科學發(fā)展觀的貫徹落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了明顯成效: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xiāng)鄉(xiāng)有綜合文化站,但總體而言,我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設施條件比較差,尤其是基層圖書館,館舍破舊、面積不足、設備陳舊?!安环犀F代公共圖書館的功能要求,存在面積不足,建設年代久遠的問題。從建設面積看,面積達標率普遍偏低,特別是地市級圖書館,按照《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達標率僅為25%”。[12]貧困地區(qū)、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更是無法得到基本的保證。
發(fā)達國家為實現公共服務的基本性原則,政府以提供公共產品以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為標準,由國家制定有關公共服務的最低配置標準和各項公共服務的最低提供標準,形成了“公共服務標準化”和“基本公共服務最低公平”兩種模式。并通過多級政府分擔經費保障地方政府有提供最低標準服務的能力。同時,允許并鼓勵有財政能力的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質量更高的公共服務,但經費應當由地方政府自己承擔。我國于2008年由文化部主持制訂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 (建標108—2008)就是一種有關公共圖書館的最低配置標準。從宏觀意義上來說,這種制度就是致力于規(guī)范和保證每個公民的最基本的權益。
均等性的主要宗旨是實現服務的公平和公正,實現不同區(qū)域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不同層次的群體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
即所有公民都有享受圖書館的權利,不能把任何一位公民排除在外,不歧視任何一個公民。我國有13億人口,盡管每個人的天賦能力不同,文化程度不一,但在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機會方面應該是均等、無差別,遵循“非歧視性原則”,重點關注特殊人群,所括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消除服務享有的不均衡,最終達到服務的均等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為所有人開放,并一視同仁。關于這一點,《公共圖書館宣言》和《公共圖書館服務發(fā)展指南》都有詳細的說明。美國、英國、日本的相關法規(guī)也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目前在我國也已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具有理論意義的常識與實踐仍有一定的差距,最近“準許乞丐進圖書館”這一常識問題成為新聞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正如《廣州日報》“對‘乞丐準入圖書館’越贊美越諷刺”一文所說的那樣:“準許乞丐進圖書館閱讀是一個常識”。但是,“乞丐進圖書館”成為新聞,實乃對公平的諷刺;而人們對常識的贊美,則是對常識的傷害”。[15]記者這一番話,值得我們深思。首先作為公共圖書館,這個本該屬于全體公民的地方,為什么竟有這么多的人不了解;其次是如何將常識變?yōu)楝F實。準許乞丐進圖書館閱讀是一個常識,但在不少的圖書館,無論是館長還是員工,對于乞丐,內心深處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顧慮,因而執(zhí)行不力,致使這一常識問題不被社會了解與讀者認同。更有甚者把不準乞丐進館的責任推給了讀者。的確,目前是有些讀者對乞丐進館不理解,甚至有意見。但應該相信,隨著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會有更多的包容。2010年12月南方都市電視臺(南方TVS)曾就“流浪漢上公交車您怎么辦”的問題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當沒事”的遠遠超過了“趕他走”;而選擇“自己走”的比前兩項之和還多。圖書館也可以讓讀者選擇自己離開,但沒有權利拒絕任何一位讀者。
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從總體情況來看,圖書館發(fā)展水平與經濟發(fā)展都與中國的地形一樣,呈一種明顯的階梯形狀,東部、中部及西部以及各省市之間的發(fā)展水平不一,有的還有很大的落差。城鄉(xiāng)之間公共圖書館的水平差距較大,是非均衡性或非均等性的主要表征。從各地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總投入來看,2009年,東部的上海市489507.2千元,廣東省為472536千元,而中部地區(qū)最高的湖北省為250315千元,西部地區(qū)最高的四川省為142714.4千元;既使在同一地區(qū),最高的與最低的差距也比較大,如東部投入最低的海南省為20237.4千元,中部最低的江西省為69538.4千元,西部最低的為4696千元,[16]相差均超過了一半以上。從人均藏量來看,“現在全國是5.5億冊藏書,人均0.41冊,但縣級圖書館總藏量僅為2.2億冊”。[17]尤其在廣大的農村,由于長期以來實行城鄉(xiāng)二元化體制,國家財政投入重城輕鄉(xiāng)、重工輕農,國家實行城市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農村建設服務并服從于城市優(yōu)先發(fā)展。不僅造成城鄉(xiāng)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占有、服務能力及供給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也導致城鄉(xiāng)居民民生權益及公共服務享有的權益嚴重失衡。“從國內實際來看,縣級公共圖書館是我國最基層的獨立建制的公共圖書館,承擔著為本轄區(qū)內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全部人口提供直接服務的任務。由于受服務人口眾多、服務范圍較大、服務條件有限等因素制約,實際服務效果受到影響。雖然有些省、地公共圖書館在市轄區(qū)外建立了基層分館或服務點,但大多屬于示范性的,數量十分有限”。[12]
《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標準》提出的按照服務人口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公共圖書館的要求,打破了按行政區(qū)劃布局圖書館的傳統(tǒng)。這一轉變,為圖書館的科學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礎。
當然,均等,不是絕對的平均?!捌鋵嵸|就是強調‘底線均等’。一是要全面評估當前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的現狀,準確把握各地公共圖書館投入與服務基礎條件差異。二是根據各地人口分布、地域特點等客觀分析公共服務成本差異狀況。三是在全國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推進與政策設計中,根據‘起點’公平的原則,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投入補償機制,調整政府財力分配比例,給貧困的公共圖書館事業(yè)更多的政策性傾斜和財力支持,尤其是貧困的農村及中西部地區(qū)。使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東部與西部享有大致一樣的基本公共圖書館服務”。[18]
便利性就是要求公共圖書館通過合理的布局,實現就近服務,保證民眾能得到近距離的、容易獲取的便利服務。沒有便利性,就很難實現公益性;沒有便利性,或者只對部分人便利,對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會影響服務的公平性。
服務半徑是指市民到達圖書館的距離。《全球城市指標》中文化部分的核心指標設置了“每10萬人擁的的文化設施數量”。[19]
國際圖聯20世紀70年代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規(guī)定,一座圖書館服務輻射半徑通行的標準是4公里。2009年,我國平均每46.8萬人口、每3368平方公里面積(服務輻射半徑大致為32.8公里)才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與國際標準有明顯差距。[12]
《公共圖書館服務發(fā)展指南》認為:“在比較發(fā)達的市區(qū)圖書館應設置在15分鐘車程之內。”[4]47
《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公共圖書館的設置原則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并列表說明:“大型館覆蓋的6.5km服務半徑內不應再設置中型館;大、中型館覆蓋的2.5km服務半徑內不應再設置小型館?!雹僦袊鞘幸?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編.《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為落實中央的指標精神,不少城市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上海文化規(guī)劃提出,要逐步實現社區(qū)市民在15分鐘內可到設在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的圖書館借閱文獻資料。[2]73《廣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提出:2009年基本實現城鄉(xiāng)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全覆蓋,建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10 里文化圈”。[20]
為方便市民就近利用圖書館,不少國家和地區(qū)還通過設立分館和汽車(流動)圖書館的辦法,將圖書館服務送到市民的家門口。
總分館建設是國家“十一五”文化發(fā)展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的未來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國內外的經驗已經證明,以統(tǒng)一采購、統(tǒng)一編目、統(tǒng)一配送為主要特征的總分館制,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較好形式。它不僅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實現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也是方便市民利用圖書館的一種好的形式。文化部制訂的《文化建設十一五規(guī)劃》也提出了“實行定點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的要求。
2007年5月,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和平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經驗交流會”上就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關于加強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指示精神,要求圖書館要“大力推廣總分館制”“探索建立行業(yè)分館、專業(yè)分館”“不斷拓展流動服務”。[21]
紐約皇后區(qū)圖書館是美國公共圖書館分館制的代表?;屎髤^(qū)圖書館由一個總館和60多個分館組成,分館根據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布局設立。
“在日本,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分為四個層次:即總館、分館、圖書館(日本人叫停本所)、流動圖書館”。“總館的服務半徑1—1.5公里;分館的服務人口一般為1萬人以上,服務半徑0.8—1.2公里;圖書站的服務人口一般為1萬人以下,多數設在人口較集中的地方,如研廠區(qū)、新村以及街角等,服務區(qū)域為徒步10分鐘以內走到,半徑500—700米;流動圖書館的服務半徑為500米以內為宜;對于流動圖書館的車輛難以停靠的地方,可以采用在其某一地方設點,不定期地送書上門,其服務半徑也以500米以內為宜”。[22]
流動服務主要為那些不方便來圖書館、或邊遠地區(qū)民眾提供的一種服務。這種流動巡回服務,不僅擴大了圖書館服務的覆蓋面,還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傲鲃訒囋诤芏鄧叶己芷毡?,在挪威有流動書船;在印度尼西亞用自行車和三輪車提供服務;在秘魯人們使用驢來運送計算機和圖書;在肯尼亞使用駱駝;在津巴布韋使用驢車;在荷蘭的阿培爾冬,人們使用機動腳踏兩用車將圖書運送到讀者辦公室或家中”;“智利的公共圖書館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流動服務工作,如流動書車、流動書船、流動書箱、背包和自行車送書等,為各地不同年齡的人們提供圖書和各種文化活動,還為療養(yǎng)所、醫(yī)院以及監(jiān)獄提供服務”。[4]37
公共圖書館在開放時間上也應盡量方便讀者利用。應該說,目前我國不少的圖書館已基本實現了全年365天,天天開放,深圳與東莞開發(fā)的的自助圖書館,實現了全年全天24小時開放。
堅持公共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四項基本原則是貫徹胡錦濤同志關于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23]指示精神的體現,也是我們辦館的基本政策與方針,以及制訂規(guī)章制度和處理服務中各種問題的準則。為此,貫徹與落實四項基本原則將是我們今后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命題。
[1]金明善.關于公益性出版單位的改革發(fā)展[EB/OL].(2004-08-25).http://www.gmw.cn/01ds/content_80960.htm.
[2]《圖書館之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圖書館之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12.
[3]李希泌,張椒華.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菲利普吉爾領導的工作小組代表公共圖書館專業(yè)委員會.公共圖書館服務發(fā)展指南[M].林祖藻譯.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5] 圖書館法—互動百科 [EB/OL].[2011-03-18].http://www.hudong.com/wiki.
[6]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綱要[EB/OL].(2006-09-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1content_5087533.htm.
[7]鄒華享,施金炎.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大事記[K].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300.
[8]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文財務發(fā)[2011]5號)[EB/OL].[2011-04-21].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whgsy/201102/t20110210_86869.html.
[9]中央財政將新增公共圖書館等免費開放經費約18億元 [EB/OL].[2011-04-20].http://www.xcmlm.com/zhongjingbaoxie/jingjitoutiao/zgcj/2011-02-22/143 13.html.
[10]周迪,宋登漢.關于公共圖書館“制度性收費”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6(3):41-43.
[11]周玉紅.英國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調整及其啟示 [J].圖書館雜志,2009(1):57-63.
[12]“十五”以來全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情況分析[EB/OL].(2011-01-05)[2011-03-18].http://www.ccnt.gov.cn/sizz/jhcws/cwswhtj/201101/t20110105_86172.html.
[13]張廣欽.國外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與規(guī)范概覽[Z].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24.
[14]文化部財務司.2010中國文化統(tǒng)計提要[Z]//中國圖書館年鑒.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15]對“乞丐準入圖書館”越贊美越諷刺[N].廣州日報,2011-01-25(A2).
[16]公共圖書館研究院.中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藍皮書(2010)[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8-11.
[17]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不平衡 城鄉(xiāng)差距加大[EB/OL].(2011-02-01)[2011-03-16].http://www.xjrb.com.
[18]程亞男.圖書館免費服務的普世價值[J].圖書館,2008(2):11-15.
[19]全球城市指標——評估與監(jiān)測城市績效的一種綜合方式 [EB/OL].[2011-04-20].http:www.cityindicators.
[20]“10分鐘文化圈”如期建成覆蓋全城[N].廣州日報,2010-01-25(2).
[21]周和平.大力推進圖書館延伸服務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N].中國文化報,2007-05-24(2).
[22]吳建中.21世紀圖書館新論[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98:141-142.
[23]陳威.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