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威 徐 睿
(1.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圖書館,遼寧 撫順 113001;2.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16)
根據(jù)圖書分類法,可以將文獻按學科屬性的不同分別匯集在不同的類號下,而同類號下的文獻通常有多種,為了便于對同類號下多種文獻的管理和使用,還必須對同類書作進一步的個別化區(qū)分。同類號下用來確定圖書先后排列次序的號碼叫書次號,也稱同類書區(qū)分號。圖書館界普遍使用的書次號有著者號和種次號,據(jù)統(tǒng)計,其中使用種次號的占80%。種次號就是根據(jù)同類號下每種圖書分編時的先后次序,依次給予不同的順序號而形成的號碼。種次號具有取號容易,號碼單純、簡短,適合排架要求等優(yōu)點,一般情況下種次號取到多少,這一類書就大致有多少種,號越大,書越新。隨著圖書的不斷增多與更新,圖書館的借閱室里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同類號圖書的種次號號碼在不斷增大,以至過千,書標打印出來冗長,使工作人員排架的難度增加,讀者尋找特定號碼的圖書也變得不便。然而,在借閱室中實際存在的圖書卻沒有這么多種,原因就是一部分藏書已經(jīng)剔舊。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提出一種解決方案——重新啟用剔舊報廢的種次號。
有人可能會提出,一般情況,種次號越大,書就越新,新書用舊號,就體現(xiàn)不出這種性質(zhì)了。確實,用這種方法不符合傳統(tǒng)的規(guī)律,但這種傳統(tǒng)規(guī)律本身也不是絕對的。所謂新書是新到圖書館的圖書,并非最新出版的圖書,比如老版書重新翻印,被圖書館首次收藏,種次號應該是新的,排在后面,可是,它的版次卻是很久以前的,也就是說它不是新書,卻放在了新書的位置上。另外,讀者在借閱室選書,選的是內(nèi)容,而與書的位置無關。種次號的號碼只是偶然的順序,它們之間無內(nèi)在關系,究其實質(zhì),種次號就是不同種書的區(qū)分號。因此,筆者認為,將已經(jīng)剔舊、不存在的種次號重新加以利用,是完全可行的。
圖書的排架是根據(jù)索書號來進行的,首先將同類號的書集中在一起,同一類號下又按種次號的大小來排列,既然是阿拉伯數(shù)字排序,當然是位數(shù)越少排列起來越容易。有人說四位數(shù)(9999)的種次號是一個絕對值,是個別館可能達到的最大值。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準確,從長遠來看,只要圖書館買新書,種次號就要增加,加之某些圖書館還有特色館藏,種次號突破4位數(shù)、5位數(shù),甚至6位數(shù)都是可能的。如果將剔舊后種次號再利用,那么種次號最大號的增長速度就會大大減慢,而那個所謂的絕對值更是會大幅度地縮小,最終的實質(zhì)會是借閱室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圖書的種數(shù)——即種次號的大小。種次號小了,排架自然變得容易。
重新利用剔舊的種次號,會不會造成混亂呢?在我們平時使用的機讀目錄系統(tǒng)中,一個索書號只能出現(xiàn)在一條記錄中,如何實現(xiàn)種次號的再次利用呢?我們可以在剔舊的種次號后面加上“附注”,舉例如下:一條記錄的索書號為I247.5/1,里面含有5個復本,目前處于流通狀態(tài),館藏地在第三借閱室,現(xiàn)在要將5個復本全部剔舊,剔舊后將索書號I247.5/1更改為I247.5/1[T],即在原有種次號后面加上“[T]”,“[T]”可以表示圖書處于剔舊狀態(tài),不再流通。這樣我們就可以將I247.5/1這個書號分配給另一種新書,擺放在原來圖書的位置上。各圖書館根據(jù)實際情況,有的剔舊圖書直接報廢處理掉了,有的改為其他書庫暫時放置,這時無須重新打印書標,按照原索書號排架即可,如果有個別讀者需要查找這個書庫的書,也能夠找到。因為不在同一書庫,不存在一號兩書的情況,在空間上不會造成混亂。而在檢索時以索書號為檢索點,輸入I247.5/1,系統(tǒng)會檢出兩條記錄,從索書號上可以看出,有“[T]”標志的為剔舊圖書,本館曾經(jīng)收藏過,這樣在MARC系統(tǒng)中也就不會出現(xiàn)混亂了。
在現(xiàn)有的機讀目錄系統(tǒng)中,以匯文系統(tǒng)為例,只有將I247.5/1這個索書號刪除了,才會在缺號庫里提示出來,只將I247.5/1修改為I247.5/1[T],是不會自動提示種次號“1”是可用的,那就需要在程序中稍做修改,在識別種次號時,要從“/”后面開始一直到“]”,當“[T]”存在時,要將種次號與“[T]”視為一個整體識別,這在計算機程序中是可以實現(xiàn)的。本理論手動操作可行,如果將系統(tǒng)程序加以修改設置,就可實現(xiàn)剔舊時自動加“[T]”,這樣就不會增加剔舊的難度,與過去的操作相同。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多卷書的書號有的采用分類號+種次號+(卷次號),如一本小說分上、中、下3冊,索書號為I247.5/1(1)、I247.5/1(2)、I247.5/1(3),這樣的書在剔舊時要將“[T]”加在種次號后,即I247.5/1[T](1),而不是整個書號的后面。同樣,2版的圖書采用“:2”,年鑒采用“=年代”,剔舊時都要將“[T]”緊跟在種次號后面。這樣做是讓系統(tǒng)程序便于修改。
從長遠角度看,剔舊種次號的再利用,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歷史意義。
[1] 孫艷,李玉榮.試析種次號的優(yōu)化方法[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4).
[2] 吳碧霞.種次號優(yōu)點新解.世紀之交:圖書情報工作者的思考[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