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胡向華
(吉首大學 張家界學院文法學部外語系,湖南張家界 427000;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人格面具與陰影
——安德森《小城畸人》心理探究
周 莉,胡向華
(吉首大學 張家界學院文法學部外語系,湖南張家界 427000;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國20世紀一位探究小說人物心理的著名作家。他的《小城畸人》活靈活現地刻畫了一群心理扭曲的畸人。國內外學者曾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研究過這些畸人的心理。試用卡爾·榮格的人格面具和陰影心理學概念,重新剖析小城畸人的扭曲性格。
舍伍德·安德森;人格面具;陰影
作為美國20世紀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國文學史上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其作品《小城畸人》對??思{、海明威、斯坦貝克等小說家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曾被??思{捧為“我們這一代作家之父”(Bradbury,1975:122)。馬爾科姆·考利(Cowley,1997:357)也曾稱他為“作家的作家,是那一代作家講的故事對后一代的風格和視野都造成影響的唯一一位”。 舍伍德·安德森正是因他那部廣為流傳的小說集《小城畸人》確定了自己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自從這部作品問世以來,國內外的評論家們都曾從不同的角度,如自然主義、女性主義、表現主義、成長小說,以及心理分析方法等,對這部作品進行過探討。但不論從什么角度進行分析,得出什么結論,在一點上大家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群在孤獨中徘徊,在絕望中失落,被傳統(tǒng)禁錮,被自己隔離的畸人。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頻繁提到性,并且多次運用了夢的技巧來揭示人物心理,所以一些評論家曾把他譽為“美國的弗洛伊德”(Hoffman,1997:309)。 他們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來研究《小城畸人》中的人物,并把書中人物心理畸形的原因歸結為性壓抑。但事實上,用性壓抑來解釋所有畸形人物有些偏頗,因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并不能解釋那些沒有沉迷于性的人物。而且,這一理論也不能完全解釋這群畸人的怪誕行為和動機。本文試圖運用榮格的人格面具和陰影理論來分析這些畸人,從而展示他們畸形心理深層次原因。
人格面具和陰影這兩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由卡爾·榮格提出來的??枴s格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并駕齊驅開創(chuàng)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在其許多專著中,如《自我與無意識之間關系》、《個人與集體無意識》及《人類心理類型》,都涉及了人格面具和陰影這兩個心理學概念。人格面具原指演員在戲中為扮演某個特定角色而帶上的面具。在文學批評術語中,它指的是作者所虛構的人物,并通過這個虛構人物來進行敘述,以便使作者干擾減少到最小的程度。但在榮格心理學中,人格面具被解釋為“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給人一個很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De Laszlo,1959:286-326)。因此,人格面具“是個體與社會關于一個人應以什么面目出現的折衷產物”(ibid.:164)。根據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人格面具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它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公共道德的基礎以及社會準則。不同的公共道德和社會準則決定了人的不同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迫使人們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但它的危險是,人們自己會自動認同社會賦予的人格面具。個體傾向于過分認同于他的社會性格,并按社會規(guī)定的角色要求行事,把社會賦予個體的角色當成自己本來的面目。榮格還指出,這種人格面具膨脹將會引起人的精神出問題。它會讓人脾氣暴躁、恐懼、有強迫癥,甚至墮落、暴力等(ibid.)。如果個體的人將真正的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那么,其人格的其他方面將得不到發(fā)展,就會由于與自己的天性疏遠和沖突而永遠處于一種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下。
卡爾·榮格在論述人格面具這一心理學概念同時還提出另一個心理學概念,即陰影,而且還指出了人格面具與陰影之間的關系,即人格面具壓制陰影。 陰影這一心理學概念指的是由于人格面具的壓迫使人格得不到發(fā)展的其他方面。榮格認為,陰影是我們意識中所不能接受的,不受社會歡迎的情緒、觀念、欲望和動機(Marks,1966:127-142),被壓抑的陰影部分因為與社會準則不符,而且時常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傳統(tǒng)、文化等發(fā)生沖突。陰影中的內容不僅包括那些從道德方面看來是邪惡的欲望和觀念,同時也儲存著創(chuàng)造力、情感、生命力與自發(fā)性。從榮格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上來講,陰影與人格面具一直處在沖突之中。人格面具壓制陰影,使人變得文明。但是陰影是不能忍受被人格面具壓制下去的結局,時刻都在等待著機會爆發(fā)。長期的壓制使陰影常以暴力或者神經錯亂的方式爆發(fā),其表現形式是人物性格的扭曲。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中的人物常?;钤谌烁衩婢吲c陰影的沖突之中。在安德森筆下,這些生活在溫斯堡的人們必須戴著厚厚的人格面具,在社會準則的影響下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知。他們厚重的人格面具壓抑了他們的陰影——即不符合社會準則的隱秘欲望。他們內心的陰影一直在反抗,努力讓世人知道他們的本來面目。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激烈沖突使得故事中的人物進退兩難,他們既不能拋棄人格面具去追求真我,也不能放下陰影成為偽君子。結果是,他們一直生活在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下,行為怪誕并與孤獨為伴,最終成為畸人。
不同性別、各行各業(yè)各種社會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格面具。人一旦進入了一個社會角色,就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行事?!缎〕腔恕分械娜藗兌加凶约旱娜烁衩婢?。他們的人格面具敦促他們按社會期望行事,但可悲的是,他們太沉迷于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讓人格面具操控了他們的人生。雖然人格面具有很多種,但性別面具與職業(yè)面具是《小城畸人》中壓制人格發(fā)展的兩種基本面具。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角色。人首先是男性與女性。社會對不同性別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期待。男性個體將承擔兒子、丈夫、父親的社會角色,而女性將承擔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性別角色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提出的要求。波伏娃(De Beauvoir, 1973:301)曾說道:“我們并非生來就是女人,而是后天變成女人的?!辈ǚ薜木傺哉摻沂玖宋覀兊男詣e是由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決定的。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按照社會的準則來行事,不能偏離社會的要求。《小城畸人》中,共有八個主要的女性人物。除了凱特·斯威夫特戴著職業(yè)面具以外,其他七位女性都被女性的人格面具所控制著。不管是意識到女性面具還是仿佛生來就戴著女性面具,她們都受女性面具的壓抑,而自己本身的性格在生活中得不到發(fā)展。在這些女性人物中,伊麗莎白·威拉德就是典型的代表。
安德森仿佛對伊麗莎白有特殊的偏愛,在二十五個故事中用了兩個故事來展現伊麗莎白的一生。在《母親》與《死》這兩篇小說中,伊麗莎白都是主角。這種安排使她成為《小城畸人》中的所有女性人物中性格與經歷得到最充分發(fā)展的一位。在這兩個故事中,安德森將伊麗莎白的少女時期及婚后的人生糅合在一起,并在這種交織中描述了伊麗莎白是怎樣一步步戴上女性人格面具,最后如何在自己人格面具與自己陰影的沖突中崩潰而變成畸人的。作為女人,伊麗莎白只能按社會對女性規(guī)定的軌跡生活,即必須在適當的年齡結婚生子,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小說中伊麗莎白原來并非是傳統(tǒng)的“好女孩”。她原本放蕩不羈,少女時就有過瘋狂的越軌行為,像匹野馬掙脫社會對女性的羈絆。她18歲失去了貞操,結婚之前有過很多情人,使得溫斯堡的居民們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她。伊麗莎白知道社會對于女性的期望,并意識到她的隨心所欲為社會所不容。那時女性的貞操勝于一切。對女性的懲罰是,沒有人會找名聲敗壞的女人。為了被社會接受,伊麗莎白必須按社會為女人規(guī)定的軌跡行事,即戴上女人的人格面具。在與湯姆結婚時,她說:“我需要的不是湯姆,是結婚。父親熟睡時,我倚在窗口,想起我所過的生活。我不想做一個壞女人。小城里充滿了關于我的流言蜚語。我甚至開始擔心湯姆要改變他的主意了?!保ˋnderson, 1995:139)根據社會傳統(tǒng)的觀念,婚姻是女性的必由之路。伊麗莎白也是如此。作為女人,婚姻意味著社會對她的接納。然而這場婚姻不是愛的結果,而是伊麗莎白利用湯姆來按社會所期待的軌跡生活,完成她的女性角色,與自己性別人格面具相符。
在《母親》和《死》這兩個故事中,伊麗莎白的行為表白了她認同社會賦予的女性人格面具,接受社會強迫她去扮演的角色。她的丈夫湯姆代表著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即一個能夠支持他、為他生兒育女、依賴他的女人,并能幫他在社會上更加成功。雖然伊麗莎白并非完全是這種女人,但她至少給湯姆帶來了一家旅館——“他那充滿希望地在那里開始生活的旅館”(p. 13)。伊麗莎白只有與她的女性人格面具達成一致,才能免受大眾的非議和懲罰。在這兩篇故事中,伊麗莎白只能泯滅自己少女時期無拘無束的夢想,成為丈夫的依附。作為女性,想要在社會中生存下來,伊麗莎白必須接受這個假我,終身不能展現真我。即使在故事最后,她意識到按女性人格面具活著有多么地愚蠢,但也沒有勇氣摘下面具,違抗社會。她只能戴著女性面具直到生命的盡頭。
除了伊麗莎白以外,《虔誠》中的路易絲·本特利、《坦迪》中的坦迪·哈德、《曾經滄?!分械陌埂ば赖侣约霸谖鍌€故事中出現的海倫·懷特、《一覺》中的蓓爾·卡彭特和《沒有人知道》中的露易絲·特魯霓虹都戴著厚厚的女性人格面具活著。她們的女性人格面具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如母親、妻子、愛人、女兒以及女孩等。社會要求女性是被動的、敏感的、承擔相夫教子責任。安德森《小城畸人》中的女性都本能地認同自己女性人格面具,在社會準則的要求下用女性人格面具壓抑真我,并把社會賦予她們的女性角色當成自己本來的面目。以《虔誠》中路易斯·本特利為例。路易斯·本特利是個聰明好學的姑娘,但她的聰敏好學在溫斯堡這樣封閉的社會中并不被認為是女人應具有的品行,因為在男權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社會所要的女人不是聰明、有雄心壯志與男人競爭的女人,而要的是重情感、好關懷、與世無爭的人(Wood,2003:22)。路易斯·本特利之所以在溫斯堡小鎮(zhèn)上被視為“依仗自己聰慧制造麻煩的人”,就是因為她不符合社會強加給女人的人格面具(p. 46)。在這個故事中,路易斯·本特利為了讓小鎮(zhèn)上的人們接受自己,只得馬上擯棄所謂“男性雄心”而“回到自己被動的”角色中,等待愛情的到來(Bidney,1989: 266)。
在安德森·舍伍德的故事集《小城畸人》中,不僅女性人物被迫在自己性別人格面具下生活,這本小說中的男性人物也不能幸免。社會要求男性強壯、有決斷力、有雄心壯志、成功,不能表現內心溫柔脆弱情感?!缎〕腔恕分猩鐣x予男性的人格面具可以分為三類:理智的男性、成功的男性以及成為家中頂梁柱的男性。茱莉亞·伍德指出,社會上基本有三種典型男性:堅韌挺拔大樹型、斗士型以及贍養(yǎng)家庭頂梁柱型(Wood,2003:233)。社會上認為,作為家庭頂梁柱的男性最能體現男性氣概(ibid.:234)。
《沒有說出口的謊言》中的雷·皮爾遜就是最好的例子。雷在《沒說出口的謊言》中,作為一家之主,承擔了所有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按照社會要求戴上男性人格面具。在這篇故事中,雷認同自己的人格面具,完全犧牲了自我。迫使他與自己的人格面具認同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是來自家庭的壓力。作為丈夫和父親,妻子可以理所當然地迫使他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雷的妻子實際上代表著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作為一個男性,他必須接受社會對于男性的期望,這樣他才能被社會所接受,不被人非議。但是這樣的接受是以犧牲自己的夢想為代價的。在小說中,雷成家后逐步失去個性和自由,被牢牢地套在自己的男性人格面具中。
如果不在自己男性人格面具下生活,雷會怎樣呢?在這個故事中,安德森塑造了一個與雷相反的男性人物黑爾·溫斯特。雷承擔了家庭責任,按社會既定的軌跡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而黑爾則與他恰恰相反。黑爾讓鄉(xiāng)村女教師懷孕,卻逃避婚姻和社會責任,因此,在溫斯堡小鎮(zhèn)被視為壞男人?!昂跔柺莻€壞東西。大家都這么說?!跔柺沁@幫人中最壞的一個,老是做些邪惡的事?!保╬. 124)在溫斯堡小鎮(zhèn)上,社會輿論導向是按社會規(guī)定的男性人格面具生活的男人是好男人,反之則是壞男人。這篇故事中,黑爾拒絕戴上自己的人格面具,為所欲為,因此,被視為壞男人,而雷認同了自己的人格面具則成了小鎮(zhèn)上的好男人。
在安德森《小城畸人》中,除了雷以外,《手》中的飛翼·比德爾鮑姆、《思想者》中的賽斯·離契蒙、《異想天開的人》中的喬·韋林、《“古怪”》中的埃爾默·考利都是被迫接受了男性人格面具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被社會所接受。他們或壓抑自己內心情感,從不輕易表露出溫柔,或把成功作為自己奮斗目標直至瘋狂的地步。在溫斯堡,男性與女性一樣,都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性別面具,并按性別面具的要求行事,甚至把假我當成真我,壓抑內心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情緒、思想和欲望。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僅按自己的性別角色生活,同時也得按自己的職業(yè)角色生活。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還創(chuàng)造了不少戴著職業(yè)面具生活的人物。在《小城畸人》25個故事里,有教師、牧師、醫(yī)生,還有商人。不同的職業(yè)有不同的準則。但《小城畸人》中的人物誤把職業(yè)面具所體現的假我當成真我。
如《教師》故事中的凱特·斯威夫特。凱特在故事里與其他女性不同,是個見過大世面的女人。她受過教育,去過歐洲,并在紐約生活過。因此,她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女性人格面具之下。但作為教師,她擺脫不了自己的職業(yè)面具。在課堂上她儼然一張教師的面孔,不茍言笑,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和關系,極力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在安德森的筆下,凱特完全沉浸在她所扮演的教師角色中,忘了自己也是個會笑會哭的普通人。有一次,她給學生們講那多·切利尼的故事,故事使學生大笑起來,其中有個孩子笑得太厲害,“竟昏頭昏腦地從座位上摔了下來,惹得凱特·斯威夫特也跟著他哈哈大笑起來。緊接著,她的臉又變得冷酷嚴峻了”(p. 96)。凱特·斯威夫特的教師面具壓制了自己活潑愛笑的天性,而且也壓制了一個女人的天性。
喬治是她以前的學生,同時也是她愛著的男人。但是在故事里,凱特始終不能把喬治當成自己所愛的男人。由于擺脫不掉自己的職業(yè)人格面具,她和喬治在一起時不知如何親近,不知如何將師生關系轉變?yōu)閼偃岁P系,仍保持著師生關系。甚至她與喬治的談話仍像師生之間的對話,總是擺出老師的架勢來教誨喬治。每當喬治沒有聽懂凱特的話時,凱特便氣急敗壞,“她的身體便挺得直僵僵的。兩個猛烈的小拳頭開始打他的臉?!保╬.97)按安德森的話說:“凱特的情感是那么強烈,竟變得帶幾分肉體上的意味了?!保╬. 98)作為教師,職業(yè)道德禁止凱特對學生有非分之想。在教師面具的束縛下,凱特被禁止成為戀愛中的女人。
在安德森《小城畸人》中,除了凱特不能擺脫自己的職業(yè)面具外,《虔誠》中的商人杰西·本特利和《上帝的力量》中的牧師科蒂斯·哈特門也都擺脫不了自己的職業(yè)面具。為了被社會接受,溫斯堡的男性、女性、牧師、商人以及教師都用自己社會人格面具壓抑真實的自我,而他們真正的自我成為陰影,必須放在心底不見光的地方。
卡爾·榮格心理學上的陰影概念包括不被社會所認同的觀念、欲望、情緒, 同時也包括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和自發(fā)性。根據卡爾·榮格心理學上的陰影概念,我們可以將《小城畸人》中人物的心理陰影分為兩部分:一是藝術創(chuàng)造力,二是隱秘的欲望?!缎〕腔恕分械娜宋锞谌烁衩婢吆完幱爸g的沖突中掙扎,變成神經質式的怪人。
馬丁·比德尼(Bidney,1989:264)指出,《小城畸人》中的人物都是失敗的藝術家。他們被迫按社會強加在其頭上的人格面具生活,卻失去了挖掘、發(fā)揮自己藝術創(chuàng)造力實現真我的機會。故事《手》中的飛翼·比德爾鮑姆、《母親》與《死》中的伊麗莎白·威拉德、《虔誠》中的路易斯·本特利、《寂寞》伊諾克·羅賓遜以及《可敬的品格》中的沃許·威廉等這些人物的心底都暗藏著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陰影。他們渴望通過藝術來表達自己,但是由于這種表達方式,或者是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不被社會接受,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只能成為陰影,躲在黑暗之中。飛翼·比德爾鮑姆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手》的故事中,主人公飛翼·比德爾鮑姆的名字有深刻的含義。他的名字飛翼象征他心底的陰影,即想象力。他的雙手在故事中被描寫為猶如天使般的翅膀。作為學校的校長,他那充滿表現力的雙手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造力和靈感。安德森在故事中是這樣描寫他的:“飛翼·比德爾鮑姆說話時大做手勢。他那纖細的善于表現的手指,始終活躍而又始終竭力藏在衣袋里或是被藏在背后的手指,伸了出來,成為他表情達意機器上的活塞桿?!保╬. 6)作為教師和校長,他的雙手像羽翼一樣保護著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煽動了學生們的夢想。
飛翼·比德爾鮑姆的手還被用來表達師生之愛?!八氖值教幰苿?,時而抱一下學生的肩膀,時而摸摸他們的腦袋,……通過手指來表達自己?!保╬. 8)但是,這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不被社會所接受。他被認為對學生進行了性騷擾。結果,可憐的飛翼·比德爾鮑姆被解雇,流落他鄉(xiāng)成了一位體力勞動者。從此他的手不再是給人帶來靈感和夢想的飛翼,而成了一雙充分體現男性勞動的手。在溫斯堡,他靈巧的雙手成了掙錢的工具,因為他的動作很快,摘的水果最多。在故事中,飛翼·比德爾鮑姆時時刻刻都想藏起他那善于自我表達的雙手。一旦他那雙過于活躍的手跑了出來,飛翼·比德爾鮑姆就會變得異常緊張和恐懼。因為在人格面具的壓制下,他那雙充滿藝術和情感表現力的手將永遠像陰影一樣被藏在口袋里。
每個《小城畸人》中的人物都有隱秘的欲望。這種隱秘的欲望可以分為強烈的情欲和與人溝通的渴望。如《紙團》以及《死》中的里菲醫(yī)生,《虔誠》里的杰西·本特利、《思想者》中的賽思·理契蒙、《酒醉》中的湯姆·福斯特。在人格面具的壓制下,他們的欲望只能成為他們心理上的陰影。僅以《紙團》和《死》中的里菲醫(yī)生為例。
在故事《死》和《紙團》中,安德森講述的是里菲醫(yī)生與有夫之婦伊麗莎白的一段越軌的感情經歷。里菲醫(yī)生是伊麗莎白的靈魂伴侶,是整個溫斯堡小鎮(zhèn)上唯一與她心心相印的人。如安德森所描寫的那樣:“他們在許多地方是相似的……在他們的內心,自有某種東西存在,具有同樣的意義,需要同樣的解脫。”(p. 136)但是,在封閉的溫斯堡小鎮(zhèn),每個人都必須按自己的人格面具生活,因此,里菲醫(yī)生與伊麗莎白只能保持一種柏拉圖式的感情。盡管存在各自人格面具的約束,他們之間的情感終于爆發(fā)了。一天,伊麗莎白走進里菲醫(yī)生的診室,“跪在地板上,他的椅子旁,……他把她抱在懷中,開始熱烈地親吻她”,嘴里卻叫著:“你這可愛的心肝寶貝?。 倍皇恰拔业男母螌氊悺保╬. 140),里菲醫(yī)生言不由衷的表達揭示了人格面具的壓制。
在這篇故事中,里菲醫(yī)生與伊麗莎白的內心恐懼來自隱蔽欲望與職業(yè)和性別人格面具的沖突?!爱斶@男子與這婦人互相緊緊地擁抱時,沉重的腳步聲正踏著通達診所的樓梯。這兩個人立刻跳起身來,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著靜聽”。他們的恐懼來自本能的罪惡感;他們的罪惡感來自與自己人格面具的相悖。他們之間的情欲在人格面具的壓制下只能變成陰影。所以,里菲醫(yī)生在故事《紙團》中只能戴著自己的職業(yè)所規(guī)定的人格面具生活,只能將自己的情欲和想法都寫在紙上,然后揉成一個小紙團,不為世人所知,任它變硬,牢牢攥在自己的手心里。安德森筆下的溫斯堡小鎮(zhèn),人的情欲總是伴隨著羞恥感與罪惡感。生命的沖動不被看成人性使然的事情。
在《小城畸人》中,所有人物都在自己的陰影下掙扎。以《曾經滄?!分械陌愃埂ば赖侣鼮槔0愃故且晃煌耆芘匀烁衩婢呖刂频呐?,對拋棄自己的男朋友內德仍從一而終。在人格面具的控制下艾麗斯不能接受內德以外的男人。她的這種愚忠迫使她與壓抑在自己心中對愛情和對異性的渴望發(fā)生沖突。女性人格面具要求她對內德忠誠,但內心深處“一種坐立不安的熱情糾纏著艾麗斯”(p. 66)。她心中被壓抑的陰影讓她發(fā)瘋。她“要有一種東西來回答她內心的愈來愈響亮的呼聲”(p. 67)。終于在一個暴風驟雨的夜晚,她發(fā)瘋似地裸體在街上奔跑,借此發(fā)泄壓抑在心中已久的愛欲?!八詾橛陮λ娜怏w會產生某種創(chuàng)造性的神奇效果?!保╥bid.)澆在身上的雨水激起艾麗斯對男人肉體接觸的渴望,甚至讓她有了隨便在街上找個男人做愛的念頭。然而在故事中,她心中被壓抑的陰影只能在黑夜中得到張揚。當她清醒時,又回到自己女性人格面具中。故事的結尾,她爬著回家,迫使自己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即“所有人在溫斯堡小鎮(zhèn)上將孤獨終老”(ibid.)。
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揭示了社會的封閉和壓抑對人造成的心理傷害。他筆下的人物要么癲狂,要么神經質似地怪誕??枴s格的人格面具和陰影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造成性格扭曲最深層的原因,即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激烈沖突。所有溫斯堡中的人物都活在這種沖突之中。他們或選擇戴上自己的人格面具被社會視為好人;或選擇讓陰影解放出來,自己面臨被社會拋棄,被大眾指責的結果。在小說中,安德森筆下的人物都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可悲的是他們只有在癲狂之下才能掙脫人格面具而解脫出來?!缎〕腔恕分腥宋锏谋瘎∈撬麄兊臎_動不能持久,恐懼和社會的譴責迫使他們永遠戴著自己的人格面具生活。他們的悲劇也是我們社會的悲劇。
[1] Anderson, S.Winesburg Ohio[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5.
[2] Bidney, M. Anderson and the Adrogyne: Something More Than Man and Woman[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89, 25(3):261-273.
[3] Bradbury, M & D. Palmers.The American Novel and the Nineteen Twenties[C]. New York: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971.
[4] Cowley, M. Introduction to Winesburg Ohio [A]. In J. Ferres (ed.)Winesburg Ohio: Text and Criticism[C]. New York: Penguin, 1997.
[5] De Beauvoir, S.The Second Sex[M]. H. M. Partshley (trans.). New York: Vintage, 1973.
[6] Hoffman, F. J. Anderson and Freud [A]. In John Ferres (ed.)Winesburg Ohio: Text and Criticism[C]. New York: Penguin, 1997.
[7] Jung, C. G. The Personal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 In R. W. Marks (ed.)Creative Idea in Psychology[C]. New York:Bantam, 1966.
[8] Jung, C. G. “ The Relations between Ego and the Unconsciousness [A]. In V. S. de Lazlo(ed.)The Basic Writings of C.G.Jung[C]. New York: Random, 1959.
[9] Wood, J. T.Gendered Lives: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M]. London: Wadsworth Group, 2003.
[10] 胡向華. 從喬伊斯《都柏林人》論抒情式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特色[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 (2): 58-63.
Sherwood Anderson, an American novelist in the 20th century, is good at the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s’psyche. His masterpieceWinesburg Ohiodescribes a group of neurotic characters. M any critic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analysis of the abnormal psyche of Anderson’s characters with an approach of Sigmund Freud’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ory.But this paper attempts at studying Anderson’s grotesque characters with Karl Jung’s two psychological concepts, i.e. persona and shadow.
Sherwood Anderson; persona; shadow
I106.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8-665X(2011)01-0061-06
2010-07-02
周莉(1984-),女,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胡向華(1952-),女,教授,研究方向:現代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