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萍
(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江蘇溧陽213331)
如何跨越初中與高中化學銜接的鴻溝
于燕萍
(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江蘇溧陽213331)
從知識內容、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三個方面,討論了如何跨越初中與高中化學銜接的鴻溝,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
初中;高中;化學;銜接
高一新學期剛剛開始,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化學聽不懂,學習中遇到很大困難,甚至失去興趣,產生厭學心理。有不少學生把初中進入高一學習化學的那一階段當成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鴻溝。初中與高中化學的銜接,是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學科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的一個基本內容,也是需要去探討和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中學化學新課程更注重科學對個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目標是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化學更重視以“事實學習”為特征的課型,容易淡化知識本身的規(guī)律性,容易出現(xiàn)“一聽就會,一用就亂”的問題。例如:初中化學講到酸、堿、鹽的時候舉了幾種代表物,學生并沒有掌握判斷酸、堿、鹽的規(guī)律。到了高中遇到的物質多了,就很難正確地判斷出一些物質所屬的類別。事實上中學化學課程按照化學知識內容的基本線索,建立了既相互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學化學課程知識內容里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對獨立,才能真正處理好初中與高中化學在“知識內容”上的銜接。
1.理清“知識結構”
中學化學課程知識內容可以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其中高中階段又可分為必修和選修八個模塊。按照知識本身的結構規(guī)律,又可以把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內容劃分為不同的內容主題??梢杂脠D1所示的關聯(lián)圖進行描述。
圖1 不同學習階段“知識結構”的關聯(lián)
2.領會“知識內涵”
內容主題下的知識點,在相同學習階段的不同知識點之間和不同學習階段的相同知識點之間也都存在著關聯(lián),圖2為內容主題《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下知識點“元素”、“微?!焙汀拔镔|”在相同學習階段和不同學習階段的關聯(lián)圖。
圖2 不同學習階段“知識內涵”的關聯(lián)
3.把握“知識處理”
在明確了中學化學“知識結構”和“知識內涵”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關聯(lián)后,就要面對如何把握好其中的關聯(lián),并把這種關聯(lián)貫徹到教學中去。仔細琢磨,關鍵有三點:首先,認識要“準確”,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其次,理解要“到位”,做到不浮于表面,也不挖的太深;最后,貫徹要“落實”,不要想的跟做的不一樣,以致在執(zhí)行上打折扣。例如,化學用語作為一種化學專業(yè)的特殊符號系統(tǒng),對化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正確而熟練地掌握是絕對必須的。初中化學教學作為化學啟蒙教育,這方面要求太高是不需要的,但從為高中化學學習提供基礎角度看,若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學學習的很大困難。依據(jù)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教學內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學科體系,在多年的教學和中考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有利于教學銜接的的教學要求細則,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又例如,物質分類知識,對于初中啟蒙教育而言,只要求通過一些簡單事例(如純凈物與混合物、氧化物、酸、堿、鹽的區(qū)別)的了解,認識物質種類繁多而有序,可以依組成性質加以分類就足夠了。而高中必修模塊,要求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物質的分類方法,教材通過分散在各章節(jié)的各類物質典型代表物的學習,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各類物質的區(qū)別與轉化關系。
掌握知識不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根本目的,通過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會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化學學習的能力。新課程實施以后,中學化學提出了新的四種學習能力,分別是“實驗與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和“自學能力”。這四種學習能力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但又是發(fā)展聯(lián)系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這四種能力在初中和高中這兩個不同階段的要求,對做好初高中化學學習的銜接是必要的。
1.發(fā)展實驗與探究的能力
對比初中與高中化學在“實驗與探究的能力”上的要求,初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設計”、“完成”、“形成”、“認識”、“提出”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簡單”、“基本”、“初步”等,說明了主要定位在基本認識和簡單嘗試上;而高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了解”、“實踐”、“掌握”、“運用”、“解決”、“解釋”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一般”、“簡單”、“合理”等,體現(xiàn)了更重視分析理解和實踐運用。
2.發(fā)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比初中與高中化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的要求,初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分析”、“解決”、“認識”、“描述”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一些”、“簡單”、“常見”等,體現(xiàn)了對常見事物進行簡單分析和簡單解決的要求;而高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分解”、“運用”、“分析”、“綜合”、“解決”、“表達”、“解釋”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實際”、“簡單”等,反映了更重視問題解決過程中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和表達能力的要求。
3.發(fā)展信息處理和加工的能力
對比初中與高中化學在“信息處理和加工的能力”上的要求,初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形成”、“認識”、“了解”、“學會”、“獲取”、“加工”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一些”、“初步”等,強調了對化學基本思想以及對信息分析、獲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融會貫通”、“復述”、“再現(xiàn)”、“辨認”、“提取”、“加工”、“儲存”、“整合”、“重組”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能夠”、“有序”等,反映了更重視對知識或信息進行內化、轉化和整合的要求。
4.發(fā)展自學能力
對比初中與高中化學在“自學能力”上的要求,初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交流”、“討論”、“表達”、“形成”、“了解”、“分析”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主動”、“清楚”、“逐步”、“良好”、“簡單”等,突出了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積極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的要求;而高中化學用到的行為動詞有“接受”、“結合”、“解決”、“分析”、“評價”、“應用”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有“敏捷”、“新”等,體現(xiàn)了更重視在新信息整合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能力的要求。
現(xiàn)代科學素養(yǎng)在強調科學知識、技能、過程學習的同時,更加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要求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決策,從科學與社會的角度主動地思考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付諸行動,這是每個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但在對中學化學學習調查中,學生對化學的喜歡隨著學習時間的轉移在不斷下降,學生對化學的認識就是危險、有毒、有害等關鍵詞??梢?,中學化學教育還應承擔一項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注意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把化學中真善美的一面展示給學生。
1.尊重客觀事實
化學的研究主要是實驗方法,學習化學也離不開實驗,故尊重客觀事實是研究和學習化學最重要的品質。但現(xiàn)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受“考什么講什么,怎么考怎么講”思想的影響,“講實驗”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講實驗”中存在兩種普遍的情況:一種是單純文本性的講述實驗過程和要求,讓學生只是知識性地去記憶;另一種是演示性地“講實驗”,盡管有演示實驗,但缺少對實驗思維的建立、實驗過程的體驗、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等,學生只是機械地、表面地、被動地接受實驗結果。學生的實驗能力應該通過學生對實驗目的的把握、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儀器和試劑的選擇、實驗裝置的設計、實驗過程的設計、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和實驗結論的提煉等方面得到體現(xiàn),要通過對實驗整體的要求來回應那些“講實驗”的現(xiàn)象。
2.堅持科學態(tài)度
當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言論和觀點的時候,只要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那就不會讓自己迷失方向。中學化學學習要緊密地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就在這個緊密聯(lián)系當中,大家就放大了對“水俁病”、“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白色污染”、“蘇丹紅”和“二噁英”等對人類的危害,而掩蓋了化學對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把“化學”當作危險、有毒、有害的代名詞。由此可見,化學教育工作者要把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當做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從初中接觸化學開始,一直延續(xù)下去。
3.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不僅支持了高新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而且為解決困擾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徑。在中學化學學習中,創(chuàng)新是化學學習源源不斷的動力,要通過各種渠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探究學習,本質上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探究是一致的,通過探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科學知識與技能。
初中與高中銜接,不是把高中的學習要求挪到初中來,也不是把初中的學習要求拿到高中來。在高中化學教學前,安排幾個初中與高中銜接的專題,為高中教學做好鋪墊,這不是中學化學整體教學的組成部分,而是中學化學教學不到位的彌補方法。因此,應該把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準確、到位地貫穿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始終,保證初中與高中化學教學的有序推進。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日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08-0546(2011)01-0026-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