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蓉
隨著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逐年增高,腫瘤晚期帶瘤生存的患者越來越多,骨轉移是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最常見于乳腺、肺、前列腺的惡性腫瘤,常導致病理性骨折、神經(jīng)根壓迫、脊髓壓迫、頑固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尤其是頑固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唑來膦酸作為強有力的骨重吸收抑制劑,是治療腫瘤骨轉移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1],有文獻報道,唑來膦酸治療骨轉移疼痛的有效率能達到85%,仍有將近20%的患者無效,而且大部分患者只有部分療效,只能依靠注射麻醉藥品,受用量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存期[2]。1979年臨床醫(yī)生首次在椎管內應用阿片類藥物用于鎮(zhèn)痛。多年的臨床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椎管內阿片類藥物相比于其他給藥方式,椎管內給藥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藥物劑量,減少不良反應,增強鎮(zhèn)痛效果。患者自控硬膜外鎮(zhèn)痛(PCEA)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將阿片類藥物和局麻藥聯(lián)合應用于PCEA,與單次給藥和持續(xù)輸注相比,PCEA提供了更優(yōu)良的鎮(zhèn)痛效果,安全性高,藥物的用量小。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降低了費用[3]。我們選取惡性腫瘤骨轉移疼痛患者,進行PCEA,已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條件:患者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實體瘤,有骨轉移證據(jù)(X線或CT、骨掃描),有明顯的骨痛,指中-重度骨痛?;颊叱寝D移外,其他狀況良好,能評估疼痛評分,預期壽命至少12周。選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76例,其中男20例,女56例;乳腺癌54例,肺癌18例,前列腺癌4例。既往都接受過唑來膦酸治療,效果差或無效。隨機將76例患者分成A、B 2組,每組38例,年齡、性別比、既往手術、放療、化療情況、身高、體重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給藥方法及藥物配置方法
1.2.1 給藥方法:2組患者均置入硬膜外導管,并留置,通過自控泵自硬膜外管注入藥物,硬膜外導管最長可留置90 d。
1.2.2 藥物配置方法:A組:芬太尼1 000 μg+利多卡因1 g+生理鹽水500 ml;B組:哌替啶1 000 mg+利多卡因1 g+0.9%氯化鈉溶液500 ml。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國際通用標準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劃線法(VAS),“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于用藥前、用藥期間每日同一時間評定疼痛強度。止痛效果評定標準:(1)顯效(CR):疼痛程度減輕≥2個級差;(2)有效(PR):疼痛程度減輕≥1個級差;(3)無效(NR):疼痛程度減輕<1個級差或不變或加劇。總有效率(顯效病例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全部病例數(shù)× 100%。最短起效時間:給藥后至發(fā)揮藥效的時間。療效維持時間:一次用藥后至疼痛再發(fā)加重的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鎮(zhèn)痛效果比較 A組的顯效率為81.6%,有效率為10.5%,總有效率為92.1%,無效率為2.6%;B組的顯效率為78.9%,有效率為10.5%,總有效率為89.4%,無效率為5.3%。因此,芬太尼+利多卡因和哌替啶+利多卡因在控制惡性腫瘤骨轉移疼痛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但2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鎮(zhèn)痛效果比較 n=38,例(%)
2.2 最短起效時間和療效維持時間比較 在最短起效時間和平均療效維持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最短起效時間和療效維持時間比較n=38,min,±s
表2 2組患者最短起效時間和療效維持時間比較n=38,min,±s
組別 最短起效時間 平均療效維持時間A組10±3 42±8 B組12±5 38±6
臨床研究證實,阿片類藥物和局麻藥之間有協(xié)同作用[4],椎管內單獨應用阿片類藥物后能有效緩解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的疼痛,卻不能滿足患者接受理療和運動狀態(tài)下的對鎮(zhèn)痛效果的要求。動物實驗顯示,椎管內聯(lián)合應用阿片類藥物和局麻藥可以產(chǎn)生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即使將極低濃度的局麻藥和阿片類藥物聯(lián)用,也會大大提高鎮(zhèn)痛效果[5]。芬太尼、舒芬太尼、哌替啶都屬于高脂溶性藥物,起效快,國外已廣泛使用于PCEA[6],而嗎啡起效較慢,持續(xù)時間長,因此不推薦采用PCEA方式給藥。所以我們選用高脂溶性的芬太尼和哌替啶加用局麻藥利多卡因采用PCEA方式給藥,不但起效快,而且由于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降低了藥物劑量,提高了安全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
椎管內應用阿片類藥物能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副作用,如瘙癢、尿潴留、惡心及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呼吸抑制等。本實驗無效的3個病例,就是因為惡心、嘔吐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較重被迫停止治療。由于脂溶性阿片類藥物與親水性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相比,尿潴留的發(fā)生率更低,所以本組實驗基本上無尿潴留發(fā)生。呼吸抑制是椎管內應用阿片類藥物后可能引起的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尤其是遲發(fā)性呼吸抑制更難預料,Eisonach等的研究證實,脂溶性阿片類藥物與親水性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相比,遲發(fā)性呼吸抑制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7]。所有的副作用都與阿片類受體有關,因此我們使用阿片受體拮抗劑納洛酮對其進行治療,能有效預防瘙癢、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但對于呼吸抑制,需選用半衰期較長的納曲酮等藥物。有研究表明,硬膜外腔使用氟哌利多能增強阿片類藥物的鎮(zhèn)痛效果,而且能降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5],惡心嘔吐嚴重的病例建議使用此方法。
初步結果表明,將阿片類藥物和局麻藥聯(lián)合應用于PCEA,可有效地緩解惡性腫瘤晚期骨轉移引起的骨痛,尤其是接受唑來膦酸治療后效果差或無效的病例,極大地緩解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特別是芬太尼+利多卡因,具有給藥劑量小,緩解率高,療效持續(xù)時間長,副作用小的臨床特點,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是治療惡性腫瘤晚期骨轉移頑固性骨痛的較為理想的方法。
1 Coleman RE.Bisphosphonates:clinical experience.Oncologist,2004,9: 14-27.
2 張輝,張陽.唑來膦酸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疼痛的療效觀察.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5:54-56.
3 Hodgson PS,Liu SS.A 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with fentanyl to bupivacaine with fentanyl for postoperative patient-controlld epidural analgesia Anesth Analg,2001,92:1024-1028
4 馬浩南,趙軍.瑞芬太尼藥理學和臨床應用進展.河北醫(yī)藥,2006,28:132-134.
5 王靜捷,黃宇光.椎管內阿片類藥物在臨床麻醉鎮(zhèn)痛中應用的近況.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245-248.
6 Silvasti M,Pitkanen M.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versus continuous epidural analgesia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ctu Anaesthesiol Scand,2001,45:471-476.
7 Bernards CM,Shen DD,Sterling ES,et al.Epidural cerebrospinal fluid,and plasma pharmacokinetics of epidural opioids(partl):differences among opioids.Anestheslogy,2003,99:45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