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泰州,225300)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合理的飲食治療方案及營養(yǎng)狀況的評估對控制糖尿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飲食治療的目標是在其他治療方案的配合下,達到全面代謝控制,其中要求之一是維持適當的正氮平衡和良好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評價手段有多種,其中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ALB)是評價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傳統(tǒng)指標,而血清前白蛋白(PA)是近年來逐漸普及的新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評價指標。本文擬通過觀察血糖控制達標與否與這一新指標的關系,初步探討其在2型糖尿病營養(yǎng)評價中的價值。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分為血糖控制達標組(簡稱達標組)及血糖控制未達標組(簡稱未達標組)。糖尿病的診斷采用1997年WHO的診斷標準,血糖控制達標的指標符合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有患者均排除肝炎、結核、腎病、胸腔積液等其他消耗性疾病以及其他影響營養(yǎng)代謝的急性疾病。達標組共35例,其中男 19例,女16例,年齡 37~76歲,平均(54.49±13.06)歲。未達標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 36~83歲,平均 (56.94±16.78)歲。正常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34~69歲,平均(52.94±12.85)歲。
所有被檢者均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測定血清PA和ALB。PA測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ALB測定采用溴甲酚綠比色法,糖化血紅蛋白(HbA1c)采用液相色譜法,試劑由Olympus公司提供。常規(guī)測量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 I)。
3組BM I及血清ALB、PA檢測結果的比較:3組間血清PA值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未達標組明顯低于達標組及健康組;達標組與未達標組的BM I及ALB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資料的比較([AKx-]±s)
本文結果表明,糖尿病控制未達標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較達標組及健康組顯著性降低,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糖控制達標組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RBP4)水平亦顯著低于健康組,說明糖尿病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較差,而未達標組尤為顯著,這與其他作者的研究較為一致[1-2],這將不利于保證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而應用血清白蛋白及BM I均不能敏感地反應這種差異,血清白蛋白評價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局限性越來越受到關注[3]。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缺乏或不足,導致肝臟及肌肉中攝取蛋白質減少,蛋白合成減弱,分解代謝亢進,同時導致部分蛋白質氧化供能。即使血糖控制達標的患者并不能說明其胰島素缺乏或不足已完全糾正,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4]。另外飲食限制過嚴也存在于一部分患者中,特別是蛋白質限制過嚴,甚至一味的不進食葷食現象也有存在[5-6]。如上所述,營養(yǎng)狀態(tài)較差會給患者帶來各種危害,且PA還結合轉運甲狀腺素,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其與RBP4的比值和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有一定關系[7-8],故檢測糖尿病患者的PA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同樣,飲食治療不當和營養(yǎng)狀態(tài)差也會給血糖的控制帶來更大的難度,最終影響患者的健康[9],增加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0]。至于血糖控制達標與血清PA水平的因果關系中究竟哪一個占主要地位,尚需做進一步的觀察研究。
PA的測定簡便、快速、價廉,本院已經作為住院患者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在血清PA檢測普及的同時,關注其在糖尿病營養(yǎng)狀況中的評價作用,對護理工作中指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治療和血糖控制有積極的意義。
[1] 李文俊,詹俊鯤,黃 武,等.空腹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老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預后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8):1609.
[2] 張 瑩,張代民,許會彬.血清前白蛋白對評價糖尿病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作用[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4,21(8):720.
[3] A llon N Friedman,Stephen Z Fadem.Reassessment ofA lbum in as aNutritionalMarker in Kidney Disease[J].JAm Soc Neph rol,2010,21:223.
[4] 程 欣,葉山東,陳 燕.血糖達標與糖化血紅蛋白達標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2):175.
[5] 吉美紅,李翠芬,吳亞清.糖尿病個性化飲食指導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護理版,2009,5(5):23.
[6] 李 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86例臨床觀察[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0,35(4):410.
[7] 蔣伏松,成興波,李慧娟,等.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與糖尿病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61(03):508.
[8] 陳朝婷,蔡文瑋,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影響[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0,27(5):473.
[9]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07年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
[10] Opara EC.Oxidative stress,m icronutrients,diabetesmellitusand it′s complications[J].J R Soc Healt h,2002,1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