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翠芬 喬小利 劉小賓 魏金花 王志英 李 偉
(河北省遷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北 遷安 064400)
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可達62.5%,患者可因血管狹窄而導致糖尿病足部潰瘍、下肢截肢,嚴重者可導致動脈閉塞、組織缺血以及下肢壞疽,嚴重影響著生存質量[1]。2008-12—2010-01,我們采用消癥通痹膠囊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60例,并與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口服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診斷標準 有明確糖尿病史,中醫(yī)辨證符合氣陰兩虛、痰瘀阻絡,具有間歇性跛行、下肢靜息疼痛、麻木、發(fā)涼等癥狀之一,經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出現(xiàn)血管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血流量及速度下降[2]。
1.2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發(fā)癥及急性感染;合并惡性腫瘤、心力衰竭、嚴重精神病、慢性酒精中毒等其他嚴重疾病。
1.3 一般資料 120例均為我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 2組。治療組 60例,男 32例,女 28例;年齡(55.8 ±13.2)歲;糖尿病病程(13.9 ± 7.2)年;下肢血管病變病程(3.7±2.1)年。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58.6 ±14.7)歲;糖尿病病程(12.8 ±6.5)年;下肢血管病變病程(4.0±2.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治療期間予常規(guī)糖尿病飲食及運動療法,配合口服降糖藥或肌肉注射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空腹血糖(FPG)3.9~6.1 mmol/L,餐后 2 h血糖(2 hPG)4.4~8.0 mmol/L)的前提下,對照組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089,120單位/片)2片,每日3次口服。治療組予消癥通痹膠囊(藥物組成:生黃芪3 g,太子參1 g,生地黃1.5 g,葛根3 g,半夏1 g,芥子0.6 g,桃仁1 g,紅花1 g,制乳香 1 g,制沒藥 1 g,當歸 1.5 g,穿山甲珠 0.6 g。由我院制劑室按以上比例嚴格生藥鑒定后,共同高壓提取、濃縮、烘干,軋粉,過80目篩后制成膠囊,每粒含生藥0.5 g)4粒,每日3次口服。2組均以2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中對照組轉院退出本次研究2例)。
1.5 檢測指標 觀察2組臨床癥狀、體征變化,統(tǒng)計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治療前后積分之和[3];使用羅氏公司COBASC501檢測儀檢測治療前后 FPG、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和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使用英國享特萊多普勒血管檢測儀比較2組治療前后踝肱指數(shù)(ABI)、雙側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血管內徑、血流速度、血流量)的變化。
1.6 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之和相比0.3 ~0.6(不含 0.6)。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積分之和相比0.6~0.9(不含0.9)。無效:癥狀、體征均無好轉,積分之和相比≥0.9[3]。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 組治療前后 FPG、2 hPG、HbAlc、TC、TG、LDL-C、HDL-C比較 見表2。
表22 組治療前后FPG、2 hPG、HbAlc、TC、TG、LDL-C、HDL-C比較
表22 組治療前后FPG、2 hPG、HbAlc、TC、TG、LDL-C、HDL-C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治療組(n=60)對照組(n=58)治療前 治療后FPG(mmol/L) 8.7 ±2.4 5.8 ±1.8* 8.9 ±2.1 6.0 ±1.9治療前 治療后*2 hPG(mmol/L) 12.4 ±2.5 7.9 ±1.5* 12.8 ±2.6 8.0 ±1.7*HbAlc(%) 8.9 ±1.7 7.5 ±1.4* 8.8 ±1.4 7.7 ±1.5*TC(mmol/L) 5.3 ±1.3 4.6 ±1.3* 5.3 ±1.2 4.8 ±1.0*TG(mmol/L) 2.5 ±0.7 1.8 ±0.4* 2.6 ±0.5 1.9 ±0.7*LDL-C(mmol/L) 3.0 ±1.1 2.1 ±1.0* 2.8 ±1.0 2.0 ±0.8*HDL-C(mmol/L)1.3 ±0.1 1.5 ±0.2 1.4 ±0.2 1.6 ±0.2
由表2 可見,2 組治療后 FPG、2 hPG、HbAlc、TC、TG、LDL-C、HDL-C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3 2組ABI及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2 組治療前后ABI及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32 組治療前后ABI及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治療組(n=60)對照組(n=58)治療前 治療后ABI 0.70 ±0.15 0.99 ±0.21*△ 0.69 ±0.13 0.87 ±0.22治療前 治療后*血管內徑(mm) 1.22 ±0.44 1.39 ±0.48*△ 1.15 ±0.41 1.28 ±0.50*血流速度(cm/s) 50.75 ±11.77 44.61 ±10.24* 51.15 ±12.13 45.26 ±11.58*血流量[m/(s·mm2)]0.50±0.16 0.63±0.20*△ 0.49±0.15 0.58±0.17*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ABI、足背動脈血管內徑、血流速度、血流量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I、足背動脈血管內徑、血流量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是糖尿病患者的糖類及脂類代謝異常所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中小動脈硬化、管腔狹窄、局部缺血缺氧壞死以及高凝所致的微循環(huán)灌注障礙。治療的關鍵是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糾正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擴張周圍血管,促進血管再通,改善局部缺血,除控制血糖水平外,需用有效的軟化血管、溶解斑塊的藥物,以改善血管狹窄,增加血流[4-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虛痰濁血瘀證候,屬中醫(yī)學絡病范疇,以奇邪為病因,血痹為病機,虛實為綱領,繆刺為治法,遵守益氣和營為基礎的辨證治療法則。治療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為基本大法。消癥通痹膠囊是我院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方劑,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消癥化痰功效,特點為祛邪中兼扶正,并能祛腐生新。方中生黃芪為補氣之要藥,可健脾益氣,鼓動血行;太子參助黃芪補氣之力,補氣生津;生地黃、葛根生津養(yǎng)陰;芥子、半夏化痰燥濕;紅花、桃仁入血分,活血祛瘀,調暢血脈;制乳香、制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當歸補血和血;穿山甲珠通絡搜風?,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穿山甲珠、桃仁、紅花有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血黏度、降低纖維蛋白原等作用;太子參、生黃芪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糖水平;制乳香、制沒藥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體外血栓及鎮(zhèn)靜止痛等作用[7-8]。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消癥通痹膠囊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癥狀,延緩病情進展,減少傷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組ABI及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消癥通痹膠囊可通過擴張足背動脈血管內徑,增加足背動脈血管的血流量,提高ABI比值,改善下肢遠端組織血液循環(huán),提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臨床療效。
[1]肖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危險因素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10):46-47.
[2]朱禧星.2型糖尿病診療指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0.
[3]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26.
[4]鄔存鵑,甄宏偉,王世龍,等.血脂對2型糖尿病足背動脈病變及血供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08,14(5):551-554.
[5]李慧茹.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足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5):230-231.
[6]劉鏡,王強兵,張東鵬.糖尿病足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進展[J].甘肅中醫(yī),22(10):77-78.
[7]張中朝,栗華,高蕾.中草藥治療糖尿病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yī),2009,31(7):1102-1105.
[8]翁維良,房書亭.臨床中藥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27-428,323-324,316-31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