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河南省嵩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洛陽 471400)
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病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為孕20周以后出現全身水腫、高血壓、蛋白尿,可伴有上腹部不適、頭痛、視覺障礙,甚至導致母兒死亡。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痙攣,全身各系統(tǒng)各臟器血液灌流減少,對母兒造成危害。
本人分析總結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住住院的子癇前期患者180例,年齡最大42歲,年齡最小18歲,其中18~30歲100例,31~35歲50例,36~40歲30例,孕周為18~42周。
需住院治療,最好選擇安靜、光線較暗的單間病室、避免任何刺激,以保證有足夠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以左側臥位為宜,病室應每日通風2次,床旁備好急救藥品(如硫酸鎂、葡萄糖酸鈣、安定等)和急救用物(開口器 、舌鉗、床檔、氧氣等)。嚴密觀察血壓尿量及自覺癥狀,
由于妊娠和疾病造成身體上的嚴重癥狀,且大多胎兒為宮內發(fā)育受限或合并其他畸形,而使孕婦感到恐懼悲觀,失望等心理變化,我們應及時疏導,告之患者疾病與妊娠的關系,使其對我們的治療有信心,同時要她有接受喪失胎兒的可能,并積極鼓勵家屬給予心理支持和疏導,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合作,以防精神緊張、恐懼、疲勞等不良因素發(fā)生,因為這些不良因素,會導致大腦皮層功能失調,使體內加壓素、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壓升高病情加重,經過我們耐心勸導和有效的護理,多數病人都能以平穩(wěn)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
指導孕婦妊娠期間的食品衛(wèi)生和營養(yǎng),使其攝入足夠的維生素、低熱量、高蛋白和富含鐵、鋅、鈣等微量元素的食品,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可缺少,對胃腸道反應重者,建議清淡飲食、少量多餐,全身水腫者控制食鹽的攝入,食鹽量<3g/d,并注意記錄病人的出入液量,囑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體溫正常者,每日測2次、心率、血壓、呼吸,應每4小時測1次,隨時注意病人的自覺癥狀,如出現頭痛、眼花、胸悶、惡心、嘔吐、舒張壓逐漸上升,提示病情加重,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加強觀察,必要時進行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若在夜間,病情穩(wěn)定,應適當延長時間給病人休息,觀察生命體征的同時,應聽取胎心音、觀察有無宮縮,有無陰道流水,出血情況,胎動是否正常、給于間斷吸氧,增加胎兒宮內缺氧的耐受力,對觀察結果,按時據實記錄。
(1)解痙藥:硫酸鎂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解痙藥物,用藥前應嚴格檢測以下指標:膝反射必須存在,呼吸每分鐘不少于16次,每小時尿量不少于25mL(或24h尿量不少于600mL)用藥前必須備有10%葡萄糖酸鈣10mL,用藥方法若為肌注、宜取細長針頭深部肌內注射,也可加用利多卡因減輕病人疼痛,對局部形成的硬結,可用熱敷,理療或土豆片貼敷,靜脈用藥要控制滴速,每小時1~2g為宜。告知家屬勿動調節(jié)器,用藥途中多加巡視,并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重視病人的不適及主訴,以便能發(fā)現病情變化,隨時處理。(2)鎮(zhèn)靜降壓利尿藥:囑孕婦絕對臥床休息,以防直立時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而跌倒,摔傷或發(fā)生胎盤早剝等意外,用降壓藥時防血壓突升突降,而引起腦血管意外,故應嚴密監(jiān)測血壓,根據血壓調滴速。用利尿藥時,準確記錄出入液量,嚴密監(jiān)測血電解質,保持電解質平衡,同時注意有無乏力、腹脹等低血鉀情況。
依病情決定繼續(xù)妊娠或終止妊娠,分娩分式應根據母兒情況而定,無論陰道分娩或剖宮產,都應為病人預置留置針,以保證急需用藥時靜脈通道暢通,并給氧氣吸入。第一產程注意患者自覺癥狀,測血壓、脈博、胎心、觀察子宮收縮,血壓持續(xù)升高或病人有持續(xù)性腹痛等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協(xié)助緊急處理;第二產程盡量縮短產程,避免產婦過度用力,可行會陰側切加陰道助產(如胎吸、產鉗等);第三產程嚴防產后出血,在胎兒娩出前肩后,立即靜脈推注縮宮素,及時正確娩出胎盤,接摩子宮,注意陰道出血情況。嚴密觀察病情,病情穩(wěn)定方可送回病房,對剖宮產者需按手術另行準備,產后仍應監(jiān)測生命體征,硫酸鎂仍應應用,尤應注意觀察血壓嚴防產后子癇發(fā)生。觀察子宮恢復、陰道出血情況,嚴防產后出血,對新生兒應按高危兒管理,對產后血壓尚未正常的產婦,應告知堅持用藥,防病情發(fā)展或轉化為原發(fā)性高血壓。
孕28~34周終止妊娠30例;34+1~37周終止妊娠96例;孕37+1~42周終止妊娠54例;180例母體全部恢復健康。胎兒生后均能存活,因早產兒、低體重轉兒科治療58例,總有效率100%。
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嚴重危及母兒生命,若治療不及時或護理措施不當均可導致母兒死亡,醫(yī)護人員必須要有高度責任心,敏銳的洞察力及有快速的反應能力,較強的救治能力,才能確保母嬰平安,減少母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