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陳桂英
如果問學生,學語文最難的是什么?大都會回答:作文!為什么?沒什么可寫!就是作文課堂上也是這樣說。確實,在作文課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挖空心思地“教”,學生硬著頭皮地“擠”。結果他們寫出的作文還是語言干巴,內容貧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中國有句古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作,就如巧婦做飯,如果沒有豐富的寫作材料,一切將無從談起。顯然,當務之急是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那么如何行之有效的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呢?我認為應從平常生活中積累。
觀察是獲取作文素材的最基本的方法。魯迅先生說過:“如果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钡切W生由于受到本身知識水平以及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觀察時往往是走馬觀花,收獲甚微。對此,我采用了從集體觀察到個人觀察的方法,幫助學生把握事物的特征。指導學生寫觀察實物作文時,我讓學生帶實物入課堂,發(fā)動學生帶來小玩具或動植物等。如寫一種水果,我便讓每個學生帶幾個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到課堂上來。上課時,指導學生觀看形狀大小及顏色,觸摸光滑與否的感覺,再剝去皮,品嘗味道。然后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準確生動地口述這一過程,最后讓學生動筆寫。由于采用了集體觀察,集體討論,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同學的發(fā)言中受到了啟發(fā),學會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寫出了一篇篇內容比較具體的短文。課后我布置學生寫家鄉(xiāng)的《桂圓》、《柿子》、《芒果》等,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由于有了觀察經(jīng)驗,并初步掌握了一些觀察方法,因此學生較準確地把這些事物的特征寫出來,文章也比較具體生動。這種由具體觀察到個人觀察的訓練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為寫作奠定基礎。
文章源于生活,寫文章,也就是寫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寶庫,是學生的寫作源泉。指導學生積累素材首先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主動參與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作文材料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彼蜗蟮匕焉钆c作文的關系比作“源頭”與“水流”的關系。因此如果沒有豐盈與充實的生活體驗和積累,作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挖掘生活素材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每周布置一項“家務作業(yè)”,讓學生做一件家務事,要求學生勞動時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記住做這件事時的一些細小動作。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習作終于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在寫《第一次做家務活》時,一位學生寫了“清蒸鯽魚”,由于他親歷了自己“清蒸鯽魚”的過程,作文時就很清楚地把它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寫,買魚→殺魚→切魚→蒸魚,寫得十分具體,并且還加上了適當?shù)男睦砻鑼?,讓人仿佛目睹了此情此景。我們教師要堅持在每次寫作之前,事先布置寫作范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自然、社會、學校、家庭、課余生活、文化體育、親情友誼,等等。小到生活細節(jié),大到國內外要事,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廣泛獵取生活素材,積累素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師除課堂上注重作文教學外,還要善于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閱讀。讀書是間接吸收,是吸收人家的經(jīng)驗,接觸人家的心情,繼而達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之目的。所謂“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正說明讀書之于寫作的道理。因此我教育學生,要多讀課外書籍,特別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學知識,也要了解一些。古人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典故,趣聞軼事,可以從書刊上汲??;先進的感人事跡,蛀蟲的劣跡,可以從書刊中獲知……它們使你自豪、振奮,或使你憤慨。學生在廣泛閱讀中,從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詩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藝術品位,同時也積累了大量詞匯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過閱讀,學生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思維活躍了,再不會為“無米下鍋”而苦惱。
古往今來,背誦是人們讀書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也是最古老的積累方法。如果對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片斷進行精讀、背誦,就能進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立體感,進而對作者的構思、立意、觀點、感情,有逐層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引發(fā)大量的聯(lián)想。背誦,還能增強記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更是一種儲蓄式的積累。通過精讀、背誦會不斷消化,會得到許多布局謀篇的章法儲存腦際,逐步形成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寫作典范。下筆時,一旦觸發(fā)靈感,就會意到筆隨,妙語連珠。魯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時之所以能揮灑自如,就是因為他們在精讀、背誦方面下了許多苦功的緣故。如果能不失時機地抓緊背誦一些課外名篇佳作,熟記于心,儲存積累,也就能擺脫“腹中空”、“根底淺”的寫作困境了。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還有很多。只要平時老師有意識地進行指導,學生注重積累,長此以往,鍥而不舍,作文的材料一定會豐富多彩起來,也不會再為寫作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