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夫石
關(guān)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題,歷來是眾說紛紜。
下面,對眾多觀點作一概述。
1.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時,正值蔣介石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黑暗籠罩全國之時。作者自述:“這一年的變動,是人們意想所趕不上的?!币蚨靶闹谐SX有一點除不去的陰影”,“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保ǜ陌媲暗娜罩迫私贪娓咧姓Z文教參第一冊)
2.《荷塘月色》所表現(xiàn)的苦悶并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倫理性的;文章強調(diào)的是擺脫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而獲得的一種心靈的解脫。(《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孫紹振《名作細讀》)
3.抒發(fā)作者在情感壓抑的情況下,難逢知音,無法與人溝通的悲哀。明確地講,就是作者要表達因婚姻狀況的不理想而由此產(chǎn)生的孤獨、苦悶之情。(《談〈荷塘月色〉的情感指向》,文序、陸艷,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迫于現(xiàn)實,為了生計,作者不得不茍且自己,說一些本不愿說的話,做一些本不愿做的事,這使作者的心靈籠罩起一層無奈的陰影,陷入一種深深的矛盾狀態(tài)之中不能自拔而又無處訴說排解,作者自然感到孤獨,感到苦悶。我以為這是作者寫妻的意圖之一。(《淺談〈荷塘月色〉中“妻”的形象》,陳玉明,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5.《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當時的朱自清先生,正在清華大學教書,他當時考慮得最多的不是社會政局問題,而是首要考慮他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及個人的“逃路”問題。于是作者選擇了與他的“情調(diào)”、“思想”、“倫理”相一致的國學研究,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之中。這對當時的作者來說也帶有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味道,甚至對這種選擇感到有點悲哀。因為在作者以及當時的許多人看來,“國學研究”是一條“死路”(作者原話),它再也無法讓作者實現(xiàn)人生更高遠的目標(包括革命之類),無法領(lǐng)略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因此作者煩惱、愁悶、悲哀。但這種情緒又無法排遣,因此借《荷塘月色》來向世人訴說自己的情懷,這是一篇有感而發(fā)的非常典型的“獨語體”散文。因此,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象牙塔中,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嘆息。(《“象牙塔”里的感嘆——《荷塘月色》的主題辨析》,羅雪松,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05期)
6.文中描寫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抒發(fā)了 “心不寧靜—獨處求靜—一無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達了渴望自由、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又無法超脫的心境。心里不寧靜的原因有二,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渴望倫理的自由,即擺脫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寧靜生活;間接、次要的原因是1927年國共分裂后兩大政治力量對峙的形勢下,像他那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陷入進退失據(jù)的困境中之中。(《語文必修二教學參考書》,第166頁,蘇教版,2008年第5版)
7.《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gòu)建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對立的陌生的藝術(shù)世界。這個自我升華的超脫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夢。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月下荷塘”是朱自清們的精神避難所。(《關(guān)于朱自清的“不平靜”》,錢理群《語文學習》1993年第12期)
8.思想處于現(xiàn)實和理想的矛盾沖撞中的作者,越是找不到改變現(xiàn)實的道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就越是強烈和執(zhí)著。而小資產(chǎn)階級文化思想和神經(jīng)的脆弱性就是這樣的,越是找不到希望和出路,就越是彷徨苦悶,精神也就越受到壓抑,哀愁也就愈加濃重。因而,這種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由于追求失敗造成的心理反差也就越使作者經(jīng)常地、痛苦地處于迷惘和哀愁之中不能自拔和超脫。從全文看,這種苦悶情緒始終是深沉的,濃重的,且作者盡管作了最大的主觀努力也始終未能從這種壓抑的愁緒中逃脫出來。文章行文到結(jié)尾時,作者頓生思鄉(xiāng)之情,“淡淡的哀愁”最終還是轉(zhuǎn)化為濃重的哀愁了。作者的心境和愁緒在荷塘歸來后,并未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轉(zhuǎn)化,作者那種“抽刀斷水”式的解脫辦法不但沒有絲毫的奏效,反而使作者重新陷入更深沉和更加濃重的哀愁之中去。(《也談〈荷塘月色〉中的愁》,李業(yè)才,臨沂師專學報,1999年8月)
9.《荷塘月色》成為一部具有思想寓意和心理深度、體現(xiàn)了淳厚人性的作品。作品是一個安撫自然生命之律動和超越文化生命之凡庸的精神“白日夢”,一個寄寓了朱自清的生命哲學的思想文本。呈現(xiàn)了一個主人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內(nèi)心的愛欲騷動的心理過程,并在化解心理沖突的方式中寄寓作者所謂“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的道德哲學和“隨順我生活里每個段落的情意的猝發(fā)的要求,求每個段落的滿足”的“剎那主義”——一種審美化的人生觀。(《〈荷塘月色〉——一個精神分析的文本》,高遠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01期)
10.《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為自己高出于蕓蕓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chǎn)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智者的孤獨》,封先勇,《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
以上十個觀點很有代表性,幾乎涵蓋了對《荷塘月色》主題的所有解讀。
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分歧的焦點在閱讀方法的取向上,即《荷塘月色》屬于“事實的文學”還是“情感的文學”。
1—6是把《荷塘月色》當作“事實的文學”來讀的,它們過于倚重現(xiàn)實背景,有的持社會政治論,有的持家庭倫理觀,有的平衡兩說。
7—10是把它當作“情感的文學”來讀的,它們強調(diào)文學的主觀感受,有人說,“月下荷塘”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難所;有人說,抒發(fā)了作者深深的迷惘和濃重的哀愁;還有人說,作品反映了作者審美化的人生觀。
這里引入“事實的文學”與“情感的文學”的概念,是受藤井省三(《魯迅〈故鄉(xiāng)〉的閱讀史》,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譯,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的啟發(fā)。藤井論述道:
在“事實的文學”的批評體系中,二十年代沈雁冰等“五四”新文學派批評家作出了實寫階級壓迫造成的“隔膜”的評價,三十年代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派解釋為對經(jīng)濟破產(chǎn)狀況的描寫,……文章結(jié)尾處“希望的路”一節(jié)也被左翼文學派的思路重新解釋為政治性期待。這樣,對《故鄉(xiāng)》作為“事實的文學”的解釋體系得以完成。
與此對立的“情感的文學”的批評體系一直未中斷,1924年,楊邨人評價為“不是給我們以思慕故鄉(xiāng)的印象,而是給我們以厭棄故鄉(xiāng)的感興”;1936年,在《魯迅批判》中,論及《故鄉(xiāng)》時李長之批評說:“整篇文字,是在情緒里,對農(nóng)民,是在憐憫著,對自己,卻在虛無,而且傷感著?!?/p>
通過以上對《故鄉(xiāng)》與《荷塘月色》的引述,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所謂事實的文學,指表述或反映某種客觀事實或真實存在的文學,其主要特征是現(xiàn)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色彩較重。所謂情感的文學,指抒發(fā)真實情感或表現(xiàn)主觀感受的文學,注重對情感的發(fā)現(xiàn),主張獨抒性靈,情感的表露一般比較內(nèi)斂含蓄。
其實,許多文學作品都可以這樣讀。比如,《紅樓夢》,作為自敘傳來讀,就是“事實的文學”;而有人讀作“《紅樓夢》‘大旨談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戀之情。曹雪芹通過對一大群女子的命運的感嘆傷懷,寫了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如何相待的巨大問題,抒發(fā)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亟待改善的偉思宏愿”(摘自周汝昌《紅樓十二層》),則是采用“情感的文學”的視角了。
那么,為什么《荷塘月色》既可以當作“事實的文學”來讀,又可以當作“情感的文學”來讀呢?
首先,《荷塘月色》糅合了現(xiàn)實主義和象征手法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從而使得情感與現(xiàn)實水乳交融?!扒楦凶陨斫邮芰爽F(xiàn)實性,進一步將現(xiàn)實性體現(xiàn)在情感之中?!保ā肚楦械奈膶W與事實的文學》,升曙夢,《早稻田文學》,1911年6月號,《魯迅〈故鄉(xiāng)〉的閱讀史》第68頁)就文本整體而言,“離家——荷塘游——回家”,即“現(xiàn)實——夢境——現(xiàn)實”,這條線索很明顯采用了寫實手段;而主體部分——對月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寫,以及江南采蓮又是運用了象征手法。
其次,《荷塘月色》虛構(gòu)與寫實并存。
“荷塘”“月色”既寫實又虛構(gòu),作者自注“北京清華園”,實則實矣。但聯(lián)想和想象頗多,作者時而把葉子想象成“舞女的裙”,時而把花幻化成“出浴的美人”,時而把樹影比作“鬼”,時而想象“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并且《采蓮賦》和《西洲曲》描述的光景也是虛的。另外,“我”=朱自清是否成立?其實,“我”有著多重人格,文章描述了三個世界,即“家世界”,“荷塘世界”,“江南世界”。三個世界中的“我”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朱自清是不全面的。
其三,關(guān)于文體,它是寫景散文還是敘事散文?《荷塘月色》似乎很騎墻,就整體(或首尾)而言,貌似敘事散文;就主體而言,又像寫景散文。
其四,舊教材的刪節(jié)遮蔽了原文的某些信息,使作品的事實性增強了。
《采蓮賦》和《西洲曲》是不可或缺的。
從寫作學上來講,“采蓮的事情”是“荷塘”的自然延伸,前面四、五、六段分別描寫了“月下的荷塘”、“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環(huán)境”,全是實寫,皆為自然景物,按照常理,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兼?zhèn)洳攀峭昝赖木?,后者往往更重要。例如,北宋晏殊的《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
“這首詞上下片平均用力,組合成一幅清新明麗的郊外嬉春圖。上片著力寫景,用燕子、黃鸝、梨花、碧苔、飛絮等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物,十分凝煉地點染了時令特點,寫得熱鬧非凡,而又饒有閑情逸致。下片著重寫人,詩人捕捉兩位采桑女子斗草尋樂的場面,用輕松歡快的筆調(diào),寫出了少女天真爛漫、純潔無瑕的神態(tài)?!耙晒肿蛳簤艉谩本?,揣摩少女心理細致入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趙昌平《唐宋詞三百首》)
所以,該詩的美點不是上片的自然景色,而是下片的少女游戲。下片兩笑的前后輝映,以及女孩的心理活動,構(gòu)成一折輕喜劇,這才是更美的春景。
茅盾的《風景談》說得更加直白:
“大自然的最單調(diào)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動,就完全改觀,難道這不是‘風景’嗎?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
“在背山面水這樣一個所在,靜穆的自然和彌滿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在這里,藍天明月,禿頂?shù)纳剑瑔握{(diào)的黃土,淺藍的水,似乎都是最恰當不過的背景,無可更換。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采蓮的事情”描寫的正是“人的活動”,《采蓮賦》描述少女“嬉游的光景”,《西洲曲》還原了一幅生機盎然的少女采蓮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荷塘景的美麗,加上古江南人的自由,構(gòu)成了完整的荷塘月色圖的精神和內(nèi)涵。所以說,“江南采蓮圖”“是真的‘風景’,是‘荷塘月色’中之最美的景!”
再換一個角度,采蓮兩事描述的光景都是虛景,是作者的隨想,發(fā)思古之幽情。作品由實而虛,由今到古,思接千載。虛實結(jié)合,編織了一個完美的夢。但是,“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去”(李煜《子夜歌》),仍是“不寧靜”的現(xiàn)實。
綜上,筆者傾向于把《荷塘月色》納入“情感的文學”的范疇。
從散文的內(nèi)容看,《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散文,是作者的“寄情山水,別有懷抱”之作,是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小散文,這一類散文多以寫景抒情的形式出現(xiàn),為規(guī)避別人隨意知道其心境,含蓄、委婉、細膩是其基本特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則是基本寫作手法。歐陽修、柳宗元、蘇軾等大家留文頗多,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暫時排憂,超脫無果”?!逗商猎律返闹黧w情感為借助荷塘月色的美景,抒發(fā)心中的復雜的感情。作者筆下的荷塘,處處充滿了情感之美,極富感染力。
從創(chuàng)作方法上看,《荷塘月色》以象征與虛構(gòu)為主,而象征與虛構(gòu)是“情感的文學”的主要特征。關(guān)于虛構(gòu),上面已談?wù)摵芏?,下面單就象征作一說明。
第一部分中的“三個世界”就是象征,象征著三個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家世界”中的“我”是真實生活中的我,是“頗不寧靜”的我,不論是離家前還是回來后?!昂商潦澜纭敝械摹拔摇笔翘搶崊氲奈?。
為什么這樣說呢?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由家走向荷塘時的心理活動,“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痹谶@一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現(xiàn)在都可不理?!焙苊黠@,作者在提示讀者,進入荷塘的自己是一個新人,是虛擬的個體;但是,他真的忘情了嗎?沒有!“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拔摇钡脑u論和感慨表明一個現(xiàn)實的“我”的在場。
“江南世界”的“我”是完全自由、率性純真、十足世俗的“我”,這里有我對自由戀愛的羨慕的影像。三個內(nèi)心世界有助于我們把握作者的情緒變化,全面認識作者的心路歷程:由于家里“頗不寧靜”的內(nèi)心世界,希望擁有暫得寧靜的荷塘世界,但超脫無力,于是向往古代無憂無慮的江南世界。
這三個世界中,荷塘世界是中心世界?!霸孪潞商痢本烤褂性鯓拥南笳饕饬x呢?
“荷塘”,是文章的核心意象,它寧靜、雅潔、美妙、情趣、自由,融入了作者的情思,是“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荷塘,并非自然界的荷塘,而是只能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霸孪潞商痢笔亲髡咝闹械奶一ㄔ矗悄且淮R分子的理想世界,是朱自清們的精神避難所。
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弊髡邿o牽無掛,心無旁騖,沉浸在素淡朦朧的荷塘景象中。零星的花,縷縷的香,微微的風,淡淡的月,薄薄的霧,恰到好處的小睡,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調(diào)和、適中、安詳、淡泊。這便是《荷塘月色》的“情”之所在,這個“情”就是拘守于自己的小天地,從中和主義思想出發(fā),對一種適度的生活情趣以及霎那間的安寧的追求,但理想的人生境界無法達到而生成的感嘆。這,就是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