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金松(福建省莆田市第五中學)
說出風采
——課前口語訓練的實踐
■蟻金松(福建省莆田市第五中學)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種屬性的基礎學科,其本質特征是基礎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統(tǒng)一,它在學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發(fā)展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師應當讓每一位學生學好語文,做到能夠正確運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來表達、交流思想。
然而,目前的語文考試大部分只考書面表達能力,很少考口頭表達能力,重讀寫、輕聽說的傾向相當嚴重。實際上,從語言學習的特點看,人們總是先學聽說,后學讀寫,因此聽說是讀寫的基礎。葉圣陶先生在《說話訓練》一文中強調,說話訓練是開啟學生思想之門、引導學生發(fā)表之欲的“總樞紐”,教師如果抓住了這個“總樞紐”,把聽說與讀寫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帶動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葉老的這個見解應當說是十分深刻的。那么,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呢?我著重挖掘學生“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潛力,以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初顯成效。下面將我的實踐整理總結,和大家交流。
1.說“成語”。即在有限的三分鐘內,讓學生介紹某些成語,說出它的由來、意義及其用法。這種做法適用于那些在習作中經常辭不達意或詞語貧乏無從表達的學生。成語是中國漢語精華之一,字字珠璣,言簡而意賅,富有表現(xiàn)力。試想,若能在習作中嫻熟地運用成語,必可滿紙生輝,光彩照人。
2.說“古典詩詞”。就是讓學生背誦名篇名句或者鑒賞詩歌。這樣做,既有利于目前語文高考中詩歌鑒賞題及名篇名句默寫這兩種題型的講解,又可以為寫作積累一些短小精悍、文采斐然、意蘊豐厚的名句。這些名句若能在習作中運用得當,必然會給文章增添古典韻味,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事實上,那些滿分作文常常成功運用古典詩詞或名篇名句,既展現(xiàn)了作者豐厚的古典詩詞積淀,又能“移花接木”,這樣的文章焉能不讓人拍案叫絕?
3.說“美文”。就是讓學生以背誦精彩片段和簡要賞析相結合的方式,向同學推薦自己所喜歡的文章。其目的在于積累一些好作品的精華,對它們進行賞析,從而通過借鑒他人之作,完成自己在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選用素材以及遣詞造句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好文章的賞析借鑒,提高自己對寫作的“悟性”。
4.說“話題”。結合社會焦點和同學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比如針對《寬容》《〈名人傳 〉序》兩篇文章,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偶像”這一話題,讓學生圍繞“中學生需不需要偶像”或者“偶像的標準是什么”的話題來說;再比如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上天為話題,讓學生自主立意,發(fā)表議論。結果學生有的從“民族精神”切入,有的從“綜合國力”切入,有的從“科技與教育”切入,角度多樣,各成一家。說“話題”的實質就是真正的口頭作文訓練,只要選好話題,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說話欲望,培養(yǎng)學生打“腹稿”的思維習慣。
以上四種訓練說話的方式,可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酌情選用,如在寫作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選用說成語、說名句來豐富他們的辭藻,增強習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而對于寫作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則應先學會審題立意,故可采取說“話題”、說“美文”的訓練方式。
“說”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說”的意義和成效有多大,離不開切中要害的評價,需要老師“指點迷津”或“點石成金”。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說得盡情,說出風采。那么,該如何評呢?
1.“評”應有針對性,要立足于促進寫作這一目的。比如說成語“殫精竭慮”與“處心積慮”,“平分秋色”與“半斤八兩”(詞性區(qū)別),“不名一錢”與“不值一錢”(詞義區(qū)別)等,教師可結合成語的辨析與運用來點評,這樣有辨析、有比較,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詞匯運用的準確性。再比如說名句,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發(fā)散思維,如話題“離愁”,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離愁漸遠漸還生”“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名句。三分鐘口語訓練,積累運用,再加上老師的評價延伸,從而完成某個知識點的系統(tǒng)掌握,最大限度地提高“三分鐘練”的容量與價值。
2.教師的評價應著眼于糾正學生過激的思想傾向?!昂玫奈钠房傠x不開好的人品的支撐”,評判好文章的第一標準是思想是否健康積極。比如說起“偶像”這一話題,有同學提出他的偶像是金錢,因為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甚至認為現(xiàn)在同學讀書求上進沒有幾個是為祖國、為人民,而是為個人的幸福而已(有錢即幸福);有同學對韓寒的成功津津樂道,并借此對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大肆抨擊。對待這些過激、片面的思想傾向,教師不應簡單地否定,而應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要高考,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韓寒?任何一種教育方式總有個別人不適應它,韓寒應是個成功的例外,而普通的高中生,對此不應盲目崇拜,應更冷靜、清醒地看待。教師在此并非一定要把學生的看法引導到同一個點上,而是允許學生有思想碰撞。有碰撞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警醒,這樣把為人與作文統(tǒng)一起來,真正實現(xiàn)“文以載道”的終極目標。
3.“評”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讓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聯(lián)評等。讓學生在評點中增進作文的水平,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點的積極性,不也是在促進學生的說話能力嗎?
通過幾年來的探索,我的課堂教學從“一言堂”變?yōu)椤氨娧蕴谩?學生的聽說能力大大增強,作文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有較大的提高。但千里之行,剛剛起步,要想更好地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尚需下苦功夫,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以求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