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萬苗 (江蘇省金湖楓葉國際學校)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是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的常用方法;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情感和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恰當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還可以調動學生包括情感、興趣、動機、態(tài)度等在內的非智力因素,并促使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但是,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每一次提問都必須以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這就要求我們設計問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
1.設問要有目標性。王安石說:“問之不切,則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泵绹敶慕逃睦韺W家奧蘇泊爾的學習論表明,教師在確定討論目標時應考慮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討論,而不是機械化討論,這是成功地進行小組討論的第一步驟。教師在設計討論問題時要緊扣重點、難點,針對閱讀課型的不同特征設問。而且問題要難易適中,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容易產(chǎn)生惰性和厭倦情緒;過難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甚至挫傷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2.設問要有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指各問題間有內在聯(lián)系,不斷章取義,問題之間要有梯度,形成一個“問題流”,有必然的前后聯(lián)系,問題還要層層深入,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語言要流暢,讓學生順其自然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才能“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3.設問要有挑戰(zhàn)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苯虒W中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往往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并有所發(fā)現(xiàn)和領悟。
提問時機要巧妙,是指教師針對課堂狀況即興提出恰到好處的討論問題,把握時機,深化文章內容,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閱讀課中教師應把握好設問、討論的時機,使之起到推進思維、化解難點、深化認識的作用。我認為,在課堂中即興設問、討論的最佳時機有以下三種:
1.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設問、討論。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學中,根據(jù)小說最后一句寫道:“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設計討論題:“你認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么?”問題一出,學生興趣盎然,邊研讀課文,邊積極思考,尋找依據(jù)、判斷真?zhèn)危钊敕治鐾怙@語言中的信息。最后交流得出結論:“孔乙己的確死了?!崩碛墒? (1)最后一次來酒店的慘狀; (2)嗜酒如命而終于沒有再見到他; (3)掌柜沒有再提十九文錢。繼而深入探討作者為什么用“大約”“的確”這種矛盾的寫法。學生交流后頓悟:因沒有“親見”用“大約”,因沒有“再見”用“的確”,對世態(tài)炎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有了更深的認識。
2.在貌似無疑實則蘊疑之處設問、討論。貌似無疑是學生學習中思維停留在淺表層面的反映,不是真的沒有問題,而是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深蘊其中的問題。老師在此處設問,并組織學生討論,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時,學生只停留在覺得故事荒唐好笑的淺層次理解之上。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皇帝上當受騙怨誰?”學生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怨大臣;有的學生說怨騙子、怨群眾;有的學生說怨自己……放手讓小組展開討論,討論后學生意見統(tǒng)一了:昏君確實窮奢極欲,荒唐可笑;大臣們也是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被愚弄的老百姓膽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騙子總是善鉆空子,欺騙有術。從而揭露了封建皇帝和官吏腐朽虛偽的本質。這個貌似無疑的問題,恰恰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3.在學生難以理解之時設問、討論。就目前教材的選材看,有些課文雖然是文質兼美的作品,但是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體驗,所以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難以理解。老師在此處設問,并組織學生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的背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讓他們跨時空理解這種偉大的父愛很難。學習時,就好像是在向學生灌輸父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如果你是文中的父親,你會怎樣表達對兒子的愛?”學生很感興趣,馬上展開了交流。這樣的設問往往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文本與生活的距離。
總之,設置精當?shù)膯栴}和抓住設問的時機是積極開展課堂討論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討論系統(tǒng)而有效地進行。
參考資料:
1.施良方、崔允淳《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