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益
溫商,浪起甌江
文/王國益
南北闖蕩的溫州人經歷了“割資本主義尾巴”、“心存憂慮辦企業(yè)”等階段,從起初的小作坊、小公司,到今朝的大手筆,創(chuàng)造了讓國人耳目一新的溫州模式
讀浙商,品浙商,不得不讀溫州人。
漢唐以來,甌江兩岸人多地少,糧食難以自給。南宋溫州知州吳詠說,溫州農業(yè)“總一歲之收,不抵浙西一邑之賦”。據(jù)《溫州市志》記載,全市耕地260萬畝,人口692萬,人均耕地僅有0.3畝,此況遍及浙江全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地矛盾突出,迫使人們挖空心思尋找出路。一些人靠耕種生存,一些人以打漁為生,一些人流浪國外。自然條件貧乏,人們又想過上好日子,怎么辦?捕魚、農耕不是唯一出路,走科舉只成就少數(shù)精英,搞刺繡僅適合女性。溫州人犯愁了。大家可以你爭我奪,蠅營狗茍;也可以自甘潦倒,忍饑挨餓;還可以聽天由命,埋首終身??墒牵瑴刂萑瞬辉溉绱?。他們資源匱乏,又心中不甘;缺少文化,又想勝過別人;沒有網絡,又欲經商全國。他們躊躇滿志,難以淡定。于是,目光盯上了經商辦廠。
浙江人歷來以經商著稱。古人曰:“越人善賈”。南宋,是浙江人意氣風發(fā)、豪情綻放的年代。歷史走進20世紀50年代,溫州及浙江人仍然秉承著越人經商好賈之特質,永不泯滅地做著致富的夢想。那個時任永嘉縣委副書記李云河敏銳地覺察到農村要富裕,田要包到戶。他在中國首個推行“包產到戶責任制”,結果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撤銷職務,下放勞動,受到沉重打擊。曲折怎能平抑溫州人心中的向往。
上世紀70年代,溫州人大膽地從田野里走出,挑著補鞋機等給城里人補鞋、理發(fā);有的還辦起前店后廠,偷偷摸摸做生意。南存輝、胡成中就是當年的補鞋匠和縫衣師,成了后來正泰、德力西集團的掌門人。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南北闖蕩的溫州人經歷了“割資本主義尾巴”、“心存憂慮辦企業(yè)”等階段,從起初的小作坊、小公司、小企業(yè),到今朝的大手筆、大集團、大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讓國人耳目一新的溫州模式,它從“姓資姓社”的爭論,到“先生孩子,后取名”而一錘定音。并與“蘇南模式”、“珠三角模式”共譽為中國市場經濟的“三大模式”而獨領風騷。
青年時代,我曾在溫州一帶做過事,耳聞目睹溫州的風土人情,耳濡目染那里的山山水水。溫州人的勃郁豪情,溫州人的精神風貌,溫州模式的時揚時抑,都令我難以忘懷。溫州人,被人們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有人說,他們的頭發(fā)是空心的,他們的脾氣很古怪,他們的行動很偏激,他們的膽子特別大;而我說,他們的腦袋特聰明,他們的性格有個性,他們的理念很創(chuàng)新,他們的處事有魄力。溫州人思想敏銳,眼光獨到;作風凌利,敢作敢為;寧當雞頭,不做牛尾。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一臺風扇吹全省,一顆紐扣撒全國,一只火機亮五洲,一雙皮鞋跑世界,一時間溫州人干得風光又自信。
但是,溫州人也有劣根性。他們反應靈敏,但缺少專注,時至當下溫州之地的跨國大集團屈指可數(shù);他們思想犀利,但急功近利,直至今日福布斯全球財富榜上的溫州籍商人廖若星辰。
正是這一劣根性,溫州模式走過曲曲折折路程。一些短視溫州人欲一夜致富,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忽悠一部分人,忽悠不了所有人。柳市低壓電器被國家通報,萬雙皮鞋在廣場焚燒。溫州人在羞辱中反省,規(guī)范制度、端正經營、重樹誠信,溫州產品又以全新面貌在市場重新登臨。
溫州經濟蓬勃發(fā)展,永嘉紐扣,樂清電器,瑞安汽摩配,鹿城皮鞋、打火機等市場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爸袊肌敝u已在全國打響;區(qū)域發(fā)展也從楠溪江時代,向東海時代挺進。甌江兩岸的企業(yè)火了,江心的航船正了,江中之浪又緩緩涌起。
(作者為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巡視員、浙江省雜文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