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甘肅省武山縣農業(yè)局,741300)
處方是獸醫(yī)防治畜禽疾病時開寫的藥單,也是藥房配藥和發(fā)藥的依據。處方開寫的是否合理,不僅關系防治效果,甚至影響到畜禽生命。特別是中獸醫(yī)處方,應注意以下幾點。
隨著畜牧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獸醫(yī)從業(yè)人員不斷增多,無證營業(yè),司藥不用處方屢見不解,一旦發(fā)生事故無據可查。因此,開寫處方時,首先對畜主姓名、住址、畜別、性別、口齒、體重、毛色、特征、診號、治療日期、主治獸醫(yī)等要登記清楚,以便積累診療資料,準確收取醫(yī)療費用。
中獸醫(y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搜集患畜證候和病史資料,然后根據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擬定治法,選擇適宜的藥物組成汗、吐、下、和、溫、補、清、消等方劑,這便是“依法立方”。一般來講,處方應由主藥、輔藥、佐藥和引藥組成。如麻黃湯,麻黃解表發(fā)汗為主藥,桂枝疏風散寒為輔藥,杏仁止咳平喘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為引藥,四藥相合,共奏辛溫解表,平喘止咳之效。但對一些簡單疾病,不一定君、臣、佐、使樣樣俱全,如獨參散、二陳湯、三消飲,只要辨證精當,一兩味藥即可治病。當然,對某些復雜患疾,主藥、輔藥、佐藥應由多味組成,方能達到標本兼治,藥到病除。如果未定法先擬方,憑主觀想像堆積幾十味藥物,主次不分,藥證不符,即為“有藥無方”,治療多無效果。
某些獸醫(yī)對中藥方劑知識掌握不夠,認為藥味之多少,藥量之輕重無關緊要,對一些行之有效的古方、名方、驗方的藥味藥量隨意加減,或一成不變的照抄硬套,導致藥證不符,療效不佳。所以,處方用藥,一定要據患畜病情的變化、體質強弱、年齡大小臨證時加減,方中病情,藥符病性,以獲全功。如大承氣湯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四味藥組成,是苦寒峻下、滌蕩胃腸的名方,凡胸痞腹?jié)M、胃腸積滯、大便燥結皆可用之。要是癥狀輕微,腸音亢進,宿糞尚不堅硬,去芒硝即為小承氣湯,亦能收到緩瀉通腸之效。若是患病老齡體弱、津枯腸燥、結糞難下,加麥冬、元參、生地即為增液承氣湯,為攻補兼施之劑,體現“增水行舟”之法。又如,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同是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組成,小承氣湯大黃倍于厚樸,功在瀉熱通便,用于熱結便秘;而厚樸三物湯厚樸倍于大黃,效在行氣除滿,多用于氣滯腹部脹滿之癥。綜上所述,隨著藥味和藥量的加減,方名亦因改變,功效和主治隨之發(fā)生變化,不可忽視。
有些獸醫(yī)中藥知識根底淺薄,對藥物名稱及其功能掌握不準,處方中常出現芍藥、地黃、貝母、牛膝等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藥名。須知中藥品種繁多,一藥多名、一物多用、同名異物與異物同名現象較多。如芍藥有赤白兩種,白芍用者甚多,其氣芳香,能平肝益脾,養(yǎng)血調經;而赤芍色赤形槁,無輔益功能,專司涼血消腫,凡癰疽瘡瘍皆可用之。中藥一物多用屢見不鮮,如地黃有鮮地黃、干地黃、熟地黃之分,姜有鮮姜、干姜、炮姜之別,功效截然不同,當鑒別用之。
中藥尚有同一藥名,產地不同,功效各異。如牛膝有“川”、“淮”、“土”之分,川牛膝以旁行上達,宣通關節(jié)見長;淮牛膝以滑利下行、強筋壯骨為優(yōu);土牛膝擅長活血祛瘀、通竅解毒。中獸醫(yī)十分推崇地道藥材的獨特效用。視地道藥材為上品,不能任意混用。
中藥入藥雖經一般的加工炮制,仍然滿足不了獸醫(yī)臨床需要。為了提高療效或減輕副作用,常用另注制法。如當歸用作補脾注明“土煨,”行血補血注明“酒炒”,活血止痛注明“醋炙。”。某些中藥的藥性趨向、作用、部位和醫(yī)療效果與注腳及煎藥有密切的關系。如用大黃通滌胃腸、瀉熱破結時,須注明“后下”字樣,防止久煎破壞有效成份降低藥性。如用附子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時,就必須注明“先煎”,以達久煎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中藥用藥方法很多,有內服與外用之分。內服有湯劑、散劑,熱灌、溫服、冷飲之別,用藥次數的要求。外用有涂、擦、洗、熏、蒸等區(qū)別。諸種使用方法是中藥取效之途徑。煎藥時用水多少,煎成多少,或武火急煎,或文火慢熬,等所有這些需要者,處方必須注明,不可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