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輝 姚 斐 趙 毅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上海 201203
推拿手法主要是通過機械刺激或溫熱刺激作用于體表特定部位或腧穴,并通過經絡或筋骨等實體系統(tǒng)深透到臟腑,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1]。目前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均勻、柔和、有力和深透。1960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推拿學》已將“深透”列為手法的基本要求之一[2]。雖然后續(xù)推拿學教科書均對“深透”予以強調[3~5],但目前對于“深透”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力”為立論基點,而忽略了生物熱能“深透”的問題。
古人早就已經認識到“手熱”對推拿 (按摩)的重要性,中醫(yī)經典《黃帝內經》在選拔按摩醫(yī)生時有“爪苦手毒”的要求[6]。明·方以智《通雅》:“手毒:手心熱者?!鼻濉り戻P藻《小知錄》 “手毒”條亦云:“手心熱者曰手毒?!薄端貑枴づe痛論》指出:“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蓖醣? “按之則溫氣入,溫氣入則心氣外發(fā),故痛止?!睏钌仙啤短亍纷?“按之不移其手則手熱,故痛止?!本f明推拿的療效與治療時的“熱氣”透入有關。
推拿手法的滲透作用及溫熱效應的產生與手法振動引起患者的受迫振動有關。人體的不同器官各有其固有振動頻率[73],當手法力的頻率與局部施治組織的固有頻率相接近或近似相等時,就會發(fā)生生物共振效應,使手法力向組織傳遞的深度達到最大值,此時病人就感到了手法傳入身體組織的某一深度,并且產生溫熱作用[8]。手法熱效應是如何產生的?熱源是手法操作時的機械振動轉化而來,或是激發(fā)受術者機體的某種產熱機制?還是手的機械壓迫、局部組織血流改變?抑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問題均值得我們去探索。
振法是中醫(yī)推拿手法中熱效應較為顯著的手法之一,它是以指或掌作快速振顫的手法,具有溫經止痛、溫陽補虛等功效[9],對常見內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10,11]。根據臨床觀察,病人在接受高水平推拿醫(yī)師振法施術后,除了感受到振動以外,還往往描述局部發(fā)熱,或有熱感向機體深部滲透。而較差的振法僅有外形振動而無熱感透入,這種振法往往療效不佳。已經有文獻報道醫(yī)師組和學生組推拿手法熱效應比較,推拿熱效應存在差異且在深層組織更為明顯[12]。明代周于蕃《小兒科推拿仙術》認為:“急摩為瀉,緩摩為補?!闭f明手法頻率快慢對療效具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者認為手法頻率的變化能影響人體某些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而且某一特定的手法,其頻率變化也會導致不同的作用效果[13]。如何找到熱效應的發(fā)生機制,找出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盡快縮短初學者與高水平推拿醫(yī)師的差距,需要提供明確的手法參數的科學證據。
我們前期通過對心俞部位實施掌振法的研究,初步證實了頻率為500次/min的振法效果優(yōu)于300次/min的振法[14,15]。而且被操作者局部的溫度上升并沒有隨手法的結束而停止,甚至可延續(xù)到振法停止后的1min到3min內[16]。據此推測,不同振動頻率產熱總量并不相同,振法產熱不僅僅是熱傳導作用,還有可能是激發(fā)了受試者體內的某種產熱機制。手法頻率與熱效應的相關性以及熱效應的產生機制亟待進一步研究,且有臨床應用價值。
手法量化是推拿學科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推拿醫(yī)學作為廣義上的自然療法和物理療法之一,其發(fā)展趨勢是逐步擺脫單純經驗化的模式,走向客觀化、精確化、量化和個體化,使推拿醫(yī)師能控制手法的力量、時間、方向、頻率等各項指標。既往的推拿科研對手法的生物學應答和生物力學參數研究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生物熱能的深透方面尚未予以足夠的重視。推拿的生物熱效應與手法操作頻率和施術手掌本身熱傳導、熱輻射的關系如何?不同手法參數導致溫熱的滲透層次如何?推拿產生的熱效應與療效有什么聯系?這些都是中醫(yī)推拿的現代發(fā)展必須解答的問題。
因此,中醫(yī)推拿手法中熱效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者可以借用熱像圖術 (Thermography)等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手法熱效應產生及傳遞機制,明確深層組織溫度變化規(guī)律和手法效應的作用層次,從而為每個手法篩選針對性的治療病種,也為臨床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科學的依據。
[1]趙毅,主編.推拿手法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33.
[2]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推拿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96.
[3]王國才,主編.推拿手法學 [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04.
[4]王之虹,主編.推拿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9-10.
[5]嚴雋陶,主編.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84.
[6]明·馬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fā)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354.
[7]陳景藻.次聲的產生及生物學效應[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9,19(1):9-14.
[8]李征宇,嚴雋陶.手法深透作用的數學物理基礎初探[J].按摩與導引,1998(1):7-8.
[9]趙毅,主編.推拿手法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70.
[10]王金濤.松振法治療糖尿病18例體會[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9(8):743.
[11]丁海安,嚴先貴.淺談振腹治療痛經[J].按摩與導引,2005,21(3):34.
[12]袁寶國,羅志瑜.推拿對機體熱效應的研究[J].中華理療雜志,1990,13(4):195-197.
[13]孫武權,嚴雋陶.推拿手法頻率的理論探討與實驗研究 [J].按摩與導引,2002,18(5):2-4.
[14]趙毅,孫鵬,鄭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對局部皮膚溫度場紅外熱像的影響.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1):1624
[15]鄭娟娟,趙毅.振法參數的理論探討及臨床應用研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8,15(7):104-106.
[16]趙毅,孫鵬,鄭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對局部皮膚溫度場紅外熱像的影響.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1):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