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鑫
吉林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吉林 吉林 132011
子宮頸癌周圍盆腔淋巴結的查找對影響患者的術式及預后都非常重要。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 (DWI)作為目前唯一活體觀察水分子微觀運動的MRI功能成像方法,可以清楚顯示淋巴結內部水分子運動情況,是從形態(tài)學上認識子宮頸癌周圍盆腔淋巴結的有效手段,我們采用磁共振彌散成像 (DWI)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子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診斷水平,為減少誤診率,預防復發(fā)提供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吉林市人民醫(yī)院住院的行MRI檢查并經手術確診的子宮頸癌患者30例,年齡21~72歲,平均55歲;腺癌5例,鱗癌20例,腺鱗癌5例;所有病人術前均盆腔常規(guī)MRI及DWI檢查,無放化療,均行廣泛性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共檢出109個腫大淋巴結 (直徑10~25 mm),其中轉移性腫大淋巴結56個,非轉移性腫大淋巴結50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我們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后隨訪,隨訪時間2個月~2年。
1.2 檢查方法 使用西門子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使用體部四通道相控陣線圈。受檢者仰臥位,定期掃描完成后,進行常規(guī)橫斷面T1、T2WI掃描以及 DWI掃描。平面回波成像 (EPI),橫斷面掃描,TR390 ms,TE90ms,層厚4~05mm,層距 0mm,FOV360×288mm,矩陣 192×192,采用頻率選擇脂肪抑制技術,并在掃描野上下各加一個預飽和帶。盆腔淋巴結ROI大小均選取為5mm2,采用單次激發(fā)SE-EPI掃描方式。b值取150 s/mm2、600s/mm2、1000s/mm2。選取圓形或不規(guī)則感興趣區(qū) (ROI),既要使ROI盡量大,又要確定在所要研究組織內。正常組在三個不同層面分別測量ADC值,應用Function 2自帶軟件對SE-EPI序列進行ADC選項后處理,自動生成ADC偽彩圖,3次后記錄平均值,并對良惡性淋巴結ADC進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ADC值分析采用±s表示,檢驗水準α=0.05。
2.1 MR診斷為陽性淋巴結顯示淋巴結呈橢圓形或類圓形結節(jié)。轉移性淋巴結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上以高信號為主,部分病灶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較明顯強化,DWI上呈明亮高信號,ADC圖上呈低信號。非轉移性淋巴結在T1WI呈均勻等信號、T2WI上呈均勻等或稍高信號,增強掃描輕度均勻強化,DWI上呈等或輕稍高信號,ADC圖上呈等信號。常規(guī)MR檢出子宮頸癌淋巴結72個(66.05%),DWI檢出子宮頸癌淋巴結87個 (79.82%),兩種方法一致檢出65例 (59.63%),有15個常規(guī)MR未檢測出的陰性病灶被DWI檢出 (13.76%)。結果表明DWI對宮頸癌淋巴結檢出率較高χ2=14.41,p<0.05。隨訪30例子宮頸癌術后患者,術后復發(fā)10例,肝轉移2例,死亡2例。
2.2 子宮頸癌盆腔周圍淋巴結109枚,其中轉移性淋巴結病變87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在相應的ADC偽彩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非轉移性淋巴結2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在相應的ADC偽彩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較均勻。取b值為150、500、1000s/mm2時計算ADC值,結果顯示轉移性淋巴結ADC值明顯小于非轉移淋巴結的ADC值 (P<0.05),選擇b值為1000X10-3mm2/s時的DWI圖像與相應的常規(guī)MRI圖像進行融合,可獲得最滿意最清晰的融合圖像。
子宮頸癌生物膜結構的限制和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對水分子的吸附作用是影響水分子擴散的主要原因[1]。DWI就是通過施加擴散敏感梯度場前后組織信號強度的變化,檢測人體組織中水分子擴散的狀況,從而間接反映組織微觀結構的變化[2]。惡性腫瘤細胞核增大,特異性明顯,腫瘤細胞數量增多且排列緊密,細胞外間隙減小,生物膜結構對水分子的擴散的限制明顯,使得ADC值降低,彌散圖像表現為高信號。本研究將短徑>10mm的淋巴結界定為腫大淋巴結,其中包括轉移性和非轉移性兩類,兩者因病理組織成分不同,水分子擴散受限程度不同。轉移性淋巴結體積增大,細胞含量增加,細胞外容積較正常淋巴結組織明顯減少,阻止惡性腫瘤中水分子的擴散運動,細胞含量增加是惡性腫瘤彌散信號增高的主要原因[3]。常規(guī)影像學單純從形態(tài)學鑒別增大淋巴結是反應性還是惡性非常困難,本研究中轉移性淋巴結在DWI圖像中呈明顯亮低信號,較之非轉移性淋巴結信號與周圍軟組織差別更大,應用DWI較常規(guī)MRI能發(fā)現更多的淋巴結,其敏感性高于常規(guī)MRI掃描,無須增強即可檢測出微小病灶。DWl中ADC值的差異被認為來自于細胞內外水平衡及細胞結構的改變。在腫瘤內部,ADC值同時受腫瘤形態(tài)學及其數量的影響,包括核漿比例和細胞密度,良性病變ADC較惡性病變高[4]。本研究結果表明轉移性淋巴結ADC值明顯小于非轉移淋巴結的ADC值。通過測量ADC值還可取得組織、病變擴散的量化指標,可以提供腫瘤治療早期的變化,有助于個體治療方案的制定。ADC值中b因子的選擇決定著檢測組織彌散運動的敏感程度和成像的質量[5],本研究證實取b=1000X10-3mm2/s時可獲得滿意的融合圖像,增加對解剖結構顯示,可以更精確地取值和測量,得到更準確的ADC值,增加對淋巴結影像學研究的準確性。
總之,磁共振彌散成像對子宮頸癌盆腔周圍淋巴結的檢出及判斷性質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在分子和細胞水平進行療效監(jiān)測和評估預后。
[1]鄧齊川,周洋.背景抑制擴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轉移性淋巴結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康復,2010,25(6):467-468
[2]偉峰,張建軍。劉鐵,等.背景抑制彌散加權成像在體部淋巴結成像中的初步應用[J].腫瘤學雜志。2008,14(9):739—741.
[3]劉玲、寧剛.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進展。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2010,6(4):296-299
[4]賀李、余深平、莊曉翌等.3.0T磁共振DWIBS診斷宮頸癌轉移性淋巴結初探[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0,19(5):273-276
[5]Kiln JK.Kim KA,Park BW,et a1.Feasibility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tastatic from nonmetastatic lymph nodes:early experience.J Magn Reson Imaging.2008,28:714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