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然 范旻昱 齊 璐 方 禎 葉麗紅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46)
暈動病動物實驗模型研究進展*
李悠然 范旻昱 齊 璐 方 禎 葉麗紅△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46)
暈動病 動物實驗模型 進展
△通信作者
暈動病又稱病因運動病,是因機體暴露于被動運動環(huán)境中,受到不適宜的運動刺激,引起的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調的正常應激反應[1]。生活中常見患者乘坐交通工具時,出現(xiàn)冷汗、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其發(fā)病機制目前不很清楚[2]。世界各國的前庭平衡醫(yī)學專家長期致力于暈動病的防治研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缺乏模擬人體實際的實驗性暈動病模型和客觀指標是關鍵。本文將有關暈動病動物實驗模型分為4大類,分別為異食癖模型、條件性厭食模型、嘔吐模型、特殊模型,并將其實驗模型的原理、造模方法、客觀指標等方面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目前報道比較多的大鼠經變速旋轉刺激時出現(xiàn)的專嗜非營養(yǎng)性物質高嶺土的行為,稱為異食癖,被認為是大鼠發(fā)生暈動病的癥狀[3]。之所以要用這種指標來衡量是因為嚙齒類動物不具有嘔吐反射,不會出現(xiàn)類似人的胃腸道反應。大部分學者認為動物在旋轉過程中視覺、前庭、本體感受器相互作用,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立毛、顫栗、大小便失禁、異食癖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4]。最常見的造模方法是旋轉刺激前分別連續(xù)3d觀察每24小時內大鼠對高嶺土和飼料的攝入量(可認為是適應期),然后無束縛地放入動物暈船模擬器中進行模擬暈船刺激,即順時針方向以加速度16°/s2從速度為0加速至120°/s,立即以45°/s2減速至0,然后逆時針方向以加速度16°/s2從速度為0加速至120°/s,再以 45°/s2減速至 0,如此反復每日持續(xù)刺激動物60min,連續(xù)3d,記錄大鼠24h高嶺土食入量。主要衡量的客觀指標為高嶺土食入量改變[5]。有研究者[6]用糞便的顆粒數(shù)、大小便失禁、立毛、顫栗作為評分標準。大便粒數(shù):沒有為0分,1粒為1分。小便:沒有為0分,排尿為1.2分。立毛:沒有為0分,輕微為0.6分,嚴重為1.2分。顫栗:沒有為0分,顫栗為1.2分。根據(jù)評價標準對暈動癥狀進行評分,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這種方法對大鼠、小鼠都適用。研究表明糞便量和自發(fā)活動量對判斷暈動病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特異性[7],但也有研究表明暈動病具有適應性,隨著刺激次數(shù)的增加,癥狀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8]。目前這個類別最新穎的造模方法是大鼠按體重分層分為4組,每組10只,單籠飼養(yǎng),每籠放入1個高嶺土球及1個料球,每日取出并放入新的高嶺土球及料球,適應3d飼養(yǎng),測量最后1d每只動物的高嶺土進食量作為正常值。動物稱重后,分別尾靜脈注射給予生理鹽水、鹽酸雷莫司瓊 1、3、10μg/kg,給藥 10min 后,腹腔注射順鉑10mg/kg,造成異食癖模型,繼續(xù)每日每籠加入1個高嶺土球及1個料球,每24小時取出干燥后稱1次,并每日給藥1次,連續(xù)觀察4d。通過給藥前后及與空白對照組間比較高嶺土進食量的變化,觀察藥物作用發(fā)現(xiàn),大鼠腹腔注射順鉑后,高嶺土進食量可明顯增加,而靜脈給予止吐藥鹽酸雷莫司瓊具有劑量依賴的抑制此反應(異食癖)發(fā)生的作用,表明此模型可替代嘔吐模型,且具有價廉易得、易于操作等優(yōu)點[9]。
與異食癖模型相比,條件性厭食模型可采用的動物較多,有松鼠猴、貓、豚鼠、大鼠、鶴鶉、小鼠等,受旋轉刺激產生暈動病,動物表現(xiàn)為對某種顏色、氣味或味道的液體或固體食物攝取量的減少。姜正林等[10]用0.15%糖精水代替正常的飲用水,觀察首日24h內大鼠糖精水的飲用量。次日給予旋轉刺激(同異食癖),再觀察旋轉激后第1日到第4日各24h內糖精水的飲用量,記錄旋轉刺激對大鼠飲糖精水行為的影響及其持續(xù)時間。1周后用同批大鼠重復實驗1次,觀察旋轉刺激前24h與刺激后24h內對糖精水飲用量的差別,并與上次飲用量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與旋轉前比較,旋轉刺激后0.15%糖精水的飲用量前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4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該模型具有建立方法簡單、穩(wěn)定性好、可用動物多的優(yōu)點,但尚不很成熟,能否真正反映暈動病程度存在疑問。目前這類模型常用于中藥處方治療暈動病研究中[11-12]。
嘔吐是人在暈動病中常見的癥狀,故在動物實驗中許多學者也希望動物能出現(xiàn)這種相同的癥狀來反映暈動病的程度。許多實驗室已開展用各種動物,大多數(shù)以變速旋轉為主、或線性往復運動來建立嘔吐模型用于暈動病的各項研究,但存在許多技術問題或實際困難。雪貂被認為是理想的嘔吐模型動物。中樞性催吐劑如阿樸嗎啡、細胞毒類抗癌藥順鉑、硫酸銅等經典的催吐劑以及放射線均可使其發(fā)生嘔吐。英國科學家就是利用雪貂模型推出了新一代止吐劑格拉司瓊、昂丹司瓊等5-HT受體阻斷劑,其防治化療嘔吐具有明顯療效。但是雪貂飼養(yǎng)條件較高,使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13]。岳旺等[14]研究證明水貂可以替代雪貂用作可靠的嘔吐動物模型。水貂飼養(yǎng)條件比雪貂低,值得在國內推廣應用。錢鼠在種系發(fā)育方面比嚙齒類、肉食類和哺乳類動物都更接近靈長類動物,對暈動病引起的嘔吐和抗癌藥、X射線、催吐藥等引起的嘔吐更敏感,可以引起嘔吐反射[6]。水平往復振蕩幅度在 40mm、頻率范圍在 1或 2Hz(60或120次/min)時,發(fā)生嘔吐反應,典型表現(xiàn)為明顯的腹部收縮,頭部向腹側彎曲,嘴角張大、舌頭伸出并伴有舔漱動作,嘔吐物可被膽汁沾染呈黃色。另外還發(fā)現(xiàn)其對水平旋轉運動不敏感;對多種致吐化合物敏感;雌性較雄性敏感;反復運動刺激能導致產生快速適應和耐受;嘔吐時因發(fā)生較快而難以被觀察者準確記錄。錢鼠對水平方向的運動刺激敏感,這與人類暈船暈車的情形類似,并且具有嘔吐反應靈敏、體型小巧、便于操作等優(yōu)點,適合于止吐藥物研究。由于動物來源的限制,沒有得到大量實驗研究的證實[13]。田華等[15]將實驗犬無束縛地置入旋轉裝置 (該裝置旋轉輪直徑1.2m,配有透明通氣的動物箱)及轉速控制鈕的動物箱中,繞水平軸順時針旋轉,以70°/s2加速度加速4.5s,達最大速度315°/s2后勻速旋轉3s,立即以126°/s2減速度減速,直至旋轉停止為1個周期,如此循環(huán)進行可誘發(fā)暈動病。旋轉開始后半小時內,被選犬若出現(xiàn)流誕或嘔吐癥狀,即造模成功。但是其操作難度和成本較大。松鼠猴是靈長類動物,嘔吐反射也與人類相似,是較為適合的暈動病動物模型,現(xiàn)被廣泛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各種暈動病的研究中。但是松鼠猴僅產于南美洲,缺乏來源,價格昂貴,難以采用[16]。
對昆明種小鼠進行大量的篩選發(fā)現(xiàn),小鼠對于暈刺激的敏感性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于旭紅[17]從中選出暈反應指數(shù)高的,即對暈刺激敏感的小鼠進行繁殖培育;對暈刺激反應不敏感的小鼠作為正常株進行平行培育。如此再選擇、繁殖,若干代后,便可以培育成純種自發(fā)性暈敏感小鼠及其正常株?,F(xiàn)在已經培育至第8代,并且差異有顯著的逐代增強趨勢,已證實該模型有很理想的遺傳穩(wěn)定性。這種動物模型可用于運動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及其防治藥物的研制工作。栗志遠[18]根據(jù)旋轉誘發(fā)的暈動病與應激鎮(zhèn)痛都由相同的前庭刺激引起的,反應程度都依賴于應激刺激強度、類型和持續(xù)時間,重復的旋轉刺激易致小鼠對鎮(zhèn)痛耐受和暈動病適應,建立了小鼠熱板反應模型。其方法為應用自制的小鼠旋轉儀和恒溫水浴改裝的熱板刺激儀,各種因素控制相對恒定,實驗旋轉刺激前先測定2次小鼠熱板反應時間,取其平均值作為基礎潛伏期,挑選基礎潛伏期在10~20s的作為實驗動物,2次測定間隔至少 5min。在250rpm旋轉1min后,發(fā)現(xiàn)小鼠在熱板中舔后足潛伏期顯著延長,而未旋轉小鼠沒有變化;在70r/min旋轉1h后,小鼠異食高嶺土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其自發(fā)活動中總路程和活動次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另外,仿Crampton條件下旋轉120min后,大鼠高嶺土攝取量顯著高于未旋轉組。其作者還采用目前己知的防暈動病藥物來檢驗新模型的研究方法,證實了該暈動病模型的有效性,并認為其具有切實可行、操作簡單快速、低成本、應用廣泛的優(yōu)點。
建立適用可靠動物實驗模型是解決暈動病機制,預防暈動病藥物研究等問題的前提。盡管現(xiàn)在已經有各種動物模型,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1個有效防暈藥物是用動物模型篩選出來的。有些動物實驗模型只是對藥物的事后驗證而已。異食癖模型不僅存在個體差異,而且許多實驗發(fā)現(xiàn)適應性,即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后,實驗動物能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條件性厭食模型的指標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造成,故會帶來一定的偏差。嘔吐模型的操作性、成本較高,給實際運作帶來一定困難。有些特殊模型由于實驗動物不能配合,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筆者認為采用對暈反應敏感鼠繁殖培養(yǎng)進行造模是未來趨勢,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筆者所在的小組在采用異食癖模型造模過程進行了一些改良,由于開始的第1~2日內未經旋轉刺激,鼠也會食用高嶺土,到第6~7日鼠異食高嶺土量變得穩(wěn)定,故設立對照組避免鼠“嘗鮮”造成的誤差,此外在主要指標(高嶺土食量改變)的基礎上增加備選指標 (游泳時間的改變):在旋轉刺激后立即將鼠放入水深30cm、溫度25~26℃的方桶中,以沉底不再浮起為終點,觀察游泳時間是否縮短。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判斷是否發(fā)生了暈動病。
[1]張林,黃矛.暈動病易感性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10(16):3157-3159.
[2]LacknerJR,DizioP.Spacemotionsickness[J].EXPBrainRes,2006,175(3):377-399.
[3]Yamamoto K,Matsunga S,Matsni M,et al.Pica in mice as a new model for the study of emesis [J].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2002,24(3):135-138.
[4]Yu XH,Cai GJ,Liu AJ, et al.A novel animal model for motion sickness and its first application in rodents[J].PhysiolBehav,2007,92(4):702-707.
[5]吉雁鴻,郭俊生,李敏,等.大鼠暈船適應動物模型的建立[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4,22(6):463-464.
[6]趙一,胡晉紅.暈動病模型的研究進展[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1,10(3):217-220.
[7]王俊骎,蔡懿靈,陳新明,等.模擬暈船大鼠暈船行為學指標的篩選及適應規(guī)律的觀察[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10):1119-1121.
[8]陽盛洪,栗志遠,王強,等.不同繞水平軸旋轉刺激方式誘發(fā)的大鼠暈動病反應[J].藥學實踐雜志,2007,25(2):78-79.
[9]席文恭,徐旭,劉厚孝.順鉑致大鼠異食癖替代嘔吐模型觀察[C].中國藥學會應用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3屆學術會議論文集,2008:379-383.
[10]姜正林,沈洪妹,楊凱,等.大鼠運動病模型——條件性厭食癥的建立[J].中華航海醫(yī)學雜志,2000,7(2):97-100.
[11]陳麗平,劉興隆,李晉齊,等.歸脾丸抗大鼠運動病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8,2(1):54-56.
[12]陳麗平,李晉齊,劉興隆,等.歸脾丸抗大鼠運動病條件性厭食癥模型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yī),2007,27(6):25-26.
[13] 聶克.嘔吐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及評價[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23(4):555-556.
[14]岳旺,張芳,王蕾,等.一種新型嘔吐動物模型——水貂[J].藥學學報,2003,38(2):89-91.
[15]田華,朱順星,姜正林,等.敷臍鎮(zhèn)吐膏治療暈動病的實驗研究[J].南通醫(yī)學院學報,2004,24(4):418-420.
[16]張林.雌激素水平對嚙齒目動物暈動病易感性的影響[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
[17]于旭紅.抗暈新藥的研究:從新的動物模型到新的模型動物[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
[18]栗志遠.不同模型上雌激素受體拮抗劑對暈動病易感性的影響[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
R594.6
A
1004-745X(2011)09-1458-02
2010年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省級立項項目(494-11042002000)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