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霞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簡稱中漿,是一種常見的眼底病,屬中醫(yī)“視瞻有色”范疇〔1〕。筆者自2007年以來采用自擬復明湯治療中漿42例,取得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入選試驗84例(84只眼),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2例(42只眼),男37例,女5例;對照組 42例(42只眼),男 36例,女6例,年齡 25~47 歲,病程 5~20 d。
①中等視力減退,即視力不低于0.1;有視物變形或變?。蛔杂X眼前暗影,中心視野檢查可發(fā)現相對中心暗點。②眼底見黃斑區(qū)輕度隆起,局部可見視網膜神經上皮漿液性脫離,或見黃白色細小滲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③FFA檢查見視網膜色素上皮損害導致的熒光素滲漏,多表現為噴出型或墨漬型,晚期可有視網膜下染料積存〔2〕。
治療組予口服自擬復明湯,組成:黃芪、川芎、茯苓、車前子各15 g,白術、茺蔚子各10 g,桔梗、陳皮各6 g,琥珀粉、甘草各3 g。每日1劑,分3次口服,20 d為1個療程,服用療程數隨病情而定。
對照組口服維生素C、蘆丁、ATP和維生素B12以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和營養(yǎng)神經。20 d為1個療程,服用療程數亦隨病情而定〔3〕。
痊愈:視力或矯正視力恢復至正?;虬l(fā)病前的視力,黃斑區(qū)水腫消失,滲出吸收或殘留少許,中心凹反光恢復;顯效:視力提高4行以上,黃斑區(qū)水腫消失,中心凹反光恢復,滲出較多;有效:視力提高2~3行,黃斑區(qū)水腫消失,中心凹反光恢復,滲出多;無效:較治療前無改變〔4〕。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3個月時,治療組痊愈30只眼,顯效7只眼,有效2只眼,無效3只眼,總有效率92.86%,治愈病例療程平均為74.5 d;對照組痊愈8只眼,顯效9只眼,有效 10只眼,無效 15只眼,總有效率64.29%,治愈病例療程平均為82.8 d。
治療6個月時,治療組痊愈36只眼,顯效3只眼,有效1眼,無效2只眼,總有效率95.24%,治愈病例療程平均為92.4 d;對照組痊愈30只眼,顯效2只眼,有效2眼,無效8只眼,總有效率80.95%,治愈病例療程平均為155.2 d。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9,P<0.05)。
“中漿”是常見眼底病,多發(fā)生于健康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雖有自愈趨勢,預后較好,但由于病因不明,無針對病因的特效治療,較長的病程給患者帶來痛苦和煩惱,如何能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是治療該病的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漿”屬中醫(yī)“視瞻有色”等范疇,因黃斑水腫及滲出等引起視物障礙。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說:“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狈纹⒛I三臟之功能障礙,對黃斑區(qū)水腫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關系。但“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秉受于脾,上貫于目”,“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所以眼底黃斑區(qū)水腫,與脾臟功能失調關系更為密切。脾失健運,致津液留滯不行,反過來又阻滯氣機,令脈絡瘀滯,水、氣停滯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滲出物是水濕凝結或火熱灼津而成的痰濁,因此黃斑區(qū)水腫及滲出與瘀血痰濁亦有關聯(lián)。中醫(yī)組方要著眼于肺脾腎,予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祛痰利濕之劑。本文所用方劑為自擬復明湯,由黃芪、川芎、茯苓、車前子、白術、茺蔚子、桔梗、陳皮、琥珀粉和甘草組成,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祛瘀活血化痰之功效,且顧及肺腎,故對治療中漿有較好療效,能明顯縮短患者病程,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附典型病例:孫某,男,32歲,工人。主訴:左眼視物不清伴眼前暗影,視物變形變小20余天,來我院就診,診為“左眼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檢查見右眼無異常,左眼視力0.4(不能矯正),眼底黃斑區(qū)水腫,有黃白色點狀滲出,中心凹反光消失。治以復明湯20劑后,右眼視力0.8(矯正至1.0),眼底黃斑區(qū)水腫消失,滲出消失,中心凹光反射可見。
[1]唐由之,肖國士.中醫(yī)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23-825.
[2]曾慶華.中醫(yī)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23-125.
[3]彭廣華.現代眼科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426-428.
[4]李鳳鳴.中華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118-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