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會
(吉林省通榆縣第一醫(yī)院,吉林 白城 137200)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msclerosis,AS)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的病變從血管內膜開始先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以及血栓形成,使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的沉著,動脈中層逐漸出現蛻變和鈣化,病變常常累及彈性較大的中等肌性動脈,如果病變發(fā)展到阻塞動脈腔時,由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將發(fā)生缺血或者壞死[1]。由于在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一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特點是在上述病變的過程中,受累動脈從內膜開始發(fā)生局部脂肪沉積,出現脂質條紋、纖維斑塊和復合病變。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呈慢性進展的過程,其病因還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參與作用所導致,同時將這些因素稱為危險因素或易患因素。危險(易患)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遺傳史、年齡、性別、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常見于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明顯增高)、糖尿病、吸煙、飲酒、體力活動減少、肥胖、胰島素抵抗、精神因素等。
粥樣硬化斑塊已經形成,暫時無明顯狹窄,無器官受的累臨床表現。5.5~9.5歲的兒童開始脂質條紋增多,19~20歲時形成粥樣斑塊。
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動脈血管狹窄,使周邊器官缺血,腦動脈狹窄時,出現記憶力減退、頭暈、頭痛,一過性暈厥。如果長期缺血可引起腦萎縮,表現為癡呆狀態(tài);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時出現心絞痛,長期缺血可導致心功能減退、心力衰竭;腎動脈狹窄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腸系膜動脈狹窄引起消化不良、腸道張力降低,易患腸梗阻;四肢動脈狹窄時,下肢麻木、發(fā)涼,有間歇性跛行,嚴重時可持續(xù)性疼痛,甚至下肢癱瘓[2]。
血管腔內的血栓形成后造成相應器官組織壞死產生癥狀。腦血管閉塞時,出現頭痛、眩暈、嘔吐,意識喪失、肢體偏癱、失語等腦梗死癥狀;冠狀動脈閉塞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腎動脈閉塞時,臨床上出現腎區(qū)疼痛、少尿、發(fā)熱等;腸系膜動脈閉塞出現劇烈腹痛、腹脹、發(fā)熱。如果腸壁壞死時,則可引起麻痹性腸梗阻、便血,甚至休克;四肢動脈閉塞,則發(fā)生肢體壞疽。
腦萎縮可引起精神病態(tài)、行動失常、記憶力減退、性格完全變態(tài)等癡呆癥狀;心臟纖維化時,則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等;腎萎縮時可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3]。
中年以上者有上述易患因素,逐漸出現腦力和體力減退、胸悶胸痛、下肢涼而麻、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應考慮是發(fā)生本病的前兆;血脂異常;X線表現相應的動脈壁內有鈣化;動脈造影可發(fā)現血管狹窄性病變。
①血液檢查:患者血清膽固醇和血清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85%~90%以上的患者有高脂蛋白血癥。血黏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增高。②X線檢查:動脈造影顯示其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性病變,病變的部位、范圍和程度。腦CT、磁共振顯像可幫助判斷四肢和腦動脈的功能情況及組織的病變[4]。③超聲波:判斷四肢動脈、主動脈和腎動脈的血流情況以及狹窄程度,此項檢查無創(chuàng)傷性,可反復進行動態(tài)復查。④心臟負荷運動試驗:所提示的特征性變化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助于了解腦、心、腎組織的血供情況。
①主動脈病變和主動脈瘤應與梅毒性主動脈炎相鑒別。主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主動脈內膜病變,病變是從上往呈下進行性加重,并以降主動脈為主。主動脈瘤以腹主動脈為多,疼痛在背部、上腹部,并向肋部放散,做X線檢查即可發(fā)現。梅毒性主動脈炎是后天梅毒的晚期表現,主動脈中層被破壞,引起平滑肌和彈性組織的壞死,動脈周圍炎癥,冠狀動脈口狹窄,是主動脈根部擴張引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形成動脈瘤,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大不同相[5]。梅毒性病變是主動脈根部最重,主動脈遠端部分則逐漸減輕。放射線檢查即可確診。②與淋巴結腫瘤、胸腺瘤和胸骨后甲狀腺等縱隔腫物相鑒別,主動脈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掃描可以作出診斷。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絞痛和心肌梗死須與其他冠狀動脈病變所引起相鑒別。④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血管意外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腦血管意外相鑒別。⑤腎動脈硬化引起的高血壓須與其他原因的高血壓鑒別。腎動脈血栓形成引起的腎區(qū)劇痛要與腎結石相鑒別。⑥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所產生的癥狀須與其他病因的動脈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相鑒別。
4.1 需要長時間服用降血脂藥,并應掌握藥物的適應證、劑量和副作用,并在治療中定期進行血脂的檢測。可酌情使用一些中藥制劑的降脂藥,有效增強降低血脂的作用[6]。
4.2 選用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吉非羅齊、非諾貝特、苯扎貝特、氯貝特、煙酸、考來烯胺或考來替泊、普羅布考等。
4.3 溶血栓治療
對動脈內形成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尿激酶、愛通立、鏈激酶、重組織型纖維溶酶原液激活劑等溶栓制劑治療。
[1] 楊翠玲.心腦血管病的預防與治療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3(3):226-227.
[2] 董波,于永慧,劉忠志,等.腦心通對動脈硬化兔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作用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4(3):328-329.
[3] 李廣勝.腦心通合劑的制備及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2,2(2):126-127.
[4] 許有生,沈紀林,方志勇,等.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04,3(1):5-10.
[5] 鄔松林,周永明,李建軍,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2,4(3):157-159.
[6] 陳洪滔,何永成,曾愛蓮,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頸動脈鈣化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9,10(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