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沙拉木·賽都拉 吾斯曼·牙生 沙塔爾·庫爾班
(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醫(yī)醫(yī)院,新疆吐魯番838000)
沙療是埋沙療法的簡稱,是把身子埋在沙子內通過沙子的熱能傳到、磁性作用、自然按摩和光療的協(xié)同作用下調節(jié)代謝功能,經過體表去除病原因子而治療各種腰腿痛和慢性病癥的一種傳統(tǒng)自然療法。沙療分自然沙療和室內沙療。自然沙療是在大自然中陽光充足高溫環(huán)境中的沙漠區(qū)域進行。自然沙療有一定的局限性,季節(jié)性強,容易受到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室內沙療與自然界完全隔離,判斷能否替代自然沙療仍在探索當中。
吐魯番地區(qū)位于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東南、天山腳下的吐魯番盆地中,低海拔-156米,是全國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第二最低點。吐魯番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干燥荒漠氣候,升溫迅速、散熱不易,具有日照長、溫差大、降水少、風力強的特點。全年氣溫高于35℃的日數(shù)高達99天。夏季極端最高氣溫達48℃,地表高溫達到70℃,沙丘表面最高溫度為82℃,沙層10cm下溫度達60℃,20cm下溫度為50多度。
沙療是維吾爾民族文化遺產,是維吾爾族民間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醫(yī)療保健方法之一,是維吾爾醫(yī)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吐魯番維吾爾人民利用田沙醫(yī)治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診療經驗。唐代祖國醫(yī)學著作中就有“西域埋沙熱,除祛風寒諸疾”的記載。明代神醫(y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談到“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認為沙療方法可以祛病。維吾爾醫(yī)古文書記載就提到埋沙療法。
沙療最初是在民間中自然進行的。60年代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醫(yī)醫(yī)院設立沙療中心(是沙療基地和病區(qū)的總稱),歸公立醫(yī)院管理,地點在離吐魯番市西北10公里的亞爾鄉(xiāng)上湖村戈壁沙漠區(qū),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內有四大沙丘,每座沙丘面積約3萬平方米,沙丘高出地面8~10米,可充分接受光熱,沙丘周圍為農田及部分荒漠,是理想的沙療基地。
目前,醫(yī)院在沙療基地旁建立了一所花園休閑式的病區(qū),并配備了600張病床、急救設備和經驗豐富的維吾爾醫(yī)醫(yī)護人員,為廣大患者提供安全、凈潔、滿意的集醫(yī)療、生活一體化的優(yōu)質服務。近幾年來我院接受沙療患者人數(shù)達到2萬人次/年,并逐年增加。
4.1 干燥,無潮濕 ,對體表汗水吸收性好。
4.2 對光線熱能吸收傳導性強而保持穩(wěn)定,一天之內空氣溫度和沙丘表面溫度變化相對較大,但沙丘深層10~20cm的溫度相對穩(wěn)定,能保持長時間適宜溫度。
4.3 干凈、無混雜物。
4.4 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4.5 磁性作用強,本地沙丘磁礦含量比其他地區(qū)高9倍。
4.6 天然消毒、無傳染源。
4.7 對人體無毒害作用。
近10年來我院與新疆醫(yī)科大學、新疆大學合作進行了大量的沙療基礎性研究和臨床研究,為對沙療的認識和療效判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日本東京島津科技研究所對沙子質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進行檢測,經檢測發(fā)現(xiàn)在沙子成分中沒有對人體有害元素,而且含有豐富的與體內相符微量元素。對沙療時期的沙丘表面和10cm深層出細菌數(shù)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細菌總數(shù)和大腸桿菌數(shù)明顯低于致病標準,未檢測到蟲卵和炭疽桿菌。對沙丘放射性元素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均低于衛(wèi)生標準。對91例患者沙療前、中、后心率和血壓變化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沙療中的心率和收縮壓明顯高于沙療前和后(P<0.01),沙療中的沙療前和后(P<0.01),沙療前中后舒張壓無明顯變化(P>0.05)。沙療對患有關節(jié)炎兔子股骨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最大壓應力低于沙療組(P<0.05),在壓縮實驗時,沙療組骨骼出現(xiàn)裂紋仍有較大的承載能力,對照組骨骼則更多表現(xiàn)為脆性斷裂。埋沙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研究結果表明,在用維吾爾醫(yī)內外藥物治療白癜風的基礎上配合沙療能提高療效(P<0.01)。
埋沙療法具有較強的季節(jié)性,每年6月初至8月底是吐魯番沙療的黃金季節(jié),要求沙療當天陽光充足、天氣晴朗、天氣最高溫度要達到38℃以上、沙表溫度達到50℃、沙丘深層溫度達到40℃ 。沙療時間是上午11~14點,下午17~19點是埋沙的最佳時間。埋沙以干燥沙丘的向陽面作為沙療地點。
7.1 骨關節(jié)疾病:即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
7.2 各類腰腿疼痛,手足發(fā)冷等。
7.3 皮膚疾病:白癜風、慢性尋麻疹等。
7.4 男性疾病:異常濕寒性體液引起的早泄、性欲衰退、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病。
7.5 婦科病:異常濕寒性體液引起的白帶過多、月經失調、子宮邪氣、子宮肌瘤、性欲衰退等疾病。
7.6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高血壓病(Ⅰ~Ⅲ級)等。
7.7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消化不良、腹脹、食欲減退等。
多項臨床研究證明埋沙治療對異常黏液質型體液所致的各種疼痛和慢性病癥有顯著療效。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效率為96.7%。慢性腰腿痛有效率為94.8%。骨性關節(jié)炎有效率為93.67%。椎間盤突出的總有效率為89.6%。白癜風有效率為88.6%。前四者主要癥狀緩解為依據(jù)。
9.1 體液(HILITI)學說:體液學說是維吾爾醫(yī)學的主要基礎理論,體液系指在自然界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和人體氣質的影響下,以各種營養(yǎng)物質為原料,通過肝臟的正常功能產生的4種體液,即膽液質(SAPRA),血液質(KAN),黏液質(BALGAM)和黑膽質(SAWDA)。他們在人體整個生命中不斷地消耗和補充,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從而維持身體的正常狀態(tài)。他們之間的平衡是相對的,對抗是絕對的。如果4種體液在各自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失去平衡會導致病理狀態(tài),其中黏液質異常變化引起多種濕汗性疾病。維吾爾醫(yī)認為干熱型地區(qū)的熱沙性質是干熱性的,通過熱沙的干熱性作用去除體內的濕寒性異常黏液質,從而起到治病作用。
9.2 溫熱效應:吸收太陽熱能的熱沙直接接觸體表,將使熱能傳達于身體深處,使體內溫度迅速上升,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增強體內循環(huán)代謝,提高臟器功能,再通過人體體溫調節(jié)機制,擴張毛細血管,促進汗腺分泌,擴大汗孔,引起大量的出汗,控制體溫繼續(xù)上升,通過不斷地流汗和熱干,體內大量的異常體液和病原因子流出體外,再被太陽熱能和熱沙散發(fā)吸收,達到治病目的。
9.3 磁療作用:人體在地球大磁場的作用下,也產生微弱磁場,多次研究表明本沙療基地沙丘含大量的磁性物質,產生沙丘磁場,地球大磁場和沙丘磁場在相互作用下,活躍體內微弱磁場,影響體內微量元素的流動和重新分配,增強組織細胞活性,促進物質代謝。
9.4 沙子的機械作用:沙丘是由大小比較均勻的微小粒子組成的,經研究發(fā)現(xiàn)本沙療基地沙丘粒子相比偏大,人埋在沙坑時人身受到熱沙的重壓和摩擦,起到周身按摩作用。
9.5 礦物質效應:礦物沙含有豐富的20多種微量元素,加熱后經皮膚滲透人體的組織、體液中,調節(jié)體內各組織細胞的分子結構。
9.6 光療作用:吐魯番的陽光照射含有大量的紅外線,在陽光強大照射作用下,促進皮膚吸收紅外線和紫外線,增強組織細胞攝取能量活動,起到活躍新陳代謝、調節(jié)神經的作用。
在沙地上挖一個與患者體型相當?shù)纳晨?,深度約30cm,長度1~1.5m 左右,寬70~80cm。
患者身子臥于其中,用沙子覆蓋患者身體胸部以下,蓋沙的厚度:四肢為15~20cm,胸部以下為6~8cm。埋沙時間開始為30分鐘,以后逐次增加,一般30分鐘調換1個沙坑,每次從沙坑出來之后用熱沙子擦干身上的濕汗,稍休息待全身汗水干后繼續(xù)埋入沙坑,每天1~2次,每次調換2~3個沙坑。埋沙時間、次數(shù)、深度根據(jù)個人耐受性來定為好。一般15~20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幾年沙療效果更好。
11.1 凡埋沙治療的患者,沙療開始之前必須接受醫(yī)生檢查。
11.2 有嚴重心腦病、惡病質、貧血、化膿性皮膚病患者、孕婦和月經期婦女不得埋沙。
11.3 在埋沙期間為預防中暑,要準備好折陽傘等工具,最好多喝少量加鹽的溫茶水。
11.4 不得空腹埋沙,沙療期間應加強營養(yǎng),不得喝冷飲和酒類飲料。
11.5 埋沙初期,要適應本地炎熱氣候,埋沙時間不宜過長,不宜在炎熱天氣埋沙,在身體適應炎熱氣候后,可逐漸延長埋沙時間、擴大埋沙范圍。
11.6 如埋沙期間出現(xiàn)頭暈、眼花、心慌、惡心、嘔吐等癥狀,應及時離開沙場,暫時停止沙療,并接受醫(yī)生檢查。
11.7 埋沙期間可以涂擦適合病情的外用藥。
11.8 每次沙療完回病房之前等身上濕汗干了,穿好外衣或身上覆蓋外套之后才能離開沙場,回去不得涼水洗澡。
11.9 在埋沙期間定期進行藥浴可提高沙療效果。
11.10 有些患者沙療初期感到原有病癥加重或身上出現(xiàn)紅疹,適應治療幾天之后會自行消失。
11.11 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患者需要專人護理。
沙療期間發(fā)生不良反應并不多見,發(fā)生率約有2‰,主要表現(xiàn)體溫過高、中暑、低血壓、脫水等。主要在身體極度虛弱、有嚴重疾病、適應能力差、不注重飲食的人群中容易發(fā)生,主要出現(xiàn)在極端的高溫天氣日。個別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