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的制度平衡

        2011-02-10 10:45:51趙國權黃啟貴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1年1期

        趙國權 黃啟貴

        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的制度平衡

        趙國權 黃啟貴

        中國近幾十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個人選擇權的增加和政府控制的減少有很大關系,而目前兩者之間相互調(diào)整的不到位是一些深層次社會結構性矛盾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探討中國長治久安、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制度安排,尤其是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之間的制度平衡,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個人選擇;政府選擇;相互關系;制度平衡

        在一定的意義上,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選擇的歷史。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選擇就是個人權利和政府權力的主要內(nèi)涵之一。歷史是從選擇開始的?!吧鐣M步與個人進步一樣,最終都依賴于選擇?!盵1](P65)

        一、選擇的普遍意義及選擇方式

        人們的選擇突出表現(xiàn)在社會的政治權力方面。政治權力的產(chǎn)生也是人們選擇的結果。選擇是個人利益的取向,也是集體利益的調(diào)整,根據(jù)是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及權利等觀念。權力一經(jīng)形成,即具有其獨立性。權力的行使又構成另一種選擇,在本文的語境中可稱為政府選擇。個人選擇和政府選擇的相關度在某種意義上能夠反映社會政治形態(tài)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考察中外政治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在以古希臘羅馬為源頭的西方歷史上,政治生活中具有明顯的個人選擇即普通人參與的軌跡,只是時強時弱罷了;而中國歷史上自從家國一體的專制統(tǒng)治形成以后,個人的政治選擇不僅從未被認為是一種合法權利,甚至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也就是說,在個人與政府的關系問題上,很早就存在著兩種根本不同的觀念:其一是以個人為本,視其為組織政府的目的,政府或權力只是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政府是為個人服務的。所謂“國家產(chǎn)生于人類的需要”、“人是政治動物”,都說明古希臘人的政治參與度較高,個人選擇對國家事務有比較重要的影響?;诖苏J識,就需要不斷選擇更合理的政府形式,以保證其合目的性。在整個古希臘時期,希臘人嘗試過不同的政治體制,這種著眼于形式正義的政治探索為后來西方的政治走向樹立了標桿。幾種政體在羅馬帝國時期又被進一步的實踐,羅馬人最成功的政治實踐可能是混合制,既有威權人物,又有強大的元老院存在,同時平民的聲音在關鍵時候還可以影響政治人物的命運。也許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可以從中得到某種啟示,從而避免絕對化的思維方式。綜觀西方歷史,我們很難找到權力絕對不受約束的皇帝和國王。另一種政治觀念則恰好倒過來,乃是權力至上、權力獨尊、權力支配一切,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邏輯的本質(zhì)是權力私有,只屬于一人一家,除了唯一的掌權者之外,任何選擇他人的企圖都是謀反,罪及九族。這里,筆者可以總結出一個基本觀點:前一種政治始終是可以商量的,無論訴諸武力還是訴諸言論,權力主體和權力客體都有很大的選擇空間。而后一種政治則不可以商量,只有你死我活的暴力奪權。權力只能私傳,不能公選,又因為權力上附著了幾乎一切可能的物質(zhì)和精神利益,除了被打倒,權力人物沒有正常的退出機制,沒有選擇,這就造成了數(shù)千年一貫的凝固和僵化的政治體制。

        所以,選擇的本質(zhì)是基于對個人權利的普遍確認,同時否認絕對權力的合理性。選擇本身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實現(xiàn)權利的基本形式。而有沒有選擇權,有多大的選擇權,往往就成了政治斗爭的關鍵。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斗爭、戰(zhàn)爭是圍繞選擇權展開的,但選擇方式卻不同,有和平的方式、暴力的方式、兩者交替的方式。從全球歷史的范圍來看,總的趨勢是由暴力向和平的演變。嚴格意義上的選擇是和平的,暴力只是選擇的極端方式,實際上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例如,1215年的英國《自由大憲章》是非暴力選擇的先驅(qū)。這是英國貴族不滿于國王的權力擴張,為捍衛(wèi)自己傳統(tǒng)的權利和自由而發(fā)起的斗爭,最終國王妥協(xié)簽署文件并頒布了《自由大憲章》,結果是王權向貴族、市民讓渡權利使社會免于動蕩與戰(zhàn)爭。我們稱之為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的妥協(xié),它也是人類第一次沒有發(fā)動戰(zhàn)爭而達成的妥協(xié)?!蹲杂纱髴椪隆分杏幸粭l非常著名的權利宣言:反對國王剝奪任何一位貴族的個人財產(chǎn)和自由的權利。“大憲章的具體內(nèi)容和直接效果并不重要,它真正的價值在于確立了一系列原則,主要包括:國王征稅必須經(jīng)‘全國人民普遍同意’的原則,國民有被協(xié)商權的原則,國王應受監(jiān)督和國民有權合法反抗政府的原則,國民享受人身自由的原則,國王及其官吏的權力應受限制的原則。”[2](P440)

        1517年,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目標是反對教會專制,主張個人信仰自由,實質(zhì)是思想自由、言論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這是現(xiàn)代自由主義思潮、個人主義與民主政治的濫觴。個人有權直接與上帝對話而不需任何人間權力介入的思想是對專制和絕對權力的徹底否定,擴大了個人選擇的空間。整個運動以批判的武器開始,經(jīng)武器的批判過渡,最終以妥協(xié)的方式結束,為近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提供了實際演練的模型。

        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通過暴力、協(xié)商、暴力、最后妥協(xié)的多次反復,以君主立憲的政體形式,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找到了實現(xiàn)社會平衡的有效路徑。通過洛克的總結,形成了人們普遍認可的三大理論:“其一是個人自然權利的理論,其二是政府必須基于被統(tǒng)治者同意的理論,其三是宗教寬容理論?!盵3](P54)它們成為以后各國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樹立了以和平選擇方式解決權力轉(zhuǎn)移的典范。

        中國在20世紀前基本上還沒有權力爭奪者經(jīng)過平等協(xié)商以及適當形式的選擇和平讓渡權力的案例。

        二、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

        個人選擇是基于權利的概念,政府選擇所體現(xiàn)的則是權力的行使。

        個人選擇是指個人或在個人基礎上建立的社團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圍內(nèi)按自己的意志自由從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科技、體育活動以及其他活動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嚴格的個人選擇權需經(jīng)法律定義。

        政府選擇就是公共權力的運用,它既可能保護個人選擇,也可能壓制個人選擇。從法理上說,公共權力的產(chǎn)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政府選擇應以個人選擇為依據(jù)。實際上,政府一經(jīng)成立,即有其獨立的利益訴求,往往反而成為擠壓個人選擇空間的強制力量,兩者之間甚至形成一種完全對立的此消彼長的關系。當政府的公權力增大時,個人的私權就隨之減小,反之亦然,很少出現(xiàn)個人選擇權與政府選擇權兩方面同時增加或減少的現(xiàn)象。

        就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的農(nóng)村承包責任制而論,農(nóng)村承包責任制是把生產(chǎn)權、經(jīng)營權下放給以家庭為單位的農(nóng)戶,這就意味著生產(chǎn)隊、人民公社喪失了統(tǒng)一生產(chǎn)權與經(jīng)營權,生產(chǎn)單位由上萬人的人民公社變?yōu)橐詡€體為主的家庭單位。若用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相互關系理論來論證,可以解釋為生產(chǎn)關系適應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若用個人選擇權與政府選擇權的守恒來解釋,則是個人選擇權增加,政府選擇權相應地減少。

        又如,1960年之前出生的人對新中國成立后前30年的情況均有深刻的體會。老百姓吃什么,今天看來不是問題,在當時卻是大問題。當時,肉等副食品均按統(tǒng)一計劃配給,個人幾乎沒有什么選擇的余地。出差辦公須持縣團級以上證明方能購買火車票,軟臥票、飛機票則需高干身份。個人到達一個城市,如果沒有組織開立的介紹信,連賓館、招待所都不能入住。甚至連談戀愛一類現(xiàn)在看來完全屬于私人性質(zhì)的事務均需報告組織,請求組織政審批準。公權力介入到個人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社會發(fā)展處于嚴重的停滯甚至倒退狀態(tài)。

        總而言之,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實際上是政府權力逐步讓渡、個人的選擇空間日益增大的過程。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巨大的博弈,一場權力的零和游戲,一方的權利增加,則另一方的權力減少。

        三、個人選擇權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選擇權與社會形態(tài)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lián)。從本文主題的角度,我們可以從權利所屬的主體的角度來劃分社會形態(tài)。按照這一方法,人類社會大體可以歸入兩種社會形態(tài):主權在君和主權在民。

        從上述的劃分中可以找到兩種不同的邏輯,即主權在君社會形態(tài)和主權在民社會形態(tài)的邏輯。不同的邏輯導出不同的政治思維模式:主權在民,則政權的產(chǎn)生以人民也就是個人選擇為基礎;主權在君,則沒有選擇,人民沒有選擇,君主同樣沒有選擇,因為君主是憑出生繼承權力,想不做皇帝都難。

        中國從古代至20世紀初以前的社會是最為典型的主權在君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樣一種社會形態(tài)下,社會的發(fā)展形態(tài)為奴隸社會階段和封建社會階段,兩者在本質(zhì)上都是主權在君的社會形態(tài),唯一發(fā)生變化的是人身依附關系的不同,或者說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同。主權在君形態(tài)下的國家是奴隸主、君主的私有物,其基本邏輯為皇權來自于上天賜予,皇權的合法性來自于君權神授,如董仲舒所宣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語境下,政治權力的選擇與民無關。誰掌握權力?怎樣行使權力?采用什么樣的政治結構?都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問題。國家連同人民都是統(tǒng)治者的私產(chǎn)?!皺嗔﹃P系是先賦的,不可選擇的?!盵4](P10)這種主權在君的制度我們通稱為專制?!霸趯V平y(tǒng)治下,每個人都是君主的奴隸,君主則是自己性情的奴隸?!盵5](PⅫ)此種社會形態(tài)對個人的選擇權是完全排斥的,除非無法阻擋的暴力選擇出現(xiàn)。

        資本主義社會在相當程度上屬于主權在民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主義社會才是真正的主權在民的社會形態(tài)。主權在民的基本邏輯是政府的權限是人民授予的,這完全有別于主權在君的社會形態(tài)。主權在民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政治結構中,“公民”與“民主”這兩個詞都出現(xiàn)在那個時候。[6](P3)隨著歷史的變遷,這兩個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外延和內(nèi)涵,但一個基本的精神沒有變,就是否定政府權力的私有性質(zhì)、否定專制,這就使廣泛的政治參與不僅可能而且必須。任何一種政體形式的變化都取決于政治參與者的自主選擇。

        所謂主權在民,即人民把權力部分讓渡給國家管理者,可以用公司的管理方式來理解國家與人民的關系。假設一個公司以100人為單位,100人均為股東,每人平均擁有1%的股權,那么公司要正常運行不能聽從每個人的意愿,不能每個人說話都算數(shù),于是大家召開股東會推舉一名道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作為公司的管理者,帶領公司對外捕捉商機、進行商業(yè)談判、拓展業(yè)務。但是管理者的權力是由100個股東把部分權力讓渡給他,授權于他,其他人仍然是這個公司的股東。管理者應根據(jù)股東的普遍意志進行經(jīng)營管理,一旦管理者胡作非為,股東即可將其罷免。國家的管理也是同理?,F(xiàn)代民主政體結構的原理即在于此,以充分的個人選擇作為權力合法性的基礎。

        個人選擇對歷史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本文開篇曾指出中西歷史演變的不同特點與個人選擇的關聯(lián)度,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制度基本上否定了個人選擇。即便如此,如果單看中國歷史,仍然能夠發(fā)現(xiàn)眾多個人選擇與社會發(fā)展積極互動的精彩例證,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常常是個人選擇增多的時期。我們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朝、改革開放三個時期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期。其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禮崩樂壞”裂出了個人活動的空間,不同政治勢力的競爭給個人的多樣化選擇不但提供了市場,而且提供了某種非制度性的安全保障。天下紛亂,但個人反而比較安全。從《論語》、《孟子》等不難看出,儒家的祖師爺們當初都是口無遮攔的。言論自由意味著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爸T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各派學說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治上空前開放,經(jīng)濟上空前繁榮,文化以及科學空前發(fā)達,人才英杰輩出。

        現(xiàn)今所有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根”文化,都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奠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大都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奠定的。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高度自由、高度開放的時期。

        宋代,特別是北宋,是中華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中真正意義上的鼎盛時期,或者說是日益繃緊的專制鏈條上突然松弛的一段,呈現(xiàn)出許多法制精神和開明政治的苗頭。宋太祖趙匡胤實行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政治綱領,創(chuàng)造了宗教自由、學術自由、人身自由的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讓人們有更多的個人選擇權。北宋的黨爭,也有現(xiàn)代黨派政治的風范,倡導“和而不同”,政治上的敵人往往是生活上的好朋友。黨爭的勝敗恰似現(xiàn)代意義的政黨輪替,少有將政敵置于死地的情況。在宋代,對佛、道、儒等宗教一視同仁,同時還包括一些外來宗教的傳入。學術上不以言論定罪,是知識分子在集權領導下的中國封建社會最為自由的時代,沒有政治上迫害知識分子的案例。戶籍管理制度在宋代只是徒有其表,只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功能,人身高度自由。[7](P178)

        正因為如此,宋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首先是經(jīng)濟繁榮,如北宋年間全年平均財政收入在4 000萬到5 000萬貫。[8](P188-189)其次是科技文化發(fā)達,發(fā)明了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文學與哲學也創(chuàng)造力空前。

        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從根本上日益突出個體選擇的歷史時期。從小崗村18位農(nóng)民按手印要求個人對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的私有制開始,中國就不能再用大一統(tǒng)的思想和人民公社的制度來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隨后由小崗村的經(jīng)驗推廣到全國就產(chǎn)生了承包制,最終土地使用權分配到了農(nóng)戶手上,激發(fā)了中國農(nóng)民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推進了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中國糧食問題由此解決。我們稱之為新中國最具有意義的第二次土地革命。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推行的簡政放權,一個主要內(nèi)容就是政府權力與個體權利的合理關系安排問題。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實質(zhì)性進展,突出增大了個體選擇的權利,并因此帶來了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繁榮發(fā)展。

        四、當前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

        當前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我們在個人選擇和政府權力之間的關系上的不完善有關。這里僅提出幾個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首先是經(jīng)濟增長方式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像一列火車一樣地高速前進。我國每年保持9%的增長速度,讓全世界驚嘆,就連高速發(fā)展的印度也望塵莫及。與此同時,我們也深刻地感受到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所付出的昂貴代價,如空氣污染、水污染、環(huán)境污染、過度開墾、過度消費等,經(jīng)濟的增長是以犧牲了我們的環(huán)境、資源甚至是下一代人的資源為代價而換來的。這樣講有些危言聳聽,但的確是事實。我國每年消耗的煤炭總量占全球煤炭消耗總量的40%,水泥消耗總量占全球消耗總量的50%,鋼鐵消耗量總量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石油消耗量僅略低于美國。

        這就是說,我國的經(jīng)濟增長屬于粗放型,是不可持續(xù)的經(jīng)濟增長方式。而談到經(jīng)濟增長方式的問題不得不提及經(jīng)濟結構的轉(zhuǎn)變,我國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結構相當?shù)投嘶?/p>

        經(jīng)濟增長方式的轉(zhuǎn)變和結構的調(diào)整必須首先解決產(chǎn)業(yè)的升級問題,然后才能解決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我國已沒有人口紅利可吃。如何轉(zhuǎn)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當前要做的不是向外開放,而是對內(nèi)開放,向民營經(jīng)濟等開放,向每位公民開放。然而,我們所有的高端服務業(yè)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民營經(jīng)濟積累的財富不能投資于金融、石油、電信等高端行業(yè),因此,這些由民營經(jīng)濟積累的財富找不到出路,資本的逐利原則使民營資本中的相當一部分涌進了房地產(chǎn)行業(yè)。現(xiàn)在房價不斷推高,這跟我們的經(jīng)濟增長方式以及我國沒有向國民、向民營經(jīng)濟開放一些高端行業(yè)有非常大的關系。如果高端行業(yè)都向民營資本開放,就沒有那么多炒房團到北京、上海、三亞等城市去炒房,因為他們有了新的投資渠道。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全社會80多個行業(yè)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72個,外資進入的62個,民營資本進入的41個。如果全社會另外40多個行業(yè)可以向民營資本開放,那么經(jīng)濟的增長方式轉(zhuǎn)變才有可能實現(xiàn),這同樣涉及公民選擇權的增加問題。

        其次是創(chuàng)新問題。

        創(chuàng)新問題自始至終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江澤民同志提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人擁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擁有燦爛的古老文明,可是近代300年來,人類社會的科技發(fā)明數(shù)量巨大,但其中中國人的發(fā)明微乎其微。這同樣與選擇權有關,因為創(chuàng)新純粹是個人意志的選擇。按照陳寅恪的說法乃是: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這就是創(chuàng)新的土壤。中國人不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如社會能創(chuàng)造出自由、平等、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那么創(chuàng)新也就隨之而來了。

        第三是官員腐敗問題。

        當今社會權力交易、權錢交易已經(jīng)到了相當驚人的地步。我們天天可以通過媒體看到官員因腐敗問題遭到曝光、受到法律的制裁,對此已經(jīng)司空見慣。最為令人震驚的是,本來是代表公平正義的有些高級法官,也因貪污腐敗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從制度的角度看,腐敗問題是由于我國缺少權力制衡與權力監(jiān)督機制。而個人選擇權中重要的權利之一就是監(jiān)督權。

        最后是政治選擇權落后于經(jīng)濟選擇權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經(jīng)濟選擇權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增長,這就要求政治選擇權也相應增加,使經(jīng)濟權利與政治權利平衡。政治選擇權不能嚴重滯后于經(jīng)濟選擇權,滯后就會帶來許多問題。中國社會正在變成精英化的社會,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企業(yè)家、文化藝術家等各界精英正在成為強勢群體,并逐步形成利益集團,而大量的普通百姓越來越邊緣化。顯然,這需要建立所有公民個體都具有平等選擇權利的機制。

        五、如何構建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的制度平衡

        黑格爾指出:“經(jīng)驗和歷史所昭示我們的是——各民族和各政府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什么。”[9](P6)這句話可以用來說明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停滯狀態(tài)。

        中國封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則是對權力徹底的人身依附關系。在皇權至上的社會環(huán)境下,既沒有保障個人權利的法律安排,也沒有穩(wěn)定的宗教傳統(tǒng)。在連神仙都得皇帝封[10]的專制政體下的中國人民有信仰嗎?是儒教、道教、佛教,還是儒釋道合流?都談不上。唯一香火不斷的只有一樣東西——權力。在權力通吃的情況下,所有的人都是輸家。缺少協(xié)商機制、沒有選擇的權力斗爭是以剝奪他人為代價的,剝奪者最終一定被剝奪。在封建社會中人人自危就在于此。當權力可以不經(jīng)任何程序處置任何人的時候,處置人的人也會隨時被處置掉。中國幾千年的政權更迭基本上都是采取極端殘忍的暴力方式,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超越世俗權力的法律權威以及在法律規(guī)范下形成的妥協(xié)和協(xié)商的選擇空間。

        中國直到20世紀初推翻封建制度后才開始進行現(xiàn)代國家制度的探索。孫中山應該算真正的先行者,他的建國方略已經(jīng)顯露出現(xiàn)代政治的理念和雛形。但根深蒂固的集權思想和對傳統(tǒng)專制的迷戀使得國民黨政權的腐敗與垮臺不可避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時又受到近現(xiàn)代西方先進思想影響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取得革命勝利后,努力嘗試建立聯(lián)合政府式的民主制度。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jīng)濟落后、人口眾多、民族多樣、社會價值本位傳統(tǒng)強大的國家,究竟怎樣才能建立起充分合理的民主制度,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因此,在一段時期內(nèi),黨內(nèi)和社會生活的民主缺少保障,于是就有了反“右”擴大化、“大躍進”所造成的餓死數(shù)千萬人的災難、“文化大革命”對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無前例的破壞等突出問題。

        習近平同志曾在中央黨校的報告中指出,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并不是天生的,可以獲得,也可以失去。[11](P10)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不表現(xiàn)在執(zhí)政者變得越來越聰明上,而是制度越來越合理。歷史選擇了共產(chǎn)黨,人民也認可了共產(chǎn)黨的選擇,當我們明白共產(chǎn)黨是在封建制度的廢墟上建設新中國的時候,歷史的錯誤也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釋。改革開放前30年的失誤,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沒有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個體的選擇權,共產(chǎn)黨所代表的先進的價值觀沒有及時與科學民主的制度結合起來?,F(xiàn)代文明社會需要充分的選擇自由,特別是個人的選擇自由。選擇是歷史的發(fā)動機,選擇也是社會的穩(wěn)定器。社會各階層都需要適當?shù)睦姹磉_機制[12],那就是在法律保障下的個人選擇。

        如何構建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的平衡機制?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第一,法律至上的原則。個人選擇的權利范圍和政府選擇的權力范圍應有明確的法律定義。第二,形式正義的原則。不能以價值認同的差異否定合法的選擇程序和結果。第三,長遠合理優(yōu)先的原則。當個人權利與政府權力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應以長遠合理為原則加以解決。第四,普遍主義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人”。換句話說,法律禁止的事必須人人束手,法律允許的事必須人人有權。第五,和平的原則?,F(xiàn)代文明社會不認可任何以暴力方式達到目的的選擇。

        在現(xiàn)實層面上,最根本的是要實現(xiàn)法律本位的社會運行機制,即以憲法為最高權威的法律和制度結構。 “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盵13](P36)憲法既然被稱為共同綱領,那么任何黨派、組織和個人本質(zhì)上都只具有部分的概念,應該而且也只能在憲法之下活動?!爸袊伯a(chǎn)黨作為唯一的執(zhí)政黨也不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14]應該認識到,官本位與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要求是不相容的。在官本位的社會里,公民自由選擇很難得到保障,因而也很難保證民主的實現(xiàn)?!皼]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盵15](P168)而民主是個人選擇和政府選擇的最佳結合方式,也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唯一可靠的道路。

        “自由是做法律允許做的事情的一種權利。如果公民能做禁止他做的事,那他就不再擁有自由,因為他的同胞們也將擁有同樣的權利?!盵16]我們關注的個人選擇權,是法律定義和保障的個人選擇權,這是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構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因子。“公民的態(tài)度是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基礎,也是政治體系得以鞏固的基本條件。”[17](P26)個人選擇權的行使,可以使公民學會更理性地生活,學會依法行事,學會正常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可以使局部的矛盾得到及時的化解而避免不理性的共振。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個體選擇和政府選擇應該實現(xiàn)合理的統(tǒng)一。一方面,要凸顯個體的選擇權;另一方面,又要使公權的行使更加具有法律的依據(jù)和人性的關懷。一句話,只有法制民主制度下的個人選擇與政府選擇的合理平衡,才能保證中國社會的公平與和諧發(fā)展。

        [1] L.T.Hobhouse.Liberalism and Other W ritings.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6] 叢日云:《西方政治文化傳統(tǒng)》,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3] 李強:《自由主義》,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4] 周光輝:《論公共權力的合法性》,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5] Montesquieu.The S pirit of the L aw.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7][8] 肖建生:《中國文明的反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9] 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10] 張鳴:《歷史的底稿:晚近中國另類觀察》,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11] 習近平:《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本書編寫組編著:《〈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fā)展課題組:《“維穩(wěn)”新思路: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xiàn)長治久安》,載《南方周末》,2010-04-15。

        [13] 洛克:《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4] 俞可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政治發(fā)展的邏輯》,載《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1)。

        [15] 《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 Montesquieu.The S pirit of the L aw.Book XI,Chapter 3,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7] 石永義、劉玉萼、張璋編著:《現(xiàn)代政治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李 理)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between Individual Choices and Governmental Choices

        ZHAO Guo-quan1,HUANG Qi-gui2
        (1.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2.Qingdao,Shandong 266061)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owes much to the increase of individual choices and the decrease of governmental interference,while inadequat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a major cause of deep soci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With globalization in rapid progress,universal values are turning into 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s.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ant social secur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view of social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especially,between individual choices and governmental choices.

        individual choices;governmental choices;interrelationship;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趙國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 (北京100872);黃啟貴:自由撰稿人 (山東,青島266061)

        av网址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免费观看| 日本高清色惰www在线视频|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被群cao的合不拢腿h纯肉视频|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九色|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亚洲成片在线看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色老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亚洲免费黄色| 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81|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观看|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扒开女性毛茸茸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久久狠狠第一麻豆婷婷天天| av男人的天堂手机免费网站|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h视频|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 加勒比特在线视频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动态图|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AV无码专区亚洲AVL在线观看| 国模91九色精品二三四| 99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 在线国产丝袜自拍观看|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国产AV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露脸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