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燕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以共識引領多樣:價值多元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使命
曹清燕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當今社會價值多元的現(xiàn)實使個體選擇價值目標的自由度增加,也將高校德育置于一個價值引導的復雜境地。面對大學生多元的價值選擇,堅持“價值無涉”和“價值中立”,實質(zhì)是放棄德育的價值引導權(quán)利和職責,不僅會導致大學生價值系統(tǒng)的紊亂,而且會消解德育本身。高校德育不能陷入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泥沼,而應自覺地承擔和樹立起價值引導的使命和信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價值共識,引領多樣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道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價值多元;德育;共識;核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jié)構(gòu)、組織形式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身處“中西古今”十字交叉經(jīng)緯的中國,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新生與腐朽、先進與落后、光明與黑暗、現(xiàn)實與虛擬等水火不容的現(xiàn)象交織、糾纏在一起,人們用多種思維角度思考價值問題,許多新的價值觀念得以形成,人的價值觀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正如學者所說:“各民族、各地區(qū)、各群體的文化對話、交流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沖突更加激烈,增加了個體價值目標的選擇自由度,激發(fā)了價值主體個體性特征的張揚,從而使得社會價值多元化更趨于明顯。人們不再習慣于一種聲音,‘嘈雜’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1](229)
在傳統(tǒng)社會里,由于有著統(tǒng)一、同質(zhì)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其相適應的價值秩序有著一種支配個人和社會生活諸領域的統(tǒng)一的“整全性”價值,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及社會生活起著一種普遍性的制約作用?,F(xiàn)代社會中社會結(jié)構(gòu)的改變,使得統(tǒng)一的價值世界隨之崩潰,領域分化、多元分殊。在一定程度上,它雖消解了傳統(tǒng)社會中“崇高”對“渺小”的凌駕,“普遍性”對“個體性”的壓抑,但也導致了新的困境。如果說強調(diào)崇高、強調(diào)普遍性是“本質(zhì)主義的肆虐”的話,對崇高和普遍性的消解可以稱為“存在主義的焦慮”。前者強調(diào)標準、根據(jù)、尺度而淡化個體的選擇,因此,這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標準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質(zhì)主義的肆虐”的生活,[2](150?151)是痛苦的。而后者則凸顯個體選擇,但淡化選擇標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確認思想的根據(jù)、選擇思想的標準、評價思想的尺度都失去了絕對的意義,個體和共同體之間不同的價值觀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因此無法給出確定的等級秩序,它們差異并存、不可通約,甚至彼此沖突、難成共識,這就是韋伯所謂的價值世界中“諸神的斗爭”,這是一種“沒有標準的選擇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存在主義的焦慮”。[3](56)所謂“沒有標準”,其實質(zhì)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標準”缺失,而是面對多種標準,選擇主體無法發(fā)展起自己穩(wěn)定的價值甄別力,從而在關于生活的意義等問題上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理解和價值行為,導致精神危機和意義失落的出現(xiàn)。
德育的使命是啟迪智慧、滋養(yǎng)生命,它由人的生存、發(fā)展活動所催生,是人應對其生存困境,保障、改善、提升自身存在狀況和發(fā)展境界的產(chǎn)物?!叭说纳婧桶l(fā)展必須建立在三種關系之中:一是與自然的關系,這是與人的生命體的維持和種的延續(xù)直接關聯(lián)的必要關系;二是與他人即社會的關系,這是與人的感性活動及本質(zhì)存在直接關聯(lián)的必要關系;三是與自我的關系,這是與人的自我存在與發(fā)展直接關聯(lián)的必要關系?!盵4](31)對于人的存在和發(fā)展而言,任何一種關系的缺失都有可能使人喪失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然而,這些關系不會自動地獲得合理的形式,更不會自動地和諧起來,而必須通過人自身的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德育就是這樣一種實踐活動,從原始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德育到今日專門化的德育,其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源于人的生存、發(fā)展所需。在人生存、發(fā)展的三種關系中,人確證著自己的價值,在處理這三種關系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因此,德育本身便與價值觀有內(nèi)在關聯(lián),它必然要關涉價值觀,其宗旨就在于通過引導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人的道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價值多元的出現(xiàn)客觀上使整個社會的德育問題復雜化了,太多的選擇自由、太少的取向確定性;太多的自我負責、太少的外在監(jiān)督;有許多的生活機會,也有太多的精神健康隱患。這個時代的德育比封閉社會和價值確定性時代的德育要遠為困難。高校德育以大學生為對象,而具有較強自我意識的大學生受價值多元的影響更為深刻。價值多元已經(jīng)成為一種真切的實存力量,成為一種影響大學生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彌漫式的廣泛影響。而多元的彼此沖突的“道”,必然使得無論是教師還是大學生個體的“德”無所歸依,高校德育原有的簡單傳授道德價值、促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方法顯然不足以應對復雜的現(xiàn)狀,因為當?shù)赖聝r值多元時,我們往往迷惑于該教什么,該學什么。而另一方面,面對大學生心靈的痛苦、精神的焦慮、人生的困惑、價值取向的迷茫和價值生活上的無所適從,人們對高校德育一如既往地寄予厚望,期望它能為大學生排疑解惑,幫助大學生解決精神世界的矛盾,促進他們心靈世界的安頓、道德品質(zhì)的完善、精神家園的建構(gòu)和健康地成才成長。于是,我們不禁要問:在價值多元背景下,高校德育該何去何從?
馬克斯·韋伯曾以承認價值體系的多元差異與沖突為事實前提,提出了“價值無涉”的主張,在韋伯看來,深處一個“諸神沖突”的時代,所有的價值判斷都無所謂高低優(yōu)劣之分,與此相關,課堂只是講授客觀知識的場所,“教師不應是領袖”,教育和學術(shù)研究必須保持價值中立。如果教師利用這樣的機會“趁機兜售自己的見解”,那是后果不堪其憂的做法。
應該指出的是,韋伯代表的“價值中立”的立場源于價值相對主義,它不承諾存在普遍的價值標準,因此就無所謂指導生活的倫理體系。它消解了普遍意義上的價值權(quán)威,但因此有可能破壞公共生活,使共同生活變得不可能。價值相對主義雖然注意到了人與人、文化與文化間的差異,但夸大了這種差異,忽視了人的共同性,從而也忽視了人解決其所面臨的共同社會的共同問題的需要等。由于夸大了價值之間的不可通約性,最終還會滑向價值虛無主義的深淵,因為既然每個人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上帝”,盡管這種“上帝”實質(zhì)上可能是“魔鬼”,這樣上帝與魔鬼不分,最終將喪失善惡標準,不僅造成社會生活分崩離析,亦會造成個人精神生活的封閉從而造成人的退化。
與價值相對主義相聯(lián)系的是“原子式自我”的“主體性原則”,這種“原子式自我”不具有任何社會內(nèi)容和社會身份,“他”一定程度上斬斷了與歷史的聯(lián)系,但也因此失去了存在和發(fā)展的依托;“他”一定程度上又斬斷了與未來的聯(lián)系(當下即是,及時行樂),在這種只剩下現(xiàn)在、瞬間的體驗中,當下即是的心態(tài)必然以貝爾所描繪的感性的“及時行樂”為歸宿,其自身的存在也變得“孤立”、“單向度”;“他”一定程度上又斬斷了與他人、社會的聯(lián)系,在過分執(zhí)迷于“小我”,失去了“大我”的“他”必然成為一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懸浮之物。而以這種“自我”作為價值判斷的基礎,必然使價值存在喪失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之根,也必然拒斥一切共同價值標準和價值共識。因此,價值相對主義把人拋入到一個價值標準模糊的不確定狀態(tài)。
而且,價值相對主義在邏輯上自相矛盾?!八环矫姘讶魏蝺r值取向相對化,另一方面又將相對主義的觀點絕對化。相對主義者把價值看作個人偏好,又認為把一種偏好強加給他人是不對的,但‘把一種偏好強加于人是不對的’本身成為了一種絕對價值。”[5](205)
應該指出的是,價值多元的事實一定意義上凸顯了個體的主體性,凸顯了個體選擇的自由,教學中的“價值中立”和“價值無涉”雖然一定意義上是對傳統(tǒng)社會價值“強制”的糾偏,但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個極端,以一種片面性否定另外一種片面性。面對價值領域的分化和價值多元化,現(xiàn)代高校德育顯然既不能繼續(xù)傳統(tǒng)社會中的“強制灌輸”,但卻依然需要在多樣的價值中給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價值引導。因為“在生命的重要事務中,如果沒有價值確定性,那么,既不會有人格的穩(wěn)定,也沒有社會的團結(jié)”。[6]大學生的成長內(nèi)在地包含著道德成長,其道德成長需要價值的引領與滋養(yǎng)。高校德育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教養(yǎng),讓“道”“存乎于”大學生,它肩負著對大學生依靠“自律”體認人生價值的價值覺悟的尊重和引導、培育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和審美情趣、為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包括終極關懷在內(nèi)的意義系統(tǒng)的重任。因此,價值多元的事實并不意味著高校德育就應該沒有了價值主張。事實上,我們必須在“諸神之爭”中作出“表態(tài)”,我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某種選擇,無時無刻不在通過某種方式表明著我們的立場。況且,對“價值多元”本身的承認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的結(jié)果,是一種價值立場的表達,“不表態(tài)”也是一種表態(tài),完全的價值中立在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只要人還在進行價值判斷,對價值權(quán)威、價值共識、價值引領的期許就是必然的。
事實上,價值多元背景下的學校德育,是西方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的一個問題,價值多元導致西方國家一度盛行價值相對主義,不僅沒有解決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價值沖突和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這種沖突和矛盾。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更多地把研究重點轉(zhuǎn)移到在平等、寬容、民主、對話的基礎上注重普遍共享的道德原則的教育,轉(zhuǎn)移到通過道德判斷力、道德反思能力的教育引導年輕一代學會在多元的世界里尋求“共享價值”,引導學生在多元世界里學會共同生活、和諧生存。
在中國,我們歷來強調(diào)“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師必須“教之于事而喻諸德”。高校德育中的不作為、高校德育中對多樣價值觀的沉默意味著教師對價值引導權(quán)利的放棄,而這種放棄是不是教育上的“不道德”?是不是教師的“不盡責”?價值放任看似讓大學生獲得價值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權(quán)利,但它卻也把大學生推向了價值碎片的汪洋大海。它否認了價值的可溝通性,使價值之間不可通約;它否認了價值的歷史性,使價值不能被傳承;它否認了價值的未來性,使價值不能被更新發(fā)展。而缺乏這些相應價值根基的支撐,將會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價值系統(tǒng)的紊亂。因此教師放棄價值引導的責任,退守于“價值中立”,只會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影響大學生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長乃至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面對價值多元的現(xiàn)實,如果認為高校德育要回避甚至杜絕帶有各種可能偏見的價值觀進入,如果認為高校德育要保持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實質(zhì)上是對價值引導的放棄,而高校德育旨在引導大學生在一系列的境遇中自我設計、自我規(guī)劃與自我選擇,在大學生與他人和世界的關系中,實現(xiàn)大學生精神的內(nèi)在的、整體性的生成。因此,放棄引導就是放棄高校德育本身,而且教育者徹底放棄某種價值取向,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
面對價值多元的價值世界事實,高校德育必須繼續(xù)承擔起人生意義的導引、生活價值的建構(gòu)、生命的終極關懷之重任。這是高校德育應有的價值選擇,也是其應堅持的信仰和承擔的使命。面對良莠混雜的價值世界,高校德育必須保持敏銳的判斷力和獨立的批判性來引領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德育免于支離破碎,才不會在時代的裹挾中左右搖擺乃至被邊緣化。
那么高校德育如何在價值多元背景下發(fā)揮價值引導作用?它靠什么引領多樣的價值觀?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價值存在于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因此具有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共享性,多樣的價值觀之間并非不可通約,其中存在普遍共性的成分和因素。所謂的“差異’總是與“共性”相對應而存在的,沒有“差異”無所謂“共性”,沒有“共性”也無所謂“差異”,所以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價值理解、交流和溝通,可以與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共同生活,形成價值共識,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語)于是,高校德育必須首先尋求價值共識。價值共識是在價值多元分化基礎上、在多種價值觀念溝通和對話理解中形成的具有共享性的價值態(tài)度和價值關切,是可以為社會成員所共同接受和踐履的普遍性價值規(guī)范。它不應是一個預設性的、先驗性的概念系統(tǒng)和理論體系,不是抽象的絕對同一的價值烏托邦,而是對現(xiàn)實的人的價值生活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和理論概括,它所關注的主題和內(nèi)容應是現(xiàn)代人具體的價值生活、有關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問題。它也是一個永遠生成著的開放的精神系統(tǒng),是共享文化傳統(tǒng)、共擔社會責任、共建和諧秩序、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價值期待和價值努力。
高校德育進行價值的引導重在價值認同,價值認同中必然要面對差異性與同一性的矛盾與張力。高校德育必須尊重差異,但即使“對話式”的德育同樣需要某種統(tǒng)一性的設定,否則“對話”就會成為某種獨斷式的自言自語。對話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共享著一種對某種共同視域的期待。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能把價值認同理解為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絕對真理或真理的表達形式,認為價值認同就是追求一種絕對的價值觀念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我們的價值認同也不是放棄一切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無條件的對各種價值觀念的接受與肯定”。高校德育內(nèi)含著揚棄多元差異和尋求價值共識的努力。我們必須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堅持多樣價值觀的一元導向,建立健康的主導價值觀體系。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時的價值理解,是對社會成員諸多價值觀念整合和提煉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共識。它既是當前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實質(zhì)和顯著標志,也是社會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還引導著個體的價值理想,因此它擁有最廣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理解力,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jù)。如果說文化多元、價值多樣產(chǎn)生了所謂“諸神之爭”或“諸道沖突”,從而妨礙社會整合和價值整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們提供了我們迫切尋求的一種新“道”,用以落實和安頓我們不斷強調(diào)的、對個體和集體生死攸關的“德”。對民族而言,它可以保持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理性態(tài)度和清醒立場,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對社會而言,它協(xié)調(diào)著不同領域、不同成員間的相互關系;對個體而言,它引導與協(xié)調(diào)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其終極的根本作用是對主體價值自覺的培養(yǎng)和價值選擇的引導,幫助人們確定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高校德育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學生有個性的自我及其價值追求只有在與“他者”的關系中才能得到發(fā)展和完善。這里既涉及到自我與“另一個自我”的關系、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還涉及到民族與世界的關系、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的關系。因此,高校德育也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共識引領多樣的價值觀。這并不是從外界強加給個體“自我”,而是通過基本的社會共同價值訴求,在向“自我”提供合理的共識性價值的同時,使“自我”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實現(xiàn)“自我追求”與作為“他者”的社會共識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與和諧發(fā)展,在現(xiàn)實地調(diào)整人世間紛繁復雜的價值關系中、在歷史的連續(xù)性中賦予人的生活和行為以意義。高校德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多元價值觀,通過在多元中確立主導,在尊重差異中擴大共識,在包容多樣中共筑和諧,使多元的價值資源成為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力量,使個體在與他者的交流中擺脫他的狹隘特殊性,擴展自己的人生體驗,最終使個體由“個別的偶然存在”走向“自由的全面存在”。
明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共識引領多樣價值觀之后,我們還需要明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樣價值觀從而發(fā)揮出德育的育人作用。首先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高校德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高校德育內(nèi)容中;其次在高校德育過程中,要真正樹立起教育者的引導權(quán)威,這就需要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zhì),增強人格魅力;再次是需要優(yōu)化價值觀引導的方法,如踐履引導和信仰引導的方法;最后是需要完善價值觀引導的機制,如課堂教學引導機制、社會實踐體驗機制、校園文化熏陶機制、網(wǎng)絡輿論導向機制、學校管理滲透機制、服務育人示范機制等。
[1] 侯惠勤等. 沖突與整合: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2] 孫正聿. 屬人的世界[M].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3] 張治庫. 人的存在與發(fā)展[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
[4] [德]Wolfgang Brezinka著, 彭正梅, 張坤譯. 信仰, 道德和教育: 規(guī)范哲學的考察[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5] 王嵂. 價值觀教育的合法性[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王凱. 教學作為德性實踐: 價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Abstract:The reality of value diversity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individuals to make choices, which cause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 a complex situation to guide value choice. Facing this situation, adhering to “value-free” and“value-neutral” is to give up the guiding right and duty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will possibly not only lead students to value disorders, but also dissolve moral education itself. As a result,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fall into the morass of relativism and nihilism. Instead, we should consciously assume the mission of value guidance and establish the belief.It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consensus of value to lead value diversity to promote the moral and full-sca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value d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onsensus; core value
Leading Diversity by Consensus: the Miss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Value Diversity
CAO Qingya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
G641
A
1672-3104(2011)06?0166?04
2011?06?26;
2011?10?13
201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價值多元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研究”(11CKS031);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10B01);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青年項目“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引導研究”(XJK011QDY001)
曹清燕(1981?),女,河南南陽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
[編輯:胡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