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瑜瑜
(瓊州學院理工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早在19世紀末H.Royer&Bert Hite等人就利用高壓殺死牛奶、果汁、蔬菜汁中的微生物[1].超高壓處理滅菌的同時有效保留食品的色澤、風味和營養(yǎng)成分[2],目前已成為一種有效的物理殺菌方法[3].Alemen等[4]指出,在室溫下(25℃)600MPa以下的壓力即可殺滅一般微生物的營養(yǎng)細胞,而殺死細菌芽孢和真菌孢子在室溫下需要1000MPa甚至以上的壓力[5].
超高壓與保鮮劑協(xié)同處理對微生物的干擾作用明顯增強.經(jīng)超高壓處理后,微生物細胞膜被破壞[6],加速了保鮮劑的滲透.采用超高壓與保鮮劑協(xié)同處理既可解決壓力增大所帶來的設備體積和成本增大的要求,又可達到良好的殺滅微生物的效果[7].
茶多酚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抗菌劑,對19個細菌類群的12個類群近100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通變形桿菌、傷寒沙門氏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銅綠色假單孢桿菌、枯草桿菌、口腔變異鏈球菌、大腸埃希氏桿菌 8種致病菌的最低抑制濃度分別為 0.08%、0.01%、0.03%、0.04%、0.08%、0.08%、0.1%、0.1%[8].本文對茶多酚協(xié)同超高壓殺滅枯草芽孢桿菌進行了研究,以期尋找有效地降低殺菌壓力的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菌種枯草芽孢桿菌1.1474,購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1.1.2 試驗試劑固體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瓊脂(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瓊脂15g,蒸餾水1000mL,用15%氫氧化鈉校正pH至7.4),分裝,121℃滅菌15min備用.液體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肉汁(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蒸餾水1000mL,用15%氫氧化鈉校正pH至7.4),分裝,121℃滅菌15min備用.
菌種經(jīng)活化后,接入液體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48h.
無菌生理鹽水(0.85%的氯化鈉水溶液),K2HPO4、KH2PO4、茶多酚(純度98%,杭州浙大茶葉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儀器與設備超高壓處理裝置(HPB.A2—600/0.6),天津市華泰森淼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真空包裝機(DZD-400/2s),江蘇騰通包裝機械有限公司;超凈工作臺(SW-CJ-2FD),上海博訊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高壓蒸汽滅菌鍋(AMA240/440),英國ASTELL公司;生化培養(yǎng)箱(LRH-250A),廣東省醫(yī)療器械廠.
1.3 試驗方法
1.3.1 超高壓處理為了保證枯草芽孢桿菌營養(yǎng)體與芽孢穩(wěn)定的比例,將其37℃,140r/min震蕩培養(yǎng)約48h,然后5000r/min離心15min,棄上清液,沉淀下的菌體用無菌生理鹽水洗滌一次,再以pH6.8磷酸緩沖液制成菌懸液,調(diào)整細胞濃度,使起始菌數(shù)N0為109cfu/mL,然后將其分裝于l0mL的無菌聚乙烯塑料袋,并加入相應量的茶多酚,真空包裝、冷藏備用,每一樣品重復3次.高壓容器的溫度通過其夾套內(nèi)恒溫水浴來控制,將供試樣品提前幾分鐘置于高壓容器介質(zhì)中,待樣品溫度與高壓介質(zhì)溫度達到平衡后,進行超高壓處理.處理后立即進行微生物計數(shù).同時取未經(jīng)超高壓處理的菌懸液作為對照.
1.3.2 微生物數(shù)量測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方法(GB/T4789-2003)檢測經(jīng)超高壓處理和未處理(對照樣)的菌懸液的菌落數(shù)(單位:cfu/mL)
1.3.3 試驗方法設計采用統(tǒng)計軟件Design-Expert 7.0.0的Pentagonal模式,以壓力和茶多酚濃度2個因子為自變量,分別以X1、X2表示,并根據(jù)現(xiàn)有試驗條件、研究經(jīng)驗及研究報道,其取值范圍確定為100~500MPa和0.5~1.5mg/mL,同時固定處理溫度為20℃和處理時間為10min.按方程xi=(Xi-X0)/△X對自變量進行編碼(xi為自變量的編碼值,Xi為自變量的真實值,X0為試驗中心點處自變量的真實值,△X為自變量的變化步長),并以自變量的編碼值+1、0、-1分別代表自變量的高、中、低水平的編碼值,超高壓處理后殘存的枯草芽抱桿菌的對數(shù)數(shù)量級Y為響應值(Y=Iog10Nt,其中Nt為超高壓處理后菌懸液中的活菌數(shù)),試驗自變量因素編碼及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因素水平及編碼
假設由最小二乘法擬合的二次多項方程為:Y=B0+Blx1+B2x2+B12x1x2+B11x12+B22x22
其中 Y= -Iog10Nt,B0為常數(shù)項,B1、B2分別為線性系數(shù),B12為交互項系數(shù),B11、B22為二次項系數(shù).為了求得此方程的各項系數(shù),至少須8組試驗來求解.試驗設計及結(jié)果見表2.
2.1 回歸方程的建立及其顯著性檢驗采用統(tǒng)計軟件Design-Expert7.0.0進行試驗設計并優(yōu)化出來的8組試驗安排以及結(jié)果見表2.
表2 試驗設計及結(jié)果
采用Design Expert 7.0.0對表2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兩元一次回歸模型方程為:
對該模型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模型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見表4.
表3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
方差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0.044 1 0.044 4.35 0.1724 x22 8.279E -003 1 8.279E -003 0.82 0.4615殘差 0.11 5 0.022失擬項 0.091 3 0.030 3.01 0.2593純誤差 0.020 2 0.010總和 9.09 7模型的確定系數(shù)R -Squared=0.9978 x12模型的調(diào)整確定系數(shù)Adj R -Squared=0.9922
表4 回歸方程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
對表3、4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結(jié)果:
(1)模型p值=0.0056<0.05表明模型極顯著,不同處理間的差異極顯著;失擬項 P=0.2593>0.05,模型的失擬度不顯著.(2)模型的調(diào)整確定系數(shù)RAdj2=0.9922,說明該模型能解釋99.22﹪響應值的變化,模型擬合程度良好.該模型在本實驗規(guī)定自變量變化范圍內(nèi),可以用此模型對茶多酚協(xié)同作用下超高壓殺滅枯草芽抱桿菌進行分析和預測.(3)由回歸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可知,模型中 x1(p=0.0012 <0.05)、x2(p=0.0127 <0.05) ,交互項及二次項均不顯著.
2.2 茶多酚協(xié)同超高壓殺菌的響應曲面分析X1和X2對響應值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Y=f(X1,X2)的響應曲面和等高線
從圖1的等高線圖中可以看出:壓力恒定,隨著茶多酚濃度的增大,殘存的枯草芽抱桿菌數(shù)量級Y值隨之減少,但是其減少幅度不大;茶多酚濃度恒定,隨著壓力的增大,殘存的枯草芽抱桿菌數(shù)量級Y急速減少.從等高線或回歸方程可以得出:X1=300MPa,X2=1.0mg/mL時,Y=4.28;X1=300MPa,X2=1.5mg/mL 時 Y=3.72;X1=500MPa,X2=1.0mg/mL 時,Y=2.47.
2.3 茶多酚協(xié)同超高壓殺菌工藝的優(yōu)化和回歸模型的檢驗為了確保在以上8組試驗基礎上所建回歸模型的準確性,并且優(yōu)化出若干組具有較好的殺菌效果的超高壓殺菌工藝參數(shù),如果把超高壓殺菌技術應用于食品工業(yè),因考慮到食品原料污染的微生物指數(shù)一般不大于104cfu/g(或cfu/mL),首先用上述回歸模型預測優(yōu)化出10組微生物數(shù)量≤104cfu/mL的工藝參數(shù).再按照10組優(yōu)化工藝參數(shù)進行試驗驗證,利用統(tǒng)計軟件Design Expert進行分析,結(jié)果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回歸模型預測優(yōu)化出10組殘存的枯草芽孢桿菌數(shù)量≤104cfu/mL的2種自變量參數(shù)取值范圍是:壓力為346.72~481.80MPa,茶多酚濃度為0.89 ~ 1.47mg/mL.按照上述10組殺菌工藝參數(shù)進行超高壓驗證實驗,結(jié)果證明實現(xiàn)了殘存的枯草芽抱桿菌數(shù)量級Y≤4的目標,平均相對誤差為3.26%.充分說明方程模型是合適有效的.
表5 回歸模型所優(yōu)化的10組響應預側(cè)值≤4的殺菌工藝參數(shù)以及驗證結(jié)果
研究了茶多酚協(xié)同超高壓處理對枯草芽孢桿菌的殺滅效果,采用響應曲面方法中的Pentagonal模式,對壓力和茶多酚濃度2個因素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試驗結(jié)果表明:(1)壓力、茶多酚濃度是影響超高壓殺滅枯草芽孢桿菌的顯著影響因素,分析表明其顯著度順序為壓力>茶多酚濃度.(2)在本試驗條件范圍內(nèi)建立的超高壓殺滅枯草芽抱桿菌的回歸模型有效,并可用于預測本試驗條件范圍內(nèi)以及附近取值的枯草芽抱桿菌超高壓殺菌結(jié)果.(3)優(yōu)化得出10組殘存枯草芽孢桿菌對數(shù)數(shù)量級≤4的工藝參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壓力為346.72 ~481.80MPa,茶多酚濃度為0.89 ~1.47mg/mL.
[1]Houska M,Strohalm J,Kocurova K,et al.High pressure and foods- fruit/vegetable juice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6,77(3):386~398.
[2]Rahman M S.Handbook of Food Preservation[M].New York:CRC Press,2007,839~841.
[3]Abe F,Kato C,Horikoshi K..Pressure-regulated metabolism in microorganisms[J].Trends in Microbiology,1999,7(11):447~453.
[4]Alemen G.D.Pulsed ultra high pressure treatments for pasteurization of pineapple juice[J].Food Science,1996,61(2):388 ~390.
[5]盧蓉蓉,錢平,何紅艷,等.超高壓殺滅低酸性食品中耐壓茵的動力學模型[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0,26(9):350~355.
[6]杭瑜瑜,陸海霞,勵建榮.超高壓處理對副溶血性弧菌的影響[J].微生物學報,2009,49(11):1489~1493.
[7]中性體系中超高壓-Nisin協(xié)同作用下的細菌致死機理[J].微生物學報,2011,51(1):35~42.
[8]董金甫,李瑤卿,洪紹梅.茶多酚(TPP)對8種致病菌最低抑制濃度的研究[J].食品科學,1995,16(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