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英 高素玲 鄭清存 (河北聯(lián)合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 唐山 063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相關(guān)性研究
陳瑞英 高素玲 鄭清存1(河北聯(lián)合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關(guān)系。方法 將12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與腦梗死組,并將51例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測量所有患者的血壓、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斑塊數(shù)量、部位。結(jié)果 高血壓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達94.9%,發(fā)生率和IMT均明顯高于腦梗死組和對照組(P<0.05);斑塊最好發(fā)的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BIF),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者的血壓、膽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明顯高于無粥樣硬化斑塊者(P<0.05)。結(jié)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而高血壓與高血脂是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高危因素。
腦梗死;血脂;血壓;動脈粥樣硬化
以往認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歐美國家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高危因素之一〔1〕。初步調(diào)查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我國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病中63%的患者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但關(guān)于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和血脂、血壓等指標的相關(guān)性研究甚少。本文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患者血壓、血脂的關(guān)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接受治療且臨床資料完整的急性腦梗死(除外心源性腦栓塞)患者123例,男71例,女52例;年齡58~75〔平均(65.7±5.4)〕歲;病程1~7 d,平均(1.6±1.4)d;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且均由頭顱CT或MRI證實。將123例患者按有無高血壓病史分為腦梗死組和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其中腦梗死組44例,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79例。選擇同期我院體檢中心年齡、性別相匹配的體檢者51例作為對照組,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均除外腦梗死,且均行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和血脂檢查。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及觀察指標 (1)采用美國ATL-HDI-5000型彩色超聲儀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探頭中心頻率7~12 MHz,重點觀察雙側(cè)頸總動脈(CCA)、動脈分叉處(BIF)及顱外段頸內(nèi)動脈(ICA)的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數(shù)目、位置,以IMT>1.2 mm作為判定粥樣斑塊形成的標準〔3〕。在CCA和/或BIF和/或ICA發(fā)現(xiàn)粥樣硬化斑塊者均計為陽性,不計算斑塊的數(shù)量,僅計算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2)患者靜坐15~30 min后取坐位使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血壓,連續(xù)(每次間隔5 min)測量右上臂肱動脈血壓3次,記錄其平均值作為最終的血壓值,高血壓的判定標準為收縮壓(SBP)≥140 mmHg或/和舒張壓(DBP)≥90 mmHg。(3)所有患者于前日晚禁食水10~12 h后采清晨空腹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脂,測定指標主要包括: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 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為94.9%(75/79),明顯高于腦梗死組和對照組(P<0.05,P<0.01),其IMT厚度也明顯大于腦梗死組和對照組(P<0.05,P<0.01)。見表1。
2.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fā)部位 頸動脈不同部位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自高至低依次為BIF、ICA、CCA。見表2。
2.3 血壓、血脂與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guān)系 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111例患者的血壓、TC與LDL-C的濃度顯著高于無粥樣硬化斑塊的63例患者(P<0.05)。見表3。
表1 三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及IM T比較
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fā)部位〔n(%)〕
表3 血壓、血脂與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guān)系(±s)
表3 血壓、血脂與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guān)系(±s)
組別 n 血壓(mmHg) 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無斑塊組 111 128.6±14.2/84.6±8.9 4.35±1.13 1.45±0.91 1.35±0.32 2.65±1.16有斑塊組 63 159.2±18.6/97.1±9.3 5.41±1.18 1.47±0.93 1.37±0.34 3.37±0.9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是最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導致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眾多,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引起腦梗死眾多危險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4〕。近些年來許多研究結(jié)果已證實在造成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諸多危險因素中,脂類代謝異常在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過程中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Ascer等〔5〕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TC和顆粒小而密度較大的LDL-C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關(guān)系密切。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頸動脈有斑塊組LDL-C與TC的濃度顯著高于無斑塊組(P<0.05),而對照組IMT顯著低于腦梗死組和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P<0.05),提示LDL-C與TC代謝異常與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具有相關(guān)性,與文獻報道一致〔6〕。
本研究中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為94.9%,而腦梗死組和對照組依次遞減,分別為61.4%和17.6%,三組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高血壓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和促進因素之一,而粥樣硬化斑塊是腦梗死發(fā)病中最為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結(jié)果表明BIF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最常見位置,且兩側(cè)常同時受累〔7〕,本研究結(jié)果中BIF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高達46.2%,顯著高于CCA和ICA。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重要病因,而脂質(zhì)(尤其是TC和LDL-C)代謝異常及高血壓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兩者間具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
1 黃躍金,楊鴻群,鄔至平,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guān)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9(5):4-5.
2 于蘭芳,王娘娣,袁 波,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關(guān)系的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9(5):9-10.
3 唐海濱,賈豫黔,胡曼云,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及相關(guān)因素〔J〕.高血壓雜志,2005;13(12):776-8.
4 程 浩,賈海芹,黃 河.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濃度、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關(guān)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1735-6.
5 Ascer E,Markevich N,Hingorani AP,et al.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low volumemeasurement and other intraoperative dullex scanning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J Vasc Surg,2002;35(3):439-44.
6 Strandness DE Jr.Screening for carotid disease and surveillance for carotid restenosis〔J〕.Semin Vasc Surg,2001;14(3):200-5.
7 董艷玲,王榮桂,李呂力,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8;28(6):509-12.
R743.3
A
1005-9202(2011)12-2220-02
1 唐山市婦幼保健院
陳瑞英(1973-),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2011-02-01收稿 2011-04-25修回〕
(編輯 袁左鳴/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