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心 孔祥智
委托—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 ry)是新制度經濟學契約理論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委托—代理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其中,一個或者多個行為主體按照某種明示或隱含的契約,指定或雇傭另外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服務,并根據(jù)后者提供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委托—代理關系與一般雇傭關系的不同之處在于委托人授予代理人較大的經營自主權,但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非對稱信息,加上兩者的目標函數(shù)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自身財富的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工資津貼、閑暇時間等的最大化等),使得委托—代理契約執(zhí)行在事前容易發(fā)生逆向選擇、事后容易發(fā)生道德風險的情況。所以,現(xiàn)代委托—代理理論的核心就是研究在利益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的環(huán)境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yōu)契約對代理人實行有效的激勵。
委托—代理關系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如公司股東和公司經理、選民與官員、醫(yī)生與病人、合作社經營者和廣大社員之間的關系等都屬于委托—代理關系。正是由于委托—代理問題的普遍性,使得與該問題相關的研究文獻非常多。例如,科斯的《企業(yè)的性質》一文是委托—代理理論發(fā)展的基石[1],威爾遜構建了不確定條件下的激勵結構模型[2],羅斯討論了存在道德風險和代理人預算約束情況下的委托—代理問題[3],詹森和麥克林研究了委托—代理成本,認為代理成本是企業(yè)所有權結構的決定性因素[4],埃斯瓦瑞和科特威構建了一個激勵模型來解釋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5],等等。目前國內對該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yè)治理[6]、政府管理[7]、金融會計[8]等領域,專門針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委托—代理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獻則相對較少。馬彥麗通過對我國以少數(shù)人控制為特征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考察,提出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即傳統(tǒng)的全體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小社員與核心社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并指出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9],但文章并沒有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委托—代理問題的實質及影響給出深入的理論分析。
目前針對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問題的理論研究及其模型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本文試圖構建符合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運行實踐的“委托—代理”理論模型,并通過該模型來分析影響合作社經營者激勵的相關因素,對不同發(fā)起主體①根據(jù)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本文將按照合作社發(fā)起主體的性質將其分類,即種養(yǎng)大戶主導型合作社、營銷大戶主導型合作社、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和村集體主導型合作社。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合作社的投資者、經營者和惠顧者。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具體實踐中,合作社的投資者除了合作社的社員以外,有些合作社還有來自政府或企業(yè)的外部投資;合作社的經營者主要是指合作社的理事會成員,他們往往也是合作社的惠顧者,如很多合作社的理事長自身就是種植養(yǎng)殖大戶,他們除了管理合作社的日常事務以外,自身經營的農產品也是通過合作社進行銷售的;合作社的惠顧者是指與合作社發(fā)生農產品交易關系的合作社社員或非社員。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外部投資者與合作社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這里的外部投資者主要是指政府、企業(yè)或其他社會團體。來自外部的資金分為兩類,一類屬于捐贈資金,一旦捐贈過程結束,此類資金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歸合作社內部支配,不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另一類屬于項目委托資金,此類資金的所有權屬于項目發(fā)包方,而具體的經營權則歸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所有,資金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發(fā)生了分離,因此,此類資金存在委托—代理問題。
第二種是合作社內部普通社員和合作社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普通社員入社時繳納會費或者對合作社進行投資,成為合作社的所有者,并委托經營者對合作社進行管理,到一個生產周期結束時通過與合作社交易自己的農產品,分享合作社的組織剩余。該種類型的委托—代理關系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普遍存在,是本文所研究的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的主要內容。
第三種是合作社經營者自身的委托—代理關系,前文已經提到,當經營者既是管理者又是惠顧者時,經營者將自己的資金納入合作社的總資金中,并進行統(tǒng)一管理,但由于經營者也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之一,故此類型委托—代理關系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并沒有完全分離(或者說是部分分離)。
關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二條指出:“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yè)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lián)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參與市場活動,其性質類似于市場中的企業(yè),但由于合作社內部成員實行民主管理和互助合作,所以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企業(yè)相比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將導致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問題與一般意義上的企業(yè)相比具有獨特之處:
(1)合作社中代理方的實力較強。在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是指能夠主動設計契約形式的當事人,而代理人則是被動接受契約的人。在一般意義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而授權代理人從事某項活動,而代理人則通過代理行為獲取一定的報酬,委托人決定著最終契約的形式和內容。從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來看,合作社中社員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與上述情況正好相反,社員是委托人,合作社的經營者是代理人,但是在委托—代理雙方的實力強弱上,合作社代理人往往具備較強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對合作社決策的影響力也更大。
(2)合作社中的行為主體具有明顯的互惠傾向。一般意義上的委托—代理理論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關于理性人、偏好不變、預期效用等基本假設,所以在一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獨立的“理性人”,這些“理性人”在自利偏好的假設下,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委托人追求資本增值和收益最大化,代理人除了追求貨幣收入最大化以外,還力圖獲得更多的非貨幣收入(如奢侈的工作條件、揮霍企業(yè)的財產等)。在我國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由于農民屬于弱勢群體,所以,成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合作社內部社員之間的互助互惠,這也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則之一。而且在實踐中,對互惠的關注已經成為合作社領導人及社員處理合作社事務及參與合作社管理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與一般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相比,合作社內部社員的行為偏好前提假設中除了自利偏好以外,還應該加入互惠偏好。
(3)合作社中存在不完全“委托—代理”關系。一般意義上的委托—代理理論中,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界線非常明確,委托方擁有企業(yè)的所有權,是企業(yè)的所有者。代理方受委托方邀請,成為企業(yè)的管理者,代理方只擁有企業(yè)的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而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中,絕大部分的情況是,合作社的經營者同時也是合作社的所有者,而且對合作社的所有權還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合作社的經營者在經營合作社所有社員資產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經營自己的資產。這種合作社內部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完全分離的委托—代理關系,本文稱之為不完全“委托—代理”關系。
1.基本假設
結合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問題的特點,可以得出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如下:
(1)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的經營者為合作社的代理人,設經營者從委托—代理活動中獲得的工資收入為wi;又由于合作社內部存在不完全“委托—代理”關系,即大部分合作社的經營者同時也是合作社的投資者或惠顧者,所以,設合作社的經營者從與合作社的交易中獲得的經營收入為mi。此外,經營者還將從合作社的盈余中獲取屬于自己的股份紅利或利潤返還,設此部分資金為tiq,其中,q代表合作社產出的待分配盈余(設產出的單價為1),ti表示合作社經營者從q中分得的份額。
(2)由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社員之間存在明顯的互惠行為,故設合作社代理人對互惠偏好的效用函數(shù)為ki=ki(YiQji),其中,Yi表示合作社代理人對互惠關注的敏感性系數(shù),Qji表示其他社員對代理人給予的惠顧程度。當Yi大于0時,表示合作社代理人存在互惠偏好,且Yi的值越大表示互惠偏好越強;當Yi小于0時,表示合作社代理人對互惠持厭惡態(tài)度;同理,合作社委托人的互惠偏好效用函數(shù)用kj=kj(YjQij)表示。
(3)設c(a)是代理人在努力程度為a時的成本,假定c(a)′>0,c(a)″>0,即成本是努力程度的嚴格凸函數(shù),努力程度越大,成本越高,且邊際遞增;s(x)為委托人的投入成本。
2.理論模型
在以上假設條件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代理人(經營者)的期望效用函數(shù)為:
其中,u(wi+mi+tiq)為貨幣收入的效用,ki(YiQji)為互惠偏好帶來的效用,c(a)為代理成本。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委托人(社員)的期望效用函數(shù)為:
其中,mj表示委托人自身的經營收入,(1-ti)q為委托人從合作社經營中得到的分紅或返利收入(假設q全部分配),kj(YjQij)為互惠偏好帶來的效用,s(x)為委托成本。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必須滿足的約束條件為:
(1)參與約束(IR)。參與約束是指代理人在委托—代理合約中獲得的效用必須大于其他地方或市場中可以接受的最低效用水平。如果該條件不能得到滿足,那么代理人不會選擇與委托人合作,所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代理人的參與約束為:
委托人的參與約束為:
(2)激勵相容(IC)。激勵相容是指委托人效用最大化必須通過代理人的最大化效用水平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努力程度,a°∈A是代理人可選擇的任何努力程度,那么,只有當代理人從選擇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從選擇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時,代理人才會選擇a。如果該條件不能得到滿足,那么代理人則不會選擇委托人預期的努力水平。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中的激勵相容約束為:
綜上,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1.基本假設
將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的受激勵程度用合作社經營者的努力程度a來表示。a越大,表明合作社經營者受激勵的程度越大。結合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和合作社代理人的效用函數(shù)U=u(wi+mi+tiq)+ki(YiQji)-c(a),可以得到合作社代理人激勵行為分析的基本假設如下:
(1)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上述合作社代理人的效用函數(shù)貨幣化:u(wi+mi+tiq)為代理人的貨幣收入效用,貨幣收入效用代表了合作社代理人的自利性偏好,貨幣收入越多則貨幣收入效用越大,所以,本文直接用貨幣收入的數(shù)值(wi+mi+tiq)來表示貨幣收入效用u(·)的大小;ki(YiQji)為代理人的互惠性偏好效用,互惠性偏好是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視的組織行為,本文用αYiQji表示互惠性偏好的貨幣化數(shù)值,其中α為代理人互惠性偏好的貨幣化系數(shù);c(a)是代理人在努力程度為a時的成本,由于前文假定c(a)′>0,c(a)″>0,所以用ba2代表c(a)的貨幣化數(shù)值,b>0為努力成本系數(shù),上式表明成本是努力程度的嚴格凸函數(shù),努力程度越大,成本越高,且邊際遞增。
(2)設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的產出總量為Q。很容易得知,合作社經營者的努力程度a越大,則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的產出總量Q和待分配產出q也會越大(q<Q),所以,用Q=γa、q=γ′a來表示兩類產出與a之間的關系,其中γ、γ′表示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
(3)由于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代理人也通過合作社經營自己的農產品,即存在不完全“委托—代理”關系,為便于分析,將合作社代理人的努力程度a分為βa和(1-β)a兩部分,其中β表示合作社代理人用于合作社經營的努力程度,(1-β)表示合作社代理人用于自身經營的努力程度。合作社代理人的效用函數(shù)中,mi表示經營者自身經營農產品的收入,設合作社經營者自身經營的農產品占合作社農產品產出總量(Q)的比例為λ,則mi可表示為mi=λQ=λγ(1-β)a。
(4)互惠效用函數(shù)中,Qji表示其他社員對代理人給予的惠顧程度,由合作社的分配原則可知,其他社員的惠顧程度越大,則分給這些社員待分配的盈余也越多,所以,Qji=θ(1-ti)q=θ(1-ti)γ′a,其中θ為相關系數(shù)。
2.模型求解及分析
由于合作社代理人相對于委托人來說具有強勢地位,同時,依據(jù)委托—代理關系中的激勵相容條件可知,合作社代理人必先最大化自身效用以后才會考慮委托人的效用。所以,通過上述假設可得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效用的貨幣化函數(shù)(U*)為:
結合代理人參與約束(式3)可得最大化合作社代理人貨幣收入的一階條件為:
從(8)式中可以解得合作社代理人效用最大化時的努力程度:
(9)式即為合作社代理人激勵相容的一階等價條件。
在(9)式得以滿足的基礎上,將(9)式和參與約束式(3)、(4)代入合作社委托人的效用函數(shù),可得到合作社委托人效用最大化時的一階條件。本文僅考慮合作社代理人的激勵,則由(9)式可知:
(1)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自身經營的農產品占合作社總產出的比重(λ)與其努力程度(a)正相關。即如果合作社經營者自身經營的農產品占合作社總經營農產品數(shù)量的比例越大,則對他的激勵程度也越大。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目前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的經營者往往自身都是農業(yè)大戶的現(xiàn)象。
(2)合作社代理人對互惠關注的敏感性系數(shù)(Yi)與其努力程度(a)正相關。這說明當合作社的代理人是一個互惠偏好者時,他將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經營合作社。
(3)由(9)式轉化得:
從(10)式可知合作社代理人占合作社盈余的分配比例(ti)與合作社代理人的努力程度(a)正相關。這一點可說明合作社代理人的自利性偏好將影響其自身的努力行為。
綜合上述結論可知,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努力行為的激勵(a)與該代理人自身經營的農產品占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總量的比重(λ)、該代理人對互惠關注的敏感性程度(Yi)、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比例(ti)等因素存在正相關關系。
關于“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研究都認為是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導致的機會主義行為所致,但是關于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還沒有相應的研究進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認為,合作社“委托—代理”問題的根源在于合作社內部存在非對稱信息和不完全契約。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非對稱信息是指由于合作社契約雙方對信息獲取能力的差異,使得契約當事人的一方持有另一方不知道的,甚至第三方也無法監(jiān)測到的信息。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中,合作社代理人(經營者)和委托人(普通社員)之間的信息存在明顯的不對稱現(xiàn)象,由于合作社代理人自身的要素稟賦和資源優(yōu)勢強于委托人,所以在合作社的經營過程中,他們具有明顯的信息優(yōu)勢。根據(jù)合作社內部非對稱信息的特點,可以將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非對稱信息分為外生性非對稱信息和內生性非對稱信息兩類。
(1)外生性非對稱信息。外生性非對稱信息是指契約雙方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性質及分布狀況,這類信息不是由契約雙方的行為造成的,在某種意義上指的是契約雙方的稟賦特征。在我國由不同主體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雖然合作社代理人對合作社經營的目標表面上都是要實現(xiàn)合作社收益最大化及社員利益最大化,但由于不同類型合作社代理人自身的要素稟賦存在差異,使得在不同主體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代理人的目標會存在明顯的差別,由于這些目標的信息沒有公開,故合作社委托人(普通社員)在制定契約時無法獲知代理人(經營者)經營目標的“隱藏信息”。
(2)內生性非對稱信息。內生性非對稱信息是指在契約簽訂后,無法由對方觀察、監(jiān)督甚至推測的行為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具體來說,在合作社中,由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a)不能被有效監(jiān)測、代理人對互惠的敏感性程度(Yi)無法被準確衡量、合作社內部盈余分配的比例(ti)往往由代理人自行決定等等,加上代理人各方面的實力要強于委托人,使得合作社委托人無法制定完全的契約對合作社代理人的“隱藏行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和激勵。
由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隱藏信息”和“隱藏行動”的存在,使得合作社委托人在對代理人制定監(jiān)督契約時,無法將代理人的所有行動都事先清晰完整地列入契約條款之中,而且由于委托—代理雙方實力相差較大,所以,對代理人行動進行監(jiān)督的成本也非常大。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踐中,合作社內部設立的監(jiān)事會往往形同虛設,社員(代表)大會也流于形式,加上對合作社代理人違反章程的懲罰措施沒有得到有效的施行,從而使得對經營者的監(jiān)督力度非常弱。
在制定激勵契約時,由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委托人無法獲取代理人努力程度及其他影響激勵因素的有效信息,制定的激勵契約必然是不完全的,而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運行的現(xiàn)實情況是,大部分合作社對經營者并沒有設置相應的激勵機制,如按照經營業(yè)績的好壞進行獎勵等。
在合作社監(jiān)督和激勵契約不完全的情況下,具有信息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的合作社代理人會通過合作社內部不完全的契約空間來實現(xiàn)自身的目標函數(shù),并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其作用機理如圖1:
圖1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目標激勵圖
在我國不同主體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代理人自身的要素稟賦和資源條件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看做是合作社代理人的“隱藏信息”。對于不同類型的合作社代理人(經營者)來說,其經營目標必定是在自身“隱藏信息”和委托人不完全契約的約束下,采取“隱藏行動”來最大化自身效用。
(1)種養(yǎng)大戶主導型合作社。在由種養(yǎng)大戶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首先,合作社代理人基本都是種植或養(yǎng)殖大戶,該類代理人自身經營的農產品占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總量的比重(λ)較大,由(9)式可知,該類代理人將對合作社的經營具有較大的努力程度(a)。另外,該類型合作社代理人在農業(yè)生產方面往往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優(yōu)勢,容易利用這種壟斷性優(yōu)勢來鞏固在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強勢地位;再次,此類型合作社對入社社員的要求普遍較低,即合作社委托人的參與約束對合作社代理人效用最大化的影響較小,所以,此類合作社代理人的目標函數(shù)是以滿足自利性偏好為主的。
(2)營銷大戶主導型合作社。在由營銷大戶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合作社代理人往往是營銷大戶或經紀人,此類合作社代理人具有銷售渠道和市場信息方面的優(yōu)勢,能夠為委托人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但是,該類合作社代理人自身種植或養(yǎng)殖農產品的比重較小,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營銷網絡來賺取銷售差價,因此,該類型代理人對合作社經營管理的努力程度(a)將較低。該類型合作社對入社社員的生產規(guī)?;蛸Y本規(guī)模(如必須為營銷大戶)有一定的要求,容易形成“核心—外圍”型產權結構,在該類合作社中,由于核心社員(委托人)投入了較多的股份,所以參與約束中的保留效用較大,這將對代理人的監(jiān)督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合作社的外圍社員則與合作社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對代理人的影響也較小。在此類合作社中,代理人將在兼顧核心社員利益的情況下實現(xiàn)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3)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在由企業(yè)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合作社代理人往往由企業(yè)指派或受到企業(yè)的資助,此類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的效用函數(shù)往往受企業(yè)的影響較大,而企業(yè)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主體,所以,代理人的目標函數(shù)可以定位為在滿足企業(yè)最大化利潤的基礎上實現(xiàn)合作社內部的激勵相容。由于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代理人在合作社資本金中占有股份的比例較高,故占有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比例(ti)較大,因此,該類合作社的代理人將付出較大的努力。另外,該類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的市場定位較高,對社員入社的要求也較高,導致入社社員(委托人)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保留效用較大,而且合作社一般會對社員生產進行專用性投資,如提供指定的生產資料等,這些因素將使得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的代理人受到來自企業(yè)和委托人(社員)的雙重監(jiān)督,他們將在雙重監(jiān)督的條件下實現(xiàn)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4)村集體主導型合作社。在由村集體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合作社代理人多為村干部,與其他幾類合作社相比,在此種類型的合作社中,合作社代理人除了具有自利性偏好以外,更多的還具有互惠性偏好,這是由村干部的身份決定的。由于村集體主導型合作社內部社員(委托人)多為該村村民,對于合作社代理人來說,合作社經營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合作社及社員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將通過社員的利益表達影響到自己的政治利益(如村干部的連任等),所以,此類合作社的代理人將具有較強的互惠偏好(Yi),他們對合作社經營將具有較高的努力程度。
由于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著非對稱信息,導致合作社內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契約具有不完全性,而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中,合作社代理人在合作社內部擁有絕對的信息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從而使得這些代理人會通過不完全的契約空間來最大化自身隱藏的目標函數(shù)和實現(xiàn)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時,根據(jù)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委托—代理”理論中的激勵相容約束條件,對于委托人(社員)而言,只有使代理人(經營者)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合作社的委托人(社員)重新制定完全的契約框架來解決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根據(jù)合作社內部委托—代理關系的特點,設計有效的監(jiān)督和激勵契約,改進合作社內部非對稱信息的現(xiàn)狀,從而使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達到一個次優(yōu)的新的均衡。
由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代理人具有“隱藏信息”,使得合作社的代理人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并通過合作社內部的不完全契約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有時甚至還會產生攫取委托人組織剩余的激勵。所以,解決“隱藏信息”問題的關鍵就是通過改進現(xiàn)有的契約及契約環(huán)境,使代理人的“隱藏信息”通過某種信號傳遞出來,使之公開化或不再具有隱藏性,合作社代理人不再具有獲取壟斷性租金的砝碼。對于不同類型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來說,要區(qū)分以下幾種情況:
(1)種養(yǎng)大戶主導型合作社。合作社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的差別在于種植或養(yǎng)殖大戶一般具有經營該產品的技術優(yōu)勢,代理人將會有利用此種技術優(yōu)勢獲取壟斷性技術租金的激勵。從信號傳遞的角度來看,可以加大政府農技推廣項目在該類型合作社中的實施比例,這既可以帶動更多的農戶掌握新的種植養(yǎng)殖技術,減弱該類代理人的技術壟斷性地位,也可以通過該類型合作社帶動更大范圍的農戶。
(2)營銷大戶主導型合作社。合作社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基于產品的銷售關系,該類合作社中容易形成“中心—外圍”型產權結構,對于合作社“外圍”的委托人來說,其權利容易受到代理人的侵犯。所以,從信號傳遞的角度來看,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及批發(fā)市場體系,削弱合作社代理人銷售渠道的壟斷性地位,從而使該類合作社代理人將更多的努力投入到合作社的經營中去。
(3)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合作社代理人被夾在企業(yè)和委托人之間,合作社代理人的努力行為受到企業(yè)和委托人的雙重監(jiān)督,所以合作社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較高。此外,由于該類型合作社經營農產品的檔次較高,利潤空間也比一般農產品要大。然而,雖然該類合作社對社員給予的農產品價格一般要高于市場平均價格,但是受企業(yè)自利傾向的影響,普遍存在著對委托人的產品壓級壓價的現(xiàn)象,而合作社社員由于事先接受了企業(yè)的專用性投資(如事先賒銷生產資料等),又不得不接受企業(yè)的不公平行為。所以,建議建立農產品第三方檢測機構,將農產品質量信號予以公證并公開,以提高企業(yè)主導型合作社內部委托人權益的保護。
(4)村集體主導型合作社。合作社代理人和委托人有著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雙重紐帶關系,此類型合作社內部社員(委托人)基本上都是同村村民,合作社代理人也兼具合作社經營者和村集體經營者(村干部)雙重身份,為防止合作社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建議將合作社代理人的經營績效納入村級政務公開及考核的范圍,這將極大地降低代理人的“隱藏信息”,達到既有監(jiān)督又有激勵的雙重效果。
為了降低合作社代理人的“隱藏行動”行為,合作社委托人需要改進相應的契約,對代理人的“隱藏行動”信號進行有效的甄別,從而降低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具體來說,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契約機制:
(1)完善合作社財務制度,實行賬目在全社范圍公開。從前文對合作社代理人激勵行為的理論推導可知,合作社內部代理人的待分配盈余比例(ti)將對合作社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據(jù)調查,在我國不同主體主導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合作社財務賬目并沒有達到100%在全社范圍公開的程度,除了部分合作社在會員大會上公布以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合作社僅對理事會或交納股金的社員公布合作社的財務。這種契約安排將使合作社的外圍社員(委托人)無法對合作社代理人的盈余分配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為代理人隱匿合作社的財產以及任意支配合作社盈余提供了采取“隱藏行動”的激勵。而且,從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運行實踐來看,目前還有相當比例的合作社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和財務賬目。因此,應該加大力度完善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財務制度,實現(xiàn)合作社財務在全社范圍公開,為合作社委托人有效地監(jiān)督代理人的“隱藏行動”提供依據(jù)。
(2)建立經營者考核制度,完善合作社內部民主決策機制。由于合作社代理人的互惠偏好(Yi)將對其努力程度產生正向的影響,而合作社代理人的互惠性行為又無法準確測量,這將對合作社代理人的激勵起到負面作用。所以,應該在合作社內部建立起經營者考核制度,對在合作社經營過程中投入較大努力取得較好成績的代理人進行獎勵,對經營業(yè)績較差付出努力較少的代理人進行相應的懲罰。此外,為了將合作社代理人的不良“隱藏行動”顯示出來,需要加大力度完善合作社內部的民主決策機制,特別是投資決策、盈余分配決策及社內重大事務的民主決策,通過所有委托人(社員)參與投票來決定代理人的行動方向。
(3)明晰合作社產權結構,加大中小股東在理事會及監(jiān)事會中的比例。由合作社代理人的激勵理論可知,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還將受到其自身經營產品占合作社總產品比重的影響。這意味著自身經營農產品比重較大或是占有合作社股份比例較多的代理人將會對合作社的經營投入較大的努力。而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踐表明,合作社內部的產權結構并沒有完全明晰,這就使得合作社代理人存在著通過不完全的產權結構攫取合作社剩余的可能,所以,應該對合作社內部的產權結構加以明晰。此外,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會及監(jiān)事會內部的成員大多是合作社的大股東或是核心社員,而合作社外圍數(shù)量眾多的中小股東(委托人)并沒有在理事會或監(jiān)事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將堵塞中小社員有效監(jiān)督代理人行為的渠道,容易引發(fā)代理人的“隱藏行動”。因此,必須改進合作社的領導層結構,加大中小社員(委托人)在理事會及監(jiān)事會中的比例,提高合作社內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合作社代理人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
[1]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 ica,New Series,1937,4(16):386-405.
[2]Wilson.“The Nature of Equilibrium in Market w ith Adverse Selection”.Boll Journal Econom ics,1980(11):108-130.
[3]S.Ross.“The Economics Theo ry of Agency:the Principal's Problem”.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1973(63):134-139.
[4]Jensen&Meckling.“Theo 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 r,Agency Costs and Ow 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1976(3):305-360.
[5]靳濤:《從交易成本的爭議到契約理論的深化——新制度經濟學企業(yè)理論發(fā)展述評》,載《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9)。
[6]張五常:《企業(yè)的契約性質》,載《法和經濟學雜志》,1983:37-41;張維迎:《企業(yè)的企業(yè)家——契約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張新杰:《政府管制的決策分析——委托—代理模型的一個應用》,載《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程瑜:《政府預算監(jiān)督的博弈模型與制度設計——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研究視角》,載《財貿經濟》,2009(8)。
[8]展凱、彭浩然:《基于委托—代理視角的壽險轉保行為分析》,載《當代經濟科學》,2009(4);聶順江:《委托—代理視角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分析》,載《經濟問題探索》,2010(1)。
[9]馬彥麗、孟彩英:《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載《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