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透,劉璐慶,劉 俊,王 平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穿孔比較
繆金透1,劉璐慶1,劉 俊1,王 平2
目的:對比腹腔鏡與開腹行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手術的療效。方法:急診行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30例,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各15例。結果: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手術時間分別為(52.6±18.9)min和(62.3±16.5)min(P﹤0.05),腸鳴音恢復時間分別為(20.5±10.6)h和(50.5±18.4)h(P﹤0.05),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13.2±5.4)h和(40.6±10.6)h(P﹤0.05),住院時間分別為(5.2±1.6)d和(9.1±2.6)d(P﹤0.05),術后鎮(zhèn)痛例數(shù)分別為0和13例(P﹤0.05),并發(fā)癥分別為0和4例(P>0.05)。腔鏡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使用鎮(zhèn)痛劑等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開腹組(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修補潰瘍急性穿孔,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
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腹腔鏡;穿孔修補術
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以往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普及、腹腔鏡手術設備的完善和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臨床醫(yī)師采用腹腔鏡行潰瘍穿孔修補術。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鏡和開腹行穿孔修補術各15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30例,采用開放隨機法,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腔鏡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齡38.9歲(23~85歲)。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3例,胃潰瘍穿孔2例。有潰瘍病史9例。穿孔時間6~70 h(平均19 h)。立位腹部平片有膈下游離氣體14例。術中見穿孔直徑0.7~1.0 cm,腹腔積液800~1 500 mL(平均1 200±80 mL)。
開腹手術組15例,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齡41.2歲(22~78歲)。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4例,胃潰瘍穿孔1例。有潰瘍病史7例。穿孔時間5~65 h(平均18 h)。立位腹部平片有膈下游離氣體12例。術中見穿孔直徑0.5~1.5 cm,腹腔積液750~1 600 mL(平均1 100±60 mL)。
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穿孔時間、穿孔大小、腹腔積液量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在臍下作弧形切口建立氣腹,氣腹壓力10~12 kPa。插入30°腹腔鏡。患者取頭高足低15°~30°位。劍突下偏左放置10 mm Trocar,右鎖骨中線肋緣下放置5 mm Trocar。首先吸凈腹腔內(nèi)滲液,探查找出穿孔部位。3-0帶針可吸收線縱行縫合修補穿孔2~3針,或加網(wǎng)膜片固定修補。檢查修補處無滲漏,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根據(jù)穿孔時間、腹腔污染程度,決定是否放置Winslom孔旁引流管。
開腹組:采用硬膜外加強化或氣管插管全麻,行常規(guī)開腹?jié)兇┛仔扪a術。
1.3 觀察項目與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使用鎮(zhèn)痛劑例數(shù)、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切口及腹腔感染例數(shù)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24~72 h拔除腹腔引流管;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并開始進流質飲食;使用抗生素及靜脈制酸藥物3~5 d。進食后即給予口服制酸藥物。兩組手術過程均順利,術后無膈下感染、幽門梗阻等并發(fā)癥。開腹組3例切口感染或紅腫,1例盆腔感染。腔鏡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使用鎮(zhèn)痛劑例數(shù)均顯著優(yōu)于開腹手術組(P﹤0.05),詳見表1。
表1 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注:與開腹組相比較,*P﹤0.05
n組別腹腔鏡組開腹組15 15手術時間(min)52.6±18.9 62.3±16.5腸鳴音恢復時間(h)20.5±10.6*50.5±18.4下床活動時間(h)13.2±5.4*40.6±10.6術后鎮(zhèn)痛例數(shù)(n,%)0(0)*13(86.7)并發(fā)癥(n,%)0(0)4(26.7)住院時間(d)5.2±1.6*9.1±2.6
近20年來,由于H2受體抑制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的相繼問世,幽門螺旋桿菌的發(fā)現(xiàn)、抗幽門螺旋桿菌藥物的應用及其相關研究,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和治療有了很大的變化,經(jīng)藥物可以治愈的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開腹穿孔修補術,或穿孔修補、高選擇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或胃大部切除術。由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有大切口、小操作等弊端,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特別是切口感染,可達10%~30%。隨著臨床醫(yī)師微創(chuàng)理念的形成,腹腔鏡技術的推廣、提高,腹腔鏡下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以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恢復快、疼痛輕等優(yōu)點得到廣泛應用。近幾年來,由于手術配套技術的完善和腹腔鏡器械的改進,特別是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已經(jīng)逐漸替代傳統(tǒng)的開腹修補手術。
我們通過對腹腔鏡與開腹行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兩種術式的比較,表明腹腔鏡組具有以下優(yōu)點:(1)明確診斷。腹腔鏡既可作為診斷腹膜炎的一種手段,又可進一步作為治療的手段,檢查與治療完美的結合是傳統(tǒng)開腹手術所無法媲美的。(2)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胃腸功能恢復快。特別是肥胖、肋骨角小的患者,利用小切口進行穿孔修補相當困難,而且術中腹腔清洗時對腸道的刺激也重。而腹腔鏡下手術腹腔不開放,腹腔臟器不暴露在空氣中,對腸道的刺激輕。(3)沖洗腹腔徹底,術后并發(fā)癥少。術后切口感染或出血,腹腔或盆腔殘余感染是潰瘍急性穿孔開腹修補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因開腹手術受麻醉效果或視野的限制,很難清除腸間、盆腔等隱匿區(qū)的積液。而腹腔鏡手術戳孔小,有套管隔離,避免或減輕了膿液與戳孔的充分接觸,而且腹腔鏡視野開闊,操作器械細長,可方便地清除膈下、腸間、盆腔積液,減少切口感染、腹腔殘余感染、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因此,術后并發(fā)癥少。本組腔鏡組術后無1例并發(fā)切口感染及腹腔感染,而對照組分別為3例和1例,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樣本數(shù)少有關。(4)住院時間短。(5)手術時間、醫(yī)療費用無顯著增加。腹腔鏡下手術不用切開、縫合大切口,只要加強訓練,能熟練掌握腹腔內(nèi)縫合打結技術,即可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通過兩組比較,我們認為,腹腔鏡治療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的適應證是:⑴潰瘍急性穿孔,病情較重,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手術者;⑵穿孔時間超過12 h且腹腔感染嚴重者;⑶患者年輕,穿孔及周圍瘢痕較小,潰瘍治愈可能性大者;⑷全身情況較好、能耐受人工氣腹者;⑸可排除潰瘍惡變或癌性穿孔者[1]。手術方式應根據(jù)潰瘍穿孔大小、局部組織水腫情況等,選擇單純縫合修補,或帶蒂大網(wǎng)膜片填塞修補,或加醫(yī)用生物蛋白膠粘堵。對于潰瘍小、穿孔小的病例,可使用帶線縫針沿縱軸方向間斷縫合,直接修補穿孔。帶蒂大網(wǎng)膜片修補法[2]用可吸收線穿過潰瘍兩側,進針方向與單純修補法相同,縫合2~3針,將大網(wǎng)膜提到穿孔的表面,收緊縫線并打結。也可用醫(yī)用生物蛋白膠噴灑[3]將大網(wǎng)膜片固定在穿孔表面,適用于穿孔較大、局部水腫嚴重的病例。
腹腔鏡縫合注意事項:選擇胃十二指腸縱軸方向進針全層縫合,應從穿孔的一側外面進針,從同側里面出針,然后再從穿孔另一側里面進針,從穿孔的外面出針,完成一次縫合,否則容易把胃或十二指腸腔縫閉或局部切割撕裂。十二指腸潰瘍大多為良性,胃潰瘍應常規(guī)活檢。病理切片證實為胃癌者,需中轉開腹行根治性手術。
[1]岳奇俊,黃漢濤,越端儀,等.腹腔鏡在胃十二指腸瘍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6,14(12):950.
[2]Lau H.Lapanoscopic repair of perforated ulcer:a metanalysis[J].Surg Endosc,2004,18(7):1013.
[3]李英俊,孫玉蘭,孫元華,等.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治療方式的探討[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6,11(6):489.
R656.6+2
A
1007-6948(2011)01-0077-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1.01.028
1.浙江省玉環(huán)縣人民醫(yī)院外科(玉環(huán) 317600)
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二院
(收稿:2010-03-20 修回:2010-09-20)
(責任編輯 秦鳴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