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磊
從路透、ICP圖片編輯課管窺外媒圖片采編
□ 郭 磊
參加國際水準的攝影交流培訓后,作者將感受集納成關鍵詞,通過對這幾個關鍵詞的解讀,剖析外媒的圖片采編情況,這里雖只是概述,但也可收獲國外同行的經(jīng)驗、做法。
2008年筆者參加由路透社和清華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圖片編輯培訓。主講人是路透社駐北京前首席攝影師克勞斯·雷因哈德。當時的一課至今記憶猶新:克勞斯要求由A組學員自行推薦本組最好的80幅照片,交由B組限時編輯。時限10分鐘,只保留8幅,并說明理由,如此交叉進行。
這是一次“殘酷”的編輯選擇??藙谒雇ㄟ^這樣的課程讓我們明白:時效永遠是媒體的第一生命。克勞斯就此示范,他編輯速度快得驚人,5分鐘便完成。他的方法是飛速瀏覽小圖,標記歸類同一景別畫面,然后劃定8個不同景別,每個景別只保留視覺感最強的一幅。視覺弱的片子根本不放大,不看說明便直接放棄。他解釋說:“這樣做的確有可能漏掉一些好照片,但我必須與時間賽跑,因為我是通訊社編輯。視覺上第一瞬間不吸引我的,也同樣別奢望會讓報紙雜志的編輯和讀者感興趣。我必須快、更快?!?/p>
克勞斯強調的這個“快”字殘酷得有些不近人情,圖片編輯都明白,10分鐘,甚至不夠仔細瀏覽80幅照片,何談理解和遴選?所以,這里的“快”有一個前提,那便是要求每個圖片編輯都有一雙銳利的“攝影眼”,而不能在“快”中亂了方寸。路透社新加坡編輯中心不過寥寥數(shù)十人,每天應對全世界各條線路數(shù)千張新聞照片發(fā)稿,并聲稱,每張圖片從入庫待發(fā)到抵達用戶平均僅需8分鐘。要實現(xiàn)這點,在高科技平臺支撐和高效率工作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從業(yè)人員高度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水準。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11年新華通訊社——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大師班培訓”又對我們提出更高要求。
培訓班的老師幾乎個個是紀實攝影師“追星”的對象:艾莉森·莫莉,國際攝影中心紀實攝影部主任,圖片編輯,策展人;容·雅克,VII圖片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戰(zhàn)地攝影師,獲大獎不計其數(shù);凱倫·馬歇爾,美國女權和社會問題攝影家,圖片編輯,策展人;喬納森·托戈夫尼克,《新聞周刊》攝影師,因《寶萊塢之夢》和《故意后果:盧旺達強奸事件出生的兒童》等作品聞名;納迪亞·馬斯里,德國《國家地理》前圖片編輯,獨立策展人。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otography, 以下簡稱“ICP”)教員。
五天課程是高強度“魔鬼”式訓練。除了名片賞析和圖片編輯等大課,分組討論每天都有。討論內容是學員每天交回的拍攝作品。拍攝任務有兩組:《小生意》和《一個明星的一天》。于是,學員要每天奔忙于拍攝地點和課堂之間,強化重復著拍攝、討論、補拍、再討論的過程。
老師們嚴格得近乎苛刻:不允許任何人不按時交作業(yè),不允許以任何理由遲到,不允許以英語不好為由不參與課堂討論……
受北京交通狀況影響,常有學員因跑到五環(huán)外拍攝而無法按時回來參加討論。“在紐約的冬天,經(jīng)常因暴雪而造成交通癱瘓。北京的問題,紐約同樣存在。但我們同樣不允許攝影師遲到?!薄笆貢r,是衡量職業(yè)
化的開始。不守時對于職業(yè)從業(yè)者則是不可原諒的。我們需要時刻準備好一切,包括坦然面對惡劣的天氣,不可測的交通,以及來自讀者的哪怕不公平的指責。”老師凱倫的批評溫和而有力。職業(yè)化,從決不遲到開始。
ICP的培訓,圖片編輯課最難。兩小時內,每個小組要把一組老師提供的50幅專題圖片,按照敘事順序縮減編排成7張,組成一個有完整敘事情節(jié)的故事。如果說路透社是通訊社編輯工作方式;而在ICP,則更接近雜志報紙的編輯流程。老師增加了“按照一定順序去編排故事”的條件,而且,特別要求每組可以嘗試不同的編排方法。
這是一個妥協(xié)和放棄的過程。每個學員小組的10名組員由來自不同地域的圖片編輯和攝影記者臨時組成。妥協(xié),是因為大家無法完全說服別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講故事;放棄,是因為有太多的精彩影像必須舍棄。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圖片編輯日常不經(jīng)常遇到的。但通過這樣的碰撞,我們逐漸揭開照片“順序”的奧秘:這是一個思想交鋒的過程,是頭腦風暴的過程。沒有好壞對錯,只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這個過程,顯然比編輯結果本身更重要。
□ 討論課上,喬納森·托戈夫尼克與學員一起瀏覽、評析學員作品。(攝于2011年4月)
當我們看到各自對同一組圖片素材作出迥異的編排結果后,所有人都思索:我們驚訝于大家的選擇可以如此不同。每個小組所編圖片專題的打頭照片沒有一張是相同的。因媒體自身定位差異、受眾群差異、敘事方式和圖片排列順序的不同,同樣一組圖片經(jīng)篩選編輯出的故事呈現(xiàn)給受眾迥異的感官刺激。掌握了排序的魔力,就能用視覺語言來講故事,特別是因不同的編排,講不同的故事。協(xié)調立場是艱難的,放棄好照片會更痛苦。在截稿時間、圖片選擇局限等一系列限制條件下,得出的這個結果,也許攝影記者不滿意,圖片編輯有遺憾,但卻是最終的答案。
共同之處:
1.對影像本身視覺的要求都是攝影報道專業(yè)性最基本的要求。必須讓照片自己說話,唯有視覺強者生存。
2.“永遠面臨選擇”是圖片編輯共有的難題。圖片編輯的選擇未必是最佳的,但結果卻可能是唯一的。這個崗位職業(yè)化的重要性由此變得特別突出。
3.嚴格強調時間要求。
不論是24小時動態(tài)新聞報道,還是時效性稍弱的紀實攝影報道。圖片都有時間生命周期,只不過前者生命更短暫。
不同之處:
1.通訊社圖片編輯定位
更加強調“以我為主”的選圖標準。ICP的理念更強調攝影師和圖片編輯的溝通與互動。
2.通訊社更關心時效。
3.ICP特別強調圖片的敘事方式和編排順序。并且不斷強調嘗試用不同的排序組合照片,可以得到不同的視覺傳遞效果。打個比方,路透社圖編是戰(zhàn)場上的指揮員,ICP則試圖把圖編培訓成電影中的編劇和導演。
世界傳媒發(fā)展從過往的單向不對等傳播演變到越來越強調雙向對等傳播并強調用戶至上的理念。攝影報道所涉及的傳播載體、受眾群和傳播功能幾個變量在不斷發(fā)生新變化。這兩堂不同風格的圖片編輯課,既是平行的,又是遞進的。類似的國際水準培訓和交流,必將成為攝影報道和圖片工作的新開端,為我們的職業(yè)化、國際化道路打開不同的窗子,得以洞悉不同的風景。
新華社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