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每個人的那張臉是一片葉子,是一朵花,它總是透示著那些看不見的部分:靈魂的景象,心地的樣貌。
中國人的要面子是出了名的,民間的俚語就多有表現(xiàn):“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死要面子活受罪”,罵人的話中,較為兇狠的一句就是“不要臉的東西”。不單重視抽象的“面子”——有時因為誰駁了誰的面子,相互間眈眈相向,你死我活;更重視具體的“顏面”——不惜重金翼翼呵護,打造一張漂亮臉蛋。
人的身體諸多部位,只有臉面是經(jīng)常裸露一覽無余的,所以從臉蛋及表情判斷某人的善惡意向往往是人之常情,以此獲得“第一印象”。這樣的以貌取人當然不準確而且極容易上當,因為社會上除演藝人員外,具有表演天賦的人為數(shù)不少,他們常常給人以假“相”而將其真“相”隱蔽著。但事情還有另外的一面,即古人所說:“相由心生?!币粋€人的相貌不單是一種先天的起點也是一種后天的修煉,是靈魂的窗口,是一個人全部經(jīng)歷的“表相”。人從娘肚子里生出來,形象一般是父母的“模子”決定的,隨著漸次成人,知識的增加、閱歷的豐富、人際交往的頻繁、經(jīng)歷過的種種,包括心路歷程,層層疊加積累,全部寫在他的臉上。除此之外,規(guī)律的生活、適當?shù)娘嬍?、知識的攝取、心態(tài)的把握、生活環(huán)境等等都是打造一張臉的要素。所以林肯說過:“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要對自己的相貌負責?!睆倪@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自己臉的美容師。
當一個人有了幾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之后,他的個性特色、心理氣質(zhì)和文明程度行為舉止,臉部常常是綜合反映,要養(yǎng)臉必先養(yǎng)心。設(shè)想,一個整天憂心忡忡,怨天尤人,疑心生暗鬼的人,難免演變成“狐貍眼”,一個狡黠奸詐,處心積慮算計他人的人,漸漸會長成一張“夜店臉”。幾十年的欲壑難填,不厭其煩地出入一場場爭奪與搶掠,并為自己一時的“得計”狂歡無度,風塵入骨,造就了他們煙熏火燎似的臉,下垂的眼瞼和松樹皮似的抬頭紋,及至暮年,因欲望的冷卻,眼神愈加游移不定,如同一片倦怠的灰燼,是他們摧毀了自己的一張臉。
善養(yǎng)心者必會養(yǎng)顏。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遠離蠅營狗茍,摒棄八面玲瓏,樂得遺世獨立是一種寧靜的心態(tài),一種平和安閑怡然的心態(tài)?!恫烁T》里說: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之工。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其實也就守住了一份恬然、安詳與美好生活。所以那些心無非分之想,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的人,那眼神總是澄澈的。誠如古人所言:“其心正,眸子嘹焉;其心不正,眸子牦焉?!?/p>
走在大街上或商場里,迎面而來的人流之中,是一個個變動的面孔展覽。那些因內(nèi)在教養(yǎng)的優(yōu)雅而使神態(tài)飽含著端莊的恬靜與悠然的人,似蘭花釋放著愜意的芳香。不論年齡、不分男女,從衣著打扮看,有的闊綽、有的節(jié)儉、有的奢華,但那種怡然自得,與周遭環(huán)境安然相處的氣質(zhì),讓人感到是一種陶醉和舒展。這樣的“臉面”是很難裝出來,現(xiàn)學也是難以奏效的。倘若一個年近50歲的女人依然不服老,借助于時裝、化妝品、美容術(shù)以及貌似少女的秋波流盼,也只能換得周圍人們言不由衷的贊美,倒不如養(yǎng)心修煉,充實靈魂,褪去外表的伶俐,換取內(nèi)在的凝重,或許會被人稱贊為風韻猶存呢。老一輩革命家中,陳毅是一位難得的大知識分子、詩人,處理諸多事務乃至在外交場合,既顯大家風度又不失溫文爾雅。但是由于屬性情中人,遇到陰險毒辣之人,也會拍案而起,破口大罵,但這都絲毫無損于他周身的書卷氣和面部的大美。而當今諸多貪官、庸官們,在公眾場合無論裝得怎樣風度翩翩,儒雅風流,深不可測,其內(nèi)心世界的放縱與貪婪也總會頻頻露怯的。
每個人的那張臉是一片葉子,是一朵花,它總是透示著那些看不見的部分:靈魂的景象,心地的樣貌。
養(yǎng)顏還要先養(yǎng)心。
諦聽采蓮曲
盛夏的正午,久雨初晴,我來到與市區(qū)毗鄰的荷塘。這是一處典型的北方荷塘,方圓足有百余里,縱目遠眺,圓潤肥厚的荷葉托著紅白相間的荷花,一眼望不到盡頭。那盎然的花,有的嬌艷欲滴,開得正盛,纖細的腰肢亭亭玉立支撐著碩大的花朵;也有的紅菡聳立在綠浪之中,待放的花苞似注滿氫氣的氣球,凌空欲飛。而那鋪滿水面,直接云天的青青荷葉上,正有點點水珠在滾動著,如同夜空中閃亮的星星?!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代詩人楊萬里真是把盛夏荷塘的景象寫到了極致。
生活、工作在北方,對中原地區(qū)白洋淀、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等地方的荷花多有光顧。而這些年,利用出差或是采風的機會,對于江南的荷塘也不乏領(lǐng)略。杭州西湖、蘇州拙政園里的荷花讓我多有感悟。我覺得雖然同是“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但北方的荷塘開闊無比,且有高高的楊樹、柳樹做背景,讓荷塘平添了幾許粗獷與野性,而南方的荷塘則顯得嬌小玲瓏,坦蕩素潔,多了幾分柔婉與娟秀。但無論南北各方,只要有荷的地方,便總能營造出一種清幽靜美的氛圍。在荷塘周圍漫步,空氣是清新的,風是涼爽的,冥冥之中,仿佛感到荷花荷葉似在悄悄攢動,喁喁低語,訴說著紅荷與綠葉之間的綿綿情意。
在中國,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荷的實用價值:采蓮子為糧食,挖掘藕根為蔬菜,至少在2700年以前,就已經(jīng)栽培荷花。荷花也稱蓮花、芙蓉,《詩經(jīng)·陳風》中記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薄稘h樂府》中有一首歌唱男女采蓮情趣的民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边@是我國最早直接描繪荷花形象的詩歌。此后,歷朝歷代吟詠荷的詩句不計其數(shù)。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曾有著名的《愛蓮說》,褒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空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弊源?,荷花的文化品格聲譽陡增,在中國可謂童叟盡知。周敦頤對荷花的褒揚,與儒家倡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同出一脈,所以荷花被譽為“花中君子”也是實至名歸的。
盛夏的微風徐徐吹來,隱隱透露出對紅荷綠菡的眷戀,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荷花荷葉的芬芳。徜徉在荷塘邊蜿蜒的小徑之上,隱隱中,仿佛聽到江南的采蓮女蕩著小船吟唱著《采蓮曲》款款而行。我國古代,以《采蓮曲》為題的詠荷詩不勝枚舉,如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崩畎滓矊懙溃骸叭粢圆缮徟φ苫ü踩苏Z。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說來也怪,讀了這么多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采蓮詩,至今卻沒有聽到一首以采蓮為題的歌曲或是樂曲,至少還沒有一首流傳甚廣的這樣的曲調(diào)。思忖再三,我終于悟出,賞菏與采蓮畢竟不是一回事,采蓮首先是一種勞動,特別是在江南,眾多人采蓮的目的是要維持生計。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對于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么樣的辛苦在維持一田蓮,使它開花結(jié)實?!痹谏徧锸斋@的季節(jié),采蓮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勞動,蓮田里沒有可以劃槳撐篙的蓮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爛泥里,還要時時防備田里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蛭。那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竟是蓮農(nóng)辛勤汗水的澆灌,難怪古人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讀罷眾多詠荷、采蓮的詩文,我恍然大悟,北方與南方荷塘的區(qū)別其實并不在于粗獷與妙曼,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時至今日,北方的荷塘仍以觀賞為主,而在江南,還有許多以種蓮、采蓮為生的人,歲歲年年,他們用辛勤與汗水在蓮花與蓮葉之上,書寫著一首辛勞的詩。古人在詩詞歌賦之中,為我們營造出的采蓮女子的款款柔情和暗香浮動的妙曼身姿,或許是當時少許的富家女子在蓮子尚未成熟時,泛舟水上觀賞蓮花,抑或是采些細嫩的荷葉、蓮子嘗鮮吧。但是即便深諳了蓮農(nóng)的辛苦和蓮子的來之不易,每臨荷塘,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時,總會有一曲《采蓮曲》隱約在耳畔縈回。仔細猜摸那曲調(diào)的旋律,卻又若有若無。似乎是《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紅梅贊》、《歡樂頌》……又好像是這諸多曲調(diào)旋律的雜糅,纏綿、婉約、柔曼,伴著淡淡的荷香飄向遠方。是想象?是幻覺?都不對,啊,是天籟之聲!我想,只要守住內(nèi)心深處的一份空靈,面對溫馨柔情的荷塘,任誰都會聽到那一曲天籟之聲的。千百年來,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生活,那么來自天邊的“采蓮曲”,理應是了卻了衣食之憂的普通勞動者美好生活的寫意。
期盼一曲聲情并茂的《采蓮曲》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