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娣
遼寧省開原市中醫(yī)醫(yī)院西醫(yī)內科,遼寧開原 1123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高血壓病發(fā)病率也不斷上升。高血壓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的危險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斑塊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意義。
根據(jù)WHO1999高血壓防治指南: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判為高血壓。選取我院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136例,其中,男89例,女47例;平均年齡46.72歲。健康對照組105例,為常規(guī)體檢人員,其中,男68例,女37例;平均年齡48.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并排除肝腎疾病、腫瘤、嚴重的感染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2.1 標本收集 所有病例均入院后第2天空腹采取靜脈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采用微粒子酶免(MEIA)分析測定。正常血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為6.25~15.00 μmol/L,高于此值稱為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1.2.2 頸動脈斑塊測定標準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是直徑動脈內膜和中膜平滑肌層的厚度。其測定方法為:超聲下檢查距頸總動脈膨大1 cm處,縱切頸總動脈斷面上,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頸總動脈后壁兩條平行亮線之間的距離,內側亮線為內膜與管腔的分界線,外側亮線為中外膜的分界線。
1.2.3 頸動脈異常的判定標準 根據(jù)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將IMT增厚定義為頸動脈系統(tǒng)任一點IMT≥0.09 cm;頸動脈粥樣斑塊定義為IMT>0.11 cm。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均數(shù)比較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原發(fā)性高血壓組頸動脈斑塊陽性率為62.50%。對照組為43.81%,兩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n(%)]
原發(fā)性高血壓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2.15±6.97)μmol/L高于對照組(10.35±5.87)μmol/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7,P<0.05)。
Hcy是一種從蛋氨酸代謝衍生的含巰基氨基酸,近年Bushnell等[1]研究進一步證實Hcy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Hcy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密切。研究表明除遺傳因素、維生素B族缺乏外,性別、種族、藥物都可以導致高半胱氨酸血癥[2]。我們研究表明高半胱氨酸血癥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密切相關,原發(fā)性高血壓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相同[3]。
頸動脈斑塊增厚是一種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chuàng)性指標[4],可作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5]。目前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chuàng)性方法主要有頸動脈超聲、超高速CT和多排螺旋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創(chuàng)傷性檢查包括血管造影、血管內超聲和血管內鏡等,臨床上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的顱外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可靠標志[6]。
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危險因素,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動脈壁內膜是最早累及部位,當斑塊形成并突入管腔時,由于新鮮的頸動脈粥樣斑塊內含大量脂質,并被一薄層纖維膜覆蓋,在血流切應力下很容易破潰形成潰瘍,潰瘍表面血栓形成或斑塊出血造成血管狹窄或閉塞,或發(fā)生栓子脫落形成栓塞。
根據(jù)本組資料顯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檢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頸動脈斑塊與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生密切相關。
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盡早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危險斑塊,及時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盡早進行綜合治療;同時要求患者有效地調整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降低死亡率、避免殘疾、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Bushnell CD,Goldstein LB.Homocysteine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Neurology,2002,59(10):1541-1546.
[2]Hankey GJ,Eikeboom JW.Homocysteine and vascular disease[J].Lancet,1999,354(9176):407-413.
[3]郭健,肖飛,唐志敏.高效液和色譜法測定血漿同型半胱氨酸[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0,23(4):217-219.
[4]Rosa EM,Kramer C,Castro I.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sis and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measured on ultrasonography [J].Arq Bras Cardiol,2003,80(6):589-592.
[5]Tsivgoulis G,Vemmos K,Papamichael C,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J].Stroke,2006,37(7):1913-1916.
[6]Crouse JR,Toole JF,McKinney WM,et al.Risk factors for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y atherosclerosis[J].Stroke,1987,18(6):99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