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礎
(邵陽日報社,湖南邵陽 422000)
做學者型新聞工作者
——聯(lián)系新聞實踐撰寫業(yè)務論文的幾點思考
羅礎
(邵陽日報社,湖南邵陽 422000)
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課題。筆者從1984年3月《邵陽日報》創(chuàng)辦時首批進報社至今,十分注重緊密聯(lián)系新聞實踐進行學術研究,把自己的認知和感悟撰寫成新聞業(yè)務論文,發(fā)表在《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記者》、《新聞戰(zhàn)線》、《中國報業(yè)》、《中國地市報人》等報刊雜志上,總結其做法寫成此文,僅供新聞媒體同仁參考。
撰寫新聞學論文,包括: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中外新聞史、新聞倫理與道德、新聞閱評(評議)、大眾媒介傳播等等。其中,新聞業(yè)務論文包含新聞信息與采寫、媒體編輯與評論、新聞攝影與圖片、廣告策劃與創(chuàng)意等方面經驗體會式文章或解讀性、提示性、質疑性文章等。確定新聞業(yè)務論文選題,既要保證選題新穎而不老套,又要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觀點,如何確定論文選題?
從黨中央有關新精神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選題。選擇新聞業(yè)務論題,既要考慮黨中央及其主要領導所提示的有關新精神、新問題、新要求,又要琢磨在宣傳報道中尚存在著什么有待解決的難點、疑點、熱點問題,還要思考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受眾的期盼。
從新聞報道宣傳實際中選擇研究論題。鑒于新聞報道宣傳是一門政治性而且是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因此,選擇新聞業(yè)務論題時務必面向實際,盡可能選擇一些對實際工作有指導價值的研究課題,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聞報道改革創(chuàng)新的需要,推動新聞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作為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論文選題只能從新聞實踐中來,寫自己做過的,寫自己感受最深的,這樣寫起來容易。例如,各級黨政領導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考察,作為新聞媒體的記者如何搞好黨政領導活動的報道,特別是從中挖掘出新聞“精品”,這是值得探索的重大課題。
從自己新聞實踐的主攻方向和興趣擅長選題。新聞業(yè)務論文選題,切忌脫離實際,好高騖遠,追風逐利,而要扎扎實實,切合實際,兼顧自身的興趣、專長和資料積累等狀況,以及這一選題是否便于展開和創(chuàng)新,是否力所勝任。只有找準契合點和切入點,才能確保研究工作順利進行,完成好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的任務。
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想選擇論題。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由于受篇幅限制,一次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研究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包括進去。要使論文寫得出彩,就得有意識地選擇較小的突破口。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想選題,就是要學會“開口小,深挖掘”。俗話說得好:“掘井掘得深,泉水清又清”,只有深掘“清泉”,才能使讀者“解渴”。
一篇好的新聞業(yè)務論文需要嚴密的邏輯構思,認真的考究態(tài)度和扎實的文字功底等,是對所論證的事物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的認知過程的記錄,將撰寫的論文發(fā)表在報紙或新聞專業(yè)期刊上,更是新聞工作者鉆研之后所得成果的最權威展示。那么,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必須緊密聯(lián)系新聞實踐,突出“三結合”。
材料與觀點的有機結合。大凡論文應具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是從大量材料中引發(fā)出來的結論、見解或觀點,它要求正確、新鮮和深刻;論據,是依據論點需要從所掌握的眾多材料中挑選出來的最能說明并印證論點的材料;論證,即運用可用作論據的材料,通過證明、推理、對比、駁詰等方法來證明論點可以成立的邏輯過程,旨在求得論據與論點的相互結合。
針對性與導向性的有機結合。一篇好論文其立論理應有的放矢,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敢于面對矛盾、問題和質疑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是非分明。與此同時,還得為解決矛盾和問題提出導向性的意見、建議和辦法,從而體現針對性與導向性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論文具有創(chuàng)意,才能提升論文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增強引導力和影響力。
力求新聞業(yè)務研究和新聞實踐有機結合。新聞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為新聞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新聞業(yè)務論文是思考之作,思考又是結合新聞實踐的產物。寫新聞業(yè)務論文,要有感而發(fā),不能無病呻吟。要選擇自己所熟悉的問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做論題;說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論文自然就會別具一格,個性獨特,因而也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
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寫自己經歷過的、感受最深的新聞業(yè)務論文,從某一方面說好寫,從另一方面說難寫。因為要寫出高出一籌的論文,使別人讀后感覺到有新意、有啟發(fā),這就有難度。那么,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要做有心人。作為媒體的編輯記者,每一個報道,每一項策劃,每一個版面,都可以從中找到寫論文的選題,這需要作者從一開始就要做有心人。在現代新聞事業(yè)中,報紙已邁進讀圖時代,新聞攝影越來越顯現出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己新聞攝影的實踐撰寫了《報紙文字記者要在新聞攝影上下功夫》的論文,此文發(fā)表在2010年第9期《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上。筆者總結圖文并重報道“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冒著嚴寒走村串戶慰問新邵“5·31”特大山洪自然災害的受災群眾”、“焦裕祿、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鄭培民深入新寧、城步山區(qū)縣訪貧問苦”等一樁樁新聞事件,把自己攝影采訪的切身經歷作為實證,圍繞“采寫文字新聞和拍攝圖片新聞是現代報紙記者應該掌握的基本功”進行論述,告誡報人:當今,如果沒有新聞圖片的報紙,至少不能稱作一份完整的報紙;如果不能使用照相機的文字記者,至少不能稱作全面的報紙記者。
要勤琢磨多思考。作為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每做一項工作,成績在哪里,問題在哪里,經驗教訓有哪些,如何把新聞做得更好些,怎樣使領導和老百姓都滿意?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只有在思考中領悟真諦,把握規(guī)律,辨明是非,才能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得愈深,觀點積累得愈豐富,論文寫出來的質量就愈高。筆者撰寫《貼近本地實際,做活理論文章——對辦好〈邵陽日報·觀察與研究〉理論版的探索與實踐》、《從推介大祥經驗談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我的記者情結——謹以此文獻給第十一個記者節(jié)》等一批論文,都是緊密聯(lián)系新聞實踐,經過深思熟慮后才寫成的。筆者深深感受到:論文不是日常工作的總結,它比總結高出一籌的就是有“觀點”,不能面面俱到,但要寫深寫透,這就需要勤琢磨多思考。
要多積累資料。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離不開平時的積累。論文需要說理,也需要適當地選用實例,缺乏實例的論文干巴巴的,沒有吸引力。論文要有內容,這就需要積累資料。作為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對于自己采寫過的稿件、編排過的版面、精心制作的標題等,都要收集起來,不僅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用得上,而且在申報新聞職稱、撰寫新聞業(yè)務自傳時也用得上。
要加強學習?,F代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對每一個新聞論題進行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堅持不懈地學習。筆者之所能撰寫出一篇篇論題各具特色、論證材料翔實、寫作角度各異、表現形式多樣的新聞業(yè)務論文,得益于除鉆研新聞理論外,還較系統(tǒng)地學習與新聞交叉相關科學的專業(yè)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