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凱 羅 毅
1.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宜賓 644000;2.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四川宜賓 644000
近年來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其主要是多種炎性介質(zhì)、細胞因子、轉(zhuǎn)錄因子等共同參與的慢性炎性反應。目前變應性鼻炎的治療及其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已成為耳鼻咽喉科醫(yī)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筆者觀察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對變應性鼻炎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對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含量的影響,旨在探討地塞米松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及其免疫學作用機制。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療變應性鼻炎患者64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觀察組64例患者均來自于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參照1997年11月海口會議修訂診斷標準[1]。64例患者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15~66歲,中位年齡29歲。病史0.5~10年,病程2~3.5年,平均1.4年。臨床表現(xiàn)為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伴或不伴嗅覺減退。排除伴有哮喘、肝腎疾病,治療前停用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1個月、停用抗組胺藥和減充血劑1周,無鼻息肉和嚴重鼻中隔偏曲,近期無鼻竇炎和上、下呼吸道感染病史。另選同期入院體檢的6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64例患者自雙側(cè)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5 mg,以5號細長針頭分別注射于兩側(cè)下鼻甲黏膜下1.5 mL,14歲以下患者每側(cè)1 mL。第1周隔日1次,第2周隔2日1次,2周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療法[2]。
所有檢測對象采用ELISA法檢測IFN-γ、IL-6。所有試劑均購自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按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1997年海口療效判定標準,按顯效、有效、無效三級進行評定。評分后按下列公式進行評定療效:癥狀總積分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治療前癥狀總積分×100%,≥51%為顯效,表明癥狀得到明顯緩解;50%~21%為有效,部分癥狀得到緩解;<21%為無效,癥狀無明顯緩解(失隨訪患者和退出患者按無效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完成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經(jīng)兩個療程治療后,顯效40例(62.50%),有效20例(31.25%),無效4例(6.25%),總有效率93.75%。其中28例患者主訴用藥后24 h內(nèi)臨床癥狀如打噴嚏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僅4例(6.25%)患者主訴用藥后出現(xiàn)鼻腔干燥感,未見嗅覺減退和鼻中隔穿孔現(xiàn)象。
觀察組64例患者出現(xiàn)的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伴或不伴嗅覺減退等臨床癥狀及體征經(jīng)治療后,其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s)
注:*P<0.05
觀察時間 噴嚏 鼻癢 鼻塞 流涕 體征治療前 2.4±0.5 2.2±0.7 2.4±0.1 2.6±0.8 1.8±0.6治療后 0.9±0.1* 1.1±0.5* 1.2±0.6* 0.8±0.3* 1.0±0.4*
治療前觀察組的IL-4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IFN-γ的含量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治療后觀察組IL-4、IFN-γ含量與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0.01)。 見表2。
表2 各組IL-4、IFN-γ含量的變化[(±s),ng/mL]
表2 各組IL-4、IFN-γ含量的變化[(±s),n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觀察時間 IL-4 IFN-γ對照組 60 53.15±5.06 65.92±9.20治療組 64 治療前 151.39±8.05# 44.21±7.79治療后 55.30±9.12* 67.03±8.48*
由IgE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變應性鼻炎,其發(fā)病率近年來有明顯增多趨勢,并且常涉及結(jié)膜炎、支氣管哮喘等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與經(jīng)濟負擔[3]。
隨著分子免疫學的進展,近年來,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被進一步了解,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Th亞群)比例失衡可能是變應性疾病發(fā)病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或始動因素[4]。研究表明,體內(nèi)Thl/Th2細胞及其釋放的細胞因子的失衡關系在變應性鼻炎患者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而IL-4和IFN-γ分別是Th2型細胞和Thl型細胞具有代表性的細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或功能性的治療是控制變態(tài)反應強有力的手段。Th細胞增多,其產(chǎn)生的以IL-4為代表的細胞因子增多,IL-4促使B細胞轉(zhuǎn)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IgE和IgG。并促使肥大細胞成熟脫顆粒,釋放遞質(zhì),介導變應性炎癥反應而發(fā)生變應性鼻炎,故在Ⅰ 型超敏反應中起重要作用[5-6]。本研究中,治療前觀察組的IL-4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IFN-γ的含量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提示可能在炎癥發(fā)生時T細胞及B細胞的激活可以抑制Thl細胞產(chǎn)生IFN-γ等細胞因子,體內(nèi)Th1/Th2細胞的平衡被破壞,Th2細胞因子的過度表達,使Thl細胞功能受到抑制[7]。
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可減輕和防止組織對炎癥的反應,防止或抑制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延遲過敏反應,并減輕原發(fā)免疫反應的擴展[8]。本組資料中,治療后觀察組IL-4、IFN-γ含量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恂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地塞米松抑制變應性鼻炎的Th2反應,且可促使亞群的Th向Th1轉(zhuǎn)化,使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病得到阻止。
綜上,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療變應性鼻炎有效率高,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地塞米松通過調(diào)節(jié)IFN-γ、IL-6含量的變化,從而進一步阻止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的發(fā)生。
[1]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2] 徐志鴻,楊成章.Thl/Th2失衡與變應性鼻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8):5l0-512.
[3] 趙分蘭,顧之燕.變應性鼻炎基礎和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34(5):270-271.
[4] 章雪松,謝宗萬.50%葡萄糖加地塞米松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治慢性鼻炎[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2(11):58-59.
[5] 吳革平,章如新,溫武,等.變應性鼻炎大鼠血清IL-10、IFN-γ和IgE的變化及糖皮質(zhì)激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6(10):1157-1158.
[6] 吳革平,章如新,溫武,等.地塞米松對實驗性變應性鼻炎動物血清IgE、IL-4和IL-17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14(2):69-70.
[7] Bousguet J, Vauwenberge P, Khaltaev N.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 2(6) : 147-334.
[8] 楊繼芳,劉濤.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對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含量的影響 [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0,26(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