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三
(上海博物館中國少數(shù)民族工藝館,上海200000)
河南民俗遺存甚多,從中可獲得對中國古史不少問題的物證與啟示。以淮陽泥玩具“泥狗狗”為例,它雖有各種形象,最典型的莫過于“人祖猴”(見圖1):軀體長、兩腿短,渾身有毛、面目黑瘦,既像人,又像猴。據(jù)泥塑老藝人講:“人祖猴”同奇鳥怪獸一樣,都是人祖爺(伏羲氏)和人祖姑娘(女媧氏)造的。此說雖道出了“人祖猴”民間美術(shù)傳說的歷史淵源,卻未能說明何以要將其捏成半人半猴之形象。與河南民俗美術(shù)相關(guān)的“桑園古風(fēng)”、人祖伏羲及河南民俗中的“三足蟾”傳說等,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就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學(xué)界已有的關(guān)于河南民俗美術(shù)的研究多集中于民俗傳說、宗教神話、文化審美、風(fēng)格造型等方面[1-7],而對于河南民俗美術(shù)的物象分析及其物證的歷史溯源卻較少涉及。本文將主要通過對河南民俗美術(shù)發(fā)展過程的梳理來探尋其歷史淵源,進而考察中國民俗傳統(tǒng)中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從物證分析中窺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典型事物的遺影。
圖1 人祖猴
王國維撰《觀堂集林》卷九《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文曰:“夒、羞、柔三字,古音同部,故互相通借。此稱‘高祖夒’……則夒必為殷先祖之最顯赫者。以聲類求之,蓋即帝嚳也。帝嚳之名……諸書作嚳或俈者,與夒字聲相近。其或作夋者,則又夒字之訛也?!盵8]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云:“夒字本來是動物的名稱,《說文》說:‘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母猴一稱獼猴,又一稱沐猴,大約就是猩猩(Orang-utan)。殷人稱這種動物為他們的‘高祖’,可見得這種動物在初一定是殷人的圖騰?!盵9]
嚳其實是后人捧出來的尊神。據(jù)《古代公譜》載,起初嚳是黃帝曾孫,“名夋,年十五,佐顓頊,受封于辛”,后代顓頊王天下,“號高辛氏,都亳”(指“西亳”,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境內(nèi))。嚳實是替代北方大神顓頊而起的地方神祇。但是,我國歷史初期種族是復(fù)雜的。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時學(xué)術(shù)氛圍相當(dāng)自由,各學(xué)派互相駁斥,在他們各自稱引古史以申述自己政治理想時,也往往給后人保留了不同體系的部落始祖神話傳說,反映出當(dāng)時在較大王國旁邊還有很多古代氏族的事實。至戰(zhàn)國后期醞釀大統(tǒng)一時代,許多學(xué)者搜集各方傳說拼綴已消亡的古代“一統(tǒng)”理想譜系,此事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時才告完成。《漢書律歷志》所載《世經(jīng)》已按劉歆諸人觀念重編古史譜系。例如古代俊、嚳、高辛、舜四個氏族被揉和為一,而東方太暤(太昊)亦與西南方傳來的伏羲合并成了一個神。原來各自獨立發(fā)展的姜嫄氏(周族始祖)、有娀氏(商祖簡狄之母)、陳鋒氏(帝堯之母)、娵訾氏(月神常羲之母)都被編成帝嚳的四位夫人,帝嚳則被尊崇為至高的皇天上帝。按《華陽國志》卷三所說:“……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钡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是為帝顓頊。”《皇覽》曰:“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邱城南臺陰野中者,又北徑白祀山、東歷廣陽里,徑顓頊冢西?!薄兜弁跏兰o》曰:“顓頊冢葬東郡頓邱城南廣陽里大冢者是也?!薄蹲髠鳌ふ压吣辍吩?“衛(wèi),顓頊之虛也?!薄邦呿溨摗睘榈矍?,在今濮陽縣,史無疑義。同段又說:“陳,太暤之虛。”不論太暤、顓頊、高辛等古神如何混淆不清,他們大體是源自西方向東遷到河南并發(fā)展起來的古氏族首領(lǐng),其發(fā)達之地就在淮陽與濮陽之間的黃淮地帶。[10]淮陽的“人祖猴”可斷為帝嚳(太暤、太昊)的原始圖騰形象。舜、俊、嚳、太暤(昊)本為同一天神之分化,早已為學(xué)術(shù)界悉知,今天淮陽的“人祖猴”應(yīng)當(dāng)就是東方部族始祖神的肖像原型所化。
關(guān)于商人祖先神話,《呂氏春秋·音初篇》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謚。二女愛而爭博之,覆以玉筐,少選,發(fā)而視之,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北音?!贝耸录础对娊?jīng)·玄鳥》所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禮記·月令》曰:“是月也,玄鳥至,以太牢祠于高禖?!薄妒琛吩?“娀簡狄吞鳳子?!兵P子即鳳卵,可知后世的鳳就是玄鳥燕子所化。商民族的始祖神簡狄與圖騰玄鳥生下契。可見今日淮陽泥玩具中的“猴頭燕”(見圖2)就是東夷殷商始祖圖騰遺形,其鳥身背負猴頭形塑像正是夒(嚳)與燕的合形?!短接[》卷九二二引《古今注》:“燕,一名天女,一名鷙鳥。”而《世本·帝系篇》曰:“少昊名契?!薄端沃宰ⅰ吩?“少昊名摯?!惫批v、摯通用。可知少昊與契就是同一神,又是玄鳥化身?!墩摵狻す制妗吩?“禹,禼(契)逆生闿母背而出。”由《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契生發(fā)于背”可知,今日淮陽大鳥背負小鳥之玩具應(yīng)為契(少昊)闿母背生之遺意。
簡狄事實上為殷商族從東夷繼承來的地母神和婚姻神——高禖?!秴问洗呵铩す艠菲份d:“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毕雀琛拜d民”,次歌“玄鳥”,即以玄鳥為生之始也。這玄鳥圖騰是什么神呢?《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薄熬涿ⅰ奔礀|方大神,其形象是“鳥身、素服、玄純”,當(dāng)然就是黑身白肚子的玄燕?!抖Y記·月令》載,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這“高禖”應(yīng)當(dāng)就是“句芒”的語源。商人的傳統(tǒng),每年仲春燕子飛來之時,人們就到始祖母廟去致獻,慶賀春天降臨,祝禱萬物繁茂。《堯典》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薄吨芏Y·地官》有《媒氏》云:“中春,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材信幵A,訴于勝國之社?!币簿褪钦f,簡狄是商族的春神、愛神——春風(fēng)回暖、草木復(fù)蘇、萬物孳繁生長之際,每逢高禖祭祀節(jié)日,青年人受到鼓勵自由戀愛、交合,如果有了戀愛的越規(guī)糾紛,可由社神或高禖神按古代習(xí)慣法調(diào)處。今日淮陽泥偶赤裸裸地表現(xiàn)交合之形,正是原始時代質(zhì)樸戀情的遺風(fēng)。如圖3、圖4所示的“雙頭人”、“兩頭猴”等泥偶形象都表現(xiàn)了這一主題。在大量“人祖猴”造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原始民俗中交合、懷孕、生育的過程。至于“貓拉猴”(見圖5)、“獅馱貓”等,則表現(xiàn)了氏族聯(lián)姻的祈祝之愿。
甲骨文中常見“東母”一詞:“貞,燎于東母,三牛。”(《后上·二十三·七》)“貞,燎于東母,三豕?!?《燕大·十二》)學(xué)者考定“東母”為相對于“西王母”的“東王母”?!秲x禮·覲禮》載,“春朝,天子拜日于東門之外”,“祭日于東”。故稱日神為“東皇”、“東君”?!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笨芍獤|母即太陽之母羲和,她受到商民的敬仰?!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又曰:“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事實上,日中之烏就是燕子(玄鳥),東方始祖簡狄吞燕卵生契,契與帝俊皆鳥首猴身之像,都是古代玄鳥圖騰的意思。東夷商族崇拜太陽,太陽中的黑子早被商族先民附上始祖燕子的含意,因此日中踆烏即商祖玄鳥圖騰?;搓柲嗤婢摺按笱啾承⊙唷?當(dāng)?shù)匾喾Q“負子斑鳩”)(見圖6)正是十日神話之具象,實即“日中十烏”之遺意。此物最多為一大鳥背負九小鳥,全身繪黑彩,就是“射落九日而剩一日”或“十烏輪值升天”之義。順便指出:商族大神俊、舜、“帝嚳名夋”字皆從夊,按《玉篇》釋夊為“行遲貌”,《說文》釋夋為“行夋夋也,一曰倨也”。微直為倨,甚曲為句(勾),如前分析:句芒即玄鳥,其鳥足必然伸不直??磥淼劭”囟ㄍ刃稳瑛B足呈微曲狀,所謂“日中踆烏”即作此蹲踞式。今日淮陽“人祖猴”兩條短足常作不等式樣,應(yīng)為“夒足踆”之遺意。
圖2 猴頭燕
圖6 大燕背小燕
《尚書大傳》曰:“東方之極……榑桑之野,帝大暤,神句芒司之。”榑桑又作扶桑,為十日上下居息之神樹?!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有木,名曰若木?!薄洞蠡谋苯?jīng)》曰:“……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比裟炯捶錾??!叭簟弊职础墩f文》原寫做“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等榑木,叒,木也,象形?!薄澳尽弊止庞小吧!币?,故桑后封于宋,宋從木,即商。跟“?!弊钟嘘P(guān)的事物在中國古代常有特殊的含意。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薄叭羲睉?yīng)為“空桑水”。《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池?!庇帧稏|次二山》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湣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鳖呿湠楸狈剿?,其形貌奇特,后變成主分天下的上帝(此“上帝”取至高無上之意,非基督教等西方宗教中之耶穌)。
“伊尹生空?!?。“伊尹”是商湯的賢相,亦名“摯”,權(quán)力大得可以放逐幼王,從“壽至百歲而卒,葬以王禮”可知,伊尹是具有神性的人。
《括地志》曰:“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亦名空竇,在曲阜縣南女陵山?!笨磥怼翱丈!笔莻ゴ笕宋镎Q生之地或東方部族發(fā)達之地。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曰:“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彼坪酢翱丈!庇质俏鞣剿衽c北方水神爭奪大權(quán)之處。
《天文訓(xùn)》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笨梢姟翱丈!边€可能是天帝行使職權(quán)之所在。
夏啟(即夏后開)出生之地?!短靻枴吩?“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于臺桑?”禹跟九尾狐女在“臺?!彼酵ú⑸聠ⅲ髞韱⒊闪讼某_國國君,“臺桑”應(yīng)為夏周族的神圣祀祖祈子處。
10個太陽上下之處,亦即日夜晦明、時序陰陽分剖之地。雖然史書未明言,我以為扶桑樹下應(yīng)為日母羲和跟帝俊談情說愛并生育10個小太陽的地方。
《淮南子·本經(jīng)篇》曰:“……羿……禽封豨于桑林。”《注》曰:“桑林,湯所禱旱桑山之林。”“封豨出于桑林”疑與顓頊有關(guān)(詳后),而“桑林”應(yīng)該是傳統(tǒng)祈雨的圣地?!吨芏Y·地官》“勝國之社”原注“勝國”為“亡國之社”?!豆攘簜鳌吩?“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辟癖境蓽识肌!抖Y記·郊特牲》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fēng)雨,以達天地之氣。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魯國的亳社按《公羊傳》作“蒲社”,應(yīng)為樹陰覆蓋之處。商周時代社神的祭祀,有時帶有圖騰崇拜的意味,所謂周社、亳社,我推測其應(yīng)變自民族圖騰祭。[11]
桑主、桑虞之意?!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曰:“桑封者,桑主也。”桑木所作之神主?!赌绿熳觽鳌?“天子命桑虞?!卑垂哦Y,人死既葬,還祭于殯宮曰虞,虞主用桑制作,期年練祭乃改用栗,埋桑主。桑主不文,練主則刻而謚之,藏于廟所,常奉祀,此即后世的“祖宗牌位”原型。“祖”字原寫做“且”,源出男性生殖器象征。[12]有人以為此乃“厚誣古人,嘩眾取寵”之說[13],這是不妥當(dāng)?shù)?。生殖器崇拜確實存在于許多古代民族中,包括存在于商族之古代信仰中,今天淮陽人祖廟(太昊陵)中的“子孫窰”、云南劍川石窟的“阿姎白”、瀘沽湖畔的陰洞中“男陽石”、苗族祭祖用糯米粑做男陽行禮如儀等無數(shù)民俗學(xué)材料,都證明生殖崇拜至今仍流傳于民間。桑主用桑木制作應(yīng)同在桑林中高禖祠祈祝子孫繁榮的古老觀念相關(guān)聯(lián)。
鳥名,又名竊脂、桑雇、九鳸、九扈,又是東方大神少暤氏的官名?!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九扈為九農(nóng)正,扈民無淫者也?!薄蹲ⅰ吩?“扈有九種也……扈,止也,止民使不淫放?!边@“扈民無淫者”一語頗值得玩味:農(nóng)官卻分管婚姻訴訟之事!古來“竊脂”皆釋“好盜脂膏”實在是望文生義,其實應(yīng)解為“善偷女人”。按,“扈”有美好、廣大之義:“桑間美好的鳥”又善“竊脂”,當(dāng)然跟商族高禖祠前簡狄搏燕、吞卵受孕的古老觀念一脈相承?!渡胶=?jīng)·中次九經(jīng)》載:“崌山……有鳥焉,狀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御火。”此“竊脂”似乎又是另一種鳥。類似名稱的還有一種“桑鳩”,俗稱“布谷鳥”,至今民間以其鳴聲諧音“快快布谷”而稱之,其諧音當(dāng)即賈逵所謂“趣民收麥”古意。民間又以布谷鳥鳴聲諧音為“光棍好苦”以為笑談,卻正是“扈民無淫者也”的最好注腳。因此我疑古時“桑扈”、“桑鳩”常混淆,其真相應(yīng)是以布谷鳥為高禖神之使者。此義來源甚古。《堯典》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天子所御,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鄭玄注曰:“高辛氏之時,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边@段文字之本意應(yīng)詮釋為:仲春之日,王率領(lǐng)嬪妃祀高禖(簡狄)的節(jié)日里,按照古儀摹仿古鳥獸交尾一樣,在神禖祠前與嬪妃交合,凡此時給君王伴寢之嬪妃,就授以弓矢以示祈子之意。唯有如此解釋才能說明白《禮記·內(nèi)則》所說“國君世子生,射人以?;∨钍噶?,射天地四方”的古俗真相。《注》:“桑弧蓬矢,本太古也,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疏》:“以桑與蓬皆質(zhì)素之物,故知本太古也。蓬是御亂之草,桑,眾木之本?!边@里只有“本太古也”、“桑,眾木之本”兩句有些道理。
正因為桑林中的高禖神祀是古來祈子圣地,所以凡是與“?!弊钟嘘P(guān)的事物也常常帶有某種兩性交歡與繁殖的色彩,故“扶桑樹下”應(yīng)即帝俊與羲和戀愛并生育十日的圣地。
《毛詩序》說:“《桑中》,刺奔也。刺衛(wèi)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于世侯在位,亦相竊妻妾,期于幽遠也?!焙芸赡艽颂帯按獭钡木褪乔拔摹疤熳訋泲邋诟叨C祠前交合”之類的風(fēng)俗。君臣男女混交當(dāng)為后世不容?!蹲髠鳌は骞辍份d:“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木’,荀罃辭。”《注》:“桑林,殷天子之樂名?!卑幢砻胬斫?,有可能“殷天子之樂”是亡國之音。宋國保存的殷代古樂是因其“淫放”內(nèi)容而不被人接受?!对娊?jīng)·小雅》有《桑扈》篇《序》謂:“刺幽王也,君臣上下無禮文焉?!笨芍笊虒m廷中表演黃色歌舞是古老傳統(tǒng),靡靡之樂由來已久。
看來,戰(zhàn)國時代所傳“衛(wèi),顓頊之墟,陳太暤之墟”歷來繼承著亳社、高禖神祠的傳統(tǒng),在高禖神祠旁遍植桑林,每逢仲春祀神日,君民同游狂歡、自由野合,祈祝民阜物豐、部族昌盛,并非只為宣淫放蕩。
豫東原系鄭衛(wèi)之地。河南??h(也多“泥狗狗”)傍衛(wèi)河,即孔夫子批判“鄭衛(wèi)淫風(fēng)”舊地??鬃邮欠饨ǘY教倡導(dǎo)人,“刪詩三千”最忌“靡靡之音”。如今,健康樸實的民俗民情依舊存在于中原一角,不能不說是歷史奇跡,也證明了民俗文藝的持久生命力?!吧ig”實際是淵源甚古的戀愛生育隱喻——流傳在淮陽魯臺集的“秋胡戲妻”即發(fā)生在桑園之中。事實上,這反映了古風(fēng)被新儀取代的交替時期社會觀念的變化。如著名的漢代樂府詩《陌上?!芬彩菍懨琅亓_敷在桑園受到調(diào)戲:“使君”在桑園中愛慕羅敷美貌遂“相約”而遭到拒絕。值得注意的是,羅敷并非對使君“嚴辭痛斥”,如秋胡妻,而是巧妙地用盛夸其夫為侍中郎以拒之。大約羅敷拒絕“使君”的追求并非如后人理解是出于厭惡,而是古代在高禖祠前桑林中對前來追逐狂歡者婉轉(zhuǎn)辭謝以期待更理想的郎君出現(xiàn)。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來到桑園本來就不是去勞動,惹得路人艷羨競爭,她也根本就沒有什么丈夫!秦羅敷與“使君”的桑園調(diào)笑并未超越古風(fēng),卻不合新儀,故后人以漢儒觀念誤解了。
流傳在河北一帶的著名評劇《劉巧團圓》也是在桑林中展現(xiàn)劉巧自由戀愛情節(jié),雖是新編戲劇,卻是傳統(tǒng)觀念的延續(xù)。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桑間濮上”故事?!抖Y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于此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巳而自沉于濮水。后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是之謂也;桑間在濮陽南?!惫佩ш栐诮窈幽匣h東北?!稘h書·地理志》:“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后言淫風(fēng),輒假稱之。”封建衛(wèi)道士雖貶斥民間情歌數(shù)千年,但是世事滄桑,濮水地區(qū)至今仍然可聞曠男怨女的纏綿情歌。
綜上各例,誠如顧頡剛先生所言:“中原舊俗,有高禖之祭與桑間、濮上之音……惜自秦、漢以來,已為潔誠之德與貞淫之辨汰除凈盡,不可知矣?!盵14]今日淮陽民俗遺物之珍貴不應(yīng)再受封建陋見壓制,而應(yīng)給予科學(xué)評價。今日流傳的淮陽泥偶正是古昔“仲春三月奔不禁”的遺存。古人在三月祭祀高禖神時,不僅塑造泥偶獻神祈子,而且青年男女在高禖祠周圍的桑林中盡情戀愛野合,這不只是愛情問題,更是必須擔(dān)負的部落繁衍的社會責(zé)任!
這類神禖節(jié)日放縱歡娛的古老風(fēng)俗在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民族中都存在,如希臘神話中的狂歡節(jié)、西亞細亞的愛神伊娜娜等。又如我國湖南湘西僻遠苗族山寨至今仍保留著“春社”的習(xí)俗,屆時,“全寨男女老少圍著透亮篝火,吹起蘆笙,打著木鼓,歡欣起舞。中間三位主舞人,一男性長者裸身,手握盛滿糯米甜酒的葫蘆瓜,另一中年女子、一青年女子亦裸身,舞至酣處,甜酒淋在女子之身,于是這個被視為慶賀全寨人丁興旺的盛會達到了高峰”(《在神秘的湘西土地上》,載1986年4月29日《新民晚報》)。我曾在貴州臺江縣調(diào)查過同類的苗族風(fēng)俗,據(jù)當(dāng)?shù)仃壤细嬷?葫蘆是人的祖先,甜酒撒身象征男女交合之后會豐收和多生娃娃,熱烈的性愛雖被封建禮教所貶斥,卻是原始時代社會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因為它是人們尚未受到后世病態(tài)禮儀桎梏約束的真情表露,更是氏族部落為求群體繁衍昌盛的必需行為?;搓柲嗯甲畛醪⒎菫橥尜p或出售,它們是祀神的禮器或祈子的供物。淮陽泥偶雖然家家都會做,但平日絕沒人制作,只是在人祖廟會前突擊生產(chǎn),廟會上無處不見的各種泥偶,一過節(jié)慶就被拋開了。
今日淮陽太昊陵所祀“人祖伏羲氏”應(yīng)是后世附會而致誤。太昊原本跟伏羲無關(guān),到漢代劉歆以《易系傳》之炮羲(庖羲、伏戲)和神農(nóng)比附《左傳》之太昊、炎帝(見《漢書·律歷志》引《世經(jīng)》),其本意原為借《易傳》以張《左傳》之聲勢。當(dāng)然,伏羲傳說在更早的時期已傳入中原,但直至漢代才被普遍接受。據(jù)近數(shù)十年來史學(xué)界的研究,伏羲女媧實際源出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由西向東傳入中原。自從劉歆把伏羲和太昊附合為一,就被奉為定論,以致一談到伏羲畫卦,大家就會聯(lián)想到河南淮陽的太昊陵?;搓柮耖g亦受文人影響以訛傳訛,居然醞釀出不少傳聞,言之鑿鑿,但是在真正的“人祖猴”形象中找不到伏羲之“蛇身而人首”的特征,可知淮陽太昊陵所奉伏羲已是文明時代被加工改造后的伏羲氏了。在淮陽流傳的民間故事中卻又有許多跟文人古籍和苗瑤民間傳說同型異化的說法,這是頗耐人尋味且必定有其民俗歷史源頭的問題。
學(xué)術(shù)界有“楚苗同源”一說,例如中國歷史博物館原館長俞偉超就寫過《先楚與三苗文化的考古學(xué)推測》等著名論文,認為楚文化與苗族古文化同源。在我看來,學(xué)術(shù)界似乎對楚文化的北方來源研究較多,而對楚文化中的苗族古文化血緣尚少闡明。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統(tǒng)大體可分為伏羲系與槃瓠系兩大系統(tǒng)。伏羲神話源出川青古羌族,槃瓠神話則為古代苗族所創(chuàng)造。這兩系統(tǒng)的神話在今日苗族中都有廣泛流傳,對中國古代文化史及民俗史有深遠影響。
最早提到伏羲的似為莊子,戰(zhàn)國以后伏羲靠著《周易·系傳》等鼓吹成了神圣,可是在春秋之前竟找不見一點伏羲痕跡。關(guān)于女媧,較早見于《楚辭·天問》《山海經(jīng)》及《禮記》等古籍。后人撰集《淮南子·覽冥訓(xùn)》時,伏羲、女媧就以整理天地、創(chuàng)造人類的大神出現(xiàn)了。但是,古籍記載伏羲、女媧原本是分別存在,把他們配合為夫妻已是較晚之事。有許多關(guān)于伏羲出生于雷澤的神話。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边@應(yīng)是雷澤在甘青川阿壩草原沼澤區(qū)域的真實記錄。但關(guān)于雷澤的許多記述則與此大相徑庭。有陜晉說,有山東說,有湘鄂說,甚至有人把伏羲說成是江蘇無錫人!女媧則可能是南方之神,但史籍有互相抵牾的說法。有人把她說成涂山氏,她跟大禹交合生下了啟,這是沒有道理的??傊偶嘘P(guān)于伏羲、女媧的材料特別紛亂。
數(shù)十年來,學(xué)術(shù)界已基本認同《楚辭》《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南方文化都受過苗族古文化的影響。伏羲與女媧躲避洪水、兄妹結(jié)婚傳下人種等故事,不僅在今日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普遍流傳,就是在河南淮陽也可采集到幾乎相同的故事。[15-16]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論:許多古文化真貌因部落斗爭被消滅了。當(dāng)秦漢方士與儒生編撰古史以建立正統(tǒng)時,就把西南民族傳來的故事采集利用,進而流播四方?;搓柕奶涣旯┓罘巳嘶噬裣?,本地民間傳說把陵內(nèi)埋葬的頭骨(是否真有此物仍是個謎,并未經(jīng)考古驗證)歸于孔子所鑒定,正說明這“水上漂來的”不明頭骨只有借助“孔子是圣人,當(dāng)然不會錯”的迷信才得以確立流傳。舊稱淮陽附近另有女媧廟(人祖奶奶廟,在今河南省西華縣境內(nèi)),且每年有婦女繞村莊撒灶灰以象征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舊儀,可知此說流傳已很古老。直接寫到此事的古籍如五代后蜀杜光庭《錄異記》卷八載:“陳州為太昊之墟,東關(guān)城內(nèi)有伏羲女媧廟……東關(guān)外有伏羲墓,以鐵錮之,觸犯不得。時人為之翁婆墓?!笨梢姰?dāng)日太昊陵不是今日模樣,而是伏羲女媧并祀。我疑雖然戰(zhàn)國已有“陳太暤之墟”及《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的說法,但淮陽的太昊陵專門供奉伏羲可能是后世追建的,至少五代以前尚未見記載?!豆沤駡D書集成·山川典》卷二十六:“據(jù)《山水圖經(jīng)》繹山之西南為鳧山,太暤之祠在焉,太暤即太昊。今土人皆呼人祖廟,又以女皇合為夫婦,言天下后世之人皆所自出,真野人語也?!庇郑山鹈鞑吣?1196)田肇《鳧山人祖廟碑記》知“野人語”也流傳很久了。繹山、鳧山均在今山東鄒縣境內(nèi),因此,最初的人祖廟可能在山東鄒縣,而并不在淮陽。至少兩地可能都有一座人祖廟。至今與淮陽鄰近的西華縣還有“女媧城”遺址,女媧大概是后來“嫁”到淮陽來的吧?最早的太昊陵也不一定是人祖廟,那只是漢代人把伏羲跟帝嚳合二為一以后的事。惟其如此,才能解釋淮陽“人祖猴”泥偶為何絲毫不像伏羲“人頭蛇身”之形象。今日淮陽縣文化館另有收藏的“人首蛇身泥俑”應(yīng)為伏羲像,但觀其風(fēng)格并不古樸,很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傳說捏造的,缺乏民俗依據(jù),所以始終流傳不廣。《莊子》中涉及女媧之事應(yīng)是源自苗族南遷前所留影響。《楚辭·天問》也對女媧發(fā)表過議論,看來楚文化仍主要是由荊山以北的中原古族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楚苗同源”是事實,為何公元前6世紀的屈原對同一族源的女媧傳說不甚了然呢?我認為,楚地曾受過苗族古文化很深的影響,但楚苗未必是同族、同源。
西南民族中傳來的伏羲、女媧故事,在漢儒杜撰古史的背景下被編入了中原神話譜系,又因其“始祖神蕃育人種”這一主題跟“宛丘高禖”同義而合流,受到淮陽古代民眾承認和歡迎,伏羲就跨進了太昊陵廟堂。
淮陽流傳的民間故事中的伏羲是雷神兒子之說,應(yīng)出自《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并受《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等記載之影響。
伏羲的神性表現(xiàn)之一,就是能攀援天梯以登天。古籍載,若木、三桑、槃木、尋木、建木等都是登天之梯。結(jié)合苗族伏羲、女媧出生于葫蘆并攀援葫蘆藤上天的故事,我疑“扶?!北驹撚小昂J盤繞巨?!敝x??傊袢栈搓柼涣晁芊讼駪?yīng)改為人首蛇身與女媧交尾以象征“人祖”本義,更應(yīng)做成攀援桑樹上葫蘆藤之狀,背景則應(yīng)是旸谷大海十日升降,如此才合典故。
西南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伏羲神話在傳入中原的同時,也把盤古神話傳來了。學(xué)術(shù)界多已承認“盤古氏”源出古苗族系的“槃瓠”與炎黃族系的“燭龍”相融合。槃瓠事跡見于《后漢書·南蠻傳》及《三才圖會》。李賢注引《魏畧》:“高辛氏有老婦,居王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繭,婦人盛瓠中,覆之以槃,俄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槃瓠?!苯袢彰缱宓貐^(qū)流傳故事與此相同,惟耳中挑出之物非繭,而是“金蟲”,應(yīng)為蠶。《南蠻傳》有關(guān)于黃狗戰(zhàn)勝強敵而娶公主、公主覆以大缸讓狗變成狗頭人的故事,這類故事在浙江福建的畬族中亦廣泛傳播(畬族與苗族同源),并有《盤王圖》(祖圖)傳世。類似的故事情節(jié)在河南淮陽也已收集到,足證淮陽人祖廟反映了從古苗族傳來的伏羲與槃瓠兩系統(tǒng)交互影響的古老神話觀念。神話中的“吳將軍”之說,可能是古苗族觀念通過楚族間接傳到淮陽(楚與吳是世仇,而淮陽曾是楚都城)。其傳入時間不會晚于漢代,也不會早于戰(zhàn)國。今天流傳于苗族繡品中的槃瓠之像就是龍狗互化之形。所謂“麒麟”之形和“獅子舞繡球”之形,實際上都是從苗族槃瓠那長毛龍狗原型蛻變而來。“獅子舞繡球”與“龍戲珠”一樣,原本就是部族圖騰撫育和保護所生之卵的意思。從苗族關(guān)于尨和槃瓠的傳說與傳承形象中,都可見到尨或槃瓠生蛋、護蛋以及從蛋中化育出幼仔的過程。今日舞獅及各地石獅一律作雄獅玩球、雌獅戲仔之形,其實兩者都是槃瓠育子這一遠古圖騰形象遺影。流傳于北方的民間布老虎、虎枕、虎帽、虎鞋等,雖或另有來歷、另有寓意,但至少今日習(xí)見的獅虎玩具在群眾心目中都成了祈福求子的吉祥物象。苗族獨有的槃瓠按苗語其意為“虎狗”,正是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尨,犬之多毛者”[17]的狗之原形。今日苗族兒童戴狗冠、穿馬褂,上繡古風(fēng)紋樣亦有狗形,且必是“多毛”之槃瓠形。奇妙的是:河南有些兒童馬褂的款式和繡紋竟與貴州苗族物品一模一樣!只能判定這是歷史姻緣文化播遷的結(jié)果。我們研究某些古老紋樣的意匠不應(yīng)局限于表面審美印象,而應(yīng)深究其內(nèi)在含義。例如中國人以“龍鳳呈祥”喻男女婚姻就是以訛傳訛的典型,其實“龍鳳呈祥”根本不是男女婚戀之詞,而是中國遠古西羌部族(龍圖騰)向東部發(fā)展,而東夷部族(鳳圖騰)向西擴張,兩大部族在中原展開數(shù)千年酷烈斗爭,終于融合成統(tǒng)一的“華夏民族”,這“分則兩傷,合則共榮”的慘痛歷史教訓(xùn)在人們心中刻鏤下的印象,凝聚成“龍鳳呈祥”一詞,豈是“兒女情長”之謂!今日苗族繡品中的“龍生子”意匠則是楚帛畫“御龍圖”的真正來源。在淮陽已發(fā)現(xiàn)苗族樂器蘆笙的模型,又有不少跟苗族故事相同的民間傳說。這些現(xiàn)象都啟示我們,就楚苗關(guān)系、遠古苗族由中原向西南山區(qū)遷徙對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遺存及古文化遠距離播遷之影響等作深入研究,其學(xué)術(shù)價值極為重大。
以上談了淮陽泥玩具反映的中原與南方民族古文化的交流問題,但河南民俗更多的是受來自川西北和黃土高原炎黃系統(tǒng)部族文化的影響。例如在《河南古代圖案集》中常見到一種“三足蟾”造型,此物似乎從未引起學(xué)者注意。在大半個中國的民俗傳統(tǒng)中都可見到“三足蟾”:蘇州博物館藏有玉雕“三足蟾”原是“專諸巷”內(nèi)鎮(zhèn)庫之寶,蘇州萬壽宮牌樓上有“三足蟾”象征長壽,鎮(zhèn)江、無錫、南京博物院都有不少“三足蟾”古文物,宜興更多“三足蟾”紫砂陶壺,四川成都附近青城山的“三足蟾”儼然大神造型,西藏有“三足蟾”形酒壺,河南淮陽博物館藏有“三足蟾”大型熏爐。最著名的是“劉海戲金蟾”神話。此傳說雖有多種說法,其源實出川西北古羌族觀念。今天在四川峨眉山,“胡子蛙及其子女的故事”尚廣為流傳,現(xiàn)實中也確有生態(tài)奇特的“峨眉髭蟾”和“琴蛙”。1938年,著名考古學(xué)家曾昭燏在四川彭縣發(fā)掘出一尊陶塑明器坐蟾(陶蛙座)(見圖7),形貌巨大,儼然王者姿態(tài),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
圖7 陶蛙座
據(jù)《金川瑣記》記載,在邛崍山、夾金山及貢嘎山一帶的雪峰上,盛傳有“三足雪蛙”,羌、彝族敬之若神,據(jù)說稍有褻慢雪蛙就會怒發(fā)雪崩。貢嘎山是當(dāng)?shù)厍疾孛褡逍叛龅纳裆?,“三足雪蛙”則是古羌的始祖尊神,源自遠古圖騰崇拜,演化為后世的“劉海戲金蟾”,所以標準的“金蟾”是“玉色三足蟾”,亦即“雪蛙”。華夏集群的黃帝族跟古羌族是姻親部落:“黃帝娶于西陵之子謂之嫘祖?!痹诖ㄎ鞅贬荷侥_下,隨著黃帝族沿岷山、秦嶺向陜豫遷徙,古羌族始祖神話也擴散到東方?!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卑遵R羌是《漢書·西南夷傳》中明確提到的西羌部族之一。治水的鯀實為古羌族圖騰人物。此一支羌族其始祖神話中最奇特的一點就是祖祖輩輩都是由父親“破腹產(chǎn)子”!“破腹”即坼背或破肋。例如禹的出生有三種說法:其一,《歸藏·啟筮》曰:“鯀殛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边@就是說,鯀死后用吳刀剖尸而生出兒子禹。后世吳人也有“吳王劍”、“魚腸劍”等故事。其二,《吳越春秋》曰:“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得薏苡而吞之……剖脅而產(chǎn)高密?!备呙?,即禹。另,《說郛》五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及《蜀王本紀》亦有鯀妻吞珠(或月精)而感生禹之說。其三,《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人間訓(xùn)》有禹生于石(石紐)之說?!蹲ⅰ吩?“禹母修巳感而生禹,坼胸而出?!薄兜弁跏兰o》曰:“修巳背坼而生禹。”
圖騰主義認為,生育是由于圖騰入居婦女體內(nèi),死亡是人返回于自己的氏族圖騰。[18]禹出生神話亦即圖騰轉(zhuǎn)化觀念,否則禹不可能在鯀死后三年從父尸中生出。而禹子啟更是在母親化成石后坼裂而生。據(jù)《竹書紀年》載:“顓頊產(chǎn)伯鯀,是維若陽?!鳖呿準潜狈剿?,上升為上帝。但又有記載稱鯀與顓頊爭帝,失敗而被殛死??磥磉@個部族有兒子弒父篡位或父殛子的古老傳統(tǒng)。所謂父生子神話應(yīng)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男人為確立父系權(quán)威而制造的否定母權(quán)觀念的反映。在民俗學(xué)中多見“產(chǎn)翁制”之說,都是父系為奪取親子繼承權(quán)而編造父生子以欺瞞神人的伎倆。鯀、禹部落應(yī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部落,所謂“父生子”正是古史中這一變革的投影。
或謂鯀與共工就是同一神(音讀緩急而分化成兩名),他本是古羌族水神,所以有治水而水勢益盛或“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之說。水神的形象后來發(fā)展成“玄武”即蛇繞龜之形,源出《左傳·昭公二十年》載:“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藜拔鯙樾??!滨吤酰⑵扌匏?長蛇)。由《淮南子·墬形篇》“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為熙”可知,鯀亦即雷澤中的水神?!妒酚洝は谋炯o》載:“鯀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視鯀治水無狀,殛之于羽山以死”,“鯀死化為黃熊,入于羽淵”。此處熊(或作能)應(yīng)是“似鱉三足”的形象,而非今人意象中“熊”的形象。《拾遺記》載:“鯀自沉于羽淵,化為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為河精……”《搜神記》卷十四由此演化出三則老婦沐浴化黿(或鱉)入深淵的故事也是訛變。如果把“熊”理解為“三足鱉”,其妻修巳(女嬉)是長蛇,兩者結(jié)婚正是龜蛇交尾的“玄武”原型,可知玄武之“龜”本是“熊”,即“三足鱉”,漢朝人誤會為“龜”了。
《吳越春秋》載:“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chǎn)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睋P雄《蜀王本紀》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刳兒坪(原作畔)?!绷碛小佰甯倍睉?yīng)為坼裂母體而降生之意。但是鯀亦稱“崇伯鯀”,或曰“殛于崇山”。夏禹所居曰嵩山,崇、嵩原本一字,鯀禹部落已從川西北遷到河南嵩山了,所以鯀能跟顓頊爭帝(顓頊根據(jù)地在黃河北岸的衛(wèi)地)?!渡胶=?jīng)·中次七山》載:“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笨袼鲋罂嗌皆谏偈疑轿?0公里,可能嵩山西部古代確實存在某種奇異動物。《山海經(jīng)》后文載,泰室之山有瑤草,“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且“上有美石”,此段小結(jié)謂“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這段記載很重要,至少說明在《山海經(jīng)》成書時,嵩山的泰室、少室已有“古冢”傳聞了,這“冢”當(dāng)然是更加古老的神人葬地,而聚土為社祭之處則稱“冢土”。故而嵩山應(yīng)是鯀禹部族東遷河南后的神社所在。今日少室山上確實多美石,紋理變幻如璞玉,沿途俯拾可得。其中最著名的一塊就是“啟母石”,漢人建造的“啟母闕”上刻有一只“三足熊”的形象,果然其形在鱉蟾之間,可知漢代此地傳說鯀禹為“熊”?!稘h書·武帝紀》載:“元豐元年登禮中岳,見夏后啟母石?!绷頁?jù)《名勝志》載:“懷遠縣古涂山有禹會村,石坂下巨石危立,儼然嫗立,人呼啟母石,后人每刲血以祭,至以粉黛妝飾石首。則有兩啟母,更詫異也?!笨芍獑⒛甘恢挂惶帯⒛甘膩須v,《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曰:“禹娶涂氏,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涂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贝藛⒅詾閱?開)者。禹在嵩山治水碰到困難,化出原形鑿石引水,其原形當(dāng)然只能是水族熊而決不會是山中之熊?!痘茨献印ば迍?wù)篇》曰:“禹之治水,以身解于陽盱之河。”陽盱是河伯住處。可見鯀、禹、啟都應(yīng)是水生的“三足熊”。
禹實際上是羌族的社神和高禖神。古者,社用石,高禖亦用石。《說文》曰:“祏,宗廟主也?!薄吨芏Y》有郊宗石室。所以,鯀、禹、啟是父子相傳的羌族高禖神。河南的民俗傳說中有關(guān)鯀禹部落的內(nèi)容是由古羌部族從四川東遷而帶來的。四川西北從岷山到邛崍、貢嘎山一線都是古羌族發(fā)祥之地,真正的“熊”應(yīng)為雪山中的“三足雪蛙”。而“劉海戲金蟾”所戲者即“三足雪蛙”,按世界民俗學(xué)規(guī)律,劉海本身就是“三足熊”的化形,實際就是古羌族的圖騰始祖神熊的化形。禹妻涂山氏在戀愛時是很主動的?!秴问洗呵铩ひ舫酢吩?“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南音。”看來她是用南方民族唱情歌的方式引誘禹來歡會?!秴窃酱呵铩份d:“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可街柙?‘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饕釉?。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睋?jù)《楚辭·天問》,則是禹與涂山氏先在臺桑私通而成夫婦。但以九尾狐作為涂山氏形貌大約是因她自歌“九尾龐龐”而誤會了。羌族之王服飾用九狐尾,這里涂山女用“我家嘉夷”的同族王者出身博得禹的好感,并非涂山女是“九尾狐貍”相貌。按《說文》釋“蜮”曰“短狐也,似鱉三足”,于是后人就把“似鱉三足”的“短狐”附會成狐貍。實際上“蜮”(或作“馘”之音)本意是蝦蟆(即癩蛤蟆),亦即古羌“雪蛙”神形!《詩·夏小正》“四月鳴蜮”,《月令》“孟夏螻蜮鳴”都是指蛤蟆鳴聲??芍碜鳛椤叭阈堋比⒘艘晃弧叭愀蝮 ?,正是“門當(dāng)戶對,同類相親”!“三足熊”是羌族祖神和圖騰原型,正像東夷商族祀太陽而把圖騰燕子附會成“日中踆烏”一樣,古羌族崇拜月亮而把部族圖騰附會成月中蟾影——千年傳說中的月中蟾就是“三足熊”!正因如此,女嬉吞薏苡孕禹及《潛夫論》中“修巳見流星,意感生白帝,父命戎禹……舜乃禪位,世號夏后”之說,就是把流星看做月神之子(月精),這是古羌族的原始圖騰觀念。例如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是氐羌民族后裔,他母親就有夢見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孩子的迷信,所以取名李白、字太白。據(jù)《帝王世紀》載:“世傳禹病偏枯,步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薄盾髯印し窍唷吩?“禹跳湯偏?!备吆噌屧?“跳,偏皆是跛也。”似乎夏商之祖皆為跛足!其實,禹湯并非足病,他們一個是“月中三足熊”后代,一個是“日中踆烏”后代,當(dāng)然都因形貌奇特而被訛傳為跛足了!
嵩山啟母石附近原有一座“豬兒奶奶廟”。塑有女神像,座旁塑著若干小豬。凡祈求生育的婦女都到此廟燒香許愿,并獻小泥娃娃。泥偶多做捧桃式,凡求男者畫紅桃,求女者則畫綠桃(心形),并在泥偶頸部拴紅頭繩。拜過女神奶奶后,返回時沿途用手作吆豬動作,懷揣泥偶,嘴發(fā)“嚕嚕”聲,意為吆著小豬崽回家。如果真生了小孩,就必須到廟中還愿,并呈上小泥偶?!拔母铩敝写藦R被砸,但至今仍有婦女到原廟址空地?zé)闫碜?。近年又有人用紅磚造了一座簡陋小廟,但許多婦女已把泥娃娃轉(zhuǎn)而奉獻到中岳廟的寢殿里去了,因為寢殿里有中岳神的夫人神位。每年在中岳廟寢殿都能收集到大堆小泥偶!查閱景日昣《談嵩》卷二十載:“少姨廟,在少室山東,相傳為啟母涂山氏之妹,有漢安帝時石闕,當(dāng)與啟母廟同時并造者,唐高宗敕令重修?!薄墩勧浴肪砹衷?“壘石為雙垛,孤巋于荒屴叢篁之中者,少姨廟石闕也,今廟廢而闕存矣?!鄙僖虖R有唐楊炯碑,略云:“少姨廟者,《漢書·地理志》嵩高少室之廟也,其神為婦人像者,則故老相傳,云啟母涂山之妹也,則其傳說由來已久。”我認為,這“少姨廟”之來歷有三種可能。
其一,《呂氏春秋·音初》:“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古諸侯嫁女,以侄娣隨嫁,謂之妾媵。上引文涂山之女夸飾自己出身嘉夷貴族身份,則此“妾”應(yīng)該就是其侄娣。又按《左傳·昭公十一年》疏“副室為妾”,則涂山氏女向禹求愛是先用妾媵通款曲。否則,涂山女尚未嫁,何來妾呢?顯然是原始的姊妹同夫。
其二,《舊唐書·禮儀志三》:“(唐)則天號嵩山為神岳,尊嵩山神為天中王,夫人為靈妃。嵩山舊有夏啟及啟母、少室阿姨神廟,咸令預(yù)祈祭……夏后啟為齊圣皇帝,封啟母神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為金闕夫人。”看來武則天有點胡亂封神的癖好:把來歷不明的嵩山君神封為“天中王”,后又改為“神圣天中皇帝”。而把古代名王夏啟及其母、姨作為配祭陪臣,完全本末倒置。但是這“豬兒奶奶”似乎又不光是涂山女之妹妾,按《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焙茱@然,“豬兒奶奶”應(yīng)當(dāng)就是嵩山少室冢土生土長的“豕身人面”屬神之母,她才是當(dāng)?shù)卦紩r期留下的半人半獸神靈的唯一遺形,是真正的古神!
其三,“?!钡牧硪缓x是指高山之巔。嵩山又稱崇山,都是就其崇高而得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引《龍魚河圖》云:“中央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普生。”雖然沒有更多的材料解釋這三個怪名字,那“石玄”顯然是原始山石崇拜的遺意。所謂“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說明嵩山之地自古就有山石崇拜的自然神靈觀念?!吧偈野⒁獭奔仁轻陨酵辽?,很可能就是河南中部的原始地母神。杜佑《通典》:“汾陰后土祠為婦人塑像。武太后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祀焉。開元十一年,有司始遷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別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為之配合,其瀆亂不經(jīng)尤甚矣?!蔽鋭t天亂點鴛鴦雖是一場笑話,但由此原始地母神和后世土地女神傳說的存在事實又一次獲得證明。擴大些看,夏禹部族遷徙從西向東來到河南嵩山地區(qū)能夠站穩(wěn)腳跟的原因之一,就是古羌自然崇拜在嵩山找到了同類原始崇拜觀念的共鳴。禹是母親吞流星而感孕石生的,啟也是母親化石而生的,只不過川西北的石神崇拜搬到了豫中山區(qū)寄附于圣石之上,那嵩山將軍名“石玄”就毫不奇怪了。涂山女應(yīng)當(dāng)就是原始女山神,少室、少姨都是嵩山的山神具象,又何足為怪呢?只不過鯀禹所代表的“三足熊”在跟“豕首人身”神結(jié)合后生出的啟應(yīng)當(dāng)是新一代“混血”神靈了。這種原始信仰能流傳在嵩山地區(qū)而不絕祀,意味深遠。
總之,今日廣泛流傳各地的“三足蟾”,因其祈壽、祈子、祈福而備受群眾歡迎。但追溯其源,則是川西北古羌族高禖神和水神、雷神的演化遺形,它是原始的生殖崇拜遺影,又是后世月中蟾蜍的演義。這“三足熊”隨夏周文化由西向東傳至河南,至今流傳民間。此外,黃土高原夏周民族代表性禮器是鼎,而鼎的原初造型意匠就是“三足熊”那三足哆口的擬形。細看“三足熊”龜形龍首、怒目賁張,正是后世龍的雛型。從仰韶文化所繪紋樣看,龍的原型并非蛇(極少蛇形)而應(yīng)是熊??脊艑W(xué)家所定的“蛙紋”、“人形紋”多半是熊紋、蟾紋。同樣道理,商族繼承東夷“玄鳥生商”圖騰觀念,今日所見龍山黑陶文化典型禮器“鬲”的原初造型意匠就是燕圖騰的“日中三足踆烏”,后世發(fā)展成為“爵”、“斝”而被視為職官身分權(quán)威的象征。由熊發(fā)展成的龍成了夏周族標志,由玄鳥發(fā)展成的鳳則是東夷商族的標志,龍鳳兩大部族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斗爭而趨向融合。在“龍鳳呈祥”的聯(lián)合斗爭中失敗的古苗部族被逐出中原,被迫遷向西南。古苗族既受到龍鳳兩族斗爭、融合的深刻影響,又留下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槃瓠形象——流傳至今的“獅子舞繡球”即由槃瓠和麒麟形象演化而來。
通過對今日淮陽乃至對河南各地民俗美術(shù)遺存的研究,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幾乎全部典型事物的遺影,它們是古史研究領(lǐng)域中的珍貴物證。在這些民俗遺物中可以尋獲打開中國古史紊亂纏結(jié)的鑰匙,更可給藝術(shù)設(shè)計工作者借鑒民俗藝術(shù)以豐富啟迪,我們亦可以從中悟出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真諦——只有植根于民族傳統(tǒng)土壤的藝術(shù)才會有永恒生命力!把河南民間美術(shù)比做“真圖騰、活化石”絕非過譽,祝愿它生機永存!
[1] 劉永立.河南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2] 蕭兵.古代小說與神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3]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呂微,安德明.民間敘事的多樣性[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6.
[5]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6] 趙煥光.河南民間美術(shù)的審美意涵[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5):169.
[7] 邵元珠.淮陽泥泥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及其對現(xiàn)代吉祥物設(shè)計的啟示[J].鄭州輕工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2):30.
[8]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10-211.
[9] 呂思勉,童書業(yè).古史辨(第7冊·上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03.
[10]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3-124.
[11]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神話考[M].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30-68.
[12] [瑞典]高本漢.漢文典[K].潘悟云,楊劍橋,陳重業(yè),等,編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24.
[13]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釋例篇)[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79:585.
[14] 顧頡剛.史林雜識[M].北京:中華書局,1963:119.
[15] 葉兆信.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民間諸神[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49.
[16] 崔嵬.中國的原始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8-9.
[17] 許慎.說文解字[M].班吉慶,王劍,王華寶,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281.
[18] [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xué)、宗教、語言、藝術(shù)和習(xí)俗發(fā)展之研究[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79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