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蜀明
從公元前二三○年到前二二五年(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二年),秦滅韓、趙、魏三國,還把燕趕到了遼東。對于這四國,只有趙,秦用了氣力,其余都象采成熟的果子一般,沒有發(fā)生過什么麻煩。關東六國,只剩齊、楚兩國了。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軍大舉進攻楚國,到公元前二二七年才完全平定楚江南地,前后經過了四年的戰(zhàn)斗。楚實在是秦最大的勁敵。
從歷史中找尋楚國的繁榮
我們講楚的滅亡,應當先回過頭去看看戰(zhàn)國末年楚國的情況。楚國失掉郢都、巫郡、黔中以后,仍是一個大國。滅魯以后,他擁有現(xiàn)在的江、浙、皖、贛四省以及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兩湖東部(其中浙、贛南部經濟文化發(fā)達的程度較差)。楚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國家,能夠出動一百萬左右的軍隊。春秋時的吳人、越人是天下精兵,楚有了吳、越舊地,自然也得了勇敢善戰(zhàn)的兵士。
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掘到楚國東部大城的城址。但是,春申君封邑的建筑物,西漢時司馬遷還親眼看見過,他忍不住贊道:“我到楚國,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大極了!”我們由此可以想到當時吳地的城市是頗為壯觀的。
楚國用黃金制造貨幣。安徽、河南等地都有“鄒爰”、“陳爰”出土,在一大塊的“金爰”上,鑄上有“黔爰”等字樣的小印,多數(shù)是每大塊十六個小印,但也有十七、十八、十九個的。楚國的金幣還有金餅、金質黽貝。此外,還有鏟形的銀布幣、銅貝。從這些貨幣和以前講到的“鄂君啟節(jié)”等來看,楚的商品經濟是相當發(fā)達的。
楚國的文化更是可觀。屈原《天問》提到大量的古史傳說、神話故事,相傳是他看了楚王廟堂上的壁畫而寫的,這可能不確實,但楚國流傳著那么豐富的傳說,卻肯定不成問題。湖南先后出土了兩幅楚帛畫,上面那個御龍而行的人物顯錄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初年帛畫,把天上、人間、地下都畫上了,這無疑是繼承了戰(zhàn)國時的楚國繪畫。
屈原的長詩(賦)在先秦時期獨放異彩,宋玉等人繼承他的詩體,也寫有一些好的作品。這樣精彩的詩歌,在其余六個大國里都沒有出現(xiàn)。念這些作品,要用“楚聲”才特別動聽。西漢還有人會用“楚聲”吟誦。這也是楚文化的特色。
楚國在開礦、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古代江南出產金屬礦物,很有名氣。楚國能用金銀造幣,沒有資源,根本不可能做到。湖北大冶銅綠山發(fā)現(xiàn)楚國銅礦遺址,戰(zhàn)國礦井深五十米以上。楚國的鐵兵器一向有名,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古的鋼劍就是春秋末年楚國的產品,這在以前已經提到了。其他手工業(yè)品,如絲織物、漆器等,楚的產品都極精美,現(xiàn)在已有許多出土的實物可以證明。
秦軍的入侵終結了戰(zhàn)國時期
這個經濟文化發(fā)達的大國在政治上可沒有什么生氣。春申君接待前來求救的平原君時,門客在鞋子上裝上珠子,和趙國客人比闊氣。這些人的見識實在有限得很。黃歇早年出使,上書秦昭王勸他不要攻楚,只是希望秦兵專門去對付韓、魏,讓楚國免掉眼前的壓力。到了考烈王的后期,門客朱英預見韓、魏亡后楚必遭殃。這是不錯的,但春申君除遷都以外,竟沒有救亡的良策。
春申君不但保不了國,而且保不了身。公元前二三八年,考烈王死,幽王年幼即位,舅父李園設下陰謀,殺死春申君。朱英預先看到這個事變的可能性,勸春申君先殺李園。春申君不信,果然遭了別人的毒手。此后,楚的國政更加混亂。幽王在位十年而死,弟郝即位,庶兄負芻(chu)殺郝奪位。這個負芻便是楚的末代君主。
楚人不做一點興國的工作,幾乎是坐在那里等待滅亡。然而秦要滅楚,仍舊很不容易。公元前二二五年,秦王政問王翦,滅楚要用多少兵力。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問少壯派的李信,李信說二十萬人就夠了。秦王就派李信、蒙恬領兵二十萬攻楚。
李信、蒙恬分兵兩路,李信攻平輿(現(xiàn)在的河南平輿北), 蒙恬攻寢(現(xiàn)在的安徽臨泉),大破楚軍。李信東進,又打了一個勝仗,掉過頭去,向西靠攏蒙恬軍。楚兵跟在他的背后,經過三日三夜急行軍,追上秦軍,一個猛撲,大破李信軍。侵入楚境的秦軍損失太大,只得撤走。這是秦軍許多年來不曾有過的失敗。
秦王政沒法,只得再去求教王翦:王翦堅持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只得應允。王翦臨走,向秦王要了多處田地、房屋、園池,說要給子孫做產業(yè)。到了函谷關,又派幾批使者去要良田美宅。有人批評他太過分。其實他是有用意的。六十萬人是秦的全部兵力,秦王多疑,多要田宅是表示并沒有政治野心,使秦王不生疑心。
楚國聽得王翦前來,也出動全部兵力,抵御秦兵。王翦到了前方,命部下構筑工事,采取守勢,不準出戰(zhàn)。楚兵屢次挑戰(zhàn),他都不理不睬,只給兵士吃飽睡好,養(yǎng)足氣力。過了許多日子,王翦見兵士沒有事情好做,經常練習投石、跳灰,作為消遣,知道兵力已足,可以用了。
這時已在公元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兵見秦兵久不出戰(zhàn),以為王翦根本不想進攻,覺得不需要把大量軍隊駐扎在靠近邊境的地方,開始向東面轉移兵力。王翦抓住這個戰(zhàn)機,突熱進攻,攻占楚舊都陳,進到平輿,大破楚軍。楚國大將項燕收拾殘部,向東退到蘄(qi,現(xiàn)在的安徽宿縣東南)的南面,被秦軍追到,激戰(zhàn)陣亡。楚軍的有組織抵抗從此基本結束,但各地的零星抵抗還繼續(xù)進行,否則秦軍征服全楚就不必再費許多時間了。
公元前二二三年,秦軍打破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滅了楚國。又過了一年,秦軍平定江南,完成了征服全楚的戰(zhàn)爭。
這種戰(zhàn)爭的客觀效果是統(tǒng)一,但當時實行的是征服。春申君勸秦昭王不要忘記韓、魏是秦的世仇,曾指出兩國不僅在戰(zhàn)場上損失了大量人口,而且父子老弱被擄放逐的充塞道路,流亡異鄉(xiāng)做奴隸的不計其數(shù)。春申君說的是韓、魏,秦對別國也不會客氣。戰(zhàn)國歷史上常有“出其人”的記載,就是攻占了城市,把里面的居民都趕到別地方去。戰(zhàn)國后期這種記載少了,特別是秦滅六國,都是在短期間占領大片土地,不大可能這樣做。但是秦國各級統(tǒng)治者,包括小小的差役在內,都把六國的人看做被征服者,在征發(fā)他們服勞役、兵役時,常常加以虐待。這些情形,歷史上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統(tǒng)一是好事,但統(tǒng)一以后,六國從失掉權勢的貴族到貧苦的人民,都有強烈的反秦的感情。這在楚國,有一位南公,說過一句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有人說是三戶人家;有人說是指昭、屈、景三族;有人說是指在現(xiàn)在河南淅川的一個小地方,我看很可能是一句雙關語,兼有一、三兩層意思。總之,南公是說:不論楚被打擊到什么程度,總會起來報仇雪恥。他的話說對了,秦朝末年,起義亡秦的陳勝、吳廣、劉邦、項羽不都是楚人嗎?然而楚國畢竟沒有再建,其他各國也沒有再建,因為人民要統(tǒng)一,不要分裂;人民不要暴政,要得到一個可以安居樂業(yè)的環(huán)境。
楚亡以后,還有一個齊國。齊國的統(tǒng)治者很是愚蠢,他們眼睜睜看著五國相繼滅亡,竟以為與自己沒有關系。公元二二一年,秦兵突然從燕南下,齊人還沒有考慮應該怎么辦,秦兵已經進入臨淄,滅掉了齊國。
就這樣,戰(zhàn)國時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