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黑龍江省農科院 園藝分院,哈爾濱 150069)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的加快,人們對環(huán)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需要美觀的園林景觀、綠化率的增加,更需要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提高植物群落的質量,豐富城市生態(tài)功能,已經是目前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省地處東北高寒地區(qū),低溫成為影響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限制了園林花卉種類的發(fā)展,導致了品種的單一性。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就是要增加豐富的植物材料。相比一年生草花,多年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能節(jié)約管理成本,具有更好的生態(tài)適應性和更高的生態(tài)效益及經濟效益。
萱草屬(Hemerocallis)品種資源豐富,有些種類具有優(yōu)良的抗寒性、觀賞性和耐粗放性管理等特性,可以在北方地區(qū)城市園林綠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本試驗著眼于對優(yōu)良萱草品種的引種篩選和抗性的研究。
哈爾濱地區(qū)氣候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哈爾濱年平均溫度3.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3.2℃~-24.8℃,最低氣溫可達-32℃。
萱草的引種重點是引進能夠適應哈爾濱氣候條件特點,特別是冬季無凍害,能夠安全越冬的種類。本試驗品種主要引自北京,詳見表1。
引種栽培試驗地位于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院內。對引種到試驗地的地被植物按一定的株、行距進行分栽。
抗性觀測主要包括抗寒性、抗病蟲害觀測。在未加任何人工措施的基礎上,對引進的萱草品種在本地的抗逆性進行了觀測,觀測的內容主要是形態(tài)學上的表現(xiàn)。
表1萱草品種引種一覽表
1.3.1 露地越冬觀測
采用隨機調查方法,調查株數(shù)為100株,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冬季極端低溫出現(xiàn)后2~3d氣溫回升時即1月中下旬;第二階段在樹木萌芽之后出現(xiàn)倒春寒過后2~3d氣溫回升時。評價標準見表2和表3。
表2單株植物抗寒性評價標準
表3萱草總體抗寒性評價標準
1.3.2 抗病蟲能力觀測
采用隨機取樣方法,在植物整個生長季節(jié)((4月初—10中旬)進行調查,調查株數(shù)為100株,每周調查1次,發(fā)現(xiàn)受害癥狀時立即對所有植株進行普遍調查。通過形態(tài)特征評價引進宿根花卉的抗病能力,抗病害評價標準見表4。
表4萱草抗病性評價標準
通過連續(xù)3年的觀測,引進品種在哈爾濱地區(qū)的表現(xiàn)基木與引種地一致,沒有表現(xiàn)出觀賞性狀退化的現(xiàn)象。從物候期觀測來看,多數(shù)品種都能在哈爾濱地區(qū)完成生育周期。
2.2.1 抗寒性的觀察
結果如表5所示,2007年末至2008年初,哈爾濱最低為-28℃,除了橙花萱草和“紫泉”萱草表現(xiàn)出了受凍現(xiàn)象,其他品種在哈爾濱都能安全越冬。但在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哈爾濱出現(xiàn)了罕見的低溫天氣,低于-30℃的天氣持續(xù)了7天,引進的部分品種大部分有受凍現(xiàn)象,橙花萱草和“紫泉”萱草嚴重受凍。少部分從表5可以看出,萱草總體抗寒性等級6個為I級,3個為II, 2個為III級。其中“海爾范”雜種萱草和“櫻桃頰”雜種萱草抗寒性最強。
表5萱草的抗寒性評價結果
注:抗寒性平均指數(shù)為3年觀測的平均值。
2.2.2 抗病蟲害性的觀察
3年的觀察結果表明:大部分品種沒有發(fā)生病害,發(fā)生病害的品種具體見表6。
表6萱草品種病害發(fā)生情況
從生物學特性觀測結果來看,萱草的品種都能表現(xiàn)出引種地的觀賞特性,無退化現(xiàn)象發(fā)生。從抗性觀測的結果來看,多數(shù)品種在哈爾濱的適應性都比較強。有一些品種在抗寒性和抗病蟲害方面較差,但是通過采取適當?shù)姆雷o措施,基本上都能適應哈爾濱的生長環(huán)境。
[1]楊珍珍,仰水忠,汪天,等.桉樹在合肥地區(qū)引種及抗寒性試驗的初步研究[J].桉樹科技,2009,(1):26~29.
[2]歐祖蘭,曹福亮.植物耐熱性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8,(1):1~5.
[3]武維華.植物生理學(第一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30.
[4]郭彩霞,陳法志,姚中華,等.武漢地區(qū)露地宿根花卉引種及抗性觀測[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1):57~60.
[5]黎海利,董麗.萱草種質資源研究概況[J].北方園藝,2007,(8):58~60.
[6]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14卷)[R].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7]張少艾,李潔.萱草屬植物的種質資源研究[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5,13(3):181~186.
[8]孔紅,王慶瑞.甘肅萱草屬新變種[J].廣西植物,1996,16(4):303~304.
[9]Saito H, Nakano M. Flowcytometric analysis of partially synchronized suspension cultures of llemerocallis hvbrida[J].Plant biotechnology,2001,18(3):229~231.
[10]Tomkins J P, Wood T C. Evaluation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daylily (H emerocallis spp.)[J].Theor Appl Genet,2001,(102):4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