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明
(揚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服裝設計職業(yè)技術教育分層學習的教學策略
高秀明
(揚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本文在Marton和S?lj?表層學習和深層學習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了服裝設計教育的教學策略框架,并且指出了策略框架的實施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學習,提高服裝設計的綜合能力。
服裝設計;深層學習;教學策略
本文提出了一個在服裝設計職業(yè)技術教育中,根據(jù)淺層和深層學習過程,進行教學的策略框架,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服裝設計職業(yè)技術教學的效率。第一,它揭示了在服裝設計職業(yè)技術教學中,由淺層學習到深層學習的過程特征,通過鼓勵深層學習,從而發(fā)展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框架。第二,從事服裝設計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教師可以受益于本框架所提供的策略,從而提高服裝設計專業(yè)的教學質量。
本研究分析了淺層學習和深層學習的過程,突出和強調了影響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習過程的不同因素。研究的目的是把理論框架應用在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即三年的教學課程安排。
1976年Marton和S?lj?最早進行了表層學習方法( a surface approach)和深層學習方法(a deep approach)方法的研究。
表層學習把學習重點放在互不關聯(lián)的部分,把相互關聯(lián)的部分割裂開來,重點關注的是最基本的知識,盡可能準確地去復制這些基本知識。表層學習是一種記憶型學習,或者說是一種信息復制型學習,學習者把記住知識和再現(xiàn)材料作為最終學習目的。[1]
深層學習是以理解思想和探尋意義為目的。如把學習任務與自己的經歷和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論據(jù)和論點既進行聯(lián)系又加以區(qū)分,找出規(guī)律以及潛在原理,找出所學內容與整體的關系,形成假設,用理論闡述,并把所掌握的知識、同一課程中其他部分內容、其他課程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關注各個論據(jù)的意義、要旨和相互關系。深層學習體現(xiàn)為學習者親身致力于運用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如廣泛閱讀、批判性思考、多元視野、整合資源、交流思想、意義探尋、把單個的信息與整體的結構相聯(lián)系、把知識應用于真實世界等,以達到對學習材料的理解。
從學習性質上看,深層學習是一種理解性學習,學習者能通過學習內容的事實和細節(jié)把握主旨和大意,挖掘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意義。從學習動機來看,深層學習由學習者的內在動機所驅動,對所學內容本身有內在興趣,是主動式學習。從學習類型來看,深層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深入鉆研、學用結合的高級型學習,運用高于熟記的高級心智進行學習的活動,將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整合為一體,并且反思學習自己的學習經驗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從學習的效果來看,深層學習能夠導致學習者在知識、態(tài)度、技能等方面的整體改變,使學習者在身體、智力、情感、審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獲得全面成長。[2]
在服裝企業(yè)中圍繞服裝產品的產出有多種工作種類:服裝設計師、服裝制版師和服裝制作師等等。服裝設計專業(yè)教育是為社會輸送服裝設計人才。服裝設計是以人體為目的、以面料為材料的造型藝術,是對面料的具體操作,產生著裝于人體的可視形態(tài),從可視形態(tài)中顯現(xiàn)服裝設計師的概念性內容的過程。因此,服裝設計具有實踐性、技能性、視覺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在將面料轉變成可視形態(tài)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師、服裝制版師和服裝制作師共同參與,因此,服裝產品的技能部分服裝設計師可以交給服裝制版師和服裝制作師完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服裝設計師不需要懂得技能。如果服裝設計師不懂技能,那么他的設計將是空中樓閣。照此推理,服裝設計專業(yè)教育的側重點應該集中于設計實踐性、視覺性和概念性,技能性服務于視覺性和概念性。
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培養(yǎng)過程是了解、感知和認知的過程。第一個階段基本知識的獲得,代表了一種表層水平的理解,是對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記憶。第二個階段是服裝設計實踐性,是通過訓練和練習實現(xiàn)的。經過以上兩個階段學習,學生形成了對服裝材料的一種“知其所以然”的知識,但還只是在有限的表層基礎之上,不屬于深層學習的狀態(tài)。第三階段視覺的概念化,代表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和對使用材料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促進對學科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使用,即深層學習。如果缺乏深層學習,學生將僅僅是模仿教師,而不是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從表層向上發(fā)展就需要教學策略的支持。無論是服裝專業(yè)課程設置安排,還是教師根據(jù)課程安排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都要有目的地使學生的學習從淺層轉向深層。學生在三年專業(yè)學習中,需要不斷地完成由淺入深的設計任務。各種熟悉的任務用于建構表層理解水平,它們是完成新的以及創(chuàng)新任務的基礎,這些新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新近獲取的技能和知識,并激發(fā)他們的高級思維。新的復雜任務要求學生在有關主題的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知識,將這一信息與新近掌握的信息以多種方式組織起來。課程安排和學習任務的策略如下:
(1)策略A:要求學生獲得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學生收集信息的目的是為了在作品中再現(xiàn)。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對知識的記憶。評判標準完全從學生作品中體現(xiàn)的藝術造型規(guī)律考量。
(2)策略B:要求學生注重實驗設計的過程中獲得了多少,同時要求學生提高技術上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得部分來源教師、技術員和同學交流,部分來源于學生收集信息和回顧信息。任務的實踐是為了改進設計過程。
(3)策略C:通過設計、實驗和制作,提高學生的設計視覺過程。學生在視覺研究過程中將相關理念聯(lián)系起來。為了進一步改進理念,學生與教師、技術員和同學交流。在此過程中,主要考量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視覺美感的發(fā)現(xiàn)和提高,次要考量學生在制造物上的技術能力。
(4)策略D:要求學生集中于視覺概念過程。通過設計、實驗和制作,提高自我視覺概念。在設計過程中與教師、技術員和同學的交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批評能力和概念的思考技巧。此時,最終作品的技能體現(xiàn)不重要,視覺概念是考量的重要標準??偨Y表格如下:
表1 服裝課程安排意圖和學習任務策略
以上的策略框架不是依時間順序的排列,而是空間上的架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在三年專業(yè)培養(yǎng)過程,不斷循環(huán),螺旋上升。
將表層學習轉化為深層學習,不能忽視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可以幫助個體創(chuàng)造新的秩序,把分開的部分組合起來,然后組裝或重新組裝模式。
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第一年是關鍵時期。學生學習專業(yè)的第一年,對專業(yè)的了解就像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大。如果教育不當,將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陷入已經形成的模式中。一年級學生既有對專業(yè)的渴望,又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膽,因此首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在布置學習任務中,將想象力的培養(yǎng)作為任務的目的,引導學生突破服裝服務于人體的限制,而是以人體為支架,通過夸張、扭曲、變形等任意手法和手段,塑造任意形態(tài)。在一年級想象力訓練的基礎上,學生進入二年級學習,此時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將所有的精力沿著自己的個性方向發(fā)展。服裝的品種的分類有多種,按性別分:男裝和女裝;按年齡分:童裝、青年裝和老年裝;按場合分:禮服、正裝和休閑裝等;按風格分:經典、浪漫、都市、鄉(xiāng)村等等。進入三年級,學生在設計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已經明白地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樣的服裝設計,因此學習的目標沿著將來的就業(yè)方向努力。
激發(fā)探究和創(chuàng)造力的任務刺激深層學習。學生的資源包括:網(wǎng)絡信息、能夠引起聯(lián)想的圖片和照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新聞事件等等。這些資源是建構與專題作業(yè)相關的知識基礎。學生圍繞專題,檢索和收集以往的知識,通過推理區(qū)分有用和無用的信息,并將知識拼接起來,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最終獲得一個新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基于問題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情境。通過新的復雜任務,學生能夠探尋自己正在運用的過程,而不是探尋一個具體問題的結果或答案。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不是講授,而是指導,通過記錄和管理,促進學生對任務的完成。學生被要求在任務完成過程中,通過思考等深層學習方法負起更多的責任。教師用圖表的方式記錄學生的活動,有助于降低促進者角色的復雜性。
可以將社會上舉辦的服裝設計大獎賽作為專題作業(yè),大獎賽是在一定時間限制下的具有激勵機制的活動。它能夠幫助學生將深層學習和理解能力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參賽的作品是高級問題解決與探究的結果,是否獲獎則是非學生和老師的評判,而是社會性的評判。
學習環(huán)境的社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在與同伴或教師的交流中能夠獲得知識,獲得解決方案的靈感和思路。教師積極承擔對合作的構建、支持與調整的責任。
建立靈活的同伴之間的討論機制。設立一個問題公告板,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必須在問題公告板上貼出他們遇到的與作業(yè)有關的問題,還必須至少回答一個同伴所貼出的問題。討論是靈活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貼出的問題,回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安排特定的時間分組討論。學生必須提出建設性的觀點,能夠協(xié)助同伴的主題進一步發(fā)展。這樣就激發(fā)了每個學生為動態(tài)討論中所產生的學習共同體投入自己的最大努力。
專題合作項目將班級分成N個小組,同學自愿組合。每個成員提出一個主題,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商確定項目的主題。每個小組成員必須分工明確,根據(jù)計劃決定誰將要完成什么任務。要求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工作步驟、探索相關領域及進行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當小組成員開始收集所選主題的信息時,要常常討論與詳細闡述,研討信息對項目完成的重要性和價值。當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小組及時向老師匯報,以便得到及時的反饋信息。在小組環(huán)境中,學生要與他人一起合作,并且保持良好工作關系。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他們需要合作,關注小組的需求,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提出批評和接受批評。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碰到無法預期的困難和障礙,需要反思和判斷所遇到的困境,利用種種學習策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要就工作步驟以及每個成員在項目完成中所做的貢獻撰寫一篇報告。
學習環(huán)境和合作的建構,啟發(fā)學生從表層學習轉入深層學習,鼓勵學生閱讀與探索。學生將會意識到他們最有價值的學習:小組過程和個人知識。與此同時,鼓勵與支持了許多其它有用技能,包括協(xié)商、口頭和書面交流、多樣化和建設性批判、策略開發(fā)、策略實施與反思等等,培養(yǎng)了高級思維。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的全面參與,使他們感到他們是一個共同體中的一部分,在這個共同體中,他們的投入受到同伴的重視,所提出的建議受到同伴鼓勵。學生的認知過程受到挑戰(zhàn)。
服裝設計的概念視覺化是學生將自己的思想和服裝設計概念轉變?yōu)榉b視覺形式的過程。通過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法則,表現(xiàn)出有序的設計理念;通過以美學上的整體性觀念為基礎,表現(xiàn)形式美和功能美的形態(tài);通過變化的法則體現(xiàn)設計存在終極意義,即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
在經過合作任務的訓練以后,學生應該進入概念視覺化的提高階段,這是學生融會貫通專業(yè)知識技能的過程,是為學生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稱職的服裝設計師所做的準備。過程中不強調合作,而是注重獨立操作,通常將畢業(yè)設計作品作為考量依據(jù)。
概念視覺化通過信息收集,從圖書館、網(wǎng)絡獲得的資料,街上撿來的,臟的或粗糙的,可能是活著的也可能是死的,火、旋風和洪水等,研究和發(fā)展相關理念,然后再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學生表達的是抽象的概念。學生的集中點是如何在作品中表達概念。是否能夠將腦子里所想的,通過設計和實物的形態(tài)相吻合。學生要問一問自己,服裝的實物形態(tài)是自己想要表達嗎?當他設計連衣裙被別人穿在身上,別人的評價是否只是說這是一件漂亮的連衣裙,還是激起了觀者的思考,思考設計者所要表達的理念和思想。實現(xiàn)了視覺傳達過程,即通過服裝形態(tài)將設計師的概念視覺化,然后通過觀者從視覺化服裝中產生概念,即視覺概念化,這就是服裝設計的崇高境界。
總之,引導學生進入深層學習,對于教師來說是挑戰(zhàn),不同階段,教師需要設置難以程度適中的任務,讓學生完成。教師的知識水平、組織能力和責任心是必不可少的。
[1] Marton, F. & S?lj?,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3):4-11.
[2] 葉信治,楊旭輝. 深層學習與支持深層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國大學教育,2008,10(7): 26-28.
On the Teaching Tactics of Delamination in Fashion Design Courses
GAO Xiu-ming
(College of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Based on Marton’s surface learning and S?lj?’s depth learning theory, we research the teaching tactics in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Meanwhile, we introduce the way to implement the tactics. The purpose is to induct the students to get to the depth of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multiple abilities in fashion design.
Fashion Design; Depth Learning; Teaching Tactic
TS-4
A
1009-5160(2011)04-0066-03
高秀明(1970-),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服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