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山 應根東
資料患者女性,45歲,發(fā)現(xiàn)左頸部腫塊3年入院。自發(fā)病以來,腫瘤生長緩慢,患者無頸部疼痛,無聲音嘶啞,無飲水嗆咳。體格檢查:左頸動脈三角區(qū)可捫及質硬腫塊,大小約3 cm×3 cm×4 cm,活動較差,無壓痛。頸部CT掃描顯示:左頸動脈區(qū)實性腫塊,位于頸內靜脈與頸總動脈之間(圖1)。遂于全身麻醉下行左頸腫塊切除術。術中于左下頜角下方沿皮紋作斜形切口,逐層切開至暴露頸鞘,見腫瘤位于頸鞘內,頸內靜脈與頸總動脈之間。打開頸鞘,小心分離腫瘤,見其上下兩端成束狀。充分暴露腫瘤兩端神經干,在神經近端腫瘤上方探測,確定為迷走神經來源腫瘤,且神經功能良好;神經干被瘤體擠壓,呈分散狀,并形成2股(封三圖2)。在手術顯微鏡下,縱行切開腫瘤包膜,小心分離神經束及腫瘤周圍包膜,將正常神經束沿瘤體包膜外仔細剝離并予以保護,完整切除腫瘤(封三圖3)。術中冷凍切片病理檢驗提示:神經纖維性良性腫瘤。予以徹底止血,內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術后7 d拆線,患者無聲音嘶啞,無飲水嗆咳。術后病理診斷為(左頸部)迷走神經鞘膜瘤。
圖1.頸部CT掃描顯示
討論神經鞘膜瘤起源于神經鞘膜施萬細胞,是有包膜的良性腫瘤,通常為孤立性。有兩種組織形態(tài):一種為束狀型(Antoni A型):細胞細長、梭形,境界不清,核長橢圓形,互相緊密平衡排列呈柵欄狀或不完全的旋渦狀,稱Verocay小體;另一種為網狀型(Antoni B型),細胞稀少,排列成稀疏的網狀結構,細胞間有較多的液體,常有小囊腔形成。腫瘤位于神經干內一側或中央,有完整的包膜,與神經組織分界清楚;發(fā)源的神經可附著于包膜外或包膜下,但不穿過瘤體[1]。所謂腫瘤包膜,實際上為被腫瘤壓扁變薄的神經束、神經束膜和神經外膜。
神經鞘膜瘤多來源于腦神經或自主神經末梢,25%~40%的顱外神經鞘瘤發(fā)生在頭頸部。頭頸部神經鞘膜瘤的原發(fā)神經多為頸神經叢、臂神經叢及三叉神經分支,頸深部主要發(fā)生于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和頸交感神經。由于病例稀少,臨床表現(xiàn)及生物學行為尚未完全明了。臨床上,迷走神經鞘膜瘤常表現(xiàn)為膨脹性生長的腫塊,生長緩慢,可伴有頸部疼痛、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等。發(fā)病年齡20~50歲,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
手術切除是治療神經源性腫瘤的有效方法,普通手術切除時易損傷腫瘤周圍的神經纖維造成功能障礙,故應提倡顯微外科手術切除,減少神經纖維損傷。CT掃描檢查定位確切,能顯示腫瘤大小、邊界與毗鄰臟器關系,對術前估計能否切除腫瘤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提示神經源性腫瘤或頸動脈體瘤[2]。術前閱讀此例患者頸部CT可見腫瘤位于頸動脈鞘內,低密度軟組織影,邊界清楚。神經監(jiān)護使手術順利進行。術前考慮為頸部神經源性腫瘤,術中對迷走神經分支喉返神經及副神經進行了監(jiān)護,在神經近端腫瘤上方探測為迷走神經來源腫瘤,且神經功能良好,于手術顯微鏡下完整切除腫瘤。術后患者無聲音嘶啞,無飲水嗆咳,無心律失常等。
[1]黃錄瓊,薛康,楊家駿.左鼻前庭和左頸部神經鞘膜瘤1例[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9(6):348.
[2]Zheng JW,Zhu HG,Yuan RT,et a1.Recurrent 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report of one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hin Med J(Engl),2005,118(22):1929-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