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玉,魏凌基,殷穩(wěn)娜,聶石輝,楊玉玲,孔廣超
(石河子大學麥類作物研究所,石河子832003)
小黑麥是由小麥和黑麥經屬間人工雜交及染色體加倍培育而成的一個新物種,不僅具有小麥籽粒高產、優(yōu)質的特點,同時又繼承了黑麥生物產量高、耐逆性強的特性。目前,小黑麥已成為了一種重要糧食與飼草等多種用途的作物[1]。
孤雌生殖與花藥培養(yǎng)均屬于單倍體育種的方式,是育種過程中加速世代穩(wěn)定的重要途徑之一[2-4]。自1964年人們經過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后,應用單倍體技術進行的品種改良進入了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但對于普通小麥而言,這種產生單倍體的方法,不僅成苗率低,而且會產生大量的白化苗。1975年Barely利用普通小麥與球莖大麥雜交獲得了高頻率的小麥單倍體[5],Zenkteler[6]最早報道了六倍體普通小麥與玉米之間的遠緣雜交,隨后Laurie[7]證明了小麥與玉米雜交后,在最初的3次細胞分裂中,來自父本玉米的染色體被完全排除,從而形成了僅有21條母本小麥染色體的單倍體胚。
自1984年Zenkteler等首次開展了小麥與玉米遠緣雜交獲得小麥單倍體以來[8],國內外開展小麥與玉米雜交研究的報道較多[9~16],但在利用玉米花粉刺激小黑麥雌蕊以獲得六倍體小黑麥單倍體方面還鮮有研究[17]。然而利用玉米花粉誘導小黑麥單倍體時因玉米開花期與小麥、小黑麥開花期等難以相遇,給玉米花粉誘導小黑麥單倍體帶來了技術障礙[18-19]。
本研究擬開展利用化學藥劑單獨使用與化學藥劑結合玉米花粉來誘導小黑麥孤雌生殖以形成的六倍體小黑麥單倍體進行初步研究,旨在為加速小黑麥育種進程、縮短育種年限、提高雜交育種效果奠定基礎。
試驗所用六倍體小黑麥材料均為石河子大學麥類研究所培育的冬性小黑麥雜交組合F1。玉米品種為普通玉米早熟品種農家種哈密六十黃。
1.2.1 試驗材料的種植
2008年9月將供試的冬性六倍體小黑麥播種于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實驗站,采用人工點播,株距5 cm,行距20cm。
為確保玉米與小黑麥開花期相遇,將所用玉米品種分別于2009年3月9日、16日、23日分三期播于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育種家種子庫溫室,以實現(xiàn)玉米花粉散粉期和六倍體小黑麥的開花期相遇。
1.2.2 試驗材料的處理
1)化學藥劑處理。在小黑開花期,先采用常規(guī)去雄方法,對即將開花授粉的穗子進行整穗、剪穎、去雄、套袋。次日采用小花滴注法利用化學誘導劑(二甲基亞砜40mL/L,秋水仙素4g/L,肌醇100 mg/L,吲哚乙酸20mg/L和2,4-D 20mg/L)[17]處理已去雄麥穗。處理后套袋、掛牌,標明處理日期。48h后再用同樣化學藥劑重復滴注1次。共處理15個F1組合,每個組合處理5穗。
2)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的復合處理。按前述方法對未開花授粉的六倍體小黑麥進行去雄、套袋。在去雄后的次日,采集新鮮玉米花粉用毛筆蘸花粉涂抹于去雄小花上,以進行授粉雜交,而后進行套袋,掛牌,標明處理日期。第2天同一時間用上述化學藥劑再滴注1次。處理的六倍體小黑麥F1組合及每組合的穗數(shù)均同化學誘導方法。
1.2.3 胚拯救
經化學誘導劑以及化學誘導劑與玉米花粉復合處理后得到的單倍體胚大部分都不具有胚乳,因此必須采取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等方法對其進行胚拯救。
兩種方法處理后的第16天分別采集上述兩種方法誘導過的六倍體小黑麥麥穗,帶回實驗室,剝離出已膨大的子房,統(tǒng)計穎果數(shù)。并將其用質量濃度為0.1%升汞溶液滅菌6~8min,用無菌水充分沖洗3次。在超凈工作臺上,借助于立體解剖鏡剝出幼胚,統(tǒng)計單倍體胚數(shù),并將其分別接種于1/2MS培養(yǎng)基和B5改良培養(yǎng)基(B5基礎培養(yǎng)基添加30%蔗糖)上。將幼胚在25℃下暗培養(yǎng)1周后,再移入25℃光照培養(yǎng)下至長成幼苗。分別按以下方法計算穎果率、得胚率、萌發(fā)率及成苗率。
穎果率(%)=(各處理穎果數(shù)/各處理授粉小花數(shù))×100%;
穎果得胚率(%)=(各處理穎果得胚數(shù)/各處理穎果數(shù))×100%;
得胚率(%)=(各處理所得單倍體胚數(shù)/各處理授粉小花數(shù))×100%;
萌發(fā)率(%)=(各處理接種單倍體幼胚數(shù)/萌發(fā)胚數(shù))×100%;
成苗率(%)=(各處理成苗數(shù)/各處理接種單倍體幼胚數(shù))×100%。
化學誘導劑與玉米花粉結合化學誘導劑復合誘導冬性小黑麥后,其單倍體得胚率見表1。
由表1可見,經化學藥劑單獨處理的小花總數(shù)為3120個,其穎果率為5.90%,穎果得胚率為7.03%,總的得胚率為5.89%。經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誘導共處理的小花數(shù)為2545個,其穎果率為12.84%,穎果得胚率為10.12%,總得胚率為12.90%。這說明經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處理誘導六倍體冬性小黑麥單倍體較化學藥劑單獨處理的效果好。
表1 兩種誘導方式下六倍體小黑麥單倍體胚形成率Tab.1Effect of different produced methods on haploid embryo formation of wheat
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化學誘導劑所處理的15個六倍體冬性小黑麥組合中,其穎果率為0~30.45%,平均為5.89%,可見不同組合的六倍體小黑麥經化學藥劑誘導后的穎果率存在明顯差異,即不同基因型在化學藥劑誘導下其穎果的形成能力存在差異,其中誘導穎果率最高的組合是 WH08-7/07H519-520,可作為良好的單倍體胚誘導源。而在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誘導的15個冬性六倍體小黑麥組合中,其穎果率為0%~39.80%,平均為12.84%,其中穎果率最高的組合為 07H261-62/NTH2146-2。可見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處理對不同六倍體小黑麥組合的穎果率具有明顯的差異,同時玉米花粉與化學誘導劑復合誘導的穎果率總體上略高于單一的化學誘導劑的穎果率。
表2 兩種處理方式下的六倍體冬性小黑麥穎果率 %Tab.2Frequencies of caryopsidsis of hexaploid winter Triticale induced by chemiclas vs maize pollen and chemicals
所處理的15個組合中有11個組合在玉米花粉和化學藥劑的復合誘導下其穎果率有所提高。從兩種誘導方式下的最高穎果率和15個小黑麥組合的平均穎果率來看,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的復合處理的最高值和平均值均較化學藥劑較高。但對兩種誘導方式下的穎果率進行成對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分析表明,穎果率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差異(t=2.14,P=0.145),但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作用誘導的穎果率的變幅、平均值和方差均大于化學藥劑單一誘導作用。
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經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處理的15個小黑麥組合中,穎果率最高的組合 07H261-62/NTH2146-2 與 最 低 組 合 WH08鑒2/07H255-56的穎果率相差39.80%,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這說明不同小黑麥基因型在誘導單倍體性能上具有顯著差異。
表3 不同小黑麥組合與玉米雜交的穎果率Tab.3Frequencies of caryopsidsis in different Triticale×maize crosses
由于經玉米花粉或化學誘導劑誘導形成的幼胚缺乏胚乳,在發(fā)育過程中會夭亡,因此需對其幼胚進行拯救培養(yǎng)。將上述兩種誘導方式下所誘導出的幼胚剝離出來,分別接種于1/2MS培養(yǎng)基和改良B5培養(yǎng)基上進行胚拯救,不同小黑麥組合在這兩種培養(yǎng)基上的幼胚成苗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各組合的幼胚成苗率見表4。
由表4可見,經1/2MS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幼胚成苗率為0~100%,組合間的成苗率方差為926.05,平均為25.16%,其中有3個組合幼胚未誘導成苗,組合 WH08鑒2/07H255-56的幼胚 成 苗 率 為100%,可見不同基因型其幼胚成苗率之間具有較大差異。在改良B5培養(yǎng)基上進行胚拯救中,共有4個組合未拯救出幼苗,而幼胚成苗率最高組合為WH08鑒2/NSDW57-3,其幼胚成苗率為94.28%,15個組合的平均幼胚成苗率為31.41%。組合間的幼胚成苗率方差為933.79。從其15個組合的平均幼胚成苗率來看,經改良B5培養(yǎng)基拯救的幼胚成苗率要略高于MS培養(yǎng)基,但經成對數(shù)據(jù)的t檢驗分析表明,兩種培養(yǎng)基在幼胚拯救中對其成苗率的影響未發(fā)現(xiàn)存在顯著差異(t=2.14,P=0.49)。
表4 兩種培養(yǎng)基下的六倍體冬性小黑麥幼胚成苗率 %Tab.4Seedling rate of hexaploid winter triticale on two mediums types
1)本試驗結果表明,六倍體冬性小黑麥不同組合在化學誘導劑及玉米花粉和化學誘導劑復合誘導下,其形成單倍體胚的能力有所不同,其穎果率分別為0%~30.45%和0%~39.8%,可見基因型效應對六倍體冬性小黑麥穎果率具有明顯差異。同時不同組合在兩種胚拯救培養(yǎng)基上的幼胚成苗率也具有有明顯差異,15個組合的單倍體幼胚成苗率分別為0%~100.0%和0%~94.28%。這些均表明不同的六倍體小黑麥組合在接受化學誘導劑和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的復合誘導后形成單倍體胚的能力有明顯差異,同時不同組合的幼胚在拯救培養(yǎng)基上的成苗率也有差異。這與前人[20]在小麥方面的研究結論相似。這表明選擇具有較高單倍體胚誘導能力和較高單倍體胚成苗率的基因型是六倍體小黑麥單倍體形成及其單倍體育種技術的基礎。
2)在本研究所采用的兩種單倍體胚誘導方式中,盡管玉米花粉與化學誘導劑復合處理與單一化學誘導劑對所檢測的15個冬性小黑麥組合的穎果率平均數(shù)間無顯著差異,但大部分組合在玉米花粉和化學誘導劑的復合誘導下其穎果率較高。這與在有關小麥報道[21]的玉米花粉與激素配合使用來誘導小麥產生單倍體的效果較好的結論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組合化學誘導劑處理的穎果率較玉米花粉和化學誘導劑復合處理的穎果率高,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基因型所致。這表明不同六倍體小黑麥組合在選擇較高穎果率時誘導方式的復雜性,需要針對不同雜交組合來選擇較優(yōu)的誘導方式。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選用玉米花粉和化學誘導劑的復合誘導,必須調整玉米散粉期與小黑麥的開花期相遇,而不同的播種期和不同發(fā)育速度造成了這種花期調整的困難[22],而相比之下,化學藥劑誘導不存在季節(jié)和花期不遇的限制,具有更方便的應用價值。
3)本實驗中,分別采用了改良B5培養(yǎng)基和1/2 MS培養(yǎng)基對獲得的單倍體幼胚進行拯救。在這兩種胚拯救培養(yǎng)基上,各組合的幼胚成苗率存在明顯差異,盡管在兩種培養(yǎng)基間15個組合的幼胚成苗率平均值略有差異,但未檢測到顯著的差異。相同組合在兩種培養(yǎng)基上的幼胚成苗率間的變化也無統(tǒng)一規(guī)律。這些均反映出了基因型與胚拯救培養(yǎng)基選擇的復雜性,應針對每種基因型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拯救培養(yǎng)基方可取得最優(yōu)的成苗率。
4)長期以來,利用玉米花粉誘導小麥單倍體的研究較多[7-13,17-18,20-22]。而作為小麥與黑麥人工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加倍培育的新物種小黑麥,在自然情況下因其染色體來源不同,在常規(guī)育種中,分離嚴重,穩(wěn)定需要的世代數(shù)多,延緩了小黑麥常規(guī)育種的進程。本研究初步比較了化學誘導劑和玉米花粉與化學誘導劑復合處理對不同組合六倍體冬性小黑麥單倍體胚的誘導和1/2MS和改良B5培養(yǎng)基對小黑麥單倍體胚幼苗成苗能力的影響,其結果將會對小黑麥孤雌生殖單倍體育種具有指導意義,進而為更好的獲得DH(double haploid)群體,縮短育種年限,推動小黑麥的育種進程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1]孫元樞.中國小黑麥遺傳育種與應用研究[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0.
[2]蔣迪軍,牛建新,張玨.草莓花藥培養(yǎng)誘導再生植株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1):17-21
[3]吳志蘋,馬兵鋼,魯曉燕.番茄花藥培養(yǎng)愈傷組織誘導劑不定芽形成的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2):167-171.
[4]孫娜,石培春,魏凌基,等.冬春性小黑麥花藥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因素[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1):1-5.
[5]Barely I R.High frequencies of haploid production in wheat by chromosome eliminiation[J].Nature,1975,256(5516):410-411.
[6]Zenkteler N W.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in cereals[J].Theor Appl Genet,1984,68(4):311-315.
[7]Laurie D A.Wheat×maize hybridization[J].Can J Genet Cytol,1986,28(2):313-316.
[8]陳新民,徐惠君,陳孝,等.小麥×玉米單倍體植株的產生[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3,11(3):7-8.
[9]陳新民,陳孝.小麥玉米產生單倍體及雙單倍體的研究進展[J].麥類作物,1998,18(3):1-4.
[10]孫敬三,路鐵剛,辛化偉.通過玉米雜交誘導小麥單倍體[J].植物學報,1995,37(6):473-478.
[11]顧堅,劉琨,李紹祥,等.昆明自然條件下利用小麥×玉米誘導小麥單倍體的研究初報[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4):23-26.
[12]王子寧,郭北海,方仁,等.小麥×玉米雜交后代的農藝性狀變異[J].華北農學報,1996,11(4):1-6.
[13]來長凱,王成社,閆林.冬小麥×玉米遠源雜交產生小黑麥單倍體胚的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2):193-196.
[14]Laurie D A,Bennett M D.The timing of chromosome eliminiation in hexaploid wheat×maize crosses[J].Genome,1989,32:953-961.
[15]Pratap A,Sethi G S,Chaudhary H K.Relativ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Graminea genera for haploid induction in triticale and triticale×wheat hybrids through the chromosome elimination technique[J].Plang Breeding,2005,124,147-150.
[16]蔡華,馬傳喜,司紅起,等.利用小麥與玉米遠緣雜交誘導小麥雙單倍體的研究進展[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4):154-157.
[17]Pratap A,Sethi G S,Chaudhary H K.Relative efficiency of anther culture and chromosome elimination techniques for haploid induction in triticale×wheat and triticale×triticale hybrids[J].Euphytica,2006,150,339-345.
[18]蔡東明,吉萬全,任志龍,等.陜西關中地區(qū)冬小麥與玉米雜交花期調節(jié)的研究[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5(3):57-58.
[19]王金凌,田成軍,周洪華,等.化學藥劑誘導棉花孤雌生殖的研究初報[J].棉花學報,2005,17(6):378-379.
[20]程睿鈺.小麥×玉米誘導單倍體技術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小麥研究,2008,29(4):1-4.
[21]閆林,來長凱,王成社,等.提高小麥×玉米雜交產生單倍體胚的頻率[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07,15(2):350-351.
[22]顧堅,劉坤,李紹祥,等.昆明自然條件下利用小麥玉米誘導小麥單倍體的研究初報[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4):23-26.